关于卢卡奇《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的笔记
物化现象
1
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
(1)标志:商品交换及其结构性质在多大程度上能影响整个外部的和内部的社会关系。(质的区别)
(2)范畴本身的性质和有效性的改变、商品形式不同于前资本主义社会。
二、物化现象:
(1)客观上形成与人对立的物的世界。
(2)主观上人成为商品。
三、抽象化:
(1)客观上质上不同的对象的形式相同性原则
(2)抽象人类劳动成为支配商品实际生产过程的现实原则:
A抽象局部的操作;
B泰罗制
(3)合理化原则:
A破坏产品的质的统一性;
B劳动者成为机械系统的客体。
四、直观态度:把时间空间看做共同的东西,把时间降到空间的水平上。
(1)人下降为旁观者。
(2)机械过程的抽象规律作为劳动者之间的中介。
五、原子化孤立化是资本主义“自然规律”下统一的表面形式:
(1)前资本主义是有机统一体却相互完全独立。
(2)资本主义瓦解了原始的有机统一。
(3)资本主义生产规律是异化的外在于人的已有之物。
2
一、 物化的深入:
(1) 人的个性消灭和产品的物性消灭。
(2) 原生产关系下降为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庸。
(3) 人的相互之间与真正客体之间的关系下降为抽象的量的可操作性形式关系。
(4) 以科学规律的形式永久化。
二、社会各方面的表现:
(1)法律、国家、管理形式上的系统化、合理计算化。
(2)实质:
A寻找准确相互分离开的局部系统合理的和正式的规律。
B劳动同劳动者个人能力和需要相分离——普遍化下进入意识——人的特性和能力表现为外部世界的可占有出卖的物。
三、危机:
(1)社会的真正结构表现为各种独立的、合理化的、形式上的局部规律,它们之间的联系仅仅在形式上是必然的。
(2)但是,从世界情况出发和具体地说,它们相互之间只有偶然的联系。
四、资本主义结构的基础:
(1)个别现象存在着严格合乎规律的必然性。
(2)总过程具有相对的不合理性:
A资本主义的前提:除非垄断,否则不可克服。
B资本主义的结果:社会分工的产物。
3
一、 科学表现为分割整体:
(1) 指向规律的封闭系统。
(2) 不能看到物质基础。
(3) 无法理解物质为一种既定之物。
二、科学方法与阶级本身存在之间有关系:
(1)资产阶级经济学:
A把必然的危机理解为非理性。
B不理解使用价值和真实消费。
C形式概念越精确,总体观念越消失。
(2)为自然法而斗争的法学:
A形式平等普遍合理性。
B拒绝权力关系的现实性。
C放弃论证和内容的合理性,把法律看做形式上的计算体系。
D但是,法律的合理产生的条件不会始于法律概念。
(3)哲学:只有当哲学通过对问题的完全另外一种提法,通过专注于可认识事物、被认识事物的具体的、物质的总体来突破这种陷入支离破碎的形式主义限制时,才可能达到对整体的把握。
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
1
一、 哲学基本问题的选择——“理性主义”是一种形式体系。
二、非理性、自发性、既定性上升为被自觉意识到的问题:如何融化“既定性”?
——德国古典哲学:
a无助非理性;
b建立体系。
三、两难:
(1)独断论。
(2)抛弃体系。
四、辩证法:
(1)不断把既定事实统摄于形式体系中。
(2)不断重新建构体系。
(五、资产阶级社会的双重倾向:
A日益控制细节;
B日益失去控制总体的可能。)
2
一、 认识论的“创造”——主体的发现和“活动”、实践。
二、实践原则
(1)意义:出于主观态度而关注内容,克服“存在”。
(2)二重性:
A实体化:
a既定世界;
b无情规律。
B应然化:
a主体自身割裂;
b无内容的伦理学。
三、实践原则中主观态度的失败:
(1)打碎非理性的桎梏,世界理性化。
(2)规律体系的束缚。
四、直观态度的世界意义:
(1)普遍数学的认识理想。
(2)物化社会关系的科学化。
(3)实践原则是二律背反永恒化。
3
一、 资本主义下人的状况:
(1) 世界彼岸性的消失。
(2) 个体孤立的人和意识。
(3) 社会活动客体化。
——人下降为有意识的客体。
二、资本主义下自然的概念:
(1)合规律能预计的抽象体系。
(2)反机械人为。
(3)人的真正存在。
三、艺术意识获得世界观的意义(由于认识、实践的失败):
以关于其物质基础的具体内容为目的,证明先验哲学所要求的普遍性——不仅创造形式,还要创造美学内容。
四、游戏原则:
(1)意义:
A意识到社会存在消灭了人;
B重建人。
(2)失败:
A世界美学化从而主体直观化;
B美学世界化从而神话化。
4
一、 问题的指归:寻找统一的力量。孤立的都应受指责。
二、从辩证法到“实体即主体”:
(1)斯宾诺莎的机械化客体化体系。
(2)历史生成原则的意义:
A挑战理性主义的界限;
B迫使认识回归内容;
C行动说明主体客体、思维存在的统一性。
三、黑格尔体系的失败:绝对精神在历史的彼岸。
(1)偶然性。
(2)历史终点在历史之外。
(3)超历史中的历史。
无产阶级的立场
1
一、 资产阶级的历史学:
(1) 停留在纯粹直接性。
(2) 以直观性为标准。
二、总体性辩证法:放在总体中去,不仅极大地改变我们对单个现象的评价,而且对象的结构,即单个现象的实际内容,作为单个现象,也因此根本改变了。
马克思:“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表现出来的它们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历史发展的次序恰好相反。问题不在于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在序列中在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更不在于它们在‘观念上’上的顺序。而在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结构。”(反历史主义)
卢卡奇:“这只有当这种对直接性的超越沿着使对象更加具体化的方向前进,当这样达到的中介概念体系成了‘经验的总体’时,才能实现…通过这种概念体系消除历史事实的纯事实性在方法论上是不可能的,用这种概念体系所能够达到的,至多只是关于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式的、程式化的类型学。历史事实可以被当作例子,在把握的体系和被把握的客观现实之间,也因此只剩下了一种同样是纯粹偶然的关系。”(坚持范畴的历史性)
三、资产阶级的考察法:
(1)把每一个考察的历史对象变成一个不变的单子。
(2)形式主体的概念中介。
四、寻找中介:
(1)两个原则相结合的中介:客体本身的结构构造原则和真正运动倾向,思想的起源和历史的起源。
(2)直接性与中介相互隶属相互补充、辩证相关。
2
一、 应该原则:经验的无意义是应该的方法论前提——简化为量的无关紧要的无限关系。
二、中介范畴的原则:
(1)真正地超越经验:经验被理解把握为总体的因素,历史地变革整个社会的因素。
(2)资本主义社会所隐藏的自身内部意义上升为无产阶级意识。
三、这种方法的历史社会基础:
(1)资产阶级:
A把单个个体认作主体;
B局限在数量化关系中。
(2)无产阶级:
A客观的抽象过程在工人身上完成:粉碎个体主体。
B由于被迫忍受商品化和数量化而力求超越。
C可能性:
a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成为纯粹客体;
b主客分离切切发生在把无产者自身客体化为商品的人身上,使人清楚意识到商品化的压迫。
D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
a这种认识使它所认识的客体发生了一种对象的结构的变化(把辩证的过程把握为和历史发展相同一的)。
b个别的环节中隐藏着从本身发展出总体的全部丰富内容的可能性(日常生化理论)。
c对商品拜物教的揭示,人与人的关系随着商品关系进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四、无产阶级作为阶级而历史地出现:
(1)一切产品商品化,从而无产阶级意识普遍化。
(2)消除孤立性。
3
一、 无产阶级成为阶级的前提是离开直接性:
(1) 类意识是没有超越直接的存在形式,不从总体上考察的自然主义心理学。
(2) 无产阶级意识的特殊在于朝着总体不断前进,不断扬弃直接性。
二、超越直接性的意义:
(1)真实含义:
A对客体结构的改变;
B指导行动的意识及其与存在的关系。
(2)资产阶级的超越:把对象纳入到合理计算中。
(3)无产阶级的超越:
A主体客体化:觉醒的意识和对象的相互作用。
B客体主体化:社会发展环节变成流动的过程的一部分。
(4)以单个客体为目标的行动意味着改变整体的意向(从纯方法论到实践)。
三、无产阶级的特点:社会化的人恰恰就在远离人的甚至非人的客观性中表现为这种客观性的核心。
(1)物化关系的核心基础的人只有在消除这种关系的直接性之后才能发现。
(2)物化不是纯思想,而是社会的对象性形式。因此不能简单地尽享思想运动,而必须进行社会革命,提高到实际的消除,“进入事物本身”,否则就会倒退为二元论。
(3)当实践就是对这些形式的内在倾向造成的运动进行思考,并意识到这一运动和使其被意识时,实践才成为真正的实践。
(4)意识过程由无产阶级来体现:
A无产阶级意识体现历史必然性,为历史辩证法注入生命。
B使资本主义的纯粹矛盾上升为自觉的辩证矛盾:意识不是关于它所面对的客体的意识,而是客体的自我意识,意识这一行为就彻底改变了它的客体的对象性形式。
C劳动时间问题:
a资产阶级的非理性无法克服。
b无产阶级的力量系于对直接性的克服。
D一个前提: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超越古代辩证法:
a社会的客体不是物,而是人与人的关系。
b这是这种关系的产生和在产生。
c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是这一过程的真正主体。
(生产表现为存在的真理,过程表现为事物的真理,历史发展的倾向构成比经验事物更高的规定。)
4
一、 资产阶级不可能理解的原因:
(1) 精神上的自杀。
(2) 存在上的自杀:资产阶级不得不生活在资本主义的物化的现实中:
A通过个人狂热表现;
B狂热说明理性体系的无力;
C全面支配资本主义。
二、社会民主党与卢森堡:
(1)事实为基础、应该。
(2)纯粹的资本主义之不可能不在于它是一个终点,而在于资本家争取世界化的行动毁灭世界。
三、马克思的方法:
(1)“事实”与倾向的现实差异。
(2)事实隶属于总体,并在总体中才能变为“现实的”。
四、物化思想:
(1)把异化、僵化变为现实性和世界观的最理所当然的、最不容置疑的基础。
(2)通过物化来中介事实——矛盾的极点:直接的存在,用反思范畴建立起来的与这一直接存在相应的思想和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就达到了顶点。
5
一、 历史变为真正的人的历史:
(1) 历史恰恰就是人的具体生存形式不断彻底变化的历史。
(2) 历史是在总体中的相互地位和作用而形成的。
二、超越独断的相对主义:
(1)只有当一般地家丁存在着一个“绝对”的时候,谈论相对主义才有逻辑上的意义。
(2)历史过程是独一无二的:
A史前史的阶段上,真理只能是一种与各个阶段的立场及其相应的对象性形式有关的“客观性”:绝对化了的人代替本该由人来加以阐明取消和从方法论上加以取代的那些超越力量。
B只有当人类清楚地洞见了自身的生存基础,并据此对这种基础加以改造时,真理才会具有一种全新的面貌:理论与实践达到了统一,现实有了改变的可能。
C历史的辩证的人:
a人是具体的总体,社会的一个环节。
b人本身是历史辩证法的客观基础:“由于这个不存在的人被宣布为一切事物的尺度和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他的不存在就必须马上变成为对现在的批判认识的具体的和历史辩证法的形式...对人的存在的否定具体化为对资产阶级社会的认识。”“应该表明,国家、私有财产等怎样成为抽象的人的产物,而不成为单个的、具体的人的现实。”——不仅批判思想,还要革命存在方式。
三、乌托邦:
(1)本质:
A对已发现的人的经验存在的客观结构不加触动。
B期待依靠人的内心觉醒而达到他们要求的现实变化。
(2)表现:
A个体成为事物的尺度。
B运动与推动者、被推动者,推动者与被推动者之间似乎存在不可超越的界限。
C“非决定论”变为自觉神秘主义,使对外部物化世界采取的宿命论具体化。
D经济宿命论与国家空想主义。
(3)无产阶级才能和现实的总体发生关系,并起实际的改造作用:
A把物化的对象性看作一个过程。
B无产阶级的唯一优势。
6
一、 克服物化的要求:不断地、一再努力通过与具体表现出的全部发展的矛盾具体联系起来,通过认识到这些矛盾对于全部发展所具有的固有意义,从实践上打破存在的物化结构。
(1) 打破只有作为对过程固有矛盾本身的认识才可能。
(2) 个别因素自在地具有整体的结构——以总体为行动目的。
(3) 无产阶级的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行动是否使无产阶级达到阶级意识和实现阶级意识。行动是否就正确的标准不是来自对对象的判断,而是来自无产阶级自身。
(4) 这种意识的实践本质在于它本身就是变革对象与变革它自身的要求:改变物化形式;把对象意识改变为意识本身、历史的自我意识。
二、批判反映论
(1)批判恩格斯:二重化在理论上具体化。
(2)批判康德:
A所思维的对象必须与“现实一致”。
B现实作为自在之物置于“批判”精神可认识的范围之外。
(3) 问题的核心:
A固定不变的对立造成了它们相互之间不能处在一种反映的关系中。
B正确思维的标准只能在反映中寻找。
(4) 解决:使哲学变为实践:
A对象的真正本质在生成中才能展现出来。
B无产阶级意识是作为联系历史的过去与历史的未来的现实的自觉的必不可少的基本的组成部分——实践把抽象可能性变为现实。
三、过程的反复:
(1)具体范畴体系的不同类型由于具体历史发展而复杂。
(2)夺取政权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物化的消除。
1
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
(1)标志:商品交换及其结构性质在多大程度上能影响整个外部的和内部的社会关系。(质的区别)
(2)范畴本身的性质和有效性的改变、商品形式不同于前资本主义社会。
二、物化现象:
(1)客观上形成与人对立的物的世界。
(2)主观上人成为商品。
三、抽象化:
(1)客观上质上不同的对象的形式相同性原则
(2)抽象人类劳动成为支配商品实际生产过程的现实原则:
A抽象局部的操作;
B泰罗制
(3)合理化原则:
A破坏产品的质的统一性;
B劳动者成为机械系统的客体。
四、直观态度:把时间空间看做共同的东西,把时间降到空间的水平上。
(1)人下降为旁观者。
(2)机械过程的抽象规律作为劳动者之间的中介。
五、原子化孤立化是资本主义“自然规律”下统一的表面形式:
(1)前资本主义是有机统一体却相互完全独立。
(2)资本主义瓦解了原始的有机统一。
(3)资本主义生产规律是异化的外在于人的已有之物。
2
一、 物化的深入:
(1) 人的个性消灭和产品的物性消灭。
(2) 原生产关系下降为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庸。
(3) 人的相互之间与真正客体之间的关系下降为抽象的量的可操作性形式关系。
(4) 以科学规律的形式永久化。
二、社会各方面的表现:
(1)法律、国家、管理形式上的系统化、合理计算化。
(2)实质:
A寻找准确相互分离开的局部系统合理的和正式的规律。
B劳动同劳动者个人能力和需要相分离——普遍化下进入意识——人的特性和能力表现为外部世界的可占有出卖的物。
三、危机:
(1)社会的真正结构表现为各种独立的、合理化的、形式上的局部规律,它们之间的联系仅仅在形式上是必然的。
(2)但是,从世界情况出发和具体地说,它们相互之间只有偶然的联系。
四、资本主义结构的基础:
(1)个别现象存在着严格合乎规律的必然性。
(2)总过程具有相对的不合理性:
A资本主义的前提:除非垄断,否则不可克服。
B资本主义的结果:社会分工的产物。
3
一、 科学表现为分割整体:
(1) 指向规律的封闭系统。
(2) 不能看到物质基础。
(3) 无法理解物质为一种既定之物。
二、科学方法与阶级本身存在之间有关系:
(1)资产阶级经济学:
A把必然的危机理解为非理性。
B不理解使用价值和真实消费。
C形式概念越精确,总体观念越消失。
(2)为自然法而斗争的法学:
A形式平等普遍合理性。
B拒绝权力关系的现实性。
C放弃论证和内容的合理性,把法律看做形式上的计算体系。
D但是,法律的合理产生的条件不会始于法律概念。
(3)哲学:只有当哲学通过对问题的完全另外一种提法,通过专注于可认识事物、被认识事物的具体的、物质的总体来突破这种陷入支离破碎的形式主义限制时,才可能达到对整体的把握。
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
1
一、 哲学基本问题的选择——“理性主义”是一种形式体系。
二、非理性、自发性、既定性上升为被自觉意识到的问题:如何融化“既定性”?
——德国古典哲学:
a无助非理性;
b建立体系。
三、两难:
(1)独断论。
(2)抛弃体系。
四、辩证法:
(1)不断把既定事实统摄于形式体系中。
(2)不断重新建构体系。
(五、资产阶级社会的双重倾向:
A日益控制细节;
B日益失去控制总体的可能。)
2
一、 认识论的“创造”——主体的发现和“活动”、实践。
二、实践原则
(1)意义:出于主观态度而关注内容,克服“存在”。
(2)二重性:
A实体化:
a既定世界;
b无情规律。
B应然化:
a主体自身割裂;
b无内容的伦理学。
三、实践原则中主观态度的失败:
(1)打碎非理性的桎梏,世界理性化。
(2)规律体系的束缚。
四、直观态度的世界意义:
(1)普遍数学的认识理想。
(2)物化社会关系的科学化。
(3)实践原则是二律背反永恒化。
3
一、 资本主义下人的状况:
(1) 世界彼岸性的消失。
(2) 个体孤立的人和意识。
(3) 社会活动客体化。
——人下降为有意识的客体。
二、资本主义下自然的概念:
(1)合规律能预计的抽象体系。
(2)反机械人为。
(3)人的真正存在。
三、艺术意识获得世界观的意义(由于认识、实践的失败):
以关于其物质基础的具体内容为目的,证明先验哲学所要求的普遍性——不仅创造形式,还要创造美学内容。
四、游戏原则:
(1)意义:
A意识到社会存在消灭了人;
B重建人。
(2)失败:
A世界美学化从而主体直观化;
B美学世界化从而神话化。
4
一、 问题的指归:寻找统一的力量。孤立的都应受指责。
二、从辩证法到“实体即主体”:
(1)斯宾诺莎的机械化客体化体系。
(2)历史生成原则的意义:
A挑战理性主义的界限;
B迫使认识回归内容;
C行动说明主体客体、思维存在的统一性。
三、黑格尔体系的失败:绝对精神在历史的彼岸。
(1)偶然性。
(2)历史终点在历史之外。
(3)超历史中的历史。
无产阶级的立场
1
一、 资产阶级的历史学:
(1) 停留在纯粹直接性。
(2) 以直观性为标准。
二、总体性辩证法:放在总体中去,不仅极大地改变我们对单个现象的评价,而且对象的结构,即单个现象的实际内容,作为单个现象,也因此根本改变了。
马克思:“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表现出来的它们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历史发展的次序恰好相反。问题不在于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在序列中在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更不在于它们在‘观念上’上的顺序。而在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结构。”(反历史主义)
卢卡奇:“这只有当这种对直接性的超越沿着使对象更加具体化的方向前进,当这样达到的中介概念体系成了‘经验的总体’时,才能实现…通过这种概念体系消除历史事实的纯事实性在方法论上是不可能的,用这种概念体系所能够达到的,至多只是关于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式的、程式化的类型学。历史事实可以被当作例子,在把握的体系和被把握的客观现实之间,也因此只剩下了一种同样是纯粹偶然的关系。”(坚持范畴的历史性)
三、资产阶级的考察法:
(1)把每一个考察的历史对象变成一个不变的单子。
(2)形式主体的概念中介。
四、寻找中介:
(1)两个原则相结合的中介:客体本身的结构构造原则和真正运动倾向,思想的起源和历史的起源。
(2)直接性与中介相互隶属相互补充、辩证相关。
2
一、 应该原则:经验的无意义是应该的方法论前提——简化为量的无关紧要的无限关系。
二、中介范畴的原则:
(1)真正地超越经验:经验被理解把握为总体的因素,历史地变革整个社会的因素。
(2)资本主义社会所隐藏的自身内部意义上升为无产阶级意识。
三、这种方法的历史社会基础:
(1)资产阶级:
A把单个个体认作主体;
B局限在数量化关系中。
(2)无产阶级:
A客观的抽象过程在工人身上完成:粉碎个体主体。
B由于被迫忍受商品化和数量化而力求超越。
C可能性:
a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成为纯粹客体;
b主客分离切切发生在把无产者自身客体化为商品的人身上,使人清楚意识到商品化的压迫。
D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
a这种认识使它所认识的客体发生了一种对象的结构的变化(把辩证的过程把握为和历史发展相同一的)。
b个别的环节中隐藏着从本身发展出总体的全部丰富内容的可能性(日常生化理论)。
c对商品拜物教的揭示,人与人的关系随着商品关系进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四、无产阶级作为阶级而历史地出现:
(1)一切产品商品化,从而无产阶级意识普遍化。
(2)消除孤立性。
3
一、 无产阶级成为阶级的前提是离开直接性:
(1) 类意识是没有超越直接的存在形式,不从总体上考察的自然主义心理学。
(2) 无产阶级意识的特殊在于朝着总体不断前进,不断扬弃直接性。
二、超越直接性的意义:
(1)真实含义:
A对客体结构的改变;
B指导行动的意识及其与存在的关系。
(2)资产阶级的超越:把对象纳入到合理计算中。
(3)无产阶级的超越:
A主体客体化:觉醒的意识和对象的相互作用。
B客体主体化:社会发展环节变成流动的过程的一部分。
(4)以单个客体为目标的行动意味着改变整体的意向(从纯方法论到实践)。
三、无产阶级的特点:社会化的人恰恰就在远离人的甚至非人的客观性中表现为这种客观性的核心。
(1)物化关系的核心基础的人只有在消除这种关系的直接性之后才能发现。
(2)物化不是纯思想,而是社会的对象性形式。因此不能简单地尽享思想运动,而必须进行社会革命,提高到实际的消除,“进入事物本身”,否则就会倒退为二元论。
(3)当实践就是对这些形式的内在倾向造成的运动进行思考,并意识到这一运动和使其被意识时,实践才成为真正的实践。
(4)意识过程由无产阶级来体现:
A无产阶级意识体现历史必然性,为历史辩证法注入生命。
B使资本主义的纯粹矛盾上升为自觉的辩证矛盾:意识不是关于它所面对的客体的意识,而是客体的自我意识,意识这一行为就彻底改变了它的客体的对象性形式。
C劳动时间问题:
a资产阶级的非理性无法克服。
b无产阶级的力量系于对直接性的克服。
D一个前提: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超越古代辩证法:
a社会的客体不是物,而是人与人的关系。
b这是这种关系的产生和在产生。
c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是这一过程的真正主体。
(生产表现为存在的真理,过程表现为事物的真理,历史发展的倾向构成比经验事物更高的规定。)
4
一、 资产阶级不可能理解的原因:
(1) 精神上的自杀。
(2) 存在上的自杀:资产阶级不得不生活在资本主义的物化的现实中:
A通过个人狂热表现;
B狂热说明理性体系的无力;
C全面支配资本主义。
二、社会民主党与卢森堡:
(1)事实为基础、应该。
(2)纯粹的资本主义之不可能不在于它是一个终点,而在于资本家争取世界化的行动毁灭世界。
三、马克思的方法:
(1)“事实”与倾向的现实差异。
(2)事实隶属于总体,并在总体中才能变为“现实的”。
四、物化思想:
(1)把异化、僵化变为现实性和世界观的最理所当然的、最不容置疑的基础。
(2)通过物化来中介事实——矛盾的极点:直接的存在,用反思范畴建立起来的与这一直接存在相应的思想和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就达到了顶点。
5
一、 历史变为真正的人的历史:
(1) 历史恰恰就是人的具体生存形式不断彻底变化的历史。
(2) 历史是在总体中的相互地位和作用而形成的。
二、超越独断的相对主义:
(1)只有当一般地家丁存在着一个“绝对”的时候,谈论相对主义才有逻辑上的意义。
(2)历史过程是独一无二的:
A史前史的阶段上,真理只能是一种与各个阶段的立场及其相应的对象性形式有关的“客观性”:绝对化了的人代替本该由人来加以阐明取消和从方法论上加以取代的那些超越力量。
B只有当人类清楚地洞见了自身的生存基础,并据此对这种基础加以改造时,真理才会具有一种全新的面貌:理论与实践达到了统一,现实有了改变的可能。
C历史的辩证的人:
a人是具体的总体,社会的一个环节。
b人本身是历史辩证法的客观基础:“由于这个不存在的人被宣布为一切事物的尺度和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他的不存在就必须马上变成为对现在的批判认识的具体的和历史辩证法的形式...对人的存在的否定具体化为对资产阶级社会的认识。”“应该表明,国家、私有财产等怎样成为抽象的人的产物,而不成为单个的、具体的人的现实。”——不仅批判思想,还要革命存在方式。
三、乌托邦:
(1)本质:
A对已发现的人的经验存在的客观结构不加触动。
B期待依靠人的内心觉醒而达到他们要求的现实变化。
(2)表现:
A个体成为事物的尺度。
B运动与推动者、被推动者,推动者与被推动者之间似乎存在不可超越的界限。
C“非决定论”变为自觉神秘主义,使对外部物化世界采取的宿命论具体化。
D经济宿命论与国家空想主义。
(3)无产阶级才能和现实的总体发生关系,并起实际的改造作用:
A把物化的对象性看作一个过程。
B无产阶级的唯一优势。
6
一、 克服物化的要求:不断地、一再努力通过与具体表现出的全部发展的矛盾具体联系起来,通过认识到这些矛盾对于全部发展所具有的固有意义,从实践上打破存在的物化结构。
(1) 打破只有作为对过程固有矛盾本身的认识才可能。
(2) 个别因素自在地具有整体的结构——以总体为行动目的。
(3) 无产阶级的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行动是否使无产阶级达到阶级意识和实现阶级意识。行动是否就正确的标准不是来自对对象的判断,而是来自无产阶级自身。
(4) 这种意识的实践本质在于它本身就是变革对象与变革它自身的要求:改变物化形式;把对象意识改变为意识本身、历史的自我意识。
二、批判反映论
(1)批判恩格斯:二重化在理论上具体化。
(2)批判康德:
A所思维的对象必须与“现实一致”。
B现实作为自在之物置于“批判”精神可认识的范围之外。
(3) 问题的核心:
A固定不变的对立造成了它们相互之间不能处在一种反映的关系中。
B正确思维的标准只能在反映中寻找。
(4) 解决:使哲学变为实践:
A对象的真正本质在生成中才能展现出来。
B无产阶级意识是作为联系历史的过去与历史的未来的现实的自觉的必不可少的基本的组成部分——实践把抽象可能性变为现实。
三、过程的反复:
(1)具体范畴体系的不同类型由于具体历史发展而复杂。
(2)夺取政权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物化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