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n a day
![]() |
这部电影《一日人生》大概是上了大学后看的最触动我的一部了。看完之后,禁不住在豆瓣上找相关的资料,发现它原来是YOUTUBE 上的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收集的片段之和。影片没有任何主演,每个人只是在2010年7月24日这天,记录了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虽然逻辑散漫,零星随意,但是朴素真实,诚挚而感人。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名貌似非洲部落的妇女,聚在一起打稻米的场景----这实际是以用餐为线索,展开的世界饮食大观。那种愉快而悠闲的劳动号子,穿梭在东南亚稻田、高档寿司店、烤乳猪的烤炉和菲律宾的毛鸭蛋店里。许多次我都想,每次我们吃午饭的同时,世界上的其他人也正在吃着奇型八怪的东西,也或许,数以万计的人此时正饿着肚子,想着怎么挖树皮、啃骨头聊以果腹。
我想,这千千万万的差异和不同,已不仅仅是“贫富差距”一词能概括的。无论是富裕还是贫困,和平还是战乱,无论是生命垂危还是年轻力壮,人们大都兢兢业业地过好自己安稳的一天,当然,也有不少人在郁闷迷茫中苟且偷生。这又令我联想到影片开头那个酒鬼和片尾那位不甘平庸的女孩,他们大概都苦于自己被虚度的人生,他们希望改变,渴望生活的新生。终于,这一天仍然没给他们带来任何机会,人终究要靠自己去改变自己,不付出即无收获。
还记得影片里那个戴着墨镜的女孩一共提了三个问题,貌似是:“你的口袋装了什么”,“你爱什么”,还有“你害怕什么”。各种人纷纷从自己的口袋掏出千奇百怪的东西,国旗,钥匙,钱包,甚至还有注射器,从每个人的占有来看每个人的不同和他存在的意义。
之前也看了一些豆瓣上的评论,感觉虽然有说得很精彩出众的,但似乎大家都在忽略,或者说在逃避着什么东西。。。我猜那可能是因为突然的极大开阔的视野、冲破眼球的差距不公,让很多人都觉得不知所措;因此,即使我们有过改变的美好的想法,却觉得这份责任沉重得难以让一个人去承担。
嗯。。这部片不禁又让我想起一个陈旧的问题:电影能够给人们带来什么呢?或者更具体地说,一部纪实客观的电影,应该让我们做出那些反应呢?于是,我稍微想了一下,觉得就现在我们这个阶段,看电影应该是一种开拓我们视野的方式,让我们去间接感受“万花筒”般的生活。其次,一部好的积极的电影,至少会给人鼓励或是反思,或是美好情感的触动与升华。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要选择性地看一些我们需要的电影(犹如看一些我们觉得有意义的书)。比如,那些已特效为噱头情节俗套的科幻、恐怖、惊悚大片,可以少看一点;反而,那些独具匠心的纪录片、揭露人性的“文艺”片等等,或许更应该挤出时间去看看。。。
当然,对电影的评价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只是自己一些很肤浅的想法罢了。
![]() |
![]() |
至于影片《一日人生》,我觉得是一部可以反复不断观看,慢慢咀嚼的电影。毕竟汇集了世界上千千万万人们的心声,至少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平凡与渺小---自己的爱恨悲喜,仅仅是浩瀚大海的一滴水珠罢了。可是,人生的短短一日或许会因为这么多人的平凡普通,而变得弥足珍贵,以至于让我们每个人人去好好珍惜。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