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工作法(二)
番茄工作法
我第一次接触番茄工作法是1年多前的时候,那时候还特别写了一篇书评拖延症自救攻略(一)---- 番茄工作法。 那本书很薄,看的时候只用了半个小时,不过实践用了多得多的时间。 感慨一下, 知易行难啊。
看完书之后, 就在记事本的每日时间记录上用到了,从最开始一天只能记录3-4个番茄,到现在可以平均到12个左右的番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中间也遇见一些困难,现在也把自己的一些感悟写下来,跟大家分享。
第一点: 一定要在番茄时间内专注计划中的工作
工作性质的原因,其实很容易被各种琐碎的事打断,外在的因素例如突然进来的电话,同事推门进来问工作,更多的是内在原因,我不算是个注意力很容易集中的人,思维又比较跳跃,一个念头冒出来,马上就想到十万八千里。
刚开始记录的番茄,立刻就感受到这种痛苦,番茄工作法说的,如果在番茄工作时间内遇见任何打扰,都可以用一个顿点表示一下,然后把想到的事记录在to do list,待稍后再做。
感受: 刚开始,简直是各种顿点啊,一个番茄时间只有25分钟,结果我顿点有七八次,想喝水、电话进来、想到下午的工作安排,各种纠结啊。 而且有时候人是无意识的,拿起水杯来喝水,发现没水了,然后倒水, 路过同事桌子看到她在做的工作,顺便说了几句 - -- 回来的时候已经10分钟过去了,当前番茄时间只能作废,简直是各种悲催啊。
现在逐步改善了一些。 各种改进措施如下:
1、 在番茄时间进行的时候,手机设成静音,重要的几个人设置成自动回复“现在在开会,稍后回电”。 相信我,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紧急的事件, 除非我家人得重病,否则所有的事都可以在1个小时之后再处理的。
2、 同事推门进来,也是一样。 先问“什么事”,然后告诉他我稍后会跟他讲,并且随手记录在to do list上。 (当然有时候如果非常简单的事,只要回答“yes & no”的,我会立即处理掉)
3、 自身原因就要自己克服了。 像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旁边是我最爱的cheese cake, 我忍不住瞄了几眼,不过还是克制了,等到这个番茄时间结束之后再吃。 放心, cheese cake不会长腿跑掉的。
如果没忍住,其实也没关系,下次再改进
4、 其实to do list单独列出来很有好处, 一个是能够合并同类项,提高效率。 比如5个要打的电话,如果一起打,效率真的会高不少。 二则,是,当你记录下来,准备去做的时候,你会斟酌这些待办事项是否真的重要,真的需要去做。 其实有时候你想到做什么东西,过一阵子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必要做。
最简单的例子是查资料,工作或者写字的时候,常常感觉要查很多东西,现在网络又方便,就顺手查了,一查又很容易在网络上迷失自己。其实把想查的都记下来,到时候一起去查,就会发现,其实很多资料并没有那么重要。
第二点:一定要休息,而且要注意休息的方法。
刚开始用番茄工作法的时候,我并不是十分重视每次5分钟的休息,有时候闹铃响起来,因为工作得非常入神,我也会直接开始下一个闹铃,继续下一个番茄。
后来慢慢发现问题,一般来说,没有休息的第二个番茄,效率始终没有休息过的第二个番茄来得高。
各种改进措施如下:
1、 闹铃响了,一定休息。 如果确实只有一点点尾巴的,估摸着5分钟就能完成的,那当然就赶快结束掉。 但是如果这个任务确实需要比较长时间完成的,那一定要重视休息时间。
2、 在休息时间内,其实大脑会继续在思考这个工作(不见得是主动的,这是刘未鹏讲的“暗时间”吧),有时候甚至会带来一些灵感。 这样远比直接工作下去的好。
3、 要注意休息的方式。 以前我休息的时候会刷刷豆瓣,看看微博。但由于日常工作都是在电脑上完成的,刷豆瓣也是视觉方式,实际上不能真正让大脑休息。 由于豆瓣新闻所造成的另外的刺激,在下一个番茄时间内,又不容易让注意力转回来。
因此现在这5分钟的休息,通常就是喝口水,站起来神伸懒腰,眺望下远方,之类的。
番茄时间最大的优点,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当下的时间”和“当下的事件”,我自己的经验来说, 集中注意力的效率,能减少很大的时间成本。 也就是说,以写这篇文章(约1700字)而言,如果不集中注意力, 喝喝水,想想别的事情, 查查资料,刷刷豆瓣, 得花2个小时。 而实际上,我只用了不到2个番茄(约45分钟)的时间完成了。
对于现代人而言,信息太庞杂,注意力难以集中是很普遍的。 其实早点把事情做完,就有很多时间可以玩儿了。
现在闹铃快响了,应该是吃cheese cake的休息时间啦, 哈哈 :)
我第一次接触番茄工作法是1年多前的时候,那时候还特别写了一篇书评拖延症自救攻略(一)---- 番茄工作法。 那本书很薄,看的时候只用了半个小时,不过实践用了多得多的时间。 感慨一下, 知易行难啊。
看完书之后, 就在记事本的每日时间记录上用到了,从最开始一天只能记录3-4个番茄,到现在可以平均到12个左右的番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中间也遇见一些困难,现在也把自己的一些感悟写下来,跟大家分享。
第一点: 一定要在番茄时间内专注计划中的工作
工作性质的原因,其实很容易被各种琐碎的事打断,外在的因素例如突然进来的电话,同事推门进来问工作,更多的是内在原因,我不算是个注意力很容易集中的人,思维又比较跳跃,一个念头冒出来,马上就想到十万八千里。
刚开始记录的番茄,立刻就感受到这种痛苦,番茄工作法说的,如果在番茄工作时间内遇见任何打扰,都可以用一个顿点表示一下,然后把想到的事记录在to do list,待稍后再做。
感受: 刚开始,简直是各种顿点啊,一个番茄时间只有25分钟,结果我顿点有七八次,想喝水、电话进来、想到下午的工作安排,各种纠结啊。 而且有时候人是无意识的,拿起水杯来喝水,发现没水了,然后倒水, 路过同事桌子看到她在做的工作,顺便说了几句 - -- 回来的时候已经10分钟过去了,当前番茄时间只能作废,简直是各种悲催啊。
现在逐步改善了一些。 各种改进措施如下:
1、 在番茄时间进行的时候,手机设成静音,重要的几个人设置成自动回复“现在在开会,稍后回电”。 相信我,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紧急的事件, 除非我家人得重病,否则所有的事都可以在1个小时之后再处理的。
2、 同事推门进来,也是一样。 先问“什么事”,然后告诉他我稍后会跟他讲,并且随手记录在to do list上。 (当然有时候如果非常简单的事,只要回答“yes & no”的,我会立即处理掉)
3、 自身原因就要自己克服了。 像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旁边是我最爱的cheese cake, 我忍不住瞄了几眼,不过还是克制了,等到这个番茄时间结束之后再吃。 放心, cheese cake不会长腿跑掉的。
如果没忍住,其实也没关系,下次再改进
4、 其实to do list单独列出来很有好处, 一个是能够合并同类项,提高效率。 比如5个要打的电话,如果一起打,效率真的会高不少。 二则,是,当你记录下来,准备去做的时候,你会斟酌这些待办事项是否真的重要,真的需要去做。 其实有时候你想到做什么东西,过一阵子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必要做。
最简单的例子是查资料,工作或者写字的时候,常常感觉要查很多东西,现在网络又方便,就顺手查了,一查又很容易在网络上迷失自己。其实把想查的都记下来,到时候一起去查,就会发现,其实很多资料并没有那么重要。
第二点:一定要休息,而且要注意休息的方法。
刚开始用番茄工作法的时候,我并不是十分重视每次5分钟的休息,有时候闹铃响起来,因为工作得非常入神,我也会直接开始下一个闹铃,继续下一个番茄。
后来慢慢发现问题,一般来说,没有休息的第二个番茄,效率始终没有休息过的第二个番茄来得高。
各种改进措施如下:
1、 闹铃响了,一定休息。 如果确实只有一点点尾巴的,估摸着5分钟就能完成的,那当然就赶快结束掉。 但是如果这个任务确实需要比较长时间完成的,那一定要重视休息时间。
2、 在休息时间内,其实大脑会继续在思考这个工作(不见得是主动的,这是刘未鹏讲的“暗时间”吧),有时候甚至会带来一些灵感。 这样远比直接工作下去的好。
3、 要注意休息的方式。 以前我休息的时候会刷刷豆瓣,看看微博。但由于日常工作都是在电脑上完成的,刷豆瓣也是视觉方式,实际上不能真正让大脑休息。 由于豆瓣新闻所造成的另外的刺激,在下一个番茄时间内,又不容易让注意力转回来。
因此现在这5分钟的休息,通常就是喝口水,站起来神伸懒腰,眺望下远方,之类的。
番茄时间最大的优点,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当下的时间”和“当下的事件”,我自己的经验来说, 集中注意力的效率,能减少很大的时间成本。 也就是说,以写这篇文章(约1700字)而言,如果不集中注意力, 喝喝水,想想别的事情, 查查资料,刷刷豆瓣, 得花2个小时。 而实际上,我只用了不到2个番茄(约45分钟)的时间完成了。
对于现代人而言,信息太庞杂,注意力难以集中是很普遍的。 其实早点把事情做完,就有很多时间可以玩儿了。
现在闹铃快响了,应该是吃cheese cake的休息时间啦, 哈哈 :)
![]() |
我是元气满满,力拔山兮,耍萌装呆,无所不能的猫老师。 可不是因为我胖得象番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