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公元元年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永平求法: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5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梦见金色神仙降落在御殿前,第二天上朝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于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据说是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而白马寺也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
朱士行:
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少年出家为僧,但未受戒。公元250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柯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建立戒坛,首创戒度僧制度。当时,朱士行正在洛阳,立志学佛,首先登坛受戒,成为汉土第一个出家沙门。
朱士行也是三国时期第一个前去西域求法的僧人。
公元260年,他从雍州(今长安县西北)出发,越过流沙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得到《大品经》梵本。他就在那里抄写,共抄写90章,60多万字。公元282年,朱士行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仍留在于阗,后来在那里去世,享年82岁。
公元291年,陈留仓垣水南寺印度籍僧人竺叔兰等开始翻译、校订朱士行抄写的《大品般若》经本。历时12年,译成汉文《放光般若经》,共20卷。
慧远:
俗姓贾,并州雁门楼烦县(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南北朝高僧,是中观般若学大师。传统上认为,他曾在庐山组织莲社,建立东林寺,弘扬净土,被尊为净土宗初祖。慧远转儒入佛,从师道安法师,创建四字真经,为使广大信众更好的崇信佛法,慧远大师还依据《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往生论》,创建了口念“阿弥陀佛”四字真经,即可往生阿弥陀佛主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理论和简便易行的修行方法。
慧远居庐山,“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次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而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一起访问慧远,归途中,三人谈笑风生,不知不觉跨越了虎溪,三人相视大笑。这一传说成了后世《虎溪三笑图》的题材,作为儒释道三教和睦相处的象征,长传不衰。
鸠摩罗什:
梵语 Kumārajīva(公元 344 ~ 413 年),简称罗什。罗什出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7岁随母亲出家,20岁受戒,初学小乘,后转大乘。其父名鸠摩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
【光遂破龟兹,杀(白)纯,立纯弟震为主。光既获什,未测其智量,见年齿尚少,乃凡人戏之,强妻以龟兹王女,什拒而不受,辞甚苦到。光曰:“道士之操,不逾先父,何可固辞。”乃饮以醇酒,同闭密室。什被逼既至,遂亏其节。】罗什被逼破戒、娶妻;公元401年,后秦姚兴为延请鸠摩罗什弘法传教,而发兵后凉,大败凉军,迎鸠摩罗什入长安,并拜奉为国师。至此,鸠摩罗什到达东土传经之路,长达十六年!”。【什为人神情朗澈,傲岸出群,应机领会,鲜有论匹者。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无倦。姚主常谓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遂以伎女十人逼令受之。自尔以来,不住僧坊,别立廨舍,供给丰盈。】
鸠摩罗什从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到长安至公元413年圆寂,译经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死前发愿:若所译经文无误,死后焚身但舍不烂。罗什圆寂焚身后,果唯有舌头完好无损。
罗什的译经成为后来佛教很多宗派的立宗经典,经1600多年流传至今,使佛教在汉域生根、传播,改变了中国佛教的面貌,成为后世流传最广的佛教经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
永平求法: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5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梦见金色神仙降落在御殿前,第二天上朝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于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据说是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而白马寺也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
朱士行:
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少年出家为僧,但未受戒。公元250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柯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建立戒坛,首创戒度僧制度。当时,朱士行正在洛阳,立志学佛,首先登坛受戒,成为汉土第一个出家沙门。
朱士行也是三国时期第一个前去西域求法的僧人。
公元260年,他从雍州(今长安县西北)出发,越过流沙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得到《大品经》梵本。他就在那里抄写,共抄写90章,60多万字。公元282年,朱士行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仍留在于阗,后来在那里去世,享年82岁。
公元291年,陈留仓垣水南寺印度籍僧人竺叔兰等开始翻译、校订朱士行抄写的《大品般若》经本。历时12年,译成汉文《放光般若经》,共20卷。
慧远:
俗姓贾,并州雁门楼烦县(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南北朝高僧,是中观般若学大师。传统上认为,他曾在庐山组织莲社,建立东林寺,弘扬净土,被尊为净土宗初祖。慧远转儒入佛,从师道安法师,创建四字真经,为使广大信众更好的崇信佛法,慧远大师还依据《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往生论》,创建了口念“阿弥陀佛”四字真经,即可往生阿弥陀佛主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理论和简便易行的修行方法。
慧远居庐山,“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次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而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一起访问慧远,归途中,三人谈笑风生,不知不觉跨越了虎溪,三人相视大笑。这一传说成了后世《虎溪三笑图》的题材,作为儒释道三教和睦相处的象征,长传不衰。
鸠摩罗什:
梵语 Kumārajīva(公元 344 ~ 413 年),简称罗什。罗什出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7岁随母亲出家,20岁受戒,初学小乘,后转大乘。其父名鸠摩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
【光遂破龟兹,杀(白)纯,立纯弟震为主。光既获什,未测其智量,见年齿尚少,乃凡人戏之,强妻以龟兹王女,什拒而不受,辞甚苦到。光曰:“道士之操,不逾先父,何可固辞。”乃饮以醇酒,同闭密室。什被逼既至,遂亏其节。】罗什被逼破戒、娶妻;公元401年,后秦姚兴为延请鸠摩罗什弘法传教,而发兵后凉,大败凉军,迎鸠摩罗什入长安,并拜奉为国师。至此,鸠摩罗什到达东土传经之路,长达十六年!”。【什为人神情朗澈,傲岸出群,应机领会,鲜有论匹者。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无倦。姚主常谓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遂以伎女十人逼令受之。自尔以来,不住僧坊,别立廨舍,供给丰盈。】
鸠摩罗什从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到长安至公元413年圆寂,译经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死前发愿:若所译经文无误,死后焚身但舍不烂。罗什圆寂焚身后,果唯有舌头完好无损。
罗什的译经成为后来佛教很多宗派的立宗经典,经1600多年流传至今,使佛教在汉域生根、传播,改变了中国佛教的面貌,成为后世流传最广的佛教经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