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在上海,有一个好处,周末可以去周边的小城市溜达。它们各有各的韵味,各有各的美食,而且都不大,最适合一两天的短期旅行。
两班火车,往返绍兴。一班周六10点32分开,12点35分到。一班周日18点32分开,20点35分到。
去绍兴的原因大致有三个。
首先,肯定是鲁迅的缘故。作为在中小学课本中频繁出现的三栖明星(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第一次让我知道了绍兴这个地名。
其二,亲戚家的孩子去了绍兴工作。那时候我还在一个小村子里上着小学,像生活在一个蛋壳里。每一个传到这个蛋壳里的陌生地名,都有着莫名奇妙的魔力,勾起我对外面世界的遐想。
其三,周云蓬曾去绍兴隐居过一段时间,喝了不少黄酒。
鲁迅故里是绍兴的“天安门”,位于整个城市的中心,大多数公交线路都从此处经过。作为最热门的一个景点,鲁迅故里实际上就是人工包装出来的一块旅游商业地产而已,充斥着能让人们想起鲁迅的东西和兜售本地特产的商铺。人们和粗制滥造的孔乙己合影,在空荡荡的“鲁迅故居”里拎着照相机转上一圈,然后走进路边的茶馆吃一串臭豆腐两颗茴香豆,最后在成排的好像进行吆喝比赛的店铺里挑选一个,买上两斤梅干菜带走,这就是游览鲁迅故里的全部。
“鲁迅故居”要加上引号的原因,是那大得近乎奢侈的庭院是鲁迅的知县爷爷的,而且早在鲁迅小时候,就因为家道中落把它卖给了邻居,给他多病的爸爸治病。鲁迅写过,自己对于小时候的回忆,就是把一件件东西送到比自己还高的当铺柜台上,然后去给他的爸爸买药。
鲁迅是不适合放在中小学课本里的,他作品中的批判和隐喻,手术刀一样的杂文风格,没有足够的知识和阅历,是很难理解的。现在每看一次都觉得胸口被重重捶打,可是高中时候还怎么都读不懂《狂人日记》。教育部在语文课本里安插那么多鲁迅的文章,只是想把鲁迅变成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代言人罢了。
鲁迅故里景区边上有一家丁太兴餐馆,带着老花镜的掌柜长得和罗家英有几分相像,他主动推荐给我的三色原味年糕清淡鲜香,几样食材的原味都得以呈现。
闲逛的时间里,又吃了臭豆腐、木莲羹和新鲜的大个杨梅。臭豆腐没有什么特别的,像果冻一样的木莲羹很是清凉可口。杨梅是在一个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的男人那里买的。问他能直接吃吗,他说当然可以,自己家树上结的。回到上海和同事显摆杨梅的美味,他们说杨梅里面有很多小虫子,要用盐水把他们浸泡出来才能吃。我回想起当时把整个杨梅放在嘴里咀嚼时的口感,心里暗暗后怕,那鲜嫩多汁的会不会不是杨梅肉…….
绍兴的食物略显中庸,只是偏咸罢了,晚饭本来只想喝黄酒的,后来不得已要了米饭。酒足饭饱后,要了绿茶,边喝茶边看着在电视上奋力挥拍的李娜。
当地人是不吃生鸡蛋的,夏天也不喝温过的黄酒,所以据说是绍兴特色喝法的黄酒冲鸡蛋在当地却是不流行的。散装的黄酒味道要比售卖到各地的打了包装的更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心理作用。
晚上的时候,去到仓桥直街,那是一个类似苏州平江路一样的地方,有一些文艺的小店和供应本地特色餐饮的饭馆,但是还没有平江路那样大的规模。因为想歇歇脚,就走进了路边的一个咖啡馆。咖啡馆不甚希奇,是广泛抄袭借鉴的产物,尤其大面积抄袭了猫的天空之城那种肤浅的文艺风格。但是咖啡馆这东西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其中的氛围或气场,这就依赖人的造化了。连锁咖啡馆,不管做得再好,总是让我联想到冷冰冰的方程式或者流水线。守则、制度这样的东西,把咖啡馆简化为千篇一律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地方。管理确实可以节省人力成本,但是连几点几分播放什么音乐都是既定的咖啡馆又有什么趣味可言。
这家咖啡店的店员是一位气质像林夕的女生,眼镜和样貌也很相像。在里面帮忙的另外俩个人也很亲和,默默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而我在饭前饭后两次进到里面,却是因为一本书,舒国治的流浪记。这本被评为“如果只读一本舒国治就是这一本”的书,很符合我当时的心境。一个人,没有任何实际目的,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舒国治不愧为难得一见的池外之物,除了晚睡这一点,这个老小孩的生活观我完全认同。瘦高的个子,朴素的行头,生活经历丰富的面容,别无羁绊地以行走为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乐趣。他不似一般的爱好收藏的闹市隐者,他只把家当成一个大便睡觉的用途简单的所在。此君不爱打伞,他说小时候没有养成“下雨怎能不打伞”的意识。我也觉得淋点小雨无甚大碍,反而打伞让人浑身不自在。
来绍兴之前,刚刚看到人物杂志对他的一个专访,题为“与舒国治共度一个下午”,缘起于他的一集名为“理想的下午”的随笔。看过之后,我也在想什么样的下午才是理想的。想来想去,这样的定义或许最为准确的表达了我的喜好,那就是在阳光中邂逅意想不到的喜悦。阳光是我好心情的必需之物,真正觉得喜悦则需要一点运气。第二天去安昌古镇的时候,这种运气就蛮好。
安昌古镇和其它的古镇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仍旧是一条河,两条街,几座桥。
沿河的长长的窄街上摆满了各样的摊铺,饭馆都是热气腾腾的,好像在煮什么东西,看着就引人食欲。春夏之交吹拂过来的和风,空中飞过的飞机的声音,烧松树枝和蜂窝煤的清香,让我恍然回到了小时候那些漫长的、无所事事的午后。
不慌不忙地来回溜达了两遍,期间,先是在石桥上和两个小孩子玩了会拼图。他们一个7岁一个8岁,还都在上学前班,坐在石阶上无忧无虑地嬉笑。真是羡慕他们,我7岁的时候都上三年级了,现在这么爱玩,估计就是因为小时候没有玩够。
然后坐在河边的长条桌上喝了一杯龙井,带着绍兴的毡帽边喝茶边看最新一期的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是CEO谢霆锋。很多路人对着毡帽下面的我微笑,应该是觉得在这么热的天戴着毡帽是件很不寻常的事情吧。
在临走之前,碰到一个算命人。他铺在地上的纸板上写着“不用说话就能算出你的姓”。因为时间还早,也想找个人聊聊天,就坐了下来。他算出了我的姓,我也看穿了他的把戏,但是没有说破。之后,两个人天南地北地闲扯了一个小时,刚开始我听他分析我的人生,而后我竟然帮他的人生出起主意来。也许是他的道行太浅,还算不出自己的人生吧。
两班火车,往返绍兴。一班周六10点32分开,12点35分到。一班周日18点32分开,20点35分到。
去绍兴的原因大致有三个。
首先,肯定是鲁迅的缘故。作为在中小学课本中频繁出现的三栖明星(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第一次让我知道了绍兴这个地名。
其二,亲戚家的孩子去了绍兴工作。那时候我还在一个小村子里上着小学,像生活在一个蛋壳里。每一个传到这个蛋壳里的陌生地名,都有着莫名奇妙的魔力,勾起我对外面世界的遐想。
其三,周云蓬曾去绍兴隐居过一段时间,喝了不少黄酒。
鲁迅故里是绍兴的“天安门”,位于整个城市的中心,大多数公交线路都从此处经过。作为最热门的一个景点,鲁迅故里实际上就是人工包装出来的一块旅游商业地产而已,充斥着能让人们想起鲁迅的东西和兜售本地特产的商铺。人们和粗制滥造的孔乙己合影,在空荡荡的“鲁迅故居”里拎着照相机转上一圈,然后走进路边的茶馆吃一串臭豆腐两颗茴香豆,最后在成排的好像进行吆喝比赛的店铺里挑选一个,买上两斤梅干菜带走,这就是游览鲁迅故里的全部。
“鲁迅故居”要加上引号的原因,是那大得近乎奢侈的庭院是鲁迅的知县爷爷的,而且早在鲁迅小时候,就因为家道中落把它卖给了邻居,给他多病的爸爸治病。鲁迅写过,自己对于小时候的回忆,就是把一件件东西送到比自己还高的当铺柜台上,然后去给他的爸爸买药。
鲁迅是不适合放在中小学课本里的,他作品中的批判和隐喻,手术刀一样的杂文风格,没有足够的知识和阅历,是很难理解的。现在每看一次都觉得胸口被重重捶打,可是高中时候还怎么都读不懂《狂人日记》。教育部在语文课本里安插那么多鲁迅的文章,只是想把鲁迅变成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代言人罢了。
鲁迅故里景区边上有一家丁太兴餐馆,带着老花镜的掌柜长得和罗家英有几分相像,他主动推荐给我的三色原味年糕清淡鲜香,几样食材的原味都得以呈现。
闲逛的时间里,又吃了臭豆腐、木莲羹和新鲜的大个杨梅。臭豆腐没有什么特别的,像果冻一样的木莲羹很是清凉可口。杨梅是在一个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的男人那里买的。问他能直接吃吗,他说当然可以,自己家树上结的。回到上海和同事显摆杨梅的美味,他们说杨梅里面有很多小虫子,要用盐水把他们浸泡出来才能吃。我回想起当时把整个杨梅放在嘴里咀嚼时的口感,心里暗暗后怕,那鲜嫩多汁的会不会不是杨梅肉…….
绍兴的食物略显中庸,只是偏咸罢了,晚饭本来只想喝黄酒的,后来不得已要了米饭。酒足饭饱后,要了绿茶,边喝茶边看着在电视上奋力挥拍的李娜。
当地人是不吃生鸡蛋的,夏天也不喝温过的黄酒,所以据说是绍兴特色喝法的黄酒冲鸡蛋在当地却是不流行的。散装的黄酒味道要比售卖到各地的打了包装的更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心理作用。
晚上的时候,去到仓桥直街,那是一个类似苏州平江路一样的地方,有一些文艺的小店和供应本地特色餐饮的饭馆,但是还没有平江路那样大的规模。因为想歇歇脚,就走进了路边的一个咖啡馆。咖啡馆不甚希奇,是广泛抄袭借鉴的产物,尤其大面积抄袭了猫的天空之城那种肤浅的文艺风格。但是咖啡馆这东西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其中的氛围或气场,这就依赖人的造化了。连锁咖啡馆,不管做得再好,总是让我联想到冷冰冰的方程式或者流水线。守则、制度这样的东西,把咖啡馆简化为千篇一律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地方。管理确实可以节省人力成本,但是连几点几分播放什么音乐都是既定的咖啡馆又有什么趣味可言。
这家咖啡店的店员是一位气质像林夕的女生,眼镜和样貌也很相像。在里面帮忙的另外俩个人也很亲和,默默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而我在饭前饭后两次进到里面,却是因为一本书,舒国治的流浪记。这本被评为“如果只读一本舒国治就是这一本”的书,很符合我当时的心境。一个人,没有任何实际目的,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舒国治不愧为难得一见的池外之物,除了晚睡这一点,这个老小孩的生活观我完全认同。瘦高的个子,朴素的行头,生活经历丰富的面容,别无羁绊地以行走为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乐趣。他不似一般的爱好收藏的闹市隐者,他只把家当成一个大便睡觉的用途简单的所在。此君不爱打伞,他说小时候没有养成“下雨怎能不打伞”的意识。我也觉得淋点小雨无甚大碍,反而打伞让人浑身不自在。
来绍兴之前,刚刚看到人物杂志对他的一个专访,题为“与舒国治共度一个下午”,缘起于他的一集名为“理想的下午”的随笔。看过之后,我也在想什么样的下午才是理想的。想来想去,这样的定义或许最为准确的表达了我的喜好,那就是在阳光中邂逅意想不到的喜悦。阳光是我好心情的必需之物,真正觉得喜悦则需要一点运气。第二天去安昌古镇的时候,这种运气就蛮好。
安昌古镇和其它的古镇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仍旧是一条河,两条街,几座桥。
沿河的长长的窄街上摆满了各样的摊铺,饭馆都是热气腾腾的,好像在煮什么东西,看着就引人食欲。春夏之交吹拂过来的和风,空中飞过的飞机的声音,烧松树枝和蜂窝煤的清香,让我恍然回到了小时候那些漫长的、无所事事的午后。
不慌不忙地来回溜达了两遍,期间,先是在石桥上和两个小孩子玩了会拼图。他们一个7岁一个8岁,还都在上学前班,坐在石阶上无忧无虑地嬉笑。真是羡慕他们,我7岁的时候都上三年级了,现在这么爱玩,估计就是因为小时候没有玩够。
然后坐在河边的长条桌上喝了一杯龙井,带着绍兴的毡帽边喝茶边看最新一期的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是CEO谢霆锋。很多路人对着毡帽下面的我微笑,应该是觉得在这么热的天戴着毡帽是件很不寻常的事情吧。
在临走之前,碰到一个算命人。他铺在地上的纸板上写着“不用说话就能算出你的姓”。因为时间还早,也想找个人聊聊天,就坐了下来。他算出了我的姓,我也看穿了他的把戏,但是没有说破。之后,两个人天南地北地闲扯了一个小时,刚开始我听他分析我的人生,而后我竟然帮他的人生出起主意来。也许是他的道行太浅,还算不出自己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