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学君: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以江陵端午祭为例
[摘要]韩国端午祭是江陵民众由村落祭奠发展而来的一项传统民俗“庆典活动”。它始于岁时风俗的“端午节”,如今已演化为“尝试新文化、探索新生活方式”的现代庆典活动。其时间和内容虽然与我国的端午节有某些交叉和相似之处,但确实具有独特的品质,两者不可混同。本文以翔实的资料,从祭仪、演戏、游艺(游戏)等多方面,对这一活动的丰富内涵和全过程进行了介绍。文章认为,这是一个传统民俗有效保护和现代传承的成功经验,并对其有益启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韩国;端午祭;有效保护;现代传承;经验启示
2004年春夏之交,韩国江陵端午祭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曾被我国报刊和网络炒得沸沸扬扬,甚至有人提议要动员万民进行签名运动,以示抗议。正在此时,我受亚细亚民俗学会邀请前往韩国江陵参加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和“端午祭”民俗观光活动。五天的研讨与实地考察,我对韩国端午祭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获得诸多有益的启示。
今年,韩国的申报已经获得联合国的批准。此事再次成为我国报刊和网络关注的焦点。我想借此写出我的了解与思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份真实的参考。
江陵的文化概况
江陵位于韩国东部白头大干与东海之间。东滨东海,西邻平昌、旌善二郡,南与东海市相连,北同襄阳郡接壤。全市面积1040平方公里,为首都汉城的1.72倍,人口却只有24万(2004年,汉城1000万),不到汉城的1/4。
资料表明,史前时期,江陵已具人类文化萌芽。三国时代称“阿瑟罗”,高丽时代称“东原京”,朝鲜时代称“江陵大都护府”,均显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地位。
“关东”、“岭东”是江陵文化的指代词。关东指铁岭以东,岭东则是指白头大干(大关岭)以东地区。岭东地区虽然地形坡度大,海岸线单调,没有大型海港,春夏多风雨,秋冬多风雪,不是人们生活的好地方,但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也创造出岭东地区特有的风俗、语言以及文化传统:随处可见的平野,孕育出以姓氏为中心的农耕文化;著名的湖沼,生发出风流文化;贫瘠的山地,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山间文化;长长的海岸线,衍生出众多的渔村文化。这些传统反映着民众艰难困苦的奋斗历程,传统的承续使文化得以世代绵延。从古濊国都城时代起,江陵就已形成带动周边的主流文化。高丽时代禅宗传入,繁荣了独有的佛教文化。朝鲜时代,名门豪族迅速接受儒教文化,形成独有的两班文化;朝鲜后期,多种民俗文化竞相发展,风物(农乐)、农谣(民谣)、假面舞剧、民俗游艺、巫俗祭等都很繁盛。江陵端午祭即是江陵民众长期以来集各类民众文化于一体的民俗庆典活动。其中,既有神话、历史的滋润,也有生活真情的流露;既有江陵文化主流的“固有性”,又有吸纳外部文化精华的“求变性”。
江陵端午祭
1.江陵端午祭的历史渊源
韩国的端午,时间上与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相同,他们也称之为“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传统称为“上日”。①“端午”从字义上解释为“初午”,属五月第一个“马日”。五月本是一个阳数(也称为奇数),初五即是两个阳数相遇,他们与我们一样有着重视奇数日相遇的习俗,因此定为一大节庆日。此节萌生于何时,目前没有文字资料可证,但已知早在新罗时代即有了“端午节”。这一天,上自皇室,下至平民百姓,举国欢庆。
传统端午节包含多重活动:京乡各地举行茶礼共享节日的风俗;妇女用菖蒲水洗发或饮用,或用菖蒲露化妆、洗面沐浴“端午妆”,用菖蒲根做发簪;喝益母草汁、煮白草;吃艾子糕或车轮饼;备带餐点聚集在菖蒲繁茂的水边迎水;在大树下荡秋千,进行壮士角力比赛;士大夫家将朱砂天中赤符、端午符等贴在门上用以辟邪;君臣间互赠端午扇等。
江陵曾是古国的首都,当时有“舞天”的宗教庆典活动,端午是五月祈求丰收的播种庆典,十月是秋收的感恩节。江陵的端午祭除汇集了国内所举行的传统习俗之外,还有属于自己的内容。它不是一家一户的小型祭奠礼仪,而是一项大规模的巫术祭仪,是这一地域全民的庆典活动。
“江陵端午祭”形成大规模的庆典习俗,在1603年时即有详细记录。②其内容包括从农历四月起的锯神木、迎神、演戏等一系列祭祀习俗,以及融“大关岭山神祭”与“村庄城隍祭”于一体的村落祭奠等。参加人员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形成官民合一的庆典形式。而这些庆典均与地区的有关神话传说相联系,意味着“地区历史”、“地区人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敬奉的对象,成为自己独立的信仰体系,因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样的祭祀活动,在古时也称为“部落祭”,除了有保存文化、辟邪求福功能之外,还蕴涵着陶冶民众性情,防止各姓族群间的分裂,以实现大同社会的目的。这种共同体礼仪的延续是“江陵端午祭”得以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每逢端午,江陵人都要涉足祭祀和相关的集市活动。他们认为,只有如此才算是纯正的江陵人。
2.与江陵端午祭有关的神话传说
江陵端午祭的一切祭祀活动都与神话传说相关联。其中,有英雄人物成为神的,有非凡出生人物成神的,有普通人成神的。如:
《大关岭山神》:传说,新罗将军金庾信,自幼留学溟洲。在位于江陵南部的禅智寺,铸得名剑一把,并以此灭高句丽、平定百济,一统当地,死后被供奉为大关岭山神,守护这一地区。壬辰倭乱之时,敌军以为大关岭与那里松亭的每一棵松树皆为士兵,而不敢贸然侵犯。
《大关岭国师城隍神》:相传,古时候,鹤山村一户有钱人家的闺女去石泉打水,喝了一瓢有太阳映在其中的水,不久便怀身孕,月满即得玉童子。但家人以处女生子不可为由,将婴儿遗弃后山鹤岩下。数日后,生母到鹤山岩下探望,原以为婴儿难以保全生命或已被野兽咬死,却十分意外地发现,一只鹤衔来红丹正在喂婴儿。她将孩子抱入怀中,相信这是天赐贵子而细心喂养。孩子长大后就学庆州,成为梵日国师(810—889)。国师回故乡,掷手杖,在手杖落地处建立“神福寺”。如今,梵日国师的浮屠仍立于此处。据说现在尚存有遗址的崛山寺也是他所创建的庙宇。他死后成为守护江陵与岭东地区的“国师城隍神”。
《大关岭国师女城隍》:据说,古时候,江陵郑家有一女未嫁。一日,其父梦见大关岭城隍神问:“我愿来此家为婿,如何?”其父回答无法将人之女嫁与城隍,婉表拒绝。一天,郑家女端庄地静坐在后院,一只猛虎飞奔而来将之背走。原来那只猛虎是城隍的使者,奉命前来行事。郑家人来到大关岭国师城隍神堂,见其女与城隍神同座,身躯如石碑。家人欲取而不能。请画工绘制画像立于神堂,方可任人挪移。郑家女被猛虎背走那日是农历的四月十五,后来成为大关岭国师女城隍的纪念日。
这些神话至今仍广泛流传,人们甚至还会把当今发生的事与之相联系,说明神话人物还明显地存活在江陵人的心中。
3.江陵端午祭日程
江陵端午祭的日程,如从“迎神祭”算起,应该是连续五个昼夜(五月初三至初七);如从“山神祭”起到“送神祭”止,则长达20余天(四月十五至五月初七);如果从“酿神酒”开始,那就一月有余(四月初五至五月初七)。参与的人群,包括江陵、东岭、江原道全区男女老少,倘若加上参与饮食和乱场(集市)的商贩,可称得上举国共庆的民族活动。它内容丰富多彩,且每年都有新的变化,使参与的人们既有对古老传统的传承体验,又有对时代气息的新鲜感觉。活动基本分为“正规”和“其他”两大类。“正规”指:指定文物活动、民俗活动、庆祝活动、夜间表演、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等。“其他”指宣传品、咨询、商店、集市摊、游乐场、端午商品等。
“指定文物活动”是活动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由祭祀仪式、官奴假面舞剧、农乐竞赛、歌谣等方面构成,体现着“端午祭”的核心价值观。
祭祀仪式,则由按祭官的笏记奉读祝祷词的“儒教式祭仪”,和通过巫人的歌舞活动表演的 “巫俗祭仪”两部分结合组成。儒教式祭仪——以奉读汉文“笏记”与“祝祷词”的方式进行。地区的首长作为献官(执行官员)参与。其程序和献官服饰类于其他儒教祭仪活动的要求。
巫俗祭仪——在儒教式祭仪完毕后,由巫师与群众在同一个场地共同举行的民间祭祀仪式。
祭祀过程:农历四月初五,人们用江陵旧官府“七事堂”首长发放的大米和曲子酿造神酒(此前十天不断有官员、市民到七事堂献米);农历四月十五,举行“大关岭山神祭”,由初献官(首席官)、亚献官、终献官三位任祭官。初献官为林务官员。按笏记进行。
山神祭毕,即行“大关岭国师城隍祭”,祭礼与上同,初献官由江陵市长担任。
礼毕,随巫师上山挑选神木,砍神木。当神木手撑起神木时,众人将红、黄、青、蓝、白等五彩礼缎挂于木上,此时神木已具有巨大的威严。同时,准备国师城隍行列(有捧神位、撑神木、纸花、灯笼、龙船等等)。浩浩荡荡的国师城隍行列出发,路经大关岭九十九弯来到邱山,接受“邱山城隍祭”祭祀。祭官由居民充任,由巫女行祝愿巫祭。据说,以前国师城隍到达邱山城隍时,数百人手持火炬为之“明灯引路”;凡在城隍行途中,举火炬迎神者可幸免一年的灾难,因此每户必有一人参加。火炬用松树瘤制作,挂有“蓝、黑、红”线和布条,行进时高唱“山游歌”,场面极为壮观。
离开邱山,国师城隍行列来到故土鹤山接受“鹤山城隍祭”供拜。由巫女行祝愿祭。该仪式1999年才兴起,国师返乡被认为是神话的现实重现。朝拜“石泉”、“梵日国师浮屠”后,行列回江陵市区。这时,江陵端午祭序幕正式拉开。人们向国师城隍神顿首致敬。
江陵“端午祭”,首先行“奉安祭”。它是迎接国师城隍降临大关岭国师女城隍祠的祭礼。也称“城隍夫妇合祠”。传说当年国师城隍神接郑家女在这里举行的婚礼,时间是农历的四月十五。由江陵市德高望重者任初献官举行儒教祭仪,并伴有巫师的祝祷。以后,两人轮流执礼,如果“国师城隍祭”初献官为江陵市长,“奉安祭”初献官则由江陵市议长担任,直至五月初三。
五月初三为迎神祭。迎国师城隍神与国师女城隍神神位到南大川边露天城隍堂。晚五时开礼,行一小时左右儒教祭仪,江陵市文化院院长任初献官。从迎神祭起,由江陵端午祭保存会主办。祭礼毕,祭官饮福之后,举行巫女的不净巫祭。
期间,郑家的祭礼是国师城隍行列的路祭,由现今的“经方宅”户长主管,只行巫女的不净巫祭与祝愿巫祭。走出“郑家”大门,国师城隍行列就同众多民众同行。官员、风物组、民俗游艺表演家,与手持端午灯笼的居民聚在一起,汇成一股庞大的迎神队伍,追随国师城隍,走向南大川露天城隍堂。待国师城隍一行列坐祭坛之上,夜空礼花升腾,人们纷纷把手中玲珑的端午灯放入河水中,闪烁着光亮的端午灯在南大川的水面缓缓漂流,与上空的礼花交相辉映,绚丽而壮观。
农历五月初四到初七的“朝奠祭”,每日晨9时于端午集市临时祭坛上举行。由于端午祭是祈求江陵、岭东地区丰收太平的礼仪,因此江陵官员依次担任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主管执事选自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社会贤达名流。先儒教祭仪,每次约一小时。之后,便开始巫俗祭仪(端午巫祭)直到深夜。
“朝奠祭”的初献官,第一天为江陵市长,第二天为江陵教育厅教育长,第三天为江陵警察署署长,第四天为江陵市议会议长。此外,江陵市繁荣会会长、中央市场繁荣会会长、江陵农地改良组合长、江陵水产业协同组长、江陵文化院副院长、东海商社社长、韩国银行江陵店长、江陵市文化观光福祉局长,也都是献官可聘人选。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初七晚举行“送神祭”,分别送国师城隍神、国师女城隍神回原供奉处,先举行儒教式祭仪,祈求免除洪涝干旱与疾病,风调雨顺粮食丰产,禽畜繁盛。初献官由端午祭执行委员长担任。
祭礼毕,举行“还于巫祭”,即在集市西边空地,离大关岭最近处焚烧神木、纸花、灯笼、龙船以及神位等端午祭期间用过的物品,祭官、巫女、居民均向大关岭连连磕头,端午祭祀活动于熊熊烈火映照下,在人们虔诚的祈愿中落下帷幕。
江陵端午祭祭礼部门的技艺传承人为“曹圭炖”。
在此期间同时举行的,还有江门镇嘟排叽祭。江门镇位于镜浦湖与东海合流处,居民主要以海营生。“镇嘟排叽”是指插有三只木刻鸭的Y字形木杆。当地民众认为这是一种水杀木,可防三灾(水、火、风)的来自外部的厄运。
江门镇嘟排叽祭于正月十五、四月十五、八月十五举行,一年行三次,由渔村长主持。另外,每三年举行一次丰渔祭,时间为四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好与端午祭中祭祀大关岭山神之日相重合。也举行儒教式祭仪,程序不按笏记,随执礼者口令进行。初献官为渔村长。祭礼毕将神迎至女城隍堂行饮福礼。
4.巫俗祭仪
巫俗祭仪是每场儒教式祭仪完毕后在同一场地进行的仪式。儒教祭仪由献官按一定的程序执行,巫术祭仪则由巫师与民众共同执行。如果说前者的祭仪是严谨和封闭,多有官方人士执行,那么后者则是比较自由和开放,由民间人士主持。它晨起夕终,是地区民众共享的信仰活动,所祭祀的内容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成为最具传统活力的部分。
据记载,1927年江陵端午祭参与巫师有五六十人,1937年则有上百人。1997年参与巫师21人,其中男巫9人,女巫12人,四天中共举行巫祭29次。2004年参与的巫师28人,其中男巫13人,女巫15人,四天中共举行巫祭50次,明显地较前有了很大的发展。
巫祭虽也有一定程序,但具体操作往往随巫师情绪,以及现场群众的兴致、场景等灵活变动。“祝愿祭”与既定程序无关,可在中间随意插入。代表性巫祭有:
①不净巫祭:巫师祭仪的序幕,旨在驱除一切不净因素。在震耳欲聋的巫乐中,女巫用水与火洁净祭堂,并依次洗去各个参加者的不净。
②大关岭城隍巫祭:向所祭对象禀报祭祀的地点、日期、祭官,希望神纳领人们的虔诚之心,而保风和日丽、年年丰收及交通安全。还要呼唤“神长”(巫师祖师之名),祝福阴间平安,说明本次巫祭的内容,祈求仪式顺利进行。内容繁多,统称“祝愿祭”。
③入座巫祭:迎接国师城隍降临祭堂,请巫俗信仰中的众神灵就座。希望众神对大家诚心备置的祭品给以回报,帮助实现所求。
④和解巫祭:祈求分别安置在两处的城隍神与女城隍神,在巫祭中彼此相好,齐心成全众人所愿。
⑤祭祖巫祭:祭众人祖先,祈求子孙繁荣、阴间平安。
⑥世尊巫祭:由头戴三角笠,颈挂念珠,装扮僧人状的女巫和鼓手,口述巫俗神话“堂高迈纪歌”(讲述主宰生命的“世尊”与“堂琴姑娘”成婚故事的叙事巫歌)。让没有子女的家庭闻婴儿的啼哭,让多子多孙的家庭能长命百岁。歌毕跳“僧舞”,演“抓僧盗游戏”短剧。
⑦山神巫祭:祈求全国名山之神赐福,尤其祝愿大关岭上的交通安全。据说近些年由于经济发展,交通繁忙,该仪式备受关注。
⑧成造巫祭:成造神为家神之首,维护房屋,主管财运和幸运等。此祭祈愿阖家平安、大吉大利。巫歌多彩,广受欢迎。在安东,变为祈求筑屋后粮米满仓、日子更美好。
⑨七星巫祭:七星即“北斗七星”的“七星神”,主管人的寿命。民间将之供奉于山涧或溪边,因他乐于身处洁净之地。祈求平安、子孙昌盛。
⑩群雄将帅巫祭:抚慰为国为民牺牲的将帅之灵。呼唤历代名将的名字,其中必有金庾信将军之名。巫歌毕,奉上丰盛的美食,求诸将帅使子孙得福安康。巫女口衔沉重的铜盆显其力量和神的威力。人们争先恐后前来抚摩铜盆,或往里放钱,试着与神直接沟通。这是端午祭巫俗祭仪的核心,最为民众欢迎的巫祭之一。
{11}沈清巫祭:预防眼疾。从事渔业者祈求在云雾、暴雨中平安归来,交通运输者祈求路上安全。
{12} 天王巫祭:天王属天神,祈子孙学业有成。
{13}天花巫祭:摆脱天花疾病的祈愿,有着“父亲金长子对客人怠慢而使独子致死”的悲剧内容。巫祭后,有“送客游戏”(客人是带病疾的神灵)。现已不见此疾,相关的游艺也渐消失。
{14}龙王巫祭:向各地河川、四海的龙王祈求克服干旱,获取粮食丰产、渔业丰收。
{15}巫祖巫祭:歌唱巫女祖神齐面奶奶,招其灵魂迎来献祭。行分齐面糕活动。
{16}花歌巫祭:手持纸花献舞,希望死者足履花圃平安归西。有娱神功能,突出舞的特色。
{17}灯歌巫祭:先唱草灯笼歌。再行“塔灯巫祭”(挂于城隍堂边的八角型或塔型灯笼,象征释迦如来四月初八乘灯自天而降),巫女摇着塔灯狂劲献舞,目的在于将灯上的“福”分于众人。
{18}船歌巫祭:巫女用系于龙船的长白布作摇船状并唱歌的送神巫祭,旨在使端午祭期间入座的诸神乘龙船平安回归。有娱神功能。
{19}还于巫祭:火化端午物品的仪式。“还于”意味神灵上天,离开露天城隍堂,朝大关岭方向进行。只做从简的祝愿。礼仪完毕,祭官、巫女脱去祭服纷纷离场。本次端午祭结束。
江陵端午祭巫祭部门的技艺传承人为“贫顺爱”。
5.江陵端午祭的民俗戏及游戏
江陵端午祭的主要活动有:祭仪、演戏和游戏。既有礼仪,又有民俗戏和游戏,具备庆典的功能。集市中央有祭坛,旁设“官奴假面舞剧、鹤山奥道戴歌谣、风物”等民俗戏事。民俗游戏场备有秋千、角力、投壶、象棋、射箭等器具。这种复合式的端午祭活动,造就了内涵丰厚、气氛自由祥和的庆典文化。
{1}官奴假面舞剧:民俗戏中“官奴假面舞剧”是韩国国内唯一以舞蹈和动作为主的哑剧。原是端午祭达到顶峰的五月初五江陵府属下的官奴巡回各城隍堂演出的假面舞剧,一直延续到1910年前后,因日本帝国主义阻拦而中断。20世纪60年代,被国家指定为重点无形文物后,重新上演。演员6人,加上乐师约10人左右。内容主要包括:讽刺两班阶层、通过小梅娘子突现贞操观、奉行农耕礼仪、祈求村庄安宁年丰、举行巫俗祭仪等。大体分五个场景,然又富弹性,可长可短。最后一场,在其他演员退场、只留两班和小梅娘子两个主角后,观众可加入其中与之共舞。在临境参与的情况下,人们感悟到端午祭“大同合乐”的意义所在。这两个形象也成为端午祭的“偶像”、“标志物”。
{2}江陵风物游艺(为劳动、礼仪、游戏进行的演戏)。最早可能是神乐的一种,现在只剩下娱乐性的功能。代表性风物有:哄地神、乞粒祭、吃洗锄饭、迎月农乐与火炬游戏(踏桥)、江门镇嘟排叽等。
个人风物有单童高立、三童高立、法鼓舞、长鼓舞、十二庹象毛等。地区民众均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其间。
{3}民谣演唱:由农民、渔民在举行祭礼或劳动时集体演唱。这些歌谣,靠父传子、子传孙的方式传承。江陵民谣歌声清脆,有曲调婉转的巫歌旋律,是平民百姓心声的自然流露。其中鹤山奥道戴歌谣(1988年国家指定市道无形文物第5号)是江陵端午祭指定的“文物活动”。它包含农活的整个过程,从“插秧歌”、“锄地歌”、“割稻歌”、“击稻歌”,到“背稻歌”,把农事生产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其曲调是固定的,歌词可随时代、演唱者的情绪、临场的情境不同而随机变化;功效在于在集体的娱乐中解除疲劳,传授知识。现在,由于农活改为机器耕作,不再需要用唱歌来提精神,这项活动在现实中业已消失。为保存文化遗产,1985年成立鹤山农谣保存会,1992年建立传授会馆,1998年起每年举行表演会,为江陵端午祭排练,到时进行演出。
{4}民俗游艺和表演:传统内容为角力、秋千、拔河比赛等,现增设投壶及方言竞赛等项。方言竞赛是单项竞赛中观众人数最多的赛事。古语的情趣与情绪上的共同点,使该地区男女老少聚集一堂。这一活动,还促成了韩国中央电视台用方言主持的文娱节目,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地区的相关活动。“拔河比赛”历史悠久,每次比赛无形中起到了增强村民团结和发扬协调合作精神的作用。
{5}表演文化:以前,游艺大都没有台上台下明确的区分,也不需要特别的操练,可以现场即兴参与。现在则有了很大的改变:集市中央的大舞台上展示的是国内外民俗团体的节目;夜间的话剧、音乐会赋予传统节日以现代的风貌;需要高度熟练技能的“马戏表演”已是常客。丰富多彩的国际“表演文化”已成为江陵端午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南大川市民公园上空的飞机飞行表演也成为民众欢迎的节目。
6.江陵端午祭的乱场(集市)
这项活动,被称为是江陵端午祭的“顶梁柱”。有“正规集市后的几天特别集日”和“集中摊位的集市”两种含义。在端午节前后设十天乱场,包罗人间万事的乱场主要有两部分:“餐饮店”、“商品店”。前者汇聚全国八道的餐饮精品:从传统的美酒佳肴到现代的快餐,从普通小吃到保健补品,应有尽有,人们尽可一饱口福。后者更是货色齐全:凡是民众需要的商品,从锅碗瓢盆等日常生活用具,到汽车、电脑高档消费品,都可用批发价买到。江陵人特喜欢从乱场购物,认为这里的物品比别处的具有神圣性。正规活动结束后,留下商品集市,正是当地人购买廉价物品的好机会。据说“乱场”一年大于一年,经济效益远远超出预期的水准。2004年,市场营业额约为30亿韩元。
举办者认为,以前“江陵端午祭”以儒教式祭仪与巫俗祭仪为主,这是它的核心和关键。现在这些祭仪一如既往,但整体规模日益庞大,文化蕴涵更见丰富。究其原因,实与“乱场”有很大关系。因为它具有商品交换的功能,形成大规模的民俗市场,从而推动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强化了传统的生机活力。
当今江陵端午祭概况
江陵端午祭于1967年被韩国政府确认为“文化财13号文化遗产”,受到法定保护。
现在,国家对“端午祭”的定位十分明确:是一项民俗“庆典活动”。它始于岁时风俗的“端午节”,如今发展成为“尝试新文化、探索新生活方式”的现代庆典活动。它的内涵:“包蕴的是民众巨大的希望、平凡的生活哲理、隐藏在人心背面的欲望”。 “庆典活动”的内容由祭仪、演戏、游艺(游戏)等几部分构成,集中体现“一年的文化成果”,在传统的祭礼中“赋予现代文化因素”。但仍强调“祭仪是庆典活动最终目的所在”,“庆典活动的意义取决于祭仪”。①
现以2004年江陵端午祭为例。
这次祭祀与国际观光相结合,定名为“2004年与千年端午节同乐——江陵国际观光民俗节”。
时间:6月11日——6月27日,共17天。
地点:江原道江陵市南大川市民公园。
主办:江陵市江原道。
主题:神与人类的相遇。
副主题:千年的呼唤,与世界人同乐。
主管:江陵国际观光民俗节推进委员会。
附设20多个参观场所,如农业博物馆、世界民俗馆、韩国民俗馆、江陵端午馆、端午节民俗体验村、秋千场、摔跤场、民俗游乐广场、民俗饮食村、乡土饮食村、世界民俗游戏场、世界饮食村、公演馆、大型集市等。公演馆内,除本国传统节目,还安排许多国外艺术团体的节目。重要文化街、公园和文化遗产保护处(如乌竹轩),每日有各国的街舞表演。本次被邀请的国家有:中国、巴拉圭、委内瑞拉、越南、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摩洛哥、荷兰、蒙古、乌兹别克斯坦、菲律宾、美国、肯尼亚、澳大利亚、柬埔寨、日本等。中国除与江陵结成友好城市的荆州、嘉兴有代表出席,吉林剧团(舞狮、舞龙)、昆剧团(昆曲)也应邀前往,并进行多场演出。
民俗节中还安排各类体验活动:端午民俗体验(做艾子糕,画端午符、端午扇,荡秋千,摔跤等),本国及应邀国的传统民俗体验,传统婚礼试演等。
附带活动还有:摄影大会,诗歌演讲大会,水石展示会,武神道特别战,汉诗白日场,象棋大会,弓道大会,跆拳道大会,学生美术大会等。
表演大会有:江陵地方语言演讲大会,农乐表演大会,风物表演大会,儿童农乐表演大会,摔跤大会,投壶大会,拔河大会等等。
作为“端午祭”活动核心的祭祀仪式,仍按照传统时间和程序进行:
酿造神酒—大关岭山神祭—大关岭国师城隍祭—龟山城隍祭—鹤山城隍祭—奉安祭—迎神祭—朝奠祭—端午巫祭—送神祭—“还于巫祭”
据韩国民俗学会会长介绍,2004年参加活动总人数达100万之多。
本次活动中,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代表还专门被安排到山区一个私人经营的旅游村,体验做端午糕、喝“浑酒”和歌舞联欢一直到夜幕降临。
几点感受与启示
1.“江陵端午祭”是韩国自己的民俗节庆活动
江陵端午祭,虽然与我国的端午节在时间上有相合之处,也可能最早是从我国传播过去的,但从目前其所行的仪式分析,可认为它确实是属于韩国江陵民众的:仪式中所祭祀的对象是他们信仰中的神话人物,祭祀所执礼仪具有明显的江陵地方特色,尤其风物游艺更表达出他们代代相传的文化底蕴。“乱场”现场民众积极参与的热情,也印证了这一活动符合他们的精神心理需求。
2.江陵端午祭是在历史发展中按民众的需求不断演变的
这种演变,在初生态环节相当缓慢,例如,巫俗性质的祭仪中那些离核心意义较远的娱神仪式就逐渐附加了民众自娱的成分;但主要还是表现在次生态和复生态环节——这些环节本身潜含了更多可变的基质。其中最具开放性的,是那些风物游艺类活动。整个祭祀活动之所以能够历久传承,并日益昌盛,与此类游艺不断弘扬创新,从而受到民众喜爱和关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以此为契机,积极从国内外引入相关的具有新时代特质的文化因素,并在新价值观的认同中促成民众的和谐一致,进而实现传统的自然蜕变与创新。
3.政府的有效管理,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制度保障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其政府都要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介入民俗事象的管理。这种管理,由于与政府的权力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又由于权力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便显出有效和负效两个方向。在实践中,政府的有效管理,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制度保障。这方面,韩国政府为我们提供了成功例证。
例1,“江陵农乐”的绝处逢生。这一民俗事象与韩民族以"农者天下之大本"的农耕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从祭礼到一年十二个月的岁时风俗,农乐用它单纯的乐器、动作与舞蹈,将民众的情感和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深受民众的欢迎,却由于种种原因,曾几度限于困境。后来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干预,如:积极组织全国性的民俗艺术竞赛,并颁发各类奖项;江陵市长鼓励派农乐义务参加江陵端午祭的风物游艺演出;确认该地农乐为国家“重点无形文物第11-4号”;支持成立“江陵农乐保存会”,开办“江陵农乐学校”,扩大农乐队等等。这些措施,从传授乡土文化、培养后备人才做起,为有效地继承和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这一民俗活动越办越红火。
例2,荷坪踏桥游戏的迅速发展。荷坪踏桥原是某地一个以占卜一年丰欠吉凶为主题的巫术性的村庄游艺,规模和范围都很有限,而且处于不断萎缩的状态。1984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它首次在江陵端午祭中出现,受到欢迎。这种欢迎有力地激发了游戏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速了它的复苏与发展:摆脱原以农乐队为主的游艺,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游艺,并丰富和强化了“桥祭—槌战—石战—炬火戏—踏桥”等情节,质量节节提高。1985年,获全国民俗艺术竞赛文公部长官奖;2001年,获大统领奖;2003年,被指定为国家文物——市道文物—江原道第10号。这样,一个差不多被遗忘的地区民俗文化活动迅速提升为国家认可的文(物)化遗产,受到了有效的保护。
韩国政府的重视,还表现在官员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具有清醒的认识。本次“江陵端午祭——国际民俗观光节”中,亚细亚民俗学会韩国分会同时召开以“保护非(无形)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江陵地方官员都是祭奠活动中的执事者(各种场合的初献官),但他们还是拨冗亲临研讨会场,并恭候宴请大厅,发表词真意切的讲话,主动与大家沟通。他们大讲多元文化,大讲文化遗产与全球民众共享,大讲热爱生命、热爱和平、热爱民族文化,对于“江陵端午祭”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之事进行慎重而积极的呼吁。市长送给各位代表的礼物,即是制作成光盘的“江陵端午祭”活动的全况。为达到广泛宣传目的,重要宣传用品均备有韩文、日文、英文和中文说明;又在参观体验等场所安排足够的不同语言的支援者,给来宾以热情周到的帮助。考虑、安排之细致,充分体现了政府重视之程度。
当今举行端午祭的整个仪式(儒教与巫术)既继承古代政府与民众一体的社会习惯,又在现实中发生巨大变化,传达出领导层与被领导之间信仰共存的地区共同体安宁的形态。
4.民众的自主参与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主体保障
“江陵端午祭”虽然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但它并不是一项官办的活动,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依然传承于现代人的心里。那些传统的祭祀仪式、风物游艺,至今还是人们现实生活以及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因此,人们不需要任何命令、要求,都会自觉参加。在这样的祭祀活动中,民众的精神与心理,沟通着神与人、信仰与现实,既令古老的传统融入今日之生活,又使今日之生活汇通古老的传统,从而在古与今的交汇与碰撞中,推动传统自然地传承与衍变,生生不息。相反,一个民俗事象,如果失去了民众的自主参与,失去了精神和信仰的传承,它就一定会走向枯萎,甚至灭亡。
5.民俗学者的参与,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智力保障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首先有一个正确识别和对待的问题,这就需要专门的学养、知识。在这里,那些富有责任感的学者,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江陵端午祭”的发现和传承过程。20世纪60年代初期,韩国民俗学会前会长、中央大学教授任东权先生,第一个发现并热心关注了这一祭祀活动。后来,他作为民俗学专家向政府提议,受到重视。196年,政府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第13号,从而使这一活动有了制度的保护,获得传承与创新。
现在,韩国每年的传统活动中,都有民俗学者的积极介入。例如,各博物馆所要展示的内容都会充分听取民俗学家的意见。本次会议期间,农业博物馆展厅即是由亚细亚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中央大学金善丰教授和原亚细亚民俗学会秘书长、中央大学金京南教授策划筹办的。“江陵端午祭博物馆”设立世界其他各国“端午节”的展版及实物,也是民俗学者的意见。各个体验场,可资体验的内容,既反映传统,又符合当代人们的心理需要,更是民俗学者智慧的结晶。这种学术的参与,为传统文化保护注入有益的智力支援,促成了积极健康的发展。
6.守住传统之“根”,积极发现、开拓新的生长点,是传统有效传承关键
凡能延续至今的任何一个传统,必定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内容。因此,要使传统有效传承,一要识别与守持其“根”,二要不断发现与开拓新生长点,二者缺一不可。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经验,正在于紧紧抓住了这两项关节点。
江陵端午祭的“根”,是贯注着该地区民众的共同信仰的那些基本的祭祀礼仪。在江陵人的心目中,这项祭祀的灵魂和生命就藏在这些“礼仪”之中。为此,不管环境与时代发生何种变化,他们均虔诚严格地按照原来的程序进行。这种认识与守持,有力地维护和传递着祭祀原始生命力。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又主动从现实吸取滋养,开拓新机,与时俱进。如端午的集市使他们发现“江陵人的共同体礼仪”,加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活动的神圣性给参与者带来投入的自豪感;活动的丰富,全国各地以及国外旅客的加入让江陵市民充满荣誉感。可见他们很善于把所发现的生长点一一打开,为有效嫁接引进相关的内容搭建通途。这样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就转变为生动的现实。这应该是一项很重要的启示。
7.一个令人深省的话题
面对“荷坪踏桥游戏”由濒临灭亡而走向复苏与发展的事实,韩国民俗学者展开认真地反思。他们认为,值得吸取的教训是:过去许多无形文化消失在无所需求中,如有符合现代需要的无形文化,必须使它们得到复苏和重生,让现代人去体验其真实面貌;探讨文化有否继承的价值固然重要,但不可忽略继承文化的意志——“我们无法强求子孙无条件地接受传统价值和生活,但应该让他们体验过去,并给予(甘心)继承的机会。”
我以为,这样的见解很具警示意义。我们是否也应该认真地想一想:一个民族继承无形文化遗产的“意志”问题?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剥夺子孙们亲自体验和继承无形文化的权利?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让那些濒临灭顶而又尚有生机的无形文化“必须使它获得重生”的意识?
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关键词] 韩国;端午祭;有效保护;现代传承;经验启示
2004年春夏之交,韩国江陵端午祭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曾被我国报刊和网络炒得沸沸扬扬,甚至有人提议要动员万民进行签名运动,以示抗议。正在此时,我受亚细亚民俗学会邀请前往韩国江陵参加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和“端午祭”民俗观光活动。五天的研讨与实地考察,我对韩国端午祭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获得诸多有益的启示。
今年,韩国的申报已经获得联合国的批准。此事再次成为我国报刊和网络关注的焦点。我想借此写出我的了解与思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份真实的参考。
江陵的文化概况
江陵位于韩国东部白头大干与东海之间。东滨东海,西邻平昌、旌善二郡,南与东海市相连,北同襄阳郡接壤。全市面积1040平方公里,为首都汉城的1.72倍,人口却只有24万(2004年,汉城1000万),不到汉城的1/4。
资料表明,史前时期,江陵已具人类文化萌芽。三国时代称“阿瑟罗”,高丽时代称“东原京”,朝鲜时代称“江陵大都护府”,均显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地位。
“关东”、“岭东”是江陵文化的指代词。关东指铁岭以东,岭东则是指白头大干(大关岭)以东地区。岭东地区虽然地形坡度大,海岸线单调,没有大型海港,春夏多风雨,秋冬多风雪,不是人们生活的好地方,但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也创造出岭东地区特有的风俗、语言以及文化传统:随处可见的平野,孕育出以姓氏为中心的农耕文化;著名的湖沼,生发出风流文化;贫瘠的山地,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山间文化;长长的海岸线,衍生出众多的渔村文化。这些传统反映着民众艰难困苦的奋斗历程,传统的承续使文化得以世代绵延。从古濊国都城时代起,江陵就已形成带动周边的主流文化。高丽时代禅宗传入,繁荣了独有的佛教文化。朝鲜时代,名门豪族迅速接受儒教文化,形成独有的两班文化;朝鲜后期,多种民俗文化竞相发展,风物(农乐)、农谣(民谣)、假面舞剧、民俗游艺、巫俗祭等都很繁盛。江陵端午祭即是江陵民众长期以来集各类民众文化于一体的民俗庆典活动。其中,既有神话、历史的滋润,也有生活真情的流露;既有江陵文化主流的“固有性”,又有吸纳外部文化精华的“求变性”。
江陵端午祭
1.江陵端午祭的历史渊源
韩国的端午,时间上与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相同,他们也称之为“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传统称为“上日”。①“端午”从字义上解释为“初午”,属五月第一个“马日”。五月本是一个阳数(也称为奇数),初五即是两个阳数相遇,他们与我们一样有着重视奇数日相遇的习俗,因此定为一大节庆日。此节萌生于何时,目前没有文字资料可证,但已知早在新罗时代即有了“端午节”。这一天,上自皇室,下至平民百姓,举国欢庆。
传统端午节包含多重活动:京乡各地举行茶礼共享节日的风俗;妇女用菖蒲水洗发或饮用,或用菖蒲露化妆、洗面沐浴“端午妆”,用菖蒲根做发簪;喝益母草汁、煮白草;吃艾子糕或车轮饼;备带餐点聚集在菖蒲繁茂的水边迎水;在大树下荡秋千,进行壮士角力比赛;士大夫家将朱砂天中赤符、端午符等贴在门上用以辟邪;君臣间互赠端午扇等。
江陵曾是古国的首都,当时有“舞天”的宗教庆典活动,端午是五月祈求丰收的播种庆典,十月是秋收的感恩节。江陵的端午祭除汇集了国内所举行的传统习俗之外,还有属于自己的内容。它不是一家一户的小型祭奠礼仪,而是一项大规模的巫术祭仪,是这一地域全民的庆典活动。
“江陵端午祭”形成大规模的庆典习俗,在1603年时即有详细记录。②其内容包括从农历四月起的锯神木、迎神、演戏等一系列祭祀习俗,以及融“大关岭山神祭”与“村庄城隍祭”于一体的村落祭奠等。参加人员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形成官民合一的庆典形式。而这些庆典均与地区的有关神话传说相联系,意味着“地区历史”、“地区人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敬奉的对象,成为自己独立的信仰体系,因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样的祭祀活动,在古时也称为“部落祭”,除了有保存文化、辟邪求福功能之外,还蕴涵着陶冶民众性情,防止各姓族群间的分裂,以实现大同社会的目的。这种共同体礼仪的延续是“江陵端午祭”得以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每逢端午,江陵人都要涉足祭祀和相关的集市活动。他们认为,只有如此才算是纯正的江陵人。
2.与江陵端午祭有关的神话传说
江陵端午祭的一切祭祀活动都与神话传说相关联。其中,有英雄人物成为神的,有非凡出生人物成神的,有普通人成神的。如:
《大关岭山神》:传说,新罗将军金庾信,自幼留学溟洲。在位于江陵南部的禅智寺,铸得名剑一把,并以此灭高句丽、平定百济,一统当地,死后被供奉为大关岭山神,守护这一地区。壬辰倭乱之时,敌军以为大关岭与那里松亭的每一棵松树皆为士兵,而不敢贸然侵犯。
《大关岭国师城隍神》:相传,古时候,鹤山村一户有钱人家的闺女去石泉打水,喝了一瓢有太阳映在其中的水,不久便怀身孕,月满即得玉童子。但家人以处女生子不可为由,将婴儿遗弃后山鹤岩下。数日后,生母到鹤山岩下探望,原以为婴儿难以保全生命或已被野兽咬死,却十分意外地发现,一只鹤衔来红丹正在喂婴儿。她将孩子抱入怀中,相信这是天赐贵子而细心喂养。孩子长大后就学庆州,成为梵日国师(810—889)。国师回故乡,掷手杖,在手杖落地处建立“神福寺”。如今,梵日国师的浮屠仍立于此处。据说现在尚存有遗址的崛山寺也是他所创建的庙宇。他死后成为守护江陵与岭东地区的“国师城隍神”。
《大关岭国师女城隍》:据说,古时候,江陵郑家有一女未嫁。一日,其父梦见大关岭城隍神问:“我愿来此家为婿,如何?”其父回答无法将人之女嫁与城隍,婉表拒绝。一天,郑家女端庄地静坐在后院,一只猛虎飞奔而来将之背走。原来那只猛虎是城隍的使者,奉命前来行事。郑家人来到大关岭国师城隍神堂,见其女与城隍神同座,身躯如石碑。家人欲取而不能。请画工绘制画像立于神堂,方可任人挪移。郑家女被猛虎背走那日是农历的四月十五,后来成为大关岭国师女城隍的纪念日。
这些神话至今仍广泛流传,人们甚至还会把当今发生的事与之相联系,说明神话人物还明显地存活在江陵人的心中。
3.江陵端午祭日程
江陵端午祭的日程,如从“迎神祭”算起,应该是连续五个昼夜(五月初三至初七);如从“山神祭”起到“送神祭”止,则长达20余天(四月十五至五月初七);如果从“酿神酒”开始,那就一月有余(四月初五至五月初七)。参与的人群,包括江陵、东岭、江原道全区男女老少,倘若加上参与饮食和乱场(集市)的商贩,可称得上举国共庆的民族活动。它内容丰富多彩,且每年都有新的变化,使参与的人们既有对古老传统的传承体验,又有对时代气息的新鲜感觉。活动基本分为“正规”和“其他”两大类。“正规”指:指定文物活动、民俗活动、庆祝活动、夜间表演、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等。“其他”指宣传品、咨询、商店、集市摊、游乐场、端午商品等。
“指定文物活动”是活动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由祭祀仪式、官奴假面舞剧、农乐竞赛、歌谣等方面构成,体现着“端午祭”的核心价值观。
祭祀仪式,则由按祭官的笏记奉读祝祷词的“儒教式祭仪”,和通过巫人的歌舞活动表演的 “巫俗祭仪”两部分结合组成。儒教式祭仪——以奉读汉文“笏记”与“祝祷词”的方式进行。地区的首长作为献官(执行官员)参与。其程序和献官服饰类于其他儒教祭仪活动的要求。
巫俗祭仪——在儒教式祭仪完毕后,由巫师与群众在同一个场地共同举行的民间祭祀仪式。
祭祀过程:农历四月初五,人们用江陵旧官府“七事堂”首长发放的大米和曲子酿造神酒(此前十天不断有官员、市民到七事堂献米);农历四月十五,举行“大关岭山神祭”,由初献官(首席官)、亚献官、终献官三位任祭官。初献官为林务官员。按笏记进行。
山神祭毕,即行“大关岭国师城隍祭”,祭礼与上同,初献官由江陵市长担任。
礼毕,随巫师上山挑选神木,砍神木。当神木手撑起神木时,众人将红、黄、青、蓝、白等五彩礼缎挂于木上,此时神木已具有巨大的威严。同时,准备国师城隍行列(有捧神位、撑神木、纸花、灯笼、龙船等等)。浩浩荡荡的国师城隍行列出发,路经大关岭九十九弯来到邱山,接受“邱山城隍祭”祭祀。祭官由居民充任,由巫女行祝愿巫祭。据说,以前国师城隍到达邱山城隍时,数百人手持火炬为之“明灯引路”;凡在城隍行途中,举火炬迎神者可幸免一年的灾难,因此每户必有一人参加。火炬用松树瘤制作,挂有“蓝、黑、红”线和布条,行进时高唱“山游歌”,场面极为壮观。
离开邱山,国师城隍行列来到故土鹤山接受“鹤山城隍祭”供拜。由巫女行祝愿祭。该仪式1999年才兴起,国师返乡被认为是神话的现实重现。朝拜“石泉”、“梵日国师浮屠”后,行列回江陵市区。这时,江陵端午祭序幕正式拉开。人们向国师城隍神顿首致敬。
江陵“端午祭”,首先行“奉安祭”。它是迎接国师城隍降临大关岭国师女城隍祠的祭礼。也称“城隍夫妇合祠”。传说当年国师城隍神接郑家女在这里举行的婚礼,时间是农历的四月十五。由江陵市德高望重者任初献官举行儒教祭仪,并伴有巫师的祝祷。以后,两人轮流执礼,如果“国师城隍祭”初献官为江陵市长,“奉安祭”初献官则由江陵市议长担任,直至五月初三。
五月初三为迎神祭。迎国师城隍神与国师女城隍神神位到南大川边露天城隍堂。晚五时开礼,行一小时左右儒教祭仪,江陵市文化院院长任初献官。从迎神祭起,由江陵端午祭保存会主办。祭礼毕,祭官饮福之后,举行巫女的不净巫祭。
期间,郑家的祭礼是国师城隍行列的路祭,由现今的“经方宅”户长主管,只行巫女的不净巫祭与祝愿巫祭。走出“郑家”大门,国师城隍行列就同众多民众同行。官员、风物组、民俗游艺表演家,与手持端午灯笼的居民聚在一起,汇成一股庞大的迎神队伍,追随国师城隍,走向南大川露天城隍堂。待国师城隍一行列坐祭坛之上,夜空礼花升腾,人们纷纷把手中玲珑的端午灯放入河水中,闪烁着光亮的端午灯在南大川的水面缓缓漂流,与上空的礼花交相辉映,绚丽而壮观。
农历五月初四到初七的“朝奠祭”,每日晨9时于端午集市临时祭坛上举行。由于端午祭是祈求江陵、岭东地区丰收太平的礼仪,因此江陵官员依次担任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主管执事选自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社会贤达名流。先儒教祭仪,每次约一小时。之后,便开始巫俗祭仪(端午巫祭)直到深夜。
“朝奠祭”的初献官,第一天为江陵市长,第二天为江陵教育厅教育长,第三天为江陵警察署署长,第四天为江陵市议会议长。此外,江陵市繁荣会会长、中央市场繁荣会会长、江陵农地改良组合长、江陵水产业协同组长、江陵文化院副院长、东海商社社长、韩国银行江陵店长、江陵市文化观光福祉局长,也都是献官可聘人选。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初七晚举行“送神祭”,分别送国师城隍神、国师女城隍神回原供奉处,先举行儒教式祭仪,祈求免除洪涝干旱与疾病,风调雨顺粮食丰产,禽畜繁盛。初献官由端午祭执行委员长担任。
祭礼毕,举行“还于巫祭”,即在集市西边空地,离大关岭最近处焚烧神木、纸花、灯笼、龙船以及神位等端午祭期间用过的物品,祭官、巫女、居民均向大关岭连连磕头,端午祭祀活动于熊熊烈火映照下,在人们虔诚的祈愿中落下帷幕。
江陵端午祭祭礼部门的技艺传承人为“曹圭炖”。
在此期间同时举行的,还有江门镇嘟排叽祭。江门镇位于镜浦湖与东海合流处,居民主要以海营生。“镇嘟排叽”是指插有三只木刻鸭的Y字形木杆。当地民众认为这是一种水杀木,可防三灾(水、火、风)的来自外部的厄运。
江门镇嘟排叽祭于正月十五、四月十五、八月十五举行,一年行三次,由渔村长主持。另外,每三年举行一次丰渔祭,时间为四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好与端午祭中祭祀大关岭山神之日相重合。也举行儒教式祭仪,程序不按笏记,随执礼者口令进行。初献官为渔村长。祭礼毕将神迎至女城隍堂行饮福礼。
4.巫俗祭仪
巫俗祭仪是每场儒教式祭仪完毕后在同一场地进行的仪式。儒教祭仪由献官按一定的程序执行,巫术祭仪则由巫师与民众共同执行。如果说前者的祭仪是严谨和封闭,多有官方人士执行,那么后者则是比较自由和开放,由民间人士主持。它晨起夕终,是地区民众共享的信仰活动,所祭祀的内容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成为最具传统活力的部分。
据记载,1927年江陵端午祭参与巫师有五六十人,1937年则有上百人。1997年参与巫师21人,其中男巫9人,女巫12人,四天中共举行巫祭29次。2004年参与的巫师28人,其中男巫13人,女巫15人,四天中共举行巫祭50次,明显地较前有了很大的发展。
巫祭虽也有一定程序,但具体操作往往随巫师情绪,以及现场群众的兴致、场景等灵活变动。“祝愿祭”与既定程序无关,可在中间随意插入。代表性巫祭有:
①不净巫祭:巫师祭仪的序幕,旨在驱除一切不净因素。在震耳欲聋的巫乐中,女巫用水与火洁净祭堂,并依次洗去各个参加者的不净。
②大关岭城隍巫祭:向所祭对象禀报祭祀的地点、日期、祭官,希望神纳领人们的虔诚之心,而保风和日丽、年年丰收及交通安全。还要呼唤“神长”(巫师祖师之名),祝福阴间平安,说明本次巫祭的内容,祈求仪式顺利进行。内容繁多,统称“祝愿祭”。
③入座巫祭:迎接国师城隍降临祭堂,请巫俗信仰中的众神灵就座。希望众神对大家诚心备置的祭品给以回报,帮助实现所求。
④和解巫祭:祈求分别安置在两处的城隍神与女城隍神,在巫祭中彼此相好,齐心成全众人所愿。
⑤祭祖巫祭:祭众人祖先,祈求子孙繁荣、阴间平安。
⑥世尊巫祭:由头戴三角笠,颈挂念珠,装扮僧人状的女巫和鼓手,口述巫俗神话“堂高迈纪歌”(讲述主宰生命的“世尊”与“堂琴姑娘”成婚故事的叙事巫歌)。让没有子女的家庭闻婴儿的啼哭,让多子多孙的家庭能长命百岁。歌毕跳“僧舞”,演“抓僧盗游戏”短剧。
⑦山神巫祭:祈求全国名山之神赐福,尤其祝愿大关岭上的交通安全。据说近些年由于经济发展,交通繁忙,该仪式备受关注。
⑧成造巫祭:成造神为家神之首,维护房屋,主管财运和幸运等。此祭祈愿阖家平安、大吉大利。巫歌多彩,广受欢迎。在安东,变为祈求筑屋后粮米满仓、日子更美好。
⑨七星巫祭:七星即“北斗七星”的“七星神”,主管人的寿命。民间将之供奉于山涧或溪边,因他乐于身处洁净之地。祈求平安、子孙昌盛。
⑩群雄将帅巫祭:抚慰为国为民牺牲的将帅之灵。呼唤历代名将的名字,其中必有金庾信将军之名。巫歌毕,奉上丰盛的美食,求诸将帅使子孙得福安康。巫女口衔沉重的铜盆显其力量和神的威力。人们争先恐后前来抚摩铜盆,或往里放钱,试着与神直接沟通。这是端午祭巫俗祭仪的核心,最为民众欢迎的巫祭之一。
{11}沈清巫祭:预防眼疾。从事渔业者祈求在云雾、暴雨中平安归来,交通运输者祈求路上安全。
{12} 天王巫祭:天王属天神,祈子孙学业有成。
{13}天花巫祭:摆脱天花疾病的祈愿,有着“父亲金长子对客人怠慢而使独子致死”的悲剧内容。巫祭后,有“送客游戏”(客人是带病疾的神灵)。现已不见此疾,相关的游艺也渐消失。
{14}龙王巫祭:向各地河川、四海的龙王祈求克服干旱,获取粮食丰产、渔业丰收。
{15}巫祖巫祭:歌唱巫女祖神齐面奶奶,招其灵魂迎来献祭。行分齐面糕活动。
{16}花歌巫祭:手持纸花献舞,希望死者足履花圃平安归西。有娱神功能,突出舞的特色。
{17}灯歌巫祭:先唱草灯笼歌。再行“塔灯巫祭”(挂于城隍堂边的八角型或塔型灯笼,象征释迦如来四月初八乘灯自天而降),巫女摇着塔灯狂劲献舞,目的在于将灯上的“福”分于众人。
{18}船歌巫祭:巫女用系于龙船的长白布作摇船状并唱歌的送神巫祭,旨在使端午祭期间入座的诸神乘龙船平安回归。有娱神功能。
{19}还于巫祭:火化端午物品的仪式。“还于”意味神灵上天,离开露天城隍堂,朝大关岭方向进行。只做从简的祝愿。礼仪完毕,祭官、巫女脱去祭服纷纷离场。本次端午祭结束。
江陵端午祭巫祭部门的技艺传承人为“贫顺爱”。
5.江陵端午祭的民俗戏及游戏
江陵端午祭的主要活动有:祭仪、演戏和游戏。既有礼仪,又有民俗戏和游戏,具备庆典的功能。集市中央有祭坛,旁设“官奴假面舞剧、鹤山奥道戴歌谣、风物”等民俗戏事。民俗游戏场备有秋千、角力、投壶、象棋、射箭等器具。这种复合式的端午祭活动,造就了内涵丰厚、气氛自由祥和的庆典文化。
{1}官奴假面舞剧:民俗戏中“官奴假面舞剧”是韩国国内唯一以舞蹈和动作为主的哑剧。原是端午祭达到顶峰的五月初五江陵府属下的官奴巡回各城隍堂演出的假面舞剧,一直延续到1910年前后,因日本帝国主义阻拦而中断。20世纪60年代,被国家指定为重点无形文物后,重新上演。演员6人,加上乐师约10人左右。内容主要包括:讽刺两班阶层、通过小梅娘子突现贞操观、奉行农耕礼仪、祈求村庄安宁年丰、举行巫俗祭仪等。大体分五个场景,然又富弹性,可长可短。最后一场,在其他演员退场、只留两班和小梅娘子两个主角后,观众可加入其中与之共舞。在临境参与的情况下,人们感悟到端午祭“大同合乐”的意义所在。这两个形象也成为端午祭的“偶像”、“标志物”。
{2}江陵风物游艺(为劳动、礼仪、游戏进行的演戏)。最早可能是神乐的一种,现在只剩下娱乐性的功能。代表性风物有:哄地神、乞粒祭、吃洗锄饭、迎月农乐与火炬游戏(踏桥)、江门镇嘟排叽等。
个人风物有单童高立、三童高立、法鼓舞、长鼓舞、十二庹象毛等。地区民众均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其间。
{3}民谣演唱:由农民、渔民在举行祭礼或劳动时集体演唱。这些歌谣,靠父传子、子传孙的方式传承。江陵民谣歌声清脆,有曲调婉转的巫歌旋律,是平民百姓心声的自然流露。其中鹤山奥道戴歌谣(1988年国家指定市道无形文物第5号)是江陵端午祭指定的“文物活动”。它包含农活的整个过程,从“插秧歌”、“锄地歌”、“割稻歌”、“击稻歌”,到“背稻歌”,把农事生产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其曲调是固定的,歌词可随时代、演唱者的情绪、临场的情境不同而随机变化;功效在于在集体的娱乐中解除疲劳,传授知识。现在,由于农活改为机器耕作,不再需要用唱歌来提精神,这项活动在现实中业已消失。为保存文化遗产,1985年成立鹤山农谣保存会,1992年建立传授会馆,1998年起每年举行表演会,为江陵端午祭排练,到时进行演出。
{4}民俗游艺和表演:传统内容为角力、秋千、拔河比赛等,现增设投壶及方言竞赛等项。方言竞赛是单项竞赛中观众人数最多的赛事。古语的情趣与情绪上的共同点,使该地区男女老少聚集一堂。这一活动,还促成了韩国中央电视台用方言主持的文娱节目,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地区的相关活动。“拔河比赛”历史悠久,每次比赛无形中起到了增强村民团结和发扬协调合作精神的作用。
{5}表演文化:以前,游艺大都没有台上台下明确的区分,也不需要特别的操练,可以现场即兴参与。现在则有了很大的改变:集市中央的大舞台上展示的是国内外民俗团体的节目;夜间的话剧、音乐会赋予传统节日以现代的风貌;需要高度熟练技能的“马戏表演”已是常客。丰富多彩的国际“表演文化”已成为江陵端午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南大川市民公园上空的飞机飞行表演也成为民众欢迎的节目。
6.江陵端午祭的乱场(集市)
这项活动,被称为是江陵端午祭的“顶梁柱”。有“正规集市后的几天特别集日”和“集中摊位的集市”两种含义。在端午节前后设十天乱场,包罗人间万事的乱场主要有两部分:“餐饮店”、“商品店”。前者汇聚全国八道的餐饮精品:从传统的美酒佳肴到现代的快餐,从普通小吃到保健补品,应有尽有,人们尽可一饱口福。后者更是货色齐全:凡是民众需要的商品,从锅碗瓢盆等日常生活用具,到汽车、电脑高档消费品,都可用批发价买到。江陵人特喜欢从乱场购物,认为这里的物品比别处的具有神圣性。正规活动结束后,留下商品集市,正是当地人购买廉价物品的好机会。据说“乱场”一年大于一年,经济效益远远超出预期的水准。2004年,市场营业额约为30亿韩元。
举办者认为,以前“江陵端午祭”以儒教式祭仪与巫俗祭仪为主,这是它的核心和关键。现在这些祭仪一如既往,但整体规模日益庞大,文化蕴涵更见丰富。究其原因,实与“乱场”有很大关系。因为它具有商品交换的功能,形成大规模的民俗市场,从而推动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强化了传统的生机活力。
当今江陵端午祭概况
江陵端午祭于1967年被韩国政府确认为“文化财13号文化遗产”,受到法定保护。
现在,国家对“端午祭”的定位十分明确:是一项民俗“庆典活动”。它始于岁时风俗的“端午节”,如今发展成为“尝试新文化、探索新生活方式”的现代庆典活动。它的内涵:“包蕴的是民众巨大的希望、平凡的生活哲理、隐藏在人心背面的欲望”。 “庆典活动”的内容由祭仪、演戏、游艺(游戏)等几部分构成,集中体现“一年的文化成果”,在传统的祭礼中“赋予现代文化因素”。但仍强调“祭仪是庆典活动最终目的所在”,“庆典活动的意义取决于祭仪”。①
现以2004年江陵端午祭为例。
这次祭祀与国际观光相结合,定名为“2004年与千年端午节同乐——江陵国际观光民俗节”。
时间:6月11日——6月27日,共17天。
地点:江原道江陵市南大川市民公园。
主办:江陵市江原道。
主题:神与人类的相遇。
副主题:千年的呼唤,与世界人同乐。
主管:江陵国际观光民俗节推进委员会。
附设20多个参观场所,如农业博物馆、世界民俗馆、韩国民俗馆、江陵端午馆、端午节民俗体验村、秋千场、摔跤场、民俗游乐广场、民俗饮食村、乡土饮食村、世界民俗游戏场、世界饮食村、公演馆、大型集市等。公演馆内,除本国传统节目,还安排许多国外艺术团体的节目。重要文化街、公园和文化遗产保护处(如乌竹轩),每日有各国的街舞表演。本次被邀请的国家有:中国、巴拉圭、委内瑞拉、越南、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摩洛哥、荷兰、蒙古、乌兹别克斯坦、菲律宾、美国、肯尼亚、澳大利亚、柬埔寨、日本等。中国除与江陵结成友好城市的荆州、嘉兴有代表出席,吉林剧团(舞狮、舞龙)、昆剧团(昆曲)也应邀前往,并进行多场演出。
民俗节中还安排各类体验活动:端午民俗体验(做艾子糕,画端午符、端午扇,荡秋千,摔跤等),本国及应邀国的传统民俗体验,传统婚礼试演等。
附带活动还有:摄影大会,诗歌演讲大会,水石展示会,武神道特别战,汉诗白日场,象棋大会,弓道大会,跆拳道大会,学生美术大会等。
表演大会有:江陵地方语言演讲大会,农乐表演大会,风物表演大会,儿童农乐表演大会,摔跤大会,投壶大会,拔河大会等等。
作为“端午祭”活动核心的祭祀仪式,仍按照传统时间和程序进行:
酿造神酒—大关岭山神祭—大关岭国师城隍祭—龟山城隍祭—鹤山城隍祭—奉安祭—迎神祭—朝奠祭—端午巫祭—送神祭—“还于巫祭”
据韩国民俗学会会长介绍,2004年参加活动总人数达100万之多。
本次活动中,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代表还专门被安排到山区一个私人经营的旅游村,体验做端午糕、喝“浑酒”和歌舞联欢一直到夜幕降临。
几点感受与启示
1.“江陵端午祭”是韩国自己的民俗节庆活动
江陵端午祭,虽然与我国的端午节在时间上有相合之处,也可能最早是从我国传播过去的,但从目前其所行的仪式分析,可认为它确实是属于韩国江陵民众的:仪式中所祭祀的对象是他们信仰中的神话人物,祭祀所执礼仪具有明显的江陵地方特色,尤其风物游艺更表达出他们代代相传的文化底蕴。“乱场”现场民众积极参与的热情,也印证了这一活动符合他们的精神心理需求。
2.江陵端午祭是在历史发展中按民众的需求不断演变的
这种演变,在初生态环节相当缓慢,例如,巫俗性质的祭仪中那些离核心意义较远的娱神仪式就逐渐附加了民众自娱的成分;但主要还是表现在次生态和复生态环节——这些环节本身潜含了更多可变的基质。其中最具开放性的,是那些风物游艺类活动。整个祭祀活动之所以能够历久传承,并日益昌盛,与此类游艺不断弘扬创新,从而受到民众喜爱和关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以此为契机,积极从国内外引入相关的具有新时代特质的文化因素,并在新价值观的认同中促成民众的和谐一致,进而实现传统的自然蜕变与创新。
3.政府的有效管理,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制度保障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其政府都要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介入民俗事象的管理。这种管理,由于与政府的权力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又由于权力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便显出有效和负效两个方向。在实践中,政府的有效管理,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制度保障。这方面,韩国政府为我们提供了成功例证。
例1,“江陵农乐”的绝处逢生。这一民俗事象与韩民族以"农者天下之大本"的农耕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从祭礼到一年十二个月的岁时风俗,农乐用它单纯的乐器、动作与舞蹈,将民众的情感和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深受民众的欢迎,却由于种种原因,曾几度限于困境。后来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干预,如:积极组织全国性的民俗艺术竞赛,并颁发各类奖项;江陵市长鼓励派农乐义务参加江陵端午祭的风物游艺演出;确认该地农乐为国家“重点无形文物第11-4号”;支持成立“江陵农乐保存会”,开办“江陵农乐学校”,扩大农乐队等等。这些措施,从传授乡土文化、培养后备人才做起,为有效地继承和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这一民俗活动越办越红火。
例2,荷坪踏桥游戏的迅速发展。荷坪踏桥原是某地一个以占卜一年丰欠吉凶为主题的巫术性的村庄游艺,规模和范围都很有限,而且处于不断萎缩的状态。1984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它首次在江陵端午祭中出现,受到欢迎。这种欢迎有力地激发了游戏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速了它的复苏与发展:摆脱原以农乐队为主的游艺,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游艺,并丰富和强化了“桥祭—槌战—石战—炬火戏—踏桥”等情节,质量节节提高。1985年,获全国民俗艺术竞赛文公部长官奖;2001年,获大统领奖;2003年,被指定为国家文物——市道文物—江原道第10号。这样,一个差不多被遗忘的地区民俗文化活动迅速提升为国家认可的文(物)化遗产,受到了有效的保护。
韩国政府的重视,还表现在官员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具有清醒的认识。本次“江陵端午祭——国际民俗观光节”中,亚细亚民俗学会韩国分会同时召开以“保护非(无形)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江陵地方官员都是祭奠活动中的执事者(各种场合的初献官),但他们还是拨冗亲临研讨会场,并恭候宴请大厅,发表词真意切的讲话,主动与大家沟通。他们大讲多元文化,大讲文化遗产与全球民众共享,大讲热爱生命、热爱和平、热爱民族文化,对于“江陵端午祭”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之事进行慎重而积极的呼吁。市长送给各位代表的礼物,即是制作成光盘的“江陵端午祭”活动的全况。为达到广泛宣传目的,重要宣传用品均备有韩文、日文、英文和中文说明;又在参观体验等场所安排足够的不同语言的支援者,给来宾以热情周到的帮助。考虑、安排之细致,充分体现了政府重视之程度。
当今举行端午祭的整个仪式(儒教与巫术)既继承古代政府与民众一体的社会习惯,又在现实中发生巨大变化,传达出领导层与被领导之间信仰共存的地区共同体安宁的形态。
4.民众的自主参与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主体保障
“江陵端午祭”虽然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但它并不是一项官办的活动,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依然传承于现代人的心里。那些传统的祭祀仪式、风物游艺,至今还是人们现实生活以及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因此,人们不需要任何命令、要求,都会自觉参加。在这样的祭祀活动中,民众的精神与心理,沟通着神与人、信仰与现实,既令古老的传统融入今日之生活,又使今日之生活汇通古老的传统,从而在古与今的交汇与碰撞中,推动传统自然地传承与衍变,生生不息。相反,一个民俗事象,如果失去了民众的自主参与,失去了精神和信仰的传承,它就一定会走向枯萎,甚至灭亡。
5.民俗学者的参与,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智力保障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首先有一个正确识别和对待的问题,这就需要专门的学养、知识。在这里,那些富有责任感的学者,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江陵端午祭”的发现和传承过程。20世纪60年代初期,韩国民俗学会前会长、中央大学教授任东权先生,第一个发现并热心关注了这一祭祀活动。后来,他作为民俗学专家向政府提议,受到重视。196年,政府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第13号,从而使这一活动有了制度的保护,获得传承与创新。
现在,韩国每年的传统活动中,都有民俗学者的积极介入。例如,各博物馆所要展示的内容都会充分听取民俗学家的意见。本次会议期间,农业博物馆展厅即是由亚细亚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中央大学金善丰教授和原亚细亚民俗学会秘书长、中央大学金京南教授策划筹办的。“江陵端午祭博物馆”设立世界其他各国“端午节”的展版及实物,也是民俗学者的意见。各个体验场,可资体验的内容,既反映传统,又符合当代人们的心理需要,更是民俗学者智慧的结晶。这种学术的参与,为传统文化保护注入有益的智力支援,促成了积极健康的发展。
6.守住传统之“根”,积极发现、开拓新的生长点,是传统有效传承关键
凡能延续至今的任何一个传统,必定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内容。因此,要使传统有效传承,一要识别与守持其“根”,二要不断发现与开拓新生长点,二者缺一不可。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经验,正在于紧紧抓住了这两项关节点。
江陵端午祭的“根”,是贯注着该地区民众的共同信仰的那些基本的祭祀礼仪。在江陵人的心目中,这项祭祀的灵魂和生命就藏在这些“礼仪”之中。为此,不管环境与时代发生何种变化,他们均虔诚严格地按照原来的程序进行。这种认识与守持,有力地维护和传递着祭祀原始生命力。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又主动从现实吸取滋养,开拓新机,与时俱进。如端午的集市使他们发现“江陵人的共同体礼仪”,加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活动的神圣性给参与者带来投入的自豪感;活动的丰富,全国各地以及国外旅客的加入让江陵市民充满荣誉感。可见他们很善于把所发现的生长点一一打开,为有效嫁接引进相关的内容搭建通途。这样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就转变为生动的现实。这应该是一项很重要的启示。
7.一个令人深省的话题
面对“荷坪踏桥游戏”由濒临灭亡而走向复苏与发展的事实,韩国民俗学者展开认真地反思。他们认为,值得吸取的教训是:过去许多无形文化消失在无所需求中,如有符合现代需要的无形文化,必须使它们得到复苏和重生,让现代人去体验其真实面貌;探讨文化有否继承的价值固然重要,但不可忽略继承文化的意志——“我们无法强求子孙无条件地接受传统价值和生活,但应该让他们体验过去,并给予(甘心)继承的机会。”
我以为,这样的见解很具警示意义。我们是否也应该认真地想一想:一个民族继承无形文化遗产的“意志”问题?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剥夺子孙们亲自体验和继承无形文化的权利?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让那些濒临灭顶而又尚有生机的无形文化“必须使它获得重生”的意识?
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
天真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9-19 14: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