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审美判断力批判
我的审美判断力批判
——跟老刘读《判断力批判之美的分析论》
我的专业是文艺学,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是因为喜欢才读的这个专业,也是因为喜欢,我想自己能更深入地研究这个专业,应用这个专业。世界是无限的多姿多彩的,专业只是一个视角,通过这个视角了解世界,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专业会成就你,也会限制你。选专业也只是在你懵懂年岁一刹那的事,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专业,那你可以去涉猎其他方面,大学的意义在自我学习、自主学习,你学习的能力提高了,选择A专业去从事B工作,也自然不会难倒你。所以,不要因为一刹那误了一生。
突然想记录一点跟老刘读《判断力批判之美的分析论》的思考,要反思的东西很多,但愿越思明确。
审美到底“审”什么?
一、内容,即作品表达什么思想、什么观念。
二、形式,
三、内容与形式的完善性,即二者的关系能够水乳相容。
艺术创作的本质是什么?
一、是追求自我表现?
这是浪漫主义标榜的理论,他们认为艺术是主观情感的自然流露。
二、追求交流?
后现代艺术的很多作品,让人匪夷所思,却又让人恍然大悟。面对后现代艺术,你会不禁意感叹:“哦,原来艺术也可以这样。”后现代艺术家们不是让你赞叹其作品的“美”,而是让你关注创作行为本身,比如杜尚把男厕里的小便池直接搬到艺术展中,命名为《泉》,这是对权威对传统艺术观的挑战,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思路和勇气。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不是艺术,艺术家也根本不想与观者交流。
三、还是艺术追求赞同?
老刘认为,艺术是追求赞同。艺术是为了审美,审美追求的是自由,你想怎么样都可以,最主要的是你要自圆其说,让自己本身信服,先感染自己,才能感染别人。
为什么要学哲学?
一切哲学的背后都应该是伦理学,都应该是对善的追求和肯定。比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它的出发点应该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善良劳动人民的肯定。
我们又为什么要学历史?
比如红军精神是一段历史,它应该是我们纪念的对象,而不是膜拜的对象。
李泽厚认为中国哲学是“情本体”的哲学,一切都是为了表达“情”。
既然作为哲学本体,那“情”应该具有唯一性,可是他没有指出“情”是什么?我们只要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情”的含义是复杂多样的(包括情欲、情感、情思、爱、也可以指关系),那就不具有唯一性,就不可作为中国哲学的本体。
任何一位哲学家背后都有一股激情。
1、庄子——其实他是个悲情男,是因为深刻的绝望,才转入天地
2、《论语》——孔子为什么要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3、周易——忧患
谁能用乐观的心态写悲情,谁就成为真正的哲学家。
关于性。性是手段,还是目的?
王小波《黄金时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都有大量对性的描写。如果性是手段,那它最终追求的是什么?是快感还是爱呢?如果性是目的,那色情小说、色情av就能找到它理论的支撑点,但是也要注意,以性为目的必然会走向空洞,纵欲过度而空虚,甚至死亡。
为什么有的人面对美丽的风景而熟视无睹呢?
因为心情不在。
为什么有的人面对喜欢自己的人也熟视无睹呢?
因为心不在。
关于整容
其实是自我否定,以他人的眼光关照自己,更是一种审美暴力。
有人吃减肥药致死,其实害死她的不是药,是他人的眼光,是观念。
关于时尚
现代很多年轻人追求时尚来标榜自己的个性,其实他不知追求风尚是对时尚的服从,服从意味着不自由,不自由意味着被限制在一种模式中,模式同一性意味着批量生产,批量即是没个性。
音乐可能听不懂
真正好的音乐是不是应该是无标题的?无标题即不涉及内容,不传达概念,而是音乐形式本身的高低、强弱、快慢使人产生快感,引发联想,产生愉悦。如肖邦的幻想曲,最直接作用于心灵,宁静、优雅、安适,无需内容,只关乎形式。
1904年“以美育代宗教”口号,审美救赎,通过审美进行教化,达到自赎。
“反智人物”到底是什么人?
1、 天才——莫扎特
2、 至善的人——阿甘
3、 自由人——不受规则限制
4、 大智若愚者——郭靖
弄清“反智人物”属于哪一类,才能弄清反智电影的审美追求。
关于人的美
“你长对了,但不是长美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你长对了,是说你的五官、外貌长得好,也就是你的形式好,外在形象好。长美,是要在现实接触中感受的,感受到她的行为举止、品行与其好的形式一致,给人和谐感。
“典型的只是对的,不一定是美的。”如何理解?
举个例子,一只典型的癞蛤蟆是长对了,但它不是美的。
关于情感
情感与理智相比,是自由的。男人说“我爱你”,但他也会爱上别人,因为情感是自由的,他忠于的是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忠于你。
——跟老刘读《判断力批判之美的分析论》
![]() |
我的专业是文艺学,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是因为喜欢才读的这个专业,也是因为喜欢,我想自己能更深入地研究这个专业,应用这个专业。世界是无限的多姿多彩的,专业只是一个视角,通过这个视角了解世界,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专业会成就你,也会限制你。选专业也只是在你懵懂年岁一刹那的事,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专业,那你可以去涉猎其他方面,大学的意义在自我学习、自主学习,你学习的能力提高了,选择A专业去从事B工作,也自然不会难倒你。所以,不要因为一刹那误了一生。
突然想记录一点跟老刘读《判断力批判之美的分析论》的思考,要反思的东西很多,但愿越思明确。
审美到底“审”什么?
一、内容,即作品表达什么思想、什么观念。
二、形式,
三、内容与形式的完善性,即二者的关系能够水乳相容。
艺术创作的本质是什么?
一、是追求自我表现?
这是浪漫主义标榜的理论,他们认为艺术是主观情感的自然流露。
二、追求交流?
后现代艺术的很多作品,让人匪夷所思,却又让人恍然大悟。面对后现代艺术,你会不禁意感叹:“哦,原来艺术也可以这样。”后现代艺术家们不是让你赞叹其作品的“美”,而是让你关注创作行为本身,比如杜尚把男厕里的小便池直接搬到艺术展中,命名为《泉》,这是对权威对传统艺术观的挑战,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思路和勇气。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不是艺术,艺术家也根本不想与观者交流。
三、还是艺术追求赞同?
老刘认为,艺术是追求赞同。艺术是为了审美,审美追求的是自由,你想怎么样都可以,最主要的是你要自圆其说,让自己本身信服,先感染自己,才能感染别人。
为什么要学哲学?
一切哲学的背后都应该是伦理学,都应该是对善的追求和肯定。比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它的出发点应该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善良劳动人民的肯定。
我们又为什么要学历史?
比如红军精神是一段历史,它应该是我们纪念的对象,而不是膜拜的对象。
李泽厚认为中国哲学是“情本体”的哲学,一切都是为了表达“情”。
既然作为哲学本体,那“情”应该具有唯一性,可是他没有指出“情”是什么?我们只要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情”的含义是复杂多样的(包括情欲、情感、情思、爱、也可以指关系),那就不具有唯一性,就不可作为中国哲学的本体。
任何一位哲学家背后都有一股激情。
1、庄子——其实他是个悲情男,是因为深刻的绝望,才转入天地
2、《论语》——孔子为什么要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3、周易——忧患
谁能用乐观的心态写悲情,谁就成为真正的哲学家。
关于性。性是手段,还是目的?
王小波《黄金时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都有大量对性的描写。如果性是手段,那它最终追求的是什么?是快感还是爱呢?如果性是目的,那色情小说、色情av就能找到它理论的支撑点,但是也要注意,以性为目的必然会走向空洞,纵欲过度而空虚,甚至死亡。
为什么有的人面对美丽的风景而熟视无睹呢?
因为心情不在。
为什么有的人面对喜欢自己的人也熟视无睹呢?
因为心不在。
关于整容
其实是自我否定,以他人的眼光关照自己,更是一种审美暴力。
有人吃减肥药致死,其实害死她的不是药,是他人的眼光,是观念。
关于时尚
现代很多年轻人追求时尚来标榜自己的个性,其实他不知追求风尚是对时尚的服从,服从意味着不自由,不自由意味着被限制在一种模式中,模式同一性意味着批量生产,批量即是没个性。
音乐可能听不懂
真正好的音乐是不是应该是无标题的?无标题即不涉及内容,不传达概念,而是音乐形式本身的高低、强弱、快慢使人产生快感,引发联想,产生愉悦。如肖邦的幻想曲,最直接作用于心灵,宁静、优雅、安适,无需内容,只关乎形式。
1904年“以美育代宗教”口号,审美救赎,通过审美进行教化,达到自赎。
“反智人物”到底是什么人?
1、 天才——莫扎特
2、 至善的人——阿甘
3、 自由人——不受规则限制
4、 大智若愚者——郭靖
弄清“反智人物”属于哪一类,才能弄清反智电影的审美追求。
关于人的美
“你长对了,但不是长美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你长对了,是说你的五官、外貌长得好,也就是你的形式好,外在形象好。长美,是要在现实接触中感受的,感受到她的行为举止、品行与其好的形式一致,给人和谐感。
“典型的只是对的,不一定是美的。”如何理解?
举个例子,一只典型的癞蛤蟆是长对了,但它不是美的。
关于情感
情感与理智相比,是自由的。男人说“我爱你”,但他也会爱上别人,因为情感是自由的,他忠于的是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忠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