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及水果
在老家时从不知道山竹这东西,后来也未曾对那圆鼓鼓硬梆梆的外表有过兴趣,相似季节摆在架子上、摊子上、担子上和架子车上的水果,不管是殷殷红的草莓或亮晶晶的樱桃,还是毛茸茸的杨梅或紫不溜秋的桑椹,都比甲壳似的山竹来得汁水充盈、直接了当。我也看过山竹掰开来的图片,白生生的内瓤像大蒜似的聚成一团,还没有蒜瓣结实,看着淡而无味。但想不到的是,头天终于好奇在摊贩的篮子里买下来的几个山竹,却让我意想不到地惊艳,说得恶俗一点,找回了吃水果的感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水果似乎也成了一种量产品,这一个橙子和那一个橙子,这一只桃子和那一只桃子,这一串葡萄和那一串葡萄之间,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好像都没了分别,不仅没有分别,而且都十分抽象,一盆草莓吃下来,嘴里只有一个味道,似乎它们最初的样子是一盆搅拌均匀的草莓味原料,然后才被分别捏造成这一盆大小不同的块状物。而味道则是称量过、计算过、实验过的,既典型,又精准,完全保留了记忆中草莓的诸要素,又适当地加以优化,其配方之经典,简直可以制出一张表来贴在墙上。而有些配方则只能说差强人意,尽管一个个的桃子都那么匀称、干净、光润和俏丽,吃起来却好像一口口都是兑了香气的水,兑得还十分吝啬,加上视觉效果和口感硬度,刚好能让你断定,“这是桃子”。我真不得不说一说有次回奶奶家吃到的那三只又小又歪还有点不大鲜艳的灰扑扑的桃子了,出于礼貌才咬了第一口,从有点蔫软的皮下面涌出来的香甜浓郁的味道让我惊诧了,我吃了一只,然后吃了第二只,然后吃了第三只。一,二,三。我想说的是,水果不该是一种量产品,每一只水果有它自己的性格和味道,它能让你记住,你吃的是它,而不是它的哪个同类,即使你有那么贪吃,数不过来自己吃过了多少个,你也能从留在舌头口腔里的微妙的差别知道,你经验的是“许多”,这“许多”香气和味道吵吵闹闹地驻足在你的口腔里,每一个都是一颗果实一生的经历。
多亏了今天晚上费劲扒开的那几颗山竹,我才意识到什么是“吃水果的感觉”。水果应该是甜蜜芳香的,应该是一个整体、一个声音而不是能被拆解分析的什么东西,就像小孩子头一次吃苹果、吃梨子、吃杨桃黄桃哈密瓜,留在他心里的那个声音“这就是……”一样。这也并非因为我是第一次吃山竹,有几样东西是来上海第一次吃的,也没有这种感觉:味道想要说话。山竹的壁厚得很,又或只是我没买到薄的,徒手捏碎掰开真不是件易事,也有掰着容易,一掰几块的,也有的掰得支离破碎,像在捏半朽的五合板,吸饱了紫红的染料。挖出的果肉貌不惊人,可汁水流下来在半个果壳里,好像它是用来吮吸、用来饮用的,而不是用来咬嚼吞咽的。有的核大得占了一瓣果肉的位置,也有的小得差点吞了下去。有的甜一些,有的淡一些,有的因为我买来隔了天,泛黄坏掉了,一股不友好的怪味。我吃着,只觉得很熟悉,像我心目中的“水果”,可归纳不出来它像熟识的谁?它就是它。
我不是一个吃货,大概永远也不会变成一个吃货,但水果之所以是一个例外,这般津津乐道得连我自己都吃惊,也许有一个原因:水果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是自然的一个代表、一种声音,既然愿意看千幻百变的云,愿意望连绵不绝的雨,愿意在风雨过后数落在水泥地上每一片颜色都不同的金红青灰白黄绛碧的香樟叶,那好像也确实会愿意认识品尝不同的水果,并且相信每一颗水果都该是不同的。
(怎么写得读起来自恋了:0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水果似乎也成了一种量产品,这一个橙子和那一个橙子,这一只桃子和那一只桃子,这一串葡萄和那一串葡萄之间,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好像都没了分别,不仅没有分别,而且都十分抽象,一盆草莓吃下来,嘴里只有一个味道,似乎它们最初的样子是一盆搅拌均匀的草莓味原料,然后才被分别捏造成这一盆大小不同的块状物。而味道则是称量过、计算过、实验过的,既典型,又精准,完全保留了记忆中草莓的诸要素,又适当地加以优化,其配方之经典,简直可以制出一张表来贴在墙上。而有些配方则只能说差强人意,尽管一个个的桃子都那么匀称、干净、光润和俏丽,吃起来却好像一口口都是兑了香气的水,兑得还十分吝啬,加上视觉效果和口感硬度,刚好能让你断定,“这是桃子”。我真不得不说一说有次回奶奶家吃到的那三只又小又歪还有点不大鲜艳的灰扑扑的桃子了,出于礼貌才咬了第一口,从有点蔫软的皮下面涌出来的香甜浓郁的味道让我惊诧了,我吃了一只,然后吃了第二只,然后吃了第三只。一,二,三。我想说的是,水果不该是一种量产品,每一只水果有它自己的性格和味道,它能让你记住,你吃的是它,而不是它的哪个同类,即使你有那么贪吃,数不过来自己吃过了多少个,你也能从留在舌头口腔里的微妙的差别知道,你经验的是“许多”,这“许多”香气和味道吵吵闹闹地驻足在你的口腔里,每一个都是一颗果实一生的经历。
多亏了今天晚上费劲扒开的那几颗山竹,我才意识到什么是“吃水果的感觉”。水果应该是甜蜜芳香的,应该是一个整体、一个声音而不是能被拆解分析的什么东西,就像小孩子头一次吃苹果、吃梨子、吃杨桃黄桃哈密瓜,留在他心里的那个声音“这就是……”一样。这也并非因为我是第一次吃山竹,有几样东西是来上海第一次吃的,也没有这种感觉:味道想要说话。山竹的壁厚得很,又或只是我没买到薄的,徒手捏碎掰开真不是件易事,也有掰着容易,一掰几块的,也有的掰得支离破碎,像在捏半朽的五合板,吸饱了紫红的染料。挖出的果肉貌不惊人,可汁水流下来在半个果壳里,好像它是用来吮吸、用来饮用的,而不是用来咬嚼吞咽的。有的核大得占了一瓣果肉的位置,也有的小得差点吞了下去。有的甜一些,有的淡一些,有的因为我买来隔了天,泛黄坏掉了,一股不友好的怪味。我吃着,只觉得很熟悉,像我心目中的“水果”,可归纳不出来它像熟识的谁?它就是它。
我不是一个吃货,大概永远也不会变成一个吃货,但水果之所以是一个例外,这般津津乐道得连我自己都吃惊,也许有一个原因:水果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是自然的一个代表、一种声音,既然愿意看千幻百变的云,愿意望连绵不绝的雨,愿意在风雨过后数落在水泥地上每一片颜色都不同的金红青灰白黄绛碧的香樟叶,那好像也确实会愿意认识品尝不同的水果,并且相信每一颗水果都该是不同的。
(怎么写得读起来自恋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