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永不消失的大杂院
2012年的儿童节,一早儿打开广播,所有频道都是关于童年的内容,让我不由得想起心中那一段温暖的记忆。
一直以来我都为我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感到自豪,那是外公外婆用他们最真挚的关怀和爱护给予我的,是梦见都会微笑的回忆。
出生不久我就到了大杂院,说它杂,那是因为整个院子里的住户是由艺术团,话剧团,评剧团组成的。一进院门,一个坡道下去,左边三趟平房,坡到底,就是艺术团。外公外婆家住在第二趟房。一趟房能有个快10户人家,形形色色的人,到最后,我也没认个脸全。
刚到大杂院时,我只能爬着,第一步还是在邻居毛毛家迈出的。毛毛是个有点傻乎乎的小子,和我差不多大,吃面条时会发出很大的刺溜刺溜的声音。他家养了两条白色的波斯猫,我总是喜欢把它们抱在怀里看它们睡觉。毛毛的傻气也许也传染了我们,长大会跑了,总是喜欢和茵茵头上绑个纱巾,让毛毛追着跑,傻毛毛还边跑边叫着:“小娘子~~~~!”天,谁是他小娘子!!
茵茵大我一岁,妈妈把我放在她家床上时我还只能躺着,但是她已经能爬了,我想她那时候一定欺负过我!因为她后来吃我甜瓜的时候咬过我的手指头,看我大哭,居然跑了。还好我的妈妈给了她臭豆腐吃,她还觉得香香的一直要吃,回家了茵茵妈妈大叫:“茵茵真臭,谁给你吃了臭豆腐!”由于和茵茵年龄相仿,脾气相投,所以一般都和她厮混。两个人的时候,会在屋子里转换着角色,大叫:“我是希瑞!”,年龄大了点,会和我们这帮的小朋友玩圣斗士的角色扮演,呵呵,那可能是最早的cosplay了。其实小时候我一直觉得茵茵挺可怜的,她总是要被父母逼着弹钢琴,隔三差五的就能看见她和她爸爸围着门口的天井绕圈圈,结果总是被揪回去叮叮当当的弹琴。然后我就可能没人玩了,只好回家吃甜瓜或冰糕。哦,小时候的雪糕可真好吃,冰棒是5分钱的,雪糕是1毛钱的,奶油味十足,上面还有甜甜的红果果,外公总是纵容我可以吃两个!
过了没多久,表弟来了,睡觉的时候会很讨厌的冲你放个屁,吃饭的时候还会觊觎着你碗里的好东西,还好外公外婆不偏向——外公向着我,外婆宠着他~。为了便于管理,我当选为我们这个小组的小组长,组员很光荣的就他一个!对此他愤愤不平了好久,可惜一切反抗都是无效的!小组长掌握着财政权,小组长掌握着分发零食的权利,其实我对他还是很爱护的,但他一定腹诽过我,因为他只有在有求于我的时候,才叫姐姐。
邻居毛毛在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搬走了,我们送了他一大瓶太子河里的大蜗牛。新来的一家有个小胖丫头,总是缠着表弟,我就不明白那小子哪里好,嗯,也许异性相吸呗~过年了都来了,外公家没地方住那么多人,胖丫头死活拉着我俩住到了她家,还让表弟睡中间,这事真是让我笑了好久!她家比我家先有的大彩电,晚上去她家看电视还是挺快活的。她的妈妈有一阵子冬天卖大枣,那枣子甜糯糯的,大大的,红红的,我觉得有这个邻居还不错。后来放假的时候,胖丫头的表哥也来了,瘦瘦的,雌雄眼,一逗就好玩的不得了,名字也喜气,宫玺。他最喜欢和胖丫头吵架,我们则最愿意看他们吵架,他还喜欢和表弟狼狈为奸。他们两个喜欢爬后院的大煤堆,每次回来都脏兮兮的,我就一直都不理解爬煤堆的乐趣。有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茵茵把他推倒了,干了坏事又跑了,悲摧的是他倒下的地方都是仙人掌,可怜兮兮的变刺头了,还是我和表弟善良的把刺帮他拔了。
小的时候最喜欢模仿大人的玩,门口谁家窗户下枝个棚子,里面铺垫转头,就开始过家家,一堆小孩也不爱回家就爱里面窝着,茵茵还说她因此着凉了,肾都不好了。后来在姗姗家里玩,姗姗是个漂亮的小姑娘,文文静静的,平时大人不在家,我们就跑到她家走廊过家家。有时候也在她家弄点吃的像模像样的过家家,或者把她和她那青梅竹马的庄园捯饬倒持,弄个婚礼,反正我们大孩子说了算!姗姗是个家教很好的小姑娘,每天早晨起的总是很早,经常我还在被窝里赖着呢,她已经在屋外乖乖的问外公:“瑶瑶姐起来没,我来找她玩了!”
院子里小孩子多,在一起疯闹大人也不担心。夏天吃饭的时候不肯回家吃,偏要门口放个小桌几个孩子围在一起吃,比比谁家的东西最好吃——那当然是我外公做的最好吃!小时候吃的东西没有那么花俏,没事去小卖店换几个一分钱的汽水糖都能吃的嘎嘣甜。刚开始流行作坊式的做蛋糕,几个小孩子拿着鸡蛋面粉再交点钱去换香喷喷的蛋糕;或者成群结队的去批点雪糕都是快乐的事。
艺术团后面有一块荒地,夏天草木繁盛,我们最喜欢去那里探险,那里的蛐蛐很肥大,蜻蜓很成群。逮蛐蛐我没觉得有什么乐趣,抓蝎子才快乐。后面有一个小院拆迁了,都是很久的砖瓦房,各种爬虫纷纷钻了出来,拿小棍儿拨开转头,会看见蝎子隐藏在里面,把它挑出来泡在酒里,越集越满,特别有成就感,后来那些蝎子酒怎么处理了倒是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冬天天寒地冻,每个人都做个冰爬犁,就是木板下绑上铁丝,顺着大门口的坡向下满院子滑,也能过半个冬天。冬天烤火很是快活,找个隐蔽处烧点火,家里揉个面团就在火上烤饼吃,还知道放点油不沾,烤得黑乎乎的半生不熟的居然也吃的快乐。
大杂院里除了三趟房,还有一个小姐楼,红梁黑瓦,小长廊,里面都是古香古色的布置,记得柜子上还有模糊不清的铜镜。不知道是哪家小姐住过,反正就叫小姐楼!院子里的幼儿园翻修的时候还一度搬到了这里,午睡的时候睡在木地板上,睁眼就看见那高高的举架让我一直记忆犹新。小姐楼也有个小院子,里面放着一些石像,石马之类的,不知道是古物还是什么,反正一直在那,每个人骑在上面也威风凛凛。
后来大杂院修成了博物馆,我们都搬到了楼房,虽然还是左邻右舍,可是却再也没有那么无忧无虑的肆意童年了。
ps.辽阳博物馆:
博物馆设在彭公馆,是民国时期东三省官银号总办(后任边业银行总裁)彭贤住宅,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位于辽阳老城内东四道街,中心路2号。
彭公馆建筑分住宅、花园和果园三部分。东部围墙内是住宅区,中部是花园,西部是果园,占地面积两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 500平方米。
住宅区房屋达50余间,大门东向,前置上马石。建筑布局分前、中、后三院,即三进。垂花门在中心线上,装饰华丽。前院南侧“福”字高大照壁,西侧“迎祥”二字影壁,北边为礼门,通向院内,左右月亮门。中院正房、东西厢房,形成回形檐廊,三面装饰莲花垂柱,后院罩房檐廊前,中间有方形明台。
花园在住宅区西院,园内建一座卷棚顶花厅(俗称小姐楼),中间连接一个抱厦,三面设座板,是园内赏花饮茶处。花厅内有软隔扇及博古架。
果园在花园西,占地近万平方米,植稀见的果树。
这座公馆,四周高墙围绕,青趟瓦舍,封闭式的深宅大院,为民国初年北方典型大四合院建筑的杰作。
1984年,这处宅院定为辽阳博物馆址,1985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馆,薄一波题写馆名。用31间房屋、面积450平方米,布置5个展室,作为辽阳简史基本陈列。从馆藏文物4 000余件中选出300余件充实陈列内容。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各时期的精品,以出土文物为主,也有传世文物。突出了更新世梅氏犀牛化石、春秋战国青铜器、西汉村落出土文物、古墓壁画。清代王尔烈寿屏为镇馆之宝。
开馆之后,根据馆藏地方特色,经几年筹备,建起辽阳碑林、辽阳汉魏壁画馆。中央文化部文物局负责同志为辽阳博物馆题写了“独具特色”四字。
一直以来我都为我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感到自豪,那是外公外婆用他们最真挚的关怀和爱护给予我的,是梦见都会微笑的回忆。
出生不久我就到了大杂院,说它杂,那是因为整个院子里的住户是由艺术团,话剧团,评剧团组成的。一进院门,一个坡道下去,左边三趟平房,坡到底,就是艺术团。外公外婆家住在第二趟房。一趟房能有个快10户人家,形形色色的人,到最后,我也没认个脸全。
刚到大杂院时,我只能爬着,第一步还是在邻居毛毛家迈出的。毛毛是个有点傻乎乎的小子,和我差不多大,吃面条时会发出很大的刺溜刺溜的声音。他家养了两条白色的波斯猫,我总是喜欢把它们抱在怀里看它们睡觉。毛毛的傻气也许也传染了我们,长大会跑了,总是喜欢和茵茵头上绑个纱巾,让毛毛追着跑,傻毛毛还边跑边叫着:“小娘子~~~~!”天,谁是他小娘子!!
茵茵大我一岁,妈妈把我放在她家床上时我还只能躺着,但是她已经能爬了,我想她那时候一定欺负过我!因为她后来吃我甜瓜的时候咬过我的手指头,看我大哭,居然跑了。还好我的妈妈给了她臭豆腐吃,她还觉得香香的一直要吃,回家了茵茵妈妈大叫:“茵茵真臭,谁给你吃了臭豆腐!”由于和茵茵年龄相仿,脾气相投,所以一般都和她厮混。两个人的时候,会在屋子里转换着角色,大叫:“我是希瑞!”,年龄大了点,会和我们这帮的小朋友玩圣斗士的角色扮演,呵呵,那可能是最早的cosplay了。其实小时候我一直觉得茵茵挺可怜的,她总是要被父母逼着弹钢琴,隔三差五的就能看见她和她爸爸围着门口的天井绕圈圈,结果总是被揪回去叮叮当当的弹琴。然后我就可能没人玩了,只好回家吃甜瓜或冰糕。哦,小时候的雪糕可真好吃,冰棒是5分钱的,雪糕是1毛钱的,奶油味十足,上面还有甜甜的红果果,外公总是纵容我可以吃两个!
过了没多久,表弟来了,睡觉的时候会很讨厌的冲你放个屁,吃饭的时候还会觊觎着你碗里的好东西,还好外公外婆不偏向——外公向着我,外婆宠着他~。为了便于管理,我当选为我们这个小组的小组长,组员很光荣的就他一个!对此他愤愤不平了好久,可惜一切反抗都是无效的!小组长掌握着财政权,小组长掌握着分发零食的权利,其实我对他还是很爱护的,但他一定腹诽过我,因为他只有在有求于我的时候,才叫姐姐。
邻居毛毛在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搬走了,我们送了他一大瓶太子河里的大蜗牛。新来的一家有个小胖丫头,总是缠着表弟,我就不明白那小子哪里好,嗯,也许异性相吸呗~过年了都来了,外公家没地方住那么多人,胖丫头死活拉着我俩住到了她家,还让表弟睡中间,这事真是让我笑了好久!她家比我家先有的大彩电,晚上去她家看电视还是挺快活的。她的妈妈有一阵子冬天卖大枣,那枣子甜糯糯的,大大的,红红的,我觉得有这个邻居还不错。后来放假的时候,胖丫头的表哥也来了,瘦瘦的,雌雄眼,一逗就好玩的不得了,名字也喜气,宫玺。他最喜欢和胖丫头吵架,我们则最愿意看他们吵架,他还喜欢和表弟狼狈为奸。他们两个喜欢爬后院的大煤堆,每次回来都脏兮兮的,我就一直都不理解爬煤堆的乐趣。有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茵茵把他推倒了,干了坏事又跑了,悲摧的是他倒下的地方都是仙人掌,可怜兮兮的变刺头了,还是我和表弟善良的把刺帮他拔了。
小的时候最喜欢模仿大人的玩,门口谁家窗户下枝个棚子,里面铺垫转头,就开始过家家,一堆小孩也不爱回家就爱里面窝着,茵茵还说她因此着凉了,肾都不好了。后来在姗姗家里玩,姗姗是个漂亮的小姑娘,文文静静的,平时大人不在家,我们就跑到她家走廊过家家。有时候也在她家弄点吃的像模像样的过家家,或者把她和她那青梅竹马的庄园捯饬倒持,弄个婚礼,反正我们大孩子说了算!姗姗是个家教很好的小姑娘,每天早晨起的总是很早,经常我还在被窝里赖着呢,她已经在屋外乖乖的问外公:“瑶瑶姐起来没,我来找她玩了!”
院子里小孩子多,在一起疯闹大人也不担心。夏天吃饭的时候不肯回家吃,偏要门口放个小桌几个孩子围在一起吃,比比谁家的东西最好吃——那当然是我外公做的最好吃!小时候吃的东西没有那么花俏,没事去小卖店换几个一分钱的汽水糖都能吃的嘎嘣甜。刚开始流行作坊式的做蛋糕,几个小孩子拿着鸡蛋面粉再交点钱去换香喷喷的蛋糕;或者成群结队的去批点雪糕都是快乐的事。
艺术团后面有一块荒地,夏天草木繁盛,我们最喜欢去那里探险,那里的蛐蛐很肥大,蜻蜓很成群。逮蛐蛐我没觉得有什么乐趣,抓蝎子才快乐。后面有一个小院拆迁了,都是很久的砖瓦房,各种爬虫纷纷钻了出来,拿小棍儿拨开转头,会看见蝎子隐藏在里面,把它挑出来泡在酒里,越集越满,特别有成就感,后来那些蝎子酒怎么处理了倒是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冬天天寒地冻,每个人都做个冰爬犁,就是木板下绑上铁丝,顺着大门口的坡向下满院子滑,也能过半个冬天。冬天烤火很是快活,找个隐蔽处烧点火,家里揉个面团就在火上烤饼吃,还知道放点油不沾,烤得黑乎乎的半生不熟的居然也吃的快乐。
大杂院里除了三趟房,还有一个小姐楼,红梁黑瓦,小长廊,里面都是古香古色的布置,记得柜子上还有模糊不清的铜镜。不知道是哪家小姐住过,反正就叫小姐楼!院子里的幼儿园翻修的时候还一度搬到了这里,午睡的时候睡在木地板上,睁眼就看见那高高的举架让我一直记忆犹新。小姐楼也有个小院子,里面放着一些石像,石马之类的,不知道是古物还是什么,反正一直在那,每个人骑在上面也威风凛凛。
后来大杂院修成了博物馆,我们都搬到了楼房,虽然还是左邻右舍,可是却再也没有那么无忧无虑的肆意童年了。
ps.辽阳博物馆:
博物馆设在彭公馆,是民国时期东三省官银号总办(后任边业银行总裁)彭贤住宅,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位于辽阳老城内东四道街,中心路2号。
彭公馆建筑分住宅、花园和果园三部分。东部围墙内是住宅区,中部是花园,西部是果园,占地面积两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 500平方米。
住宅区房屋达50余间,大门东向,前置上马石。建筑布局分前、中、后三院,即三进。垂花门在中心线上,装饰华丽。前院南侧“福”字高大照壁,西侧“迎祥”二字影壁,北边为礼门,通向院内,左右月亮门。中院正房、东西厢房,形成回形檐廊,三面装饰莲花垂柱,后院罩房檐廊前,中间有方形明台。
花园在住宅区西院,园内建一座卷棚顶花厅(俗称小姐楼),中间连接一个抱厦,三面设座板,是园内赏花饮茶处。花厅内有软隔扇及博古架。
果园在花园西,占地近万平方米,植稀见的果树。
这座公馆,四周高墙围绕,青趟瓦舍,封闭式的深宅大院,为民国初年北方典型大四合院建筑的杰作。
1984年,这处宅院定为辽阳博物馆址,1985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馆,薄一波题写馆名。用31间房屋、面积450平方米,布置5个展室,作为辽阳简史基本陈列。从馆藏文物4 000余件中选出300余件充实陈列内容。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各时期的精品,以出土文物为主,也有传世文物。突出了更新世梅氏犀牛化石、春秋战国青铜器、西汉村落出土文物、古墓壁画。清代王尔烈寿屏为镇馆之宝。
开馆之后,根据馆藏地方特色,经几年筹备,建起辽阳碑林、辽阳汉魏壁画馆。中央文化部文物局负责同志为辽阳博物馆题写了“独具特色”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