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存在主义讲座分享
首先,很抱歉,我无法还原当日现场的一切,所以所谓的“共享”只能是让大家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来间接经历这次讲座的一部分。
六月一日,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一行N人来到深圳,在深圳林紫的承办下举办了一天上下午的讲座。链接在此http://sz.xlzx.cn/news/2012/0508/15711.html
*******************************上午的讲座****************************
当天早上,因为有重要的事无法改期,当我终于到达现场的时候,已经是大约十点四十了。Dr. Mark Yang 的演讲部分已经结束。正在进行的是Dr. Rich Bargdill的“治疗作为咨访双方的艺术行为”,似乎也已接近尾声。
比我早到近一个小时的朋友告诉我,Mark Yang的演讲是关于焦虑的意义的,她从中的醍醐灌顶的收获是,焦虑是不需要消除的,焦虑是人类体验自己存在的机会,我们不需要努力去消除焦虑,因为只有死亡能够带走焦虑。而使得焦虑有意义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便是将焦虑转化为创造性的工作(经过朋友间接的传达,加上我自己理解及记忆产生的误差,这里的语言很可能是不精确的)。
当我回忆到这一点的时候,似乎记得,Irvin D. Yalom和Rollo May关于焦虑大概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但是,同样的内容,从书上读到,跟一个人面对面地向你讲出来,分享他自己的心得,你看到他活生生的表情、手势、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的样子,听到他的语调,在内心里留下的痕迹应该是不同的吧。
Anyway,Let’s get back to Dr. Bargdill.
让我觉得心头一亮的是Dr. Bargdill说了一句:Then I said to myself: ok, why not do something different? 通过几幅他的作品展示了一下不同的感觉。先是三幅艺术设计类作品,像是艺术化的城镇规划图,色调是类似钢筋水泥的晦暗的颜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艰难的城市生活,他说这样的作品做出后挺成功的,在做了一个之后,也很容易再做出类似的。但是做了三个之后,大概是那句Why not do something different从他内心出现了,于是来了一副风格不同的,色调明显轻快和偏向绚烂了,让我联想到春夏之交的美丽季节。
(因只赶上Dr. Bargdill演讲的尾声,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深的就只有这句话了)
然后,是Dr. Louis Hoffman,他所讲的内容引起了我很大的共鸣。他讲到创造性的工作、以及对意义的寻求是疗愈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譬如人所经历的创伤及苦难,可以通过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发现它们对一个人的意义。他引用了一些Victor Frankl的话,也谈到各种帮助疗愈的方法,譬如言语、书写、绘画、音乐,这些,都不必是什么传世经典或者了不起的艺术品,可以只是一些个人的东西,是个人寻找意义的过程,是成为一个人的过程,是通过艺术使自己完整的过程。这不由得让我想到,我在经历一些艰难的过程时,也会遵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写个断断续续的故事出来;我也画画;而这些,也都不过是一些个人的东西,不是了不起的艺术品,去写去画的时候,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
同时我又想到,也许,疗愈的方法可以推广到更多的工作。譬如说,几米喜欢画森林和树叶,那些细细的一笔一笔填进去的树叶的脉络,也许正慢慢缓解他的焦虑;正如对某些人来说,跪在地上,拿着抹布和清洗液,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厘米地去清洗家中的地板,对他/她有着同样的疗愈作用。或者一个运动员在郁闷时,到操场上去跑跑跳跳,在对身体的自由控制和新的发现中,疗愈自己。
这么想了之后,我仍有疑惑。我们可以说音乐、美术、写作,这些都是公认的创造性的劳动,但,擦地板是吗?如果,对于擦地板的人来说,那意味着他创造了一个干净美丽的环境;如果运动员把自己放逐在操场上,意味着对自己身体的重新发现,这些,是不是创造性的工作?
我不太确定是否可以做这样的分析:焦虑的人去擦地板,可能仅仅是用身体的劳动来取代直面自己焦虑的勇敢行为,是一种逃避,而不是解决的办法。这样的行为,也许是疗愈需要经历的阶段,但不能带来真正的疗愈;至于运动员去运动,也许是为了重新领会对自己身体的控制从而找回自信和安全感,至于焦虑,则被遮掩了……但是如此解读的话,一个人有了现实的焦虑却去写故事或者画画,或者从音乐中获得缓解和平静,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不知道,也许,该找Dr. Hoffman问一问才对。
上午的最后一位演讲者是Dr. Shawn Rubin, 该博士的身材及五官跟我的一位朋友长得很像,让我一下子便生出亲近之心来。跟他搭档的翻译也很有意思,中年女性,做事风格该是实事求是派的,丝毫不掩饰自己偶尔的思维短路之类的小插曲,偶尔引起善意的哄笑,但在翻译过程中她会很细致地求证一些可能导致误解的细节,这让我印象深刻。
闲话少说,Rubin博士主要讲了游戏疗法,提到一定要有limit-setting,我一直惦记着这个limit-setting的问题,以至于在后来面的内容中除了确认没有讲到如何设置,只记得他谈到自己在各种游戏中扮演过各种角色,sometime he is the big guy but there are more times children are some big guy and he is a kind of little pussy cat, be tortured by children,在游戏中他被枪杀、被刺、被撞、被各种无情的虐待, but it’s only game。
演讲结束后我跟朋友找到Rubin博士,各自问自己的问题。对我的limit-setting的问题,回答大概是:一般来说,用温和的方式来做设置,譬如说:当孩子作势要拿东西刺你的脸的时候,你可以说:oh~ not on the face, but the leg is ok / no~THAT’s too far / I don’t like that…… 或者,可以跟孩子说:you can take everything in this room as my head, go, choose something…… Anyway,always keep close watch, wait and see what will happen. 随时随地设置边界。朋友的问题是,如果孩子只想一个人玩,不愿意跟大人玩,应该怎么办。Rubin博士的回答是,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孩子可能有着某种创伤,譬如身边重要的人的去世或离开,譬如父母的分离。这种情况下,be patient and keep an close eye, always ready to join in his game but respect if he still want to play alone , just be there if he permit. Rubin博士提到他曾经治疗过一个经历过创伤的孩子,他等了他七个月的时间,每周两个session。我无法还原他的声音、动作和原话,但是身在现场的我们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有着充足的临床经验的心理学家,对问题的回答非常生动明了,并且,似乎他的回答不但回答了你已提出的具体问题,而且回答了你还没有形成语言问出来的问题。
**********************下午的小组活动*****************************
很可惜下午的活动是分开的,只能挑选一个参加。因为我想听上午错过的Mark Yang的讲座,所以下午想去他那里,朋友也是一样的倾向,于是我们在慢慢吃饭聊天之后缓缓踱步到要去的地方,才发现是个较小的会议室,已经坐满人了,没地方了。于是我们便决定还是去Rubin博士的小组去。
Rubin博士先是介绍了一下他的导师Dr. Clark,下午的活动将是先给大家播放Dr. Clark 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段与一个叫做James的男孩的游戏疗法的Video,然后就此展开一些讨论,最后来做一个现场的模拟案例。
James看起来大概7到9岁的样子,他们在一个gamehouse 里面,Clark博士坐在角落的凳子上,偏后侧面正对镜头。房子里很多玩具,handcuffs, gun, sword, car, everything. James 很兴奋,摸摸这摸摸那,不停地发出笑声,Clark博士适时地参与进来,跟James讲话,James提到,上次他跟他的治疗师玩游戏,后来他把他的治疗师handcuffed on the back and then he run out of the room. 这时候我就想,嗯,似乎James implied that he may do the same thing to Dr. Clark, is he waiting for the answer like “ oh, no, I don’t think you can do that to me” or something else? 所以我当时想,是现在要进行limit-setting吗?因为听起来这种做法似乎是不恰当的,虽然并不一定是真发生过的,但是Dr. Clark没有。后来,游戏开始了,James开了一辆车过来,说自己是个robber, 让Dr. Clark 把所有的钱交出来,or I will shot you! 于是Dr. Clark交出自己的钱,双手奉上:喏,here is all my money.劫匪接过,客气地说了声:Thank you! 而Dr. Clark则回应:you’re welcome~ , James 说:oh, you are not supposed to say that. Dr Clark回应说:no robber say “thank you” either. 第一次抢劫结束。
James在房间里晃悠了一会儿,然后重新开车过来实施第二次抢劫,这一次,差不多重演了上次的抢钱的一幕,并且还拿了一把剑过来,要砍Dr. Clark,这个过程中,就可见到limit-setting 中Dr. Clark 的设置以及James屡次想要突破设置的各种行为了。譬如说James要砍Clark的脑袋啊,拿一只真的可以射出黑色塑料子弹的手枪要射Clark的脑袋啊。Clark让James挑房间里的任意一个东西当做Clark,James可以对那个代表做任何事,结果James对一个doll(看起来好像一个充气不倒翁的玩具)一番拳打脚踢,并在这个行为之后与Clark的交流过程中提到之前自己有一个好朋友,后来他管James叫idiot, 所以现在不是好朋友了……在最后的五分钟,之前我一直惦记的那件事出现了,就是手铐的问题,这次James把Clark绑了起来,先是拿绳子把腿绑在椅子上,然后要在背后上手铐。Clark给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可惜我忘了是什么,后来James接受了Clark的建议,把手铐铐在了身前而不是背后。并且,James要Clark闭上双眼,而Clark只接受闭上一只。
************************不耐烦的分界线****************************
写到这里,我开始对自己非常不耐烦,已经写了丝毫也不洋洋洒洒的三千多字,却依然磨磨唧唧地离写完相当远,我非常怀疑有没有人能够有耐心读到此处……
之前在还没放映的时候,Dr. Rubin 就告诉大家,希望大家看了此片之后,可以想想这样的疗法在中国是否一样是有疗效的。
Anyway,放映结束后,我有三个问题需要处理和沟通。
一个是对Dr. Rubin的最初问题的回应,还有两个关于Video的问题。
但是在放映结束后Dr. Rubin随即便在一个学员问了一个关于James的背景的问题如何后将此问题延拓了一下,让大家猜测一下James可能有什么样的问题。不知为什么我对这个问题完全没有感觉,所以我无法回应。这中间的互动我已没有印象,我只记得,我想要提出我的问题。所以在最后Dr. Rubin问是否还有人有什么想要交流的时候,我就举手了。
首先我对他在一开始的提问:Is this useful in China? 做了回应。根据我的经验(虽然我现在还不是咨询师或者治疗师),游戏是有疗愈作用的。我曾经在一个孤儿学校呆过两个月,那里并没有专门的game house, they don’t even have many toys, but we still can play games. 我会常常跟那些孩子们玩游戏,we use everything around us, pillows, baby dolls, branches, bottles, fingures, flowers, and so on, Dr. Rubin 马上回应说,这样的工作very beautiful, what you use is imagination. Anyway, 我借由这样的经验告诉他,是的,游戏疗法是有用的,在这里也一样。
以下一小段内容纯粹为自恋的回忆,读者可自行跳过。
大家最喜欢的是火星女王的游戏。这游戏源于有一次我说自己是来自火星的女王,我要带一些地球上的小女孩到火星去做实验。我在火星上招待大家吃我最喜欢吃的purple stone,大家觉得难以下咽,于是我不得不飞回地球为她们采集她们喜欢的食物……最后我火星女王沦为这帮地球小女孩的奴隶,为她们洗袜子和内裤、采集日光月光星光、在火星开荒种地,为她们搭建秋千架……火星女王大家轮流做,游戏玩得热火朝天,每个人都有花样……我能感到,每天的游戏时间快到时大家便充满期待容光焕发,游戏中我看到她们闪亮的眼睛、开怀大笑的样子。现在我意识到原来我不知不觉所做的,大约也是一种游戏疗法,反正疗愈的作用是非常肯定的。直到现在,我打电话过去,他们问:你是哪国?我说,火星女王,她们便知我是谁了。
然后便是我的两个关于Video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手铐的问题,Clark一直到James真的要拿手铐在他背后铐的时候,他才做出回应,有了商谈,而不是在一开始James提到之前对前一个治疗师做了什么之后就马上有回应。也就是说,limit-setting的时间问题,不到某些行为真的要发生了,可不必先做语言上的设置,对吗?
Rubin博士的回答是,看起来你担心的可能还有安全问题,是的,有时候事情确实会很难说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中间经验很重要,关于limit-setting的时间问题,有时候我们就是wait and see what’s going to happen.
第二个问题是(这个问题因为时间关系留到了结束之后的个人交流),我留意到,玩具室里几乎所有的玩具都是仿真的,手枪、手铐,都是真实的模样,或者相差不远。这会让我有点担心,因为美国的个人持枪合法化,手枪是现实生活中大家能够见到的东西,持枪抢劫每天都在发生。在游戏中用仿真的手枪的经历,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生活中能否随意使用枪支的认知形成一种干扰?这是我所担心的部分,我可能更倾向于拿一根树枝或者一个空瓶子或者用手来代表手枪,总之,不是那么aggressive的东西。这两种道具之间的不同重要吗?中国的孩子也可以玩玩具枪,但是我似乎没有那么担心。
Rubin博士说,他明白我在担心什么,但恰恰是因为真实的生活中枪支和威胁处处可见,所以在游戏中他们可以使用假的,这可以帮他们认识到,看,可以造成破坏力的,可以将人杀死的,就是这玩意儿(我想,这像是让他们“直面”这些东西)。但是,在治疗室之外,他们是不被允许玩这种玩具的,他们甚至不可以用手指头朝别人比划开枪,这是非常明确的事情(后来我google了一下,发现美国关于玩具枪的限定各州可能是不同的,很多州都对玩具枪的销售有了限制,其中最严格的是纽约,限制16岁以下的孩子玩。而我也曾在电视剧中看到,一个男孩因被另一个拿手指做枪的姿势连同威胁的眼神一起射击而愤怒和惊慌,以至于惊动家长和学校)。
所以,我想,看起来我在感受上的这种不同也许更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两国文化背景的不同。枪支在美国处处可见,so face it. 枪支离中国的孩子似乎很遥远,so have fun with it.
我的朋友也问了一个问题,关于孩子不停地试图break the limit 的问题。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很好,Rubin博士的讲解也很形象,他说,我们不可以生硬地做各种规定和设置,这中间作为治疗师明白界限设置在哪里合适,但他并不会说:你不能做这个,你不能做那个…,而是温和的、sometimes温和but坚定地,中间两个人会有相互协商和妥协的过程。
这其中,因为时间的关系,关于现场案例模拟的环节,临时取消了。
**********************终于快要写完,欣慰~~~************************
最后一个环节是大家聚集在上午的大厅里,进行开放式交流。
有一个问题因提问的方式而让我印象深刻,提问的人说,既然艺术表达有着疗愈的功能,那么艺术家似乎应该更是心灵健康的人,但是为什么,很多艺术家是不太正常的?譬如发生在梵高身上的事情。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她几次笑到不得不暂停一下再继续往下讲;而周围的人也发出阵阵会意的笑声。
我不得不说,这个问题让我觉得非常之别扭。
首先,艺术家里有很多人“不正常”,这样的结论是否正确或者严谨?是否经由调查统计?是否有不公正的评价和某种投射?梵高确实是割掉了自己的耳朵,但是非艺术从业者里面,各种自残或者有精神类疾病以及心理问题的人所占的百分比,是否真的低于艺术家的百分比?
其次,“从事创造性工作”与“达到疗愈的作用”我想彼此之间可能是既非充分亦非必要的关系。所以有心理问题的艺术家同样需要心理治疗;而非艺术家也可能通过创作性的劳动来对自己进行治愈。
END~~~~~~~~~~~~~~~~~~~~~~~~~~~~~~~~~~~~~~~~~~~~~~~~~~~~~~~~~~~
虽然是一篇流水账,本人认为无有任何亮点,行文拖沓至此,却依然觉得,还是上传分享一下。每个人都有盲点,也许我对自己虽有失望与不满,在别人眼中却仍能偶尔看到亮点呢(心如撞鹿地揣测)。
P.S. 另外由于本人理工出身,对艺术及人文知识的了解比较匮乏,心理学的门槛也尚待迈入(嗯,理工科的学术背景,多么方便的借口),若有幼稚的观点,请大家多多批评与接纳,不胜感激。
Thanks for your time.
终于写就于6月10日,于深圳,巨热室。
六月一日,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一行N人来到深圳,在深圳林紫的承办下举办了一天上下午的讲座。链接在此http://sz.xlzx.cn/news/2012/0508/15711.html
*******************************上午的讲座****************************
当天早上,因为有重要的事无法改期,当我终于到达现场的时候,已经是大约十点四十了。Dr. Mark Yang 的演讲部分已经结束。正在进行的是Dr. Rich Bargdill的“治疗作为咨访双方的艺术行为”,似乎也已接近尾声。
比我早到近一个小时的朋友告诉我,Mark Yang的演讲是关于焦虑的意义的,她从中的醍醐灌顶的收获是,焦虑是不需要消除的,焦虑是人类体验自己存在的机会,我们不需要努力去消除焦虑,因为只有死亡能够带走焦虑。而使得焦虑有意义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便是将焦虑转化为创造性的工作(经过朋友间接的传达,加上我自己理解及记忆产生的误差,这里的语言很可能是不精确的)。
当我回忆到这一点的时候,似乎记得,Irvin D. Yalom和Rollo May关于焦虑大概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但是,同样的内容,从书上读到,跟一个人面对面地向你讲出来,分享他自己的心得,你看到他活生生的表情、手势、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的样子,听到他的语调,在内心里留下的痕迹应该是不同的吧。
Anyway,Let’s get back to Dr. Bargdill.
让我觉得心头一亮的是Dr. Bargdill说了一句:Then I said to myself: ok, why not do something different? 通过几幅他的作品展示了一下不同的感觉。先是三幅艺术设计类作品,像是艺术化的城镇规划图,色调是类似钢筋水泥的晦暗的颜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艰难的城市生活,他说这样的作品做出后挺成功的,在做了一个之后,也很容易再做出类似的。但是做了三个之后,大概是那句Why not do something different从他内心出现了,于是来了一副风格不同的,色调明显轻快和偏向绚烂了,让我联想到春夏之交的美丽季节。
(因只赶上Dr. Bargdill演讲的尾声,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深的就只有这句话了)
然后,是Dr. Louis Hoffman,他所讲的内容引起了我很大的共鸣。他讲到创造性的工作、以及对意义的寻求是疗愈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譬如人所经历的创伤及苦难,可以通过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发现它们对一个人的意义。他引用了一些Victor Frankl的话,也谈到各种帮助疗愈的方法,譬如言语、书写、绘画、音乐,这些,都不必是什么传世经典或者了不起的艺术品,可以只是一些个人的东西,是个人寻找意义的过程,是成为一个人的过程,是通过艺术使自己完整的过程。这不由得让我想到,我在经历一些艰难的过程时,也会遵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写个断断续续的故事出来;我也画画;而这些,也都不过是一些个人的东西,不是了不起的艺术品,去写去画的时候,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
同时我又想到,也许,疗愈的方法可以推广到更多的工作。譬如说,几米喜欢画森林和树叶,那些细细的一笔一笔填进去的树叶的脉络,也许正慢慢缓解他的焦虑;正如对某些人来说,跪在地上,拿着抹布和清洗液,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厘米地去清洗家中的地板,对他/她有着同样的疗愈作用。或者一个运动员在郁闷时,到操场上去跑跑跳跳,在对身体的自由控制和新的发现中,疗愈自己。
这么想了之后,我仍有疑惑。我们可以说音乐、美术、写作,这些都是公认的创造性的劳动,但,擦地板是吗?如果,对于擦地板的人来说,那意味着他创造了一个干净美丽的环境;如果运动员把自己放逐在操场上,意味着对自己身体的重新发现,这些,是不是创造性的工作?
我不太确定是否可以做这样的分析:焦虑的人去擦地板,可能仅仅是用身体的劳动来取代直面自己焦虑的勇敢行为,是一种逃避,而不是解决的办法。这样的行为,也许是疗愈需要经历的阶段,但不能带来真正的疗愈;至于运动员去运动,也许是为了重新领会对自己身体的控制从而找回自信和安全感,至于焦虑,则被遮掩了……但是如此解读的话,一个人有了现实的焦虑却去写故事或者画画,或者从音乐中获得缓解和平静,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不知道,也许,该找Dr. Hoffman问一问才对。
上午的最后一位演讲者是Dr. Shawn Rubin, 该博士的身材及五官跟我的一位朋友长得很像,让我一下子便生出亲近之心来。跟他搭档的翻译也很有意思,中年女性,做事风格该是实事求是派的,丝毫不掩饰自己偶尔的思维短路之类的小插曲,偶尔引起善意的哄笑,但在翻译过程中她会很细致地求证一些可能导致误解的细节,这让我印象深刻。
闲话少说,Rubin博士主要讲了游戏疗法,提到一定要有limit-setting,我一直惦记着这个limit-setting的问题,以至于在后来面的内容中除了确认没有讲到如何设置,只记得他谈到自己在各种游戏中扮演过各种角色,sometime he is the big guy but there are more times children are some big guy and he is a kind of little pussy cat, be tortured by children,在游戏中他被枪杀、被刺、被撞、被各种无情的虐待, but it’s only game。
演讲结束后我跟朋友找到Rubin博士,各自问自己的问题。对我的limit-setting的问题,回答大概是:一般来说,用温和的方式来做设置,譬如说:当孩子作势要拿东西刺你的脸的时候,你可以说:oh~ not on the face, but the leg is ok / no~THAT’s too far / I don’t like that…… 或者,可以跟孩子说:you can take everything in this room as my head, go, choose something…… Anyway,always keep close watch, wait and see what will happen. 随时随地设置边界。朋友的问题是,如果孩子只想一个人玩,不愿意跟大人玩,应该怎么办。Rubin博士的回答是,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孩子可能有着某种创伤,譬如身边重要的人的去世或离开,譬如父母的分离。这种情况下,be patient and keep an close eye, always ready to join in his game but respect if he still want to play alone , just be there if he permit. Rubin博士提到他曾经治疗过一个经历过创伤的孩子,他等了他七个月的时间,每周两个session。我无法还原他的声音、动作和原话,但是身在现场的我们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有着充足的临床经验的心理学家,对问题的回答非常生动明了,并且,似乎他的回答不但回答了你已提出的具体问题,而且回答了你还没有形成语言问出来的问题。
**********************下午的小组活动*****************************
很可惜下午的活动是分开的,只能挑选一个参加。因为我想听上午错过的Mark Yang的讲座,所以下午想去他那里,朋友也是一样的倾向,于是我们在慢慢吃饭聊天之后缓缓踱步到要去的地方,才发现是个较小的会议室,已经坐满人了,没地方了。于是我们便决定还是去Rubin博士的小组去。
Rubin博士先是介绍了一下他的导师Dr. Clark,下午的活动将是先给大家播放Dr. Clark 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段与一个叫做James的男孩的游戏疗法的Video,然后就此展开一些讨论,最后来做一个现场的模拟案例。
James看起来大概7到9岁的样子,他们在一个gamehouse 里面,Clark博士坐在角落的凳子上,偏后侧面正对镜头。房子里很多玩具,handcuffs, gun, sword, car, everything. James 很兴奋,摸摸这摸摸那,不停地发出笑声,Clark博士适时地参与进来,跟James讲话,James提到,上次他跟他的治疗师玩游戏,后来他把他的治疗师handcuffed on the back and then he run out of the room. 这时候我就想,嗯,似乎James implied that he may do the same thing to Dr. Clark, is he waiting for the answer like “ oh, no, I don’t think you can do that to me” or something else? 所以我当时想,是现在要进行limit-setting吗?因为听起来这种做法似乎是不恰当的,虽然并不一定是真发生过的,但是Dr. Clark没有。后来,游戏开始了,James开了一辆车过来,说自己是个robber, 让Dr. Clark 把所有的钱交出来,or I will shot you! 于是Dr. Clark交出自己的钱,双手奉上:喏,here is all my money.劫匪接过,客气地说了声:Thank you! 而Dr. Clark则回应:you’re welcome~ , James 说:oh, you are not supposed to say that. Dr Clark回应说:no robber say “thank you” either. 第一次抢劫结束。
James在房间里晃悠了一会儿,然后重新开车过来实施第二次抢劫,这一次,差不多重演了上次的抢钱的一幕,并且还拿了一把剑过来,要砍Dr. Clark,这个过程中,就可见到limit-setting 中Dr. Clark 的设置以及James屡次想要突破设置的各种行为了。譬如说James要砍Clark的脑袋啊,拿一只真的可以射出黑色塑料子弹的手枪要射Clark的脑袋啊。Clark让James挑房间里的任意一个东西当做Clark,James可以对那个代表做任何事,结果James对一个doll(看起来好像一个充气不倒翁的玩具)一番拳打脚踢,并在这个行为之后与Clark的交流过程中提到之前自己有一个好朋友,后来他管James叫idiot, 所以现在不是好朋友了……在最后的五分钟,之前我一直惦记的那件事出现了,就是手铐的问题,这次James把Clark绑了起来,先是拿绳子把腿绑在椅子上,然后要在背后上手铐。Clark给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可惜我忘了是什么,后来James接受了Clark的建议,把手铐铐在了身前而不是背后。并且,James要Clark闭上双眼,而Clark只接受闭上一只。
************************不耐烦的分界线****************************
写到这里,我开始对自己非常不耐烦,已经写了丝毫也不洋洋洒洒的三千多字,却依然磨磨唧唧地离写完相当远,我非常怀疑有没有人能够有耐心读到此处……
之前在还没放映的时候,Dr. Rubin 就告诉大家,希望大家看了此片之后,可以想想这样的疗法在中国是否一样是有疗效的。
Anyway,放映结束后,我有三个问题需要处理和沟通。
一个是对Dr. Rubin的最初问题的回应,还有两个关于Video的问题。
但是在放映结束后Dr. Rubin随即便在一个学员问了一个关于James的背景的问题如何后将此问题延拓了一下,让大家猜测一下James可能有什么样的问题。不知为什么我对这个问题完全没有感觉,所以我无法回应。这中间的互动我已没有印象,我只记得,我想要提出我的问题。所以在最后Dr. Rubin问是否还有人有什么想要交流的时候,我就举手了。
首先我对他在一开始的提问:Is this useful in China? 做了回应。根据我的经验(虽然我现在还不是咨询师或者治疗师),游戏是有疗愈作用的。我曾经在一个孤儿学校呆过两个月,那里并没有专门的game house, they don’t even have many toys, but we still can play games. 我会常常跟那些孩子们玩游戏,we use everything around us, pillows, baby dolls, branches, bottles, fingures, flowers, and so on, Dr. Rubin 马上回应说,这样的工作very beautiful, what you use is imagination. Anyway, 我借由这样的经验告诉他,是的,游戏疗法是有用的,在这里也一样。
以下一小段内容纯粹为自恋的回忆,读者可自行跳过。
大家最喜欢的是火星女王的游戏。这游戏源于有一次我说自己是来自火星的女王,我要带一些地球上的小女孩到火星去做实验。我在火星上招待大家吃我最喜欢吃的purple stone,大家觉得难以下咽,于是我不得不飞回地球为她们采集她们喜欢的食物……最后我火星女王沦为这帮地球小女孩的奴隶,为她们洗袜子和内裤、采集日光月光星光、在火星开荒种地,为她们搭建秋千架……火星女王大家轮流做,游戏玩得热火朝天,每个人都有花样……我能感到,每天的游戏时间快到时大家便充满期待容光焕发,游戏中我看到她们闪亮的眼睛、开怀大笑的样子。现在我意识到原来我不知不觉所做的,大约也是一种游戏疗法,反正疗愈的作用是非常肯定的。直到现在,我打电话过去,他们问:你是哪国?我说,火星女王,她们便知我是谁了。
然后便是我的两个关于Video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手铐的问题,Clark一直到James真的要拿手铐在他背后铐的时候,他才做出回应,有了商谈,而不是在一开始James提到之前对前一个治疗师做了什么之后就马上有回应。也就是说,limit-setting的时间问题,不到某些行为真的要发生了,可不必先做语言上的设置,对吗?
Rubin博士的回答是,看起来你担心的可能还有安全问题,是的,有时候事情确实会很难说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中间经验很重要,关于limit-setting的时间问题,有时候我们就是wait and see what’s going to happen.
第二个问题是(这个问题因为时间关系留到了结束之后的个人交流),我留意到,玩具室里几乎所有的玩具都是仿真的,手枪、手铐,都是真实的模样,或者相差不远。这会让我有点担心,因为美国的个人持枪合法化,手枪是现实生活中大家能够见到的东西,持枪抢劫每天都在发生。在游戏中用仿真的手枪的经历,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生活中能否随意使用枪支的认知形成一种干扰?这是我所担心的部分,我可能更倾向于拿一根树枝或者一个空瓶子或者用手来代表手枪,总之,不是那么aggressive的东西。这两种道具之间的不同重要吗?中国的孩子也可以玩玩具枪,但是我似乎没有那么担心。
Rubin博士说,他明白我在担心什么,但恰恰是因为真实的生活中枪支和威胁处处可见,所以在游戏中他们可以使用假的,这可以帮他们认识到,看,可以造成破坏力的,可以将人杀死的,就是这玩意儿(我想,这像是让他们“直面”这些东西)。但是,在治疗室之外,他们是不被允许玩这种玩具的,他们甚至不可以用手指头朝别人比划开枪,这是非常明确的事情(后来我google了一下,发现美国关于玩具枪的限定各州可能是不同的,很多州都对玩具枪的销售有了限制,其中最严格的是纽约,限制16岁以下的孩子玩。而我也曾在电视剧中看到,一个男孩因被另一个拿手指做枪的姿势连同威胁的眼神一起射击而愤怒和惊慌,以至于惊动家长和学校)。
所以,我想,看起来我在感受上的这种不同也许更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两国文化背景的不同。枪支在美国处处可见,so face it. 枪支离中国的孩子似乎很遥远,so have fun with it.
我的朋友也问了一个问题,关于孩子不停地试图break the limit 的问题。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很好,Rubin博士的讲解也很形象,他说,我们不可以生硬地做各种规定和设置,这中间作为治疗师明白界限设置在哪里合适,但他并不会说:你不能做这个,你不能做那个…,而是温和的、sometimes温和but坚定地,中间两个人会有相互协商和妥协的过程。
这其中,因为时间的关系,关于现场案例模拟的环节,临时取消了。
**********************终于快要写完,欣慰~~~************************
最后一个环节是大家聚集在上午的大厅里,进行开放式交流。
有一个问题因提问的方式而让我印象深刻,提问的人说,既然艺术表达有着疗愈的功能,那么艺术家似乎应该更是心灵健康的人,但是为什么,很多艺术家是不太正常的?譬如发生在梵高身上的事情。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她几次笑到不得不暂停一下再继续往下讲;而周围的人也发出阵阵会意的笑声。
我不得不说,这个问题让我觉得非常之别扭。
首先,艺术家里有很多人“不正常”,这样的结论是否正确或者严谨?是否经由调查统计?是否有不公正的评价和某种投射?梵高确实是割掉了自己的耳朵,但是非艺术从业者里面,各种自残或者有精神类疾病以及心理问题的人所占的百分比,是否真的低于艺术家的百分比?
其次,“从事创造性工作”与“达到疗愈的作用”我想彼此之间可能是既非充分亦非必要的关系。所以有心理问题的艺术家同样需要心理治疗;而非艺术家也可能通过创作性的劳动来对自己进行治愈。
END~~~~~~~~~~~~~~~~~~~~~~~~~~~~~~~~~~~~~~~~~~~~~~~~~~~~~~~~~~~
虽然是一篇流水账,本人认为无有任何亮点,行文拖沓至此,却依然觉得,还是上传分享一下。每个人都有盲点,也许我对自己虽有失望与不满,在别人眼中却仍能偶尔看到亮点呢(心如撞鹿地揣测)。
P.S. 另外由于本人理工出身,对艺术及人文知识的了解比较匮乏,心理学的门槛也尚待迈入(嗯,理工科的学术背景,多么方便的借口),若有幼稚的观点,请大家多多批评与接纳,不胜感激。
Thanks for your time.
终于写就于6月10日,于深圳,巨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