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比哀多颂
它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眼前,坦比哀多,“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仿佛人类早已在内心呼唤过千万遍的美的原型,在诞生的瞬间就把那先验的诉求凝聚成了它现在的形式:它本该如此!
三级同心圆的叠加如同一个扁平而精致的托盘,为这个我们中国人更习惯于理解为亭子的建筑划定出一块不为尘世侵染的领地。圆形的托盘,这几何学中最完美的图形,就这样由基座开始,作为核心理念渗透到整个建筑的设计中,决定着它,发扬着它,支配着它。它是自我完成的,自我满足的,自在自为的,起点与终点的统一。
同心圆在空间的伸展,由廊柱来实现间距。这美丽而匀称的空间划分,让阳光,雨露和风均衡地流通。不,廊柱并不仅仅是为人类带来恩惠的支撑者,它同时也是高贵理性的化身,它是精神在自然空间的立法者。因为它们,我们才能在空间中找到规则,秩序,比例和普遍性。而在这个小亭子里,它就这样一视同仁地赋予这精致的事物以尊严。那万千宏大的规模和变化的形态都不得不向它汲取相同力量的理性源泉,使我们不因它的小而妄自尊大,使建筑也并不因它的优美而丧失崇高的激励。
建筑分为三层,如果说底层的巨大廊柱为人类支撑起一个足以荫庇、溜达和沉思的空间,那么二层秀气的环形围栏就如同这些底层廊柱在另一个调性上的活泼变奏,一个是大调,一个是小调。这一圈围栏多美啊,像当年住在哥特式宫堡里眺望森林的那些真正的中世纪公主的额饰,环住亭子贞洁典雅的额头。
如果底层的廊柱塑造的是雄健的体魄,这里的围栏则不乏优雅轻灵的情调。仿佛精神经过了力量的塑造,优美的陶冶,将向自由飞升而达于圆满的极致。是的,我们的内心和我们的眼睛一同展望着穹顶,那是一个更高更美好的所在。它是对整个建筑的最后的肯定与嘉许,它是它自身的冠冕,是在更高的境界里对一生的回顾和对最初的呼应。它终成它所是!它就那样宁静地向世人宣示:德性,就是屹立于岁月中从圆满走向圆满的旅程,就是无假他物而成全的自由与丰盈,纯洁和幸福。
啊,坦比哀多,你是古典,是理想,是永恒的安慰,小而不失殿堂之尊,简而不犯礼仪之备。这属于希腊和基督教的动人结晶,这伦理之菁华的高贵建筑。美哉,坦比哀多,善哉,坦比哀多!
PS:写于2012/4/29日午后第一次看到坦比哀多照片之后。将这篇即兴随笔划归在“卢浮宫手札”的分类下,是因为建筑随笔是我对造型艺术的一系列随笔中的一篇,这一篇是开头的开头。坦比哀多小礼拜堂在罗马,并不在卢浮宫,与法国也毫无关系。
三级同心圆的叠加如同一个扁平而精致的托盘,为这个我们中国人更习惯于理解为亭子的建筑划定出一块不为尘世侵染的领地。圆形的托盘,这几何学中最完美的图形,就这样由基座开始,作为核心理念渗透到整个建筑的设计中,决定着它,发扬着它,支配着它。它是自我完成的,自我满足的,自在自为的,起点与终点的统一。
同心圆在空间的伸展,由廊柱来实现间距。这美丽而匀称的空间划分,让阳光,雨露和风均衡地流通。不,廊柱并不仅仅是为人类带来恩惠的支撑者,它同时也是高贵理性的化身,它是精神在自然空间的立法者。因为它们,我们才能在空间中找到规则,秩序,比例和普遍性。而在这个小亭子里,它就这样一视同仁地赋予这精致的事物以尊严。那万千宏大的规模和变化的形态都不得不向它汲取相同力量的理性源泉,使我们不因它的小而妄自尊大,使建筑也并不因它的优美而丧失崇高的激励。
建筑分为三层,如果说底层的巨大廊柱为人类支撑起一个足以荫庇、溜达和沉思的空间,那么二层秀气的环形围栏就如同这些底层廊柱在另一个调性上的活泼变奏,一个是大调,一个是小调。这一圈围栏多美啊,像当年住在哥特式宫堡里眺望森林的那些真正的中世纪公主的额饰,环住亭子贞洁典雅的额头。
如果底层的廊柱塑造的是雄健的体魄,这里的围栏则不乏优雅轻灵的情调。仿佛精神经过了力量的塑造,优美的陶冶,将向自由飞升而达于圆满的极致。是的,我们的内心和我们的眼睛一同展望着穹顶,那是一个更高更美好的所在。它是对整个建筑的最后的肯定与嘉许,它是它自身的冠冕,是在更高的境界里对一生的回顾和对最初的呼应。它终成它所是!它就那样宁静地向世人宣示:德性,就是屹立于岁月中从圆满走向圆满的旅程,就是无假他物而成全的自由与丰盈,纯洁和幸福。
啊,坦比哀多,你是古典,是理想,是永恒的安慰,小而不失殿堂之尊,简而不犯礼仪之备。这属于希腊和基督教的动人结晶,这伦理之菁华的高贵建筑。美哉,坦比哀多,善哉,坦比哀多!
PS:写于2012/4/29日午后第一次看到坦比哀多照片之后。将这篇即兴随笔划归在“卢浮宫手札”的分类下,是因为建筑随笔是我对造型艺术的一系列随笔中的一篇,这一篇是开头的开头。坦比哀多小礼拜堂在罗马,并不在卢浮宫,与法国也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