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自成体系(3)之传统文化演变(3)
有学者指出,人一半是动物性的,另一半是神性的,神性的力量把我们往上拽,动物性的力量把我们往下扯,人一生的过程就是在这种痛苦的撕扯中挣扎,这就是我们现世人生。在西方,对神性的诉求,诞生了宗教,那是一种超脱现实的追求,满足精神的需求;而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企图在动物性的基础上加强自己的修养与修为,约束自己动物性的一面,而将人性中的神性凸显出来,君子之为,对道德的几乎苛刻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满足对神性部分的需求,而对脱离真实生活的超越,开始是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更愿意专注于把现实的生活过出神圣的宗教般的意义,就是所谓的讲究、奢华,后来佛教的进入在一定层面上填补了神性的需求。
这种二合一似的修炼,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性质的不同,恐怕也是基于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与西方人的差异,传统文化中认为人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人是有命的,这个命并不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正所谓人的命天注定,而整个世界是运转有道的。西方人认为人是人,世界是世界,人和世界是分开的,人是由上帝主管的,世界也是由上帝主管的。但人是世界之王,万事万物是可以为人所用的,只要人的努力是为了彰显上帝的荣耀,人只需要对上帝虔诚。
礼乐之邦,大概可以成为周朝的广告语,在分封制度下,周朝的早期相对平静,各个诸侯热衷精美的青铜器,攀比大制作的编钟,会热衷于各种仪式,什么事情都是有讲究的,周朝的文化已经是立足农耕(相对于殷商狩猎、农耕、采集、流通等多元化),讲求品质,安守土地,没有殷商人那般喜欢迁徙,也不会老换首都,更不热衷各种游戏。怎么说呢,关于殷商我们还是知道的太少,但至少一点是明确的,殷商喜神鬼,周朝很反动,因为农事遵循着农时,一切都很客观,根本没有必要总是去关注幻象中的世界,超越感倍受打击,周朝人最向往的安居乐业,虽然当初他们也是地处北疆,被称为狄戎,对安稳有着巨大的向往。从殷商到周朝,文化已经接受挑战并成功应战,从而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被动地迎接挑战,勇于变通似乎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DNA,从殷商到周朝就发生过文化的大变革。
周朝逐渐衰败,诸侯开始想着做大做强,春秋与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大爆发的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文化思潮纷纷出笼,各种学说主张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是个文化大繁荣的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呈现出最为灿烂的辉煌。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才最终丰满起来,丰富起来,丰厚起来。假如没有后来的焚书坑儒,没有再后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顺应这个势头继续下去,中华的文明想必会更加丰富而辉煌,文化所能够达到的高度似乎也更加明朗。因为经过充分的展现与竞争,思想的系统性、完整性都会得到完善,而经过足够时间的发育与实践的历练,也许中华民族会具有更多的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更立体的对世界进行思辨与认识,从而诞生更多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不仅仅是道德修为与伦理操守,对生命价值的探寻也不一定会唯权力之热衷,以及官本位崇拜。
这种二合一似的修炼,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性质的不同,恐怕也是基于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与西方人的差异,传统文化中认为人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人是有命的,这个命并不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正所谓人的命天注定,而整个世界是运转有道的。西方人认为人是人,世界是世界,人和世界是分开的,人是由上帝主管的,世界也是由上帝主管的。但人是世界之王,万事万物是可以为人所用的,只要人的努力是为了彰显上帝的荣耀,人只需要对上帝虔诚。
礼乐之邦,大概可以成为周朝的广告语,在分封制度下,周朝的早期相对平静,各个诸侯热衷精美的青铜器,攀比大制作的编钟,会热衷于各种仪式,什么事情都是有讲究的,周朝的文化已经是立足农耕(相对于殷商狩猎、农耕、采集、流通等多元化),讲求品质,安守土地,没有殷商人那般喜欢迁徙,也不会老换首都,更不热衷各种游戏。怎么说呢,关于殷商我们还是知道的太少,但至少一点是明确的,殷商喜神鬼,周朝很反动,因为农事遵循着农时,一切都很客观,根本没有必要总是去关注幻象中的世界,超越感倍受打击,周朝人最向往的安居乐业,虽然当初他们也是地处北疆,被称为狄戎,对安稳有着巨大的向往。从殷商到周朝,文化已经接受挑战并成功应战,从而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被动地迎接挑战,勇于变通似乎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DNA,从殷商到周朝就发生过文化的大变革。
周朝逐渐衰败,诸侯开始想着做大做强,春秋与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大爆发的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文化思潮纷纷出笼,各种学说主张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是个文化大繁荣的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呈现出最为灿烂的辉煌。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才最终丰满起来,丰富起来,丰厚起来。假如没有后来的焚书坑儒,没有再后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顺应这个势头继续下去,中华的文明想必会更加丰富而辉煌,文化所能够达到的高度似乎也更加明朗。因为经过充分的展现与竞争,思想的系统性、完整性都会得到完善,而经过足够时间的发育与实践的历练,也许中华民族会具有更多的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更立体的对世界进行思辨与认识,从而诞生更多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不仅仅是道德修为与伦理操守,对生命价值的探寻也不一定会唯权力之热衷,以及官本位崇拜。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