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
我爸有个朋友,富豪,几年前的大年三十打电话给我爸,让银行的柜台通融一下给他提50万现金,我爸好奇,问他大过年的拿这么多钱干吗,那边宠辱不惊的回答,包压岁钱用。从此这事被我爸多次在饭局上提起以此来渲染贫富差距的艺术效果。还是我爸,还是那个朋友,一次饭局,富豪说自己最近在玩核桃,这东西一个不值钱,要一对才显身价,那一对要求纹理相似,大小一致,重量相当,腰围相等,就像我们人类的双胞胎。就这么一对东西如果品相好动辄十多万,他还说核桃这东西要时刻保持争光瓦良锃光瓦亮,没事就往鼻勾那儿滚,那儿最油腻。当时,我差点一口汤水喷溅到饭桌上。
我家有一块别人送的石头,号称上万,因为身价高所以放我爸妈房间,这石头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还不规整,那它腌咸菜也不实用。当时我和我爸俩人扛到楼上房间都累的够呛,小偷就甭想把这几万块的东西偷走了。我妈把它当个宝,每次家里来客人了都带他们上楼看石头,然后让他们猜多少钱,最邪门的是有人说二十块,我差点没笑岔气了。
我在想,如果哪天外星文明观察地球,发现这个星球上有人卖石头卖核桃都能卖出上万的价格,肯定会觉得匪夷所思。
文学这种东西是有一条金线的,肯定有,就算这事儿看上去再傻逼也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东西不是拿出来给别人看的,每个人心中的金线不一样,我心中的那条金线足以把国内那些作家们都给捅死了,我在中国的文学作品面前像个外宾,从小就大量阅读外国小说,文学观上在国外漂流了快十年,一回来看中国小说就觉得太拧巴,道理讲得太多,文字技巧太少,作者动不动就喜欢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的把戏,看起来太不适应。所以说我喜欢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卡波特、格里耶、塞林格、毛姆、舒尔茨、亨利・米勒这类的作家只是单纯的喜欢他们的写作技巧,单是看他们在文字上的奇技淫巧就够让我满足的,至于你们所说的凭阅读习得的洞察力和知识,我是不会通过小说去获得的。
生活也是这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不足为外人道来的金线,前几天在国图的地铁站,听两个老外对话,其中一个说自己在北京每天赚40美刀,很满足。我当时的第一个念头是那老外在国外是不是要饭的啊?你看,世俗的环境中待久了有时候看人的第一印象难免带一点忧国忧民的偏见。你再往首都机场T3航站楼一站,同样的老外,单手提着行李箱,气宇轩昂,一看就是兜里揣满代表幸福的visa和mastercard,手持代表沉稳的黑莓手机,就算是在万里之外的中国,都能实时掌握美股的买卖,回复写满商业机密的邮件。与此同时,北京的地铁站下总会有一个老外在跟别人诉说着每天赚40美刀的幸福。
我有个朋友,放弃高考,在家蹲了两年考托福,考GRE,起初父母不同意,同学不理解,最后被全美四十名以内的名校录取,没去,选择了一所中东的大学,去那儿考察富得流油的阿拉伯同胞水深火热的生活,我们都好奇,很世俗的问他为什么,他说很简单,就想换个环境,去个没中国人的地方读书。前几天收到他的邮件说自己一个月前在以色列,昨天刚到了印度,坐在挤满人的印度火车上思考人生。我还有一个朋友的朋友,那人23岁时,由南往北骑车横穿整个中国,28岁时,由北京出发,陆路横越亚欧大陆,跨过大西洋,再穿越北美抵达太平洋东岸,今年30岁,几天后他就将从美洲北端开始,沿科迪勒拉山系一直向南旅行。这是他们理解的生活的金线。
而我身边的同学,还没毕业就已经开始在讨论未来十年要挣够多少,每月工资上几万才能对得起人生,要先有多少积蓄才考虑要孩子,当然,这是他们对于生活所理解的金线,无可厚非。但是我总觉得,日后吹起牛逼来那些骑车环游过世界的,二十多岁时挤在印度的火车上思考过人生的人总比那些月薪过十万的更能让人眼前一亮。
我家有一块别人送的石头,号称上万,因为身价高所以放我爸妈房间,这石头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还不规整,那它腌咸菜也不实用。当时我和我爸俩人扛到楼上房间都累的够呛,小偷就甭想把这几万块的东西偷走了。我妈把它当个宝,每次家里来客人了都带他们上楼看石头,然后让他们猜多少钱,最邪门的是有人说二十块,我差点没笑岔气了。
我在想,如果哪天外星文明观察地球,发现这个星球上有人卖石头卖核桃都能卖出上万的价格,肯定会觉得匪夷所思。
文学这种东西是有一条金线的,肯定有,就算这事儿看上去再傻逼也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东西不是拿出来给别人看的,每个人心中的金线不一样,我心中的那条金线足以把国内那些作家们都给捅死了,我在中国的文学作品面前像个外宾,从小就大量阅读外国小说,文学观上在国外漂流了快十年,一回来看中国小说就觉得太拧巴,道理讲得太多,文字技巧太少,作者动不动就喜欢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的把戏,看起来太不适应。所以说我喜欢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卡波特、格里耶、塞林格、毛姆、舒尔茨、亨利・米勒这类的作家只是单纯的喜欢他们的写作技巧,单是看他们在文字上的奇技淫巧就够让我满足的,至于你们所说的凭阅读习得的洞察力和知识,我是不会通过小说去获得的。
生活也是这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不足为外人道来的金线,前几天在国图的地铁站,听两个老外对话,其中一个说自己在北京每天赚40美刀,很满足。我当时的第一个念头是那老外在国外是不是要饭的啊?你看,世俗的环境中待久了有时候看人的第一印象难免带一点忧国忧民的偏见。你再往首都机场T3航站楼一站,同样的老外,单手提着行李箱,气宇轩昂,一看就是兜里揣满代表幸福的visa和mastercard,手持代表沉稳的黑莓手机,就算是在万里之外的中国,都能实时掌握美股的买卖,回复写满商业机密的邮件。与此同时,北京的地铁站下总会有一个老外在跟别人诉说着每天赚40美刀的幸福。
我有个朋友,放弃高考,在家蹲了两年考托福,考GRE,起初父母不同意,同学不理解,最后被全美四十名以内的名校录取,没去,选择了一所中东的大学,去那儿考察富得流油的阿拉伯同胞水深火热的生活,我们都好奇,很世俗的问他为什么,他说很简单,就想换个环境,去个没中国人的地方读书。前几天收到他的邮件说自己一个月前在以色列,昨天刚到了印度,坐在挤满人的印度火车上思考人生。我还有一个朋友的朋友,那人23岁时,由南往北骑车横穿整个中国,28岁时,由北京出发,陆路横越亚欧大陆,跨过大西洋,再穿越北美抵达太平洋东岸,今年30岁,几天后他就将从美洲北端开始,沿科迪勒拉山系一直向南旅行。这是他们理解的生活的金线。
而我身边的同学,还没毕业就已经开始在讨论未来十年要挣够多少,每月工资上几万才能对得起人生,要先有多少积蓄才考虑要孩子,当然,这是他们对于生活所理解的金线,无可厚非。但是我总觉得,日后吹起牛逼来那些骑车环游过世界的,二十多岁时挤在印度的火车上思考过人生的人总比那些月薪过十万的更能让人眼前一亮。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