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回应”广播中的条目联想到“温故而知新”?
news feed的状态是看完就算了,因为源源不断,对过往条目就很快失去效力。
而且,因为过往条目的总体数量比起最新的未读条目来说多得多,人们几乎无法去浩瀚的过往条目中去回顾。
Blog软件的特征是以时间序列为结构来组织内容,由此带来许多好处,而弊病也伴随而来。
对于作者自己而言,如何温故而知新成为一个挑战,诚然有一部分有知识管理习惯的作者会花时间去梳理自己的过往内容。从另外一方面说,软件能够提供更多的便利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温故而知新”呢?
对于blog而言,一个可行的方法是,把来自外界的反馈以更突出方式显示出来,例如老冒正在尝试的把comment改装成twitter外观:
http://new.robertmao.com/2008/11/20/twittercomment/
这种方式也可以进一步把Traceback以及外部的链接也包装成twitter外观。
对于news feed而言,现在Friendfeed的做法是把“回应”作为一个新的投递,一旦用户对任何过往条目作出任何“回应”(在Friendfeed里的回应方式是 “like”和“comment”),就会置顶。
看起来豆瓣或许需要对广播系统的此导航条重新考虑一下。
现有的豆瓣广播的次导航是按照“所有、友邻推荐、评论、日记、友邻相册、友邻活动、友邻小组、书影音、友邻说”这样来划分的。
这是一种以物件为中心的分类法,把广播中的所有条目以条目的内容类别来划分。
这种分类法并不是不好。因为无从获得用户行为的监测数据,也没有办法确定是否真的不好。
小容的个人自己的使用体验,“所有”用的最多,而其他的按钮很少很少点击。大家可以在此留言,分享你对广播的次导航的使用体验。
小容只是在此提出另外的一种可能性。
假设这个分类系统是以用户为中心来规划,分成“最新”、“我回应过”、“我收藏了”、“友邻回应”、“友邻收藏”这样几类,那么广播系统的效率是否会提高呢?
这样的分类系统基于广播系统做出进一步的精致化的功能。小容相信这些精致化功能的推出会提升广播系统对整个豆瓣社区的贡献。目前的广播系统还处在信息推送的层次,还没有演化到促成会话的层次。
题外话:
豆瓣的新功能越来越多,而鲜少看到旧功能的精致化。看来在团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产品线扩展和用户体验优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冲突。
而且,因为过往条目的总体数量比起最新的未读条目来说多得多,人们几乎无法去浩瀚的过往条目中去回顾。
Blog软件的特征是以时间序列为结构来组织内容,由此带来许多好处,而弊病也伴随而来。
对于作者自己而言,如何温故而知新成为一个挑战,诚然有一部分有知识管理习惯的作者会花时间去梳理自己的过往内容。从另外一方面说,软件能够提供更多的便利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温故而知新”呢?
对于blog而言,一个可行的方法是,把来自外界的反馈以更突出方式显示出来,例如老冒正在尝试的把comment改装成twitter外观:
http://new.robertmao.com/2008/11/20/twittercomment/
这种方式也可以进一步把Traceback以及外部的链接也包装成twitter外观。
对于news feed而言,现在Friendfeed的做法是把“回应”作为一个新的投递,一旦用户对任何过往条目作出任何“回应”(在Friendfeed里的回应方式是 “like”和“comment”),就会置顶。
看起来豆瓣或许需要对广播系统的此导航条重新考虑一下。
![]() |
豆瓣现有的广播系统的次导航以条目类别来划分 |
现有的豆瓣广播的次导航是按照“所有、友邻推荐、评论、日记、友邻相册、友邻活动、友邻小组、书影音、友邻说”这样来划分的。
这是一种以物件为中心的分类法,把广播中的所有条目以条目的内容类别来划分。
这种分类法并不是不好。因为无从获得用户行为的监测数据,也没有办法确定是否真的不好。
小容的个人自己的使用体验,“所有”用的最多,而其他的按钮很少很少点击。大家可以在此留言,分享你对广播的次导航的使用体验。
小容只是在此提出另外的一种可能性。
假设这个分类系统是以用户为中心来规划,分成“最新”、“我回应过”、“我收藏了”、“友邻回应”、“友邻收藏”这样几类,那么广播系统的效率是否会提高呢?
这样的分类系统基于广播系统做出进一步的精致化的功能。小容相信这些精致化功能的推出会提升广播系统对整个豆瓣社区的贡献。目前的广播系统还处在信息推送的层次,还没有演化到促成会话的层次。
题外话:
豆瓣的新功能越来越多,而鲜少看到旧功能的精致化。看来在团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产品线扩展和用户体验优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