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四大悲剧
看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最喜欢李尔王,剧情里有个傻子起到了妙不可言的作用(不可言是因为表达力太弱,无法准确说出内心感受),然后就是李尔滔滔不绝诅咒自家女儿的部分,豆瓣上评论是骂人不带脏字儿的典范。我原来以为西方文化不太提“孝”的事,但据这部剧来看,孝不孝的问题直接把老国王搞疯了,然后还顺便亡人加亡国,死的死癫的癫,划上了最悲的结局,令人哀叹。
麦克白,里面三个巫婆预言的安排也相当精妙。but麦克白是听了巫婆预言以后才对邓更王起了杀心,然后一步步走上自毁的道路,最后又循环回去验证了巫婆的预言,这种情节不正陷入时光倒流的那个悖论吗?——我在此刻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的某个时刻,枪杀了那个时刻的自己,那么还有此刻的我吗?——如果麦克白没有听到三巫婆的预言,没有弑君篡位,那么巫婆的预言也就不会验证。不知道还有么有人也同意这是一个大bug呢?
奥赛罗里面有个大坏蛋伊耶戈,开篇剧中人物表里直接注释“大坏蛋”,看笑了!莎剧里的坏人都非常非常的坏,浑身流淌着邪恶、贪婪、淫欲的血,跟早些时候的国产电影一样。但是后者当然不能与前者相提并论,之所以我们觉得后者烂俗而前者圣洁,我同意这属于戏剧美学的变迁,在莎翁的年代,文艺的媒介不如现在这样丰富,人性的表达不宜过于细腻,极端的人物个性和戏剧冲突更突显人性中的矛盾吧。
看完最没有感觉就是声名最大的哈姆雷特,仅存的感受是里面一遍遍提到“法律”,但王子杀了人也就杀了,所以貌似在西方也跟我东方一样,封建王朝时期的法律都是对庶民而不对王权的。
看的是孙大雨先生的译本(上海译文),用的是其首创的五音韵文译法,据称能比较准确的还原莎剧的韵味,但看着真累啊。看完以后才发现推荐最多的是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的译本,准备看喜剧的时候要挑一下译本才行。
另:关于莎氏,某人问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问题——“他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吗?”我说老莎是一六几几年的人,相当于清朝人,上哪得诺贝尔奖去?今天一查百科,人家生于1543年,一竿子就支到明朝去了。
最喜欢李尔王,剧情里有个傻子起到了妙不可言的作用(不可言是因为表达力太弱,无法准确说出内心感受),然后就是李尔滔滔不绝诅咒自家女儿的部分,豆瓣上评论是骂人不带脏字儿的典范。我原来以为西方文化不太提“孝”的事,但据这部剧来看,孝不孝的问题直接把老国王搞疯了,然后还顺便亡人加亡国,死的死癫的癫,划上了最悲的结局,令人哀叹。
麦克白,里面三个巫婆预言的安排也相当精妙。but麦克白是听了巫婆预言以后才对邓更王起了杀心,然后一步步走上自毁的道路,最后又循环回去验证了巫婆的预言,这种情节不正陷入时光倒流的那个悖论吗?——我在此刻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的某个时刻,枪杀了那个时刻的自己,那么还有此刻的我吗?——如果麦克白没有听到三巫婆的预言,没有弑君篡位,那么巫婆的预言也就不会验证。不知道还有么有人也同意这是一个大bug呢?
奥赛罗里面有个大坏蛋伊耶戈,开篇剧中人物表里直接注释“大坏蛋”,看笑了!莎剧里的坏人都非常非常的坏,浑身流淌着邪恶、贪婪、淫欲的血,跟早些时候的国产电影一样。但是后者当然不能与前者相提并论,之所以我们觉得后者烂俗而前者圣洁,我同意这属于戏剧美学的变迁,在莎翁的年代,文艺的媒介不如现在这样丰富,人性的表达不宜过于细腻,极端的人物个性和戏剧冲突更突显人性中的矛盾吧。
看完最没有感觉就是声名最大的哈姆雷特,仅存的感受是里面一遍遍提到“法律”,但王子杀了人也就杀了,所以貌似在西方也跟我东方一样,封建王朝时期的法律都是对庶民而不对王权的。
看的是孙大雨先生的译本(上海译文),用的是其首创的五音韵文译法,据称能比较准确的还原莎剧的韵味,但看着真累啊。看完以后才发现推荐最多的是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的译本,准备看喜剧的时候要挑一下译本才行。
另:关于莎氏,某人问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问题——“他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吗?”我说老莎是一六几几年的人,相当于清朝人,上哪得诺贝尔奖去?今天一查百科,人家生于1543年,一竿子就支到明朝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