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观之:我们制造了App,App反过来塑造了我们App势利主义
转自《新周刊》
你使用什么App,怎样管理它们,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你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通过App娱乐、阅读乃至工作——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在手机上阐述价值、表达意义。
你手机里有多少个App?
在App Store的下载量突破了250亿次之后,这个问题再次被众多媒体提及。根据苹果的统计,每个iPhone用户每月平均在App Store上下载10.2个应用。另一个相关的数据是,App Store上的应用数量接近60万个。
数目能说明的问题是,我们的生活被越来越多的App包围了。每个App都属于一个分类,新闻、娱乐、生活……你选择某个App,就意味着选择了你某种阅读新闻、游戏和生活的方式。你如何使用、排列和整理App,便勾勒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生活。
在iPod流行的时代,人们习惯用音乐来定义一个人。斯蒂芬·利维在讨论iPod的著作《完美之物》中说,“要有崇高地位,就要有个很酷的音乐资料库,代表这个人有思考能力,有眼光,不媚俗,喜欢玩乐”,由此,很多人具备了“音乐势利主义”——他们的iPod有很多“高品位”的歌,却跟自己的兴趣无关。现在,在App的使用上,这种势利主义更明显了,我们不仅通过App来听音乐,还在上面娱乐、阅读乃至工作——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在手机上阐述价值、表达意义。
屌丝的App包括起床大作战、各类优惠券应用、公交地铁指南和外卖应用……因为屌丝逃不了起早上班、挤公交地铁、为了午餐省钱使用优惠券的生活。
我们喜欢拿简单的方式来划分人群,所以服装、口音、谈吐都可以成为你定义一个人的依据,但大概没有哪种方式会比App让人如此精确地了解一个人——当然,前提是那个人还没学会装的艺术。
当你自嘲屌丝时,不妨看一下手机里的App。在网易的推荐中,屌丝应该用的包括起床大作战、各类优惠券应用、公交地铁指南和外卖应用……为什么是这些应用?因为屌丝逃不了这样的生活:起早上班、挤公交地铁、为了午餐省钱使用各种优惠券,别不承认——如果你是这些App的忠实用户,那么,你的生活就跟以上描述的差不多。
作为屌丝对立面的高富帅,显然不会让大量的生活类App占据自己的手机——即便有,也是各类奢侈品牌的官方应用,上不了台面的应用会拉低他们的品位。当然,高富帅比较偏重精神生活,“经济学人”、“Wallpaper*”之类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也会有地铁指南之类的应用,但一般都不是本市的地铁,而是外国的城市。对了,他们必不可少的交通应用是停车指南。在社交领域,高富帅也会用微信之类的应用,但更多的还是使用Path,因为“这玩意UI设计得牛逼”。
日本人是全世界最喜欢在手机上使用Twitter的,因为在生活中他们过于拘谨。另一个在日本非常红的是Evernote,因为“日本有着为信息存档的文化”。
App有平台之分,所以关于iOS和安卓的争论始终不能停歇,但凡有两方粉丝掐架的地方,就必定有用户体验、开放理念、应用数目、硬件搭配等词汇。这些干巴巴且充满技术和道德感的玩意,能说明用户的本质差异吗?不如看点轻松的,美国婚恋网站Match.com做过一个调查:过去5年内,有1/4的iPhone用户曾有过办公室恋情;安卓用户最禁不起吸引,62%的用户曾在第一次约会时发生性关系,远高于iPhone和黑莓用户——这是说明iPhone用户更喜欢朝熟人下手、安卓用户更容易冲动吗?
平台之外,再来看看国籍对App的影响。在这方面,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日本人大概是全世界最喜欢在手机上使用Twitter的人,只要打开Twitter首页,肯定有几条推是日文的。什么原因?也许因为日本人在生活中过于拘谨,所以更喜欢在网络中唠叨,这在电影《桃花期》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另一个在日本非常红的应用是信息工具Evernote,它有20%的用户都来自日本,而且日本用户的活跃度是美国用户的两倍。有人揣测,日本人喜欢用这个应用是因为他们希望文件更有秩序感,而且“日本有着为信息存档的文化”。
日本人在使用App上有鲜明的特征,但你要搞清楚中国人在App使用和性格之间的关系并不容易——在一些被破解后的iPhone里,用户饥渴地装上几百个App(付费的居多,这样更有满足感)——大概他们都把App当成了财产,而不是工具。知乎上有人提问:“iPhone桌面图标的痛点,你有上千个App排列的苦恼吗?”下面有人吐槽:“你是连出门先迈左脚还是右脚都要看一下Apps么?”嗯,有时候我们被机器上了还不知道。
在审美这一点上,Hipstamatic能说明一些问题。它是一个在界面上模仿传统相机的摄影App,提供给用户不同的“镜头”和“胶片”。人们用它拍出来的照片,初看还真的和冲洗出来的照片有点像。
人们喜欢Hipstamatic,很大程度是因为各类型的虚拟“胶卷”。但为什么人们喜欢在手机上拍胶片质地的照片,而不是拿真的相机行动?——显然,科技小清新是不怎么喜欢费脑筋却又喜欢复古感觉的(如果他们真的拿胶片机拍摄,柯达也许不会死得那么早)。科技让摄影更快捷,也更容易分享,通过这些App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以往学不来的光影效果。但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些App让摄影变得更加平庸了——滤镜让照片的感觉越来越相似。有人会说,我不怎么喜欢使用滤镜。现实情况是,去除了滤镜,大多数人手机里的照片就是一坨屎。
这个时代无聊,我们手机上就会有Hold On,一个让你把手指放在屏幕上看你能坚持多久的App;这个时代无厘头,我们手机上就会有I Am Rich,一个只有一张红宝石图片的App,售价599.99美元。
资深的游戏玩家会对怒鸟和水果忍者嗤之以鼻,但这两个游戏还是很红——人们在手机上玩它们,不是为了追求深层次的游戏乐趣,而是因为够简单、够直接,是消磨时间和释放压力的利器。在一个压力山大的社会,你以为大家有兴趣在公交车上玩数独或者是看书?得了,每种游戏的流行都有它的社会基础。80后和90后的空虚寂寞冷催生了网游的流行,现在,苦逼的上班族需要水果忍者和怒鸟来消磨那些零碎的时间——在网站的推荐中,《水果忍者》的推荐语是“白领发泄压力的必备手机游戏”。
使用最多的社交App肯定是QQ,但话题度最高的是陌陌和微信,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陌生人交友。这个功能的潜台词已经足够清楚,为了让交友游戏玩得更开心。微信有摇一摇和漂流瓶的功能,陌陌则可以为你筛选性别和自定义时间。总而言之,技术在满足我们的各种社交要求,让我们得到情感的慰藉。问题是,这个时代的人为什么如此需要陌生人的慰藉?
微信的主导者张小龙曾描绘过“没有陌生人的世界”:当你需要结交远在天涯的新朋友或者认识近在咫尺的陌生人;希望更方便地帮助他人或者需要来自他人的帮助,手中都有现成的网络工具。然而,技术只能提供人与人沟通的管道,并不能治疗孤独本身——既然不能治疗孤独本身,那么,一夜情也聊甚于无。App能让这一点更好地实现,可谓功德不浅。
对了,在陌生人交友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印象——也就是你的照片,怎么让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更好?最直接的方法便是修图。这个需求造就了Camera360。看看Camera360提供的功能:“自然美肤、深度美白、清新丽人、香艳红唇、甜美可人”……你喜欢哪一类,滤镜都可以帮你实现。修出来的照片是什么性质?——真的?好像说不上;假的?比整容好多了。真假都说不清,和我们生存的当下还真有些相似。
还有在App Store找回第二春的:星座、血型、前世今生……它们仅仅是提供乐趣吗?当然不是,还有我们的安全感和虚荣心。
App永远和时代的心态相关。这个时代无聊,我们手机上就会有Hold On(一个让你把手指放在屏幕上看你能坚持多久的应用);这个时代无厘头,我们手机上就会有I Am Rich(一个只有一张红宝石图片的应用,售价599.99美元,下架之前有8个人下载过)。以前我们通过电视和电影来了解外面的世界,现在,我们只要把手指放在屏幕上,就能看到另一个空间。我们在这个空间获得方便,也制造平庸;我们收获乐趣,也制造虚无。这种情况无比精准地反映了麦克卢汉几十年前的预言:“我们打造了工具,而工具也会反过来塑造我们。
你使用什么App,怎样管理它们,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你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通过App娱乐、阅读乃至工作——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在手机上阐述价值、表达意义。
你手机里有多少个App?
在App Store的下载量突破了250亿次之后,这个问题再次被众多媒体提及。根据苹果的统计,每个iPhone用户每月平均在App Store上下载10.2个应用。另一个相关的数据是,App Store上的应用数量接近60万个。
数目能说明的问题是,我们的生活被越来越多的App包围了。每个App都属于一个分类,新闻、娱乐、生活……你选择某个App,就意味着选择了你某种阅读新闻、游戏和生活的方式。你如何使用、排列和整理App,便勾勒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生活。
在iPod流行的时代,人们习惯用音乐来定义一个人。斯蒂芬·利维在讨论iPod的著作《完美之物》中说,“要有崇高地位,就要有个很酷的音乐资料库,代表这个人有思考能力,有眼光,不媚俗,喜欢玩乐”,由此,很多人具备了“音乐势利主义”——他们的iPod有很多“高品位”的歌,却跟自己的兴趣无关。现在,在App的使用上,这种势利主义更明显了,我们不仅通过App来听音乐,还在上面娱乐、阅读乃至工作——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在手机上阐述价值、表达意义。
屌丝的App包括起床大作战、各类优惠券应用、公交地铁指南和外卖应用……因为屌丝逃不了起早上班、挤公交地铁、为了午餐省钱使用优惠券的生活。
我们喜欢拿简单的方式来划分人群,所以服装、口音、谈吐都可以成为你定义一个人的依据,但大概没有哪种方式会比App让人如此精确地了解一个人——当然,前提是那个人还没学会装的艺术。
当你自嘲屌丝时,不妨看一下手机里的App。在网易的推荐中,屌丝应该用的包括起床大作战、各类优惠券应用、公交地铁指南和外卖应用……为什么是这些应用?因为屌丝逃不了这样的生活:起早上班、挤公交地铁、为了午餐省钱使用各种优惠券,别不承认——如果你是这些App的忠实用户,那么,你的生活就跟以上描述的差不多。
作为屌丝对立面的高富帅,显然不会让大量的生活类App占据自己的手机——即便有,也是各类奢侈品牌的官方应用,上不了台面的应用会拉低他们的品位。当然,高富帅比较偏重精神生活,“经济学人”、“Wallpaper*”之类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也会有地铁指南之类的应用,但一般都不是本市的地铁,而是外国的城市。对了,他们必不可少的交通应用是停车指南。在社交领域,高富帅也会用微信之类的应用,但更多的还是使用Path,因为“这玩意UI设计得牛逼”。
日本人是全世界最喜欢在手机上使用Twitter的,因为在生活中他们过于拘谨。另一个在日本非常红的是Evernote,因为“日本有着为信息存档的文化”。
App有平台之分,所以关于iOS和安卓的争论始终不能停歇,但凡有两方粉丝掐架的地方,就必定有用户体验、开放理念、应用数目、硬件搭配等词汇。这些干巴巴且充满技术和道德感的玩意,能说明用户的本质差异吗?不如看点轻松的,美国婚恋网站Match.com做过一个调查:过去5年内,有1/4的iPhone用户曾有过办公室恋情;安卓用户最禁不起吸引,62%的用户曾在第一次约会时发生性关系,远高于iPhone和黑莓用户——这是说明iPhone用户更喜欢朝熟人下手、安卓用户更容易冲动吗?
平台之外,再来看看国籍对App的影响。在这方面,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日本人大概是全世界最喜欢在手机上使用Twitter的人,只要打开Twitter首页,肯定有几条推是日文的。什么原因?也许因为日本人在生活中过于拘谨,所以更喜欢在网络中唠叨,这在电影《桃花期》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另一个在日本非常红的应用是信息工具Evernote,它有20%的用户都来自日本,而且日本用户的活跃度是美国用户的两倍。有人揣测,日本人喜欢用这个应用是因为他们希望文件更有秩序感,而且“日本有着为信息存档的文化”。
日本人在使用App上有鲜明的特征,但你要搞清楚中国人在App使用和性格之间的关系并不容易——在一些被破解后的iPhone里,用户饥渴地装上几百个App(付费的居多,这样更有满足感)——大概他们都把App当成了财产,而不是工具。知乎上有人提问:“iPhone桌面图标的痛点,你有上千个App排列的苦恼吗?”下面有人吐槽:“你是连出门先迈左脚还是右脚都要看一下Apps么?”嗯,有时候我们被机器上了还不知道。
在审美这一点上,Hipstamatic能说明一些问题。它是一个在界面上模仿传统相机的摄影App,提供给用户不同的“镜头”和“胶片”。人们用它拍出来的照片,初看还真的和冲洗出来的照片有点像。
人们喜欢Hipstamatic,很大程度是因为各类型的虚拟“胶卷”。但为什么人们喜欢在手机上拍胶片质地的照片,而不是拿真的相机行动?——显然,科技小清新是不怎么喜欢费脑筋却又喜欢复古感觉的(如果他们真的拿胶片机拍摄,柯达也许不会死得那么早)。科技让摄影更快捷,也更容易分享,通过这些App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以往学不来的光影效果。但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些App让摄影变得更加平庸了——滤镜让照片的感觉越来越相似。有人会说,我不怎么喜欢使用滤镜。现实情况是,去除了滤镜,大多数人手机里的照片就是一坨屎。
这个时代无聊,我们手机上就会有Hold On,一个让你把手指放在屏幕上看你能坚持多久的App;这个时代无厘头,我们手机上就会有I Am Rich,一个只有一张红宝石图片的App,售价599.99美元。
资深的游戏玩家会对怒鸟和水果忍者嗤之以鼻,但这两个游戏还是很红——人们在手机上玩它们,不是为了追求深层次的游戏乐趣,而是因为够简单、够直接,是消磨时间和释放压力的利器。在一个压力山大的社会,你以为大家有兴趣在公交车上玩数独或者是看书?得了,每种游戏的流行都有它的社会基础。80后和90后的空虚寂寞冷催生了网游的流行,现在,苦逼的上班族需要水果忍者和怒鸟来消磨那些零碎的时间——在网站的推荐中,《水果忍者》的推荐语是“白领发泄压力的必备手机游戏”。
使用最多的社交App肯定是QQ,但话题度最高的是陌陌和微信,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陌生人交友。这个功能的潜台词已经足够清楚,为了让交友游戏玩得更开心。微信有摇一摇和漂流瓶的功能,陌陌则可以为你筛选性别和自定义时间。总而言之,技术在满足我们的各种社交要求,让我们得到情感的慰藉。问题是,这个时代的人为什么如此需要陌生人的慰藉?
微信的主导者张小龙曾描绘过“没有陌生人的世界”:当你需要结交远在天涯的新朋友或者认识近在咫尺的陌生人;希望更方便地帮助他人或者需要来自他人的帮助,手中都有现成的网络工具。然而,技术只能提供人与人沟通的管道,并不能治疗孤独本身——既然不能治疗孤独本身,那么,一夜情也聊甚于无。App能让这一点更好地实现,可谓功德不浅。
对了,在陌生人交友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印象——也就是你的照片,怎么让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更好?最直接的方法便是修图。这个需求造就了Camera360。看看Camera360提供的功能:“自然美肤、深度美白、清新丽人、香艳红唇、甜美可人”……你喜欢哪一类,滤镜都可以帮你实现。修出来的照片是什么性质?——真的?好像说不上;假的?比整容好多了。真假都说不清,和我们生存的当下还真有些相似。
还有在App Store找回第二春的:星座、血型、前世今生……它们仅仅是提供乐趣吗?当然不是,还有我们的安全感和虚荣心。
App永远和时代的心态相关。这个时代无聊,我们手机上就会有Hold On(一个让你把手指放在屏幕上看你能坚持多久的应用);这个时代无厘头,我们手机上就会有I Am Rich(一个只有一张红宝石图片的应用,售价599.99美元,下架之前有8个人下载过)。以前我们通过电视和电影来了解外面的世界,现在,我们只要把手指放在屏幕上,就能看到另一个空间。我们在这个空间获得方便,也制造平庸;我们收获乐趣,也制造虚无。这种情况无比精准地反映了麦克卢汉几十年前的预言:“我们打造了工具,而工具也会反过来塑造我们。
-
FindEurek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6-18 23:45:52
-
怪咖研究院长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6-18 20:54:23
-
方東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6-18 15: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