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纠结和思考
一.提个好概念
大一的时候做暑期调研,小冯就说,有的时候,做研究,就是要提个好概念。大二的时候,桂华姐姐说,费老就是提了个好概念,搞的全国人民都在用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大二暑假小学期,赵鼎新说,斯科特无他,就是概念好,“弱者的武器”意思人人懂,他提出来描述得好,红了;格兰诺维特无他,就是有好概念,人家有一个就红了,他有仨!
而我对于什么叫有个好概念的认知,需要不断的被好概念刺激。比如习得性无助,想象的共同体什么的。这个学期上后现代,我们小组分的布迪厄。布迪厄拥有的概念极多,所以布老师的引用率向来笑傲江湖。社会科学三大常用概念他就占了俩,所以布老师红起来那是风头无二。但是真读的时候发现,布老师的概念其实相互定义,所以用起来是概念群,单独的用个什么场域或者资本,其实没什么用,通通都是某豆瓣红人说的所谓致敬性引用,引不引,其实毫无关系。这时回想起鼎新赵说的,资本这样的概念,当然有人用的好,但是绝大多数人用,都是因为这个概念太过好用,其实没有真正分析出来东西。
读《国家精英》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懂了老赵这句话。后来复习后现代的时候,发现当时理解还是不够。布迪厄、哈贝马斯、吉登斯,每个人都想打破二元对立,解决之道三人其实没分别,就是强调结构的制约和个人反过来的建构性,既说普遍性又说差异性。当然这话马克思也说了,大家不过就是抢战场,看谁能说到做到。于是大家都开始造概念。其实要说谁最能体现想表达的含义,倒觉得是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说的最贴切一点。但是显然这个概念比布老师的“场域”的使用率差太太太太太远了!不得不承认,在不需要知道概念是什么意思即可使用上,场域(当然还有资本)实在是太符合要求了,把它放到论文里,毫无违和感。但是”结构的二重性“,这个使用起来要求高很多。于是很多人使用”场域“的时候,其实只要说领域,或者场所,就万事大吉了,偏要使用场域,却完全没有使用里面的关系主义方法论和”实践感“,这大概就是致敬性引用的来源吧。这就是好概念的作用啊。(附赠一则笑话,偶在读《国家精英》时,发现布老师还会使用什么集体幻觉集体幻灭等等非常神奇的概念,我赶脚,这里布老师被安德森秒了,想象共同体是多么NB的概念呀。。。)
顺便讨论下福柯。福柯也是大红。不过福柯和布老师还是有不同。用老赵的话说,福柯是指出意义。别人都没看出来的色彩和意义被福柯看出来指出来了,于是大牛。所以福柯红,红的不是概念,当是解读模式。这当然也是一个可以产生学术垃圾的途径。我觉得这就是某种程度上我在修某女性主义的课时,文章看多了就觉得恶心的原因。说来说去都是一个样,亲你可以换换吗。。。第一个指出来的大牛,后面跟风的就不成了呀>.<于是想起老赵当年上课的时候曾经说,法国的理论要看,但是提醒各位,当心那帮法国人。也许是因为他们的解读思路和概念太深刻太好用,反而会侵蚀自己的分析吧。
二.文化研究&社会学,how question & why question
前两天书记发状态艾特我和小楼,说自己在和黄盈盈死磕。我一看就悲从中来怒从心起(>.<),就为了我那学年论文我心中已经无数小人打架了,其中最爱打架的就是盈盈姐那套啊泪流满面。
去年把盈盈姐写身体的博士论文看了,然后说一是对于小冯课上说的写论文的方法直接消解盈盈姐钟爱的扎根理论困惑不已,二是对于文化研究和社会学的交叉与分野不明白。
后来上老赵的小学期时,他说了个how question和why question,有茅塞顿开之感。扎根理论提出来的都是how question, 而小冯那套往往指向why,也就是老赵钟爱的解释型研究。后来跟书记还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又想起盈盈姐虽然跟的老潘做性社会学研究,拿的博士却是人类学,how question的大本营。于是我和书记欢乐得觉得第一个问题解决了。
但是第二个问题迟迟没有解决。直到这次写学年论文。但是这个学年论文引出了超多问题,连how和why都变得不明朗起来,真是遭罪。这个学年论文在研究小清新,一个特别容易写成文化研究的话题,然后我果然写成了文化研究>.<而且我自己写的时候已经知道我不可避免地转向了文化研究,拉都拉不住。无论是看与被看,个性和集体意识的徘徊/小众大众的矛盾共存,还是阶级,都永远扭不回why question。然后把这些话题做定性访谈,大概可以拧成how question,勉强拉回来。但是后来在和师父讨论时我说到现在有提说男孩的男性气质不足,师父脱口而出独生子女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可以转why question,至少是掐到社会结构了。然则问题就是,怎么证明。这个时候我无比希望自己有大量定量数据(喂CEPS数据什么时候能用啊亲!)。后来再一想,我晕,这不是布老师的思路么!(小冯做研究也喜欢这样)。先是自己对社会结构有个看法,再找数据来验证,而且根本不用做到谢宇那么高端的数据,描述一下万事大吉。
然则?访谈呢?访谈可不可以”验证“这个猜想?我明确的感到盈盈姐绝对不会认同‘验证”这样的表达,果然她听了以后说,你看,你不能用“验证”,因为如果你想验证它的话,只要访谈中稍加引导,几乎一定可以得到你的结论。盈盈姐持的当然是她的主体建构那套理论。然而,问题就是:
1.布老师也有定性访谈资料呀,就是验证来的呀。就是盈盈姐最反对的定量数据,用定性访谈验证呀!
2.老赵的the power of XXX,也是先拿自己的那套网络理论去做访谈啊。前面都如愿得到了答案,直到被某个人埋汰了(喂我们猜一下是王某还是吾某还是谁嘛),才恍然大悟改了思路,最后出了那个生态论(咦果然和芝大有缘分对不起我又乱入了)。那么这个过程又算什么捏。更搞笑的是他拿访谈数据做卡!方!检!验!耶。。。样本20-50不等好吗。。。我上小学期的时候问他,他说卡方检验就是再强调验证一下,主要是靠定性访谈来论证。那这算什么?不算用访谈资料“验证”观点?
3.照盈盈姐的主体建构论,这辈子也别想搭上社会结构分析。而偶尔能想到联系到社会结构,岂不是要靠运气。阎云翔那本亲密关系的变革,前面全是访谈分析,到最后一章了杀出来个国家结构,这是怎么来的怎么来的!!!!书记说去听赵彦宁的讲座,整出来个NB概念(不过他没听懂),问人家是怎么想起联系这样的大的结构框架的,人家说也不知道就是这么自然的想出来的。于是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因为理论素养极佳所以可以把扎根理论充分发挥好的神迹吗= =!!!
三.伦理与方法论
好吧,就是参与式观察,要不要暴露自己的身份。显然过去的伦理和方法论研究都告诉我们那必须暴露啊。但是某豆瓣红人就觉得不暴露才好。以前我总不以为然。结果偶们人类学老师LQ同志也华丽这么做研究。第一节一上我和猫头鹰就面面相觑,觉得肿么能这么扯。
这个算是小小的困扰,不过我们还是觉得这点上盈盈姐说的对。无论伦理上还是方法论上,都不可以隐瞒和欺骗呀~~
大一的时候做暑期调研,小冯就说,有的时候,做研究,就是要提个好概念。大二的时候,桂华姐姐说,费老就是提了个好概念,搞的全国人民都在用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大二暑假小学期,赵鼎新说,斯科特无他,就是概念好,“弱者的武器”意思人人懂,他提出来描述得好,红了;格兰诺维特无他,就是有好概念,人家有一个就红了,他有仨!
而我对于什么叫有个好概念的认知,需要不断的被好概念刺激。比如习得性无助,想象的共同体什么的。这个学期上后现代,我们小组分的布迪厄。布迪厄拥有的概念极多,所以布老师的引用率向来笑傲江湖。社会科学三大常用概念他就占了俩,所以布老师红起来那是风头无二。但是真读的时候发现,布老师的概念其实相互定义,所以用起来是概念群,单独的用个什么场域或者资本,其实没什么用,通通都是某豆瓣红人说的所谓致敬性引用,引不引,其实毫无关系。这时回想起鼎新赵说的,资本这样的概念,当然有人用的好,但是绝大多数人用,都是因为这个概念太过好用,其实没有真正分析出来东西。
读《国家精英》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懂了老赵这句话。后来复习后现代的时候,发现当时理解还是不够。布迪厄、哈贝马斯、吉登斯,每个人都想打破二元对立,解决之道三人其实没分别,就是强调结构的制约和个人反过来的建构性,既说普遍性又说差异性。当然这话马克思也说了,大家不过就是抢战场,看谁能说到做到。于是大家都开始造概念。其实要说谁最能体现想表达的含义,倒觉得是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说的最贴切一点。但是显然这个概念比布老师的“场域”的使用率差太太太太太远了!不得不承认,在不需要知道概念是什么意思即可使用上,场域(当然还有资本)实在是太符合要求了,把它放到论文里,毫无违和感。但是”结构的二重性“,这个使用起来要求高很多。于是很多人使用”场域“的时候,其实只要说领域,或者场所,就万事大吉了,偏要使用场域,却完全没有使用里面的关系主义方法论和”实践感“,这大概就是致敬性引用的来源吧。这就是好概念的作用啊。(附赠一则笑话,偶在读《国家精英》时,发现布老师还会使用什么集体幻觉集体幻灭等等非常神奇的概念,我赶脚,这里布老师被安德森秒了,想象共同体是多么NB的概念呀。。。)
顺便讨论下福柯。福柯也是大红。不过福柯和布老师还是有不同。用老赵的话说,福柯是指出意义。别人都没看出来的色彩和意义被福柯看出来指出来了,于是大牛。所以福柯红,红的不是概念,当是解读模式。这当然也是一个可以产生学术垃圾的途径。我觉得这就是某种程度上我在修某女性主义的课时,文章看多了就觉得恶心的原因。说来说去都是一个样,亲你可以换换吗。。。第一个指出来的大牛,后面跟风的就不成了呀>.<于是想起老赵当年上课的时候曾经说,法国的理论要看,但是提醒各位,当心那帮法国人。也许是因为他们的解读思路和概念太深刻太好用,反而会侵蚀自己的分析吧。
二.文化研究&社会学,how question & why question
前两天书记发状态艾特我和小楼,说自己在和黄盈盈死磕。我一看就悲从中来怒从心起(>.<),就为了我那学年论文我心中已经无数小人打架了,其中最爱打架的就是盈盈姐那套啊泪流满面。
去年把盈盈姐写身体的博士论文看了,然后说一是对于小冯课上说的写论文的方法直接消解盈盈姐钟爱的扎根理论困惑不已,二是对于文化研究和社会学的交叉与分野不明白。
后来上老赵的小学期时,他说了个how question和why question,有茅塞顿开之感。扎根理论提出来的都是how question, 而小冯那套往往指向why,也就是老赵钟爱的解释型研究。后来跟书记还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又想起盈盈姐虽然跟的老潘做性社会学研究,拿的博士却是人类学,how question的大本营。于是我和书记欢乐得觉得第一个问题解决了。
但是第二个问题迟迟没有解决。直到这次写学年论文。但是这个学年论文引出了超多问题,连how和why都变得不明朗起来,真是遭罪。这个学年论文在研究小清新,一个特别容易写成文化研究的话题,然后我果然写成了文化研究>.<而且我自己写的时候已经知道我不可避免地转向了文化研究,拉都拉不住。无论是看与被看,个性和集体意识的徘徊/小众大众的矛盾共存,还是阶级,都永远扭不回why question。然后把这些话题做定性访谈,大概可以拧成how question,勉强拉回来。但是后来在和师父讨论时我说到现在有提说男孩的男性气质不足,师父脱口而出独生子女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可以转why question,至少是掐到社会结构了。然则问题就是,怎么证明。这个时候我无比希望自己有大量定量数据(喂CEPS数据什么时候能用啊亲!)。后来再一想,我晕,这不是布老师的思路么!(小冯做研究也喜欢这样)。先是自己对社会结构有个看法,再找数据来验证,而且根本不用做到谢宇那么高端的数据,描述一下万事大吉。
然则?访谈呢?访谈可不可以”验证“这个猜想?我明确的感到盈盈姐绝对不会认同‘验证”这样的表达,果然她听了以后说,你看,你不能用“验证”,因为如果你想验证它的话,只要访谈中稍加引导,几乎一定可以得到你的结论。盈盈姐持的当然是她的主体建构那套理论。然而,问题就是:
1.布老师也有定性访谈资料呀,就是验证来的呀。就是盈盈姐最反对的定量数据,用定性访谈验证呀!
2.老赵的the power of XXX,也是先拿自己的那套网络理论去做访谈啊。前面都如愿得到了答案,直到被某个人埋汰了(喂我们猜一下是王某还是吾某还是谁嘛),才恍然大悟改了思路,最后出了那个生态论(咦果然和芝大有缘分对不起我又乱入了)。那么这个过程又算什么捏。更搞笑的是他拿访谈数据做卡!方!检!验!耶。。。样本20-50不等好吗。。。我上小学期的时候问他,他说卡方检验就是再强调验证一下,主要是靠定性访谈来论证。那这算什么?不算用访谈资料“验证”观点?
3.照盈盈姐的主体建构论,这辈子也别想搭上社会结构分析。而偶尔能想到联系到社会结构,岂不是要靠运气。阎云翔那本亲密关系的变革,前面全是访谈分析,到最后一章了杀出来个国家结构,这是怎么来的怎么来的!!!!书记说去听赵彦宁的讲座,整出来个NB概念(不过他没听懂),问人家是怎么想起联系这样的大的结构框架的,人家说也不知道就是这么自然的想出来的。于是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因为理论素养极佳所以可以把扎根理论充分发挥好的神迹吗= =!!!
三.伦理与方法论
好吧,就是参与式观察,要不要暴露自己的身份。显然过去的伦理和方法论研究都告诉我们那必须暴露啊。但是某豆瓣红人就觉得不暴露才好。以前我总不以为然。结果偶们人类学老师LQ同志也华丽这么做研究。第一节一上我和猫头鹰就面面相觑,觉得肿么能这么扯。
这个算是小小的困扰,不过我们还是觉得这点上盈盈姐说的对。无论伦理上还是方法论上,都不可以隐瞒和欺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