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悦读(第29期)回顾 百年变迁老北京
百年变迁老北京
一起悦读俱乐部 2012年06月16日
这里是北京。这不是现在的北京,这是一个记忆里的北京。这里有土著人心中的北京,也有外来者眼中的北京。这是一个一百多年的北京。
一起悦读第二十九期的主题“老北京的记忆”,源自书友徐老师推荐的一篇文字《永祥里的童年回忆》(作者八叉)。这篇文字主要描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北京西城永祥里一带的百姓生活图景。文章朴实无华,却很容易打动人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甲子之前颂歌高唱新时代的北京的另一个剪影。
以此为基点,当我们把镜头逐渐往前推远一些,我们又依次看到,民国二十四年春天侦缉队长要卖房子的北京,二十年代的洋车夫骆驼祥子努力奋斗买车的北京,北京未改北平前三年约摸四月下旬南方来的表少爷四处游荡的北京,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早晨骡夫们站在东城马大人胡同西口齐口称赞“东家是个大善人”的北京。
这当然不是在玩“穿越”,即便是身处日新月异的新北京,我们依然无此异能。也不是怀旧,也不是悼念,我们只是想看看,这老北京是从怎样的风尘中一路走来。如果你觉得有意思的话,这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话题。不然的话,你打个盹也不妨,一如在茶馆看戏。
正如你所知,在这一路中,是北京籍的以及非北京籍的作家们借给了我们一双双眼睛。这些作家是北京本土作家霍达、老舍,以及南方来的作家张恨水、林语堂。我们选取这些作家相关作品的开头部分来分享交流。
由于时间关系,本次沙龙我们只选读了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张恨水的《啼笑姻缘》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以及八叉的《永祥里的童年回忆》,而把老舍《骆驼祥子》留待适当时候交流。
东家是个大善人
在《京华烟云》的开头,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传说外国兵要进城,人心惶惶。可北京城里的各种生意依然在做。开药铺的姚家,天天和平常一样,门前树下安放着一个不大不小的茶缸,是夏天施给过路人解喝的。门柱旁边贴的一张红纸条儿,上面写的是“赠送霍乱、痧症、痢疾特效灵药”。
五十来岁的老管家罗大,雇了骡子车,是准备走远道儿的。骡夫们议论着前途生死,可也总得到外头挣碗饭吃。一个骡夫开口说:“你们东家是个大善人哪。”罗大回答说:“世界上再没有比我们东家更好的人了。”
此时,晨光清爽宜人,四十来岁的东家姚思安走出来了,年轻沉稳,步伐坚定,身子笔直。他向车夫们招呼了一下儿,骡夫异口同声地说:“老爷真是大善人!”
这种和谐的场景,不也是很好看吗?
下等社会俱乐部
在《啼笑因缘》开场部分写道,相传几百年下来的北京,而今改了北平,却因着许多伟大的建筑,和很久的文化成绩,依然值得留恋。尤其是气候之佳,是别的都市花钱所买不到的。
很会游历的青年樊家树,由上海到北京游历来了。这是北京未改北平的前三年,约摸是四月的下旬。院子静沉,紫藤花动,蜜蜂震翅,清香沾衣,人也适意。这样好的院子,红窗户配着白纱窗,对着这满架的花,象图画一样,在家里看看书也不坏。
家树把北京的名胜都玩遍了。同刘福议论了南北中外各类游玩之后,刘福推荐表少爷去自己爱去的天桥水心亭看看,那里四围是水,中间有花有亭子,还有很漂亮的女孩子在那里清唱。那里也有花棚,也有树木。
在下等社会聚合的天桥,人声喧嚷,有唱大鼓书的,有卖药的,有摔跤的,有弄口技的,有说相声的,有耍把式卖艺的。所谓"水心亭"不过如此。家树穿过茶棚,看了各式表演,买了茶喝,随后结交了关爷,展开了在北京的一段故事。
老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城是个四四方方的地方,街巷都是由北而南,由东而西,人家的住房,也是四方的四合院。在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一书的开头,就令我们见识了规规整整的四合院。
大门开在东南方向,悬山式门楼,暗红色大门,黄铜门钹,金漆对联,门楣博雅,门内影壁粉墙,虬竹葳蕤。垂华门坐落在整个建筑布局的中轴线上,门内又是一道影壁,浮雕山水。后院里东、西厢房各有三间,坐北朝南的是五间上房,抄子游廊把它们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四方形,在垂华门汇合。
这座院子,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以大小而论,只可以算中等;但就建筑工艺来说,这座院子已经达到相当水平;而且由于主人参与设计,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雅致和宁静。先前住的是一位在前清官场上失意的文人,人讥为“玉魔”。现在,这里住着的却是警察局的一个侦缉队长,既不“博”,也不“雅”。
民国二十四年春天,侦缉队长突然想把这房子卖了,搬到别处去。这所房子虽好,却不让他住得安生。他“心有亏心事,才怕鬼叫门”,便“三十六计走为上”,急着要离开这“随珠和壁,明月清风”的院子了。
永祥里的回忆
在《永祥里的童年回忆》中,作者八叉追忆着把四、五岁时的事写下来。那是1951年至1953年前后,社会制度刚变革。那时绝大多数人生活清苦,人们的生活节奏是那么平缓。五十年过去了,薄雾笼罩下的灰灰的天空下的童年生活,一切历历在目,一生不能忘怀。
十字路口的欧式小洋楼。国民党时期遗留下来的"巡警阁子"。晚饭之后父母会带着孩子去路口看汽车。这是1952年冬天,从旧社会进入到了新社会的人们都平静地、谨慎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晚上天刚一擦黑,各家大人都喊着自己孩子的乳名,关闭起房门、街门,在昏暗的灯光下,利用白天为做饭生起的一炉火的余热,勉强烘烤一下房屋,人们钻进冰冷的被窝里等待明天的日出。
河北定兴人开的煤厂,煤是用骆驼从门头沟运过来的。骆驼走起来不紧不慢,面无表情,好象它从来没有欢乐,没有痛苦,也一点不知道累。脖子下面大大的铃铛随着骆驼的步伐"叮咚,叮咚……"有节奏地响着。蓬头垢面的中年女人用7分钱买煤球,3分钱买木柴,正好可供一炉火使用。
老北京住户,在冬季来临之前,要克服各种困难提前把一家的冬季取暖煤存好。人们把贮藏的冬季取暖煤放在院子的角落,我家住的院子小,没有地方就把一大部分存放在床铺底下。人和动物一样,明白严寒即将到来,为生存这是必须的。狭小的居住环境、破旧的房屋,无数个煤球炉冒出的呛人的黑烟让人习惯了。这就是冬天,这才叫冬天。
永祥里这一片早就通了电,人们为了省钱,早早的安排息灯,大街一片宁静,晚上九点以后基本大街上再也见不到什么动静了,只能听见远处传来一位老者凄凛的"炸豆腐,开了窝"的叫卖声,这声音随着风的强弱传到耳朵里的也是时强时弱。
我们都愿意听到每晚熟悉的叫卖声,以使我们想起"炸豆腐,开了锅"的滋味,也总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忽然连续几天听不到老者的叫卖声,大人们也在互相打听卖炸豆腐的老者怎么了,我竖起耳朵偷听大人们小声议论:"他上吊死了",多么可怕,这背后的原因……
从深秋到寒冬,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食欲最好的季节,人如同动物一样,对任何食物,哪怕是小贩的叫卖声都会形成条件反射,"萝卜菜,赛过梨"、"五香羊头肉",哪怕是"王致和的臭豆腐"的叫卖声也是那么亲切,这阵阵叫声完全使人没有臭的感觉,是一种美的回味。
早上起来如果把冷窝头切成片,贴在炉火外壁上烤焦吃,会遭到大人的喝斥,因为那样要比凉着吃要多吃好几片,造成浪费。稍微多吃一点儿被认为是"饭桶"。
家中不管来了什么客人,大人总是要招待一番,小孩子眼巴巴地躲在一边不敢出声,生怕大人说不懂礼貌,少则一顿教育把你赶走,得不到客人带的什么礼物,更吃不上客人剩下的一点残渣剩饭。客人明白主人家的处境,更明白孩子的心里,看得出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他们总是剩一些饭菜给孩子们。
根据这些文字,你可以明白我们谈论的老北京是50年前到100年前的北京和在此居住的人们。他们善良、努力、雅致、豁达、慈悯,有烟火气,有生人气。这些都是我所看重的老北京的品格。现在号召厚德载物,是不是重又呼唤这些品质呢?
好吧,让我们回到读书现场。在座的朋友中,勉强可以称之为老北京有两位书友,一位是三代以内移民,一位在北京定居26年。那么我们该怎么定义并评判北京人呢?那些世代比邻而居的北京老街坊已经四散迁移,那些源源不断涌来的北京新移民则是欣欣向荣,谁又能给你答案呢?或说,你不知道你的故乡在哪里,你们正在向地球村迈进。好吧,你说你活在当下,你爱北京天安门,北京打开大门欢迎你。
一起悦读俱乐部 2012年06月16日
这里是北京。这不是现在的北京,这是一个记忆里的北京。这里有土著人心中的北京,也有外来者眼中的北京。这是一个一百多年的北京。
一起悦读第二十九期的主题“老北京的记忆”,源自书友徐老师推荐的一篇文字《永祥里的童年回忆》(作者八叉)。这篇文字主要描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北京西城永祥里一带的百姓生活图景。文章朴实无华,却很容易打动人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甲子之前颂歌高唱新时代的北京的另一个剪影。
以此为基点,当我们把镜头逐渐往前推远一些,我们又依次看到,民国二十四年春天侦缉队长要卖房子的北京,二十年代的洋车夫骆驼祥子努力奋斗买车的北京,北京未改北平前三年约摸四月下旬南方来的表少爷四处游荡的北京,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早晨骡夫们站在东城马大人胡同西口齐口称赞“东家是个大善人”的北京。
这当然不是在玩“穿越”,即便是身处日新月异的新北京,我们依然无此异能。也不是怀旧,也不是悼念,我们只是想看看,这老北京是从怎样的风尘中一路走来。如果你觉得有意思的话,这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话题。不然的话,你打个盹也不妨,一如在茶馆看戏。
正如你所知,在这一路中,是北京籍的以及非北京籍的作家们借给了我们一双双眼睛。这些作家是北京本土作家霍达、老舍,以及南方来的作家张恨水、林语堂。我们选取这些作家相关作品的开头部分来分享交流。
由于时间关系,本次沙龙我们只选读了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张恨水的《啼笑姻缘》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以及八叉的《永祥里的童年回忆》,而把老舍《骆驼祥子》留待适当时候交流。
东家是个大善人
在《京华烟云》的开头,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传说外国兵要进城,人心惶惶。可北京城里的各种生意依然在做。开药铺的姚家,天天和平常一样,门前树下安放着一个不大不小的茶缸,是夏天施给过路人解喝的。门柱旁边贴的一张红纸条儿,上面写的是“赠送霍乱、痧症、痢疾特效灵药”。
五十来岁的老管家罗大,雇了骡子车,是准备走远道儿的。骡夫们议论着前途生死,可也总得到外头挣碗饭吃。一个骡夫开口说:“你们东家是个大善人哪。”罗大回答说:“世界上再没有比我们东家更好的人了。”
此时,晨光清爽宜人,四十来岁的东家姚思安走出来了,年轻沉稳,步伐坚定,身子笔直。他向车夫们招呼了一下儿,骡夫异口同声地说:“老爷真是大善人!”
这种和谐的场景,不也是很好看吗?
下等社会俱乐部
在《啼笑因缘》开场部分写道,相传几百年下来的北京,而今改了北平,却因着许多伟大的建筑,和很久的文化成绩,依然值得留恋。尤其是气候之佳,是别的都市花钱所买不到的。
很会游历的青年樊家树,由上海到北京游历来了。这是北京未改北平的前三年,约摸是四月的下旬。院子静沉,紫藤花动,蜜蜂震翅,清香沾衣,人也适意。这样好的院子,红窗户配着白纱窗,对着这满架的花,象图画一样,在家里看看书也不坏。
家树把北京的名胜都玩遍了。同刘福议论了南北中外各类游玩之后,刘福推荐表少爷去自己爱去的天桥水心亭看看,那里四围是水,中间有花有亭子,还有很漂亮的女孩子在那里清唱。那里也有花棚,也有树木。
在下等社会聚合的天桥,人声喧嚷,有唱大鼓书的,有卖药的,有摔跤的,有弄口技的,有说相声的,有耍把式卖艺的。所谓"水心亭"不过如此。家树穿过茶棚,看了各式表演,买了茶喝,随后结交了关爷,展开了在北京的一段故事。
老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城是个四四方方的地方,街巷都是由北而南,由东而西,人家的住房,也是四方的四合院。在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一书的开头,就令我们见识了规规整整的四合院。
大门开在东南方向,悬山式门楼,暗红色大门,黄铜门钹,金漆对联,门楣博雅,门内影壁粉墙,虬竹葳蕤。垂华门坐落在整个建筑布局的中轴线上,门内又是一道影壁,浮雕山水。后院里东、西厢房各有三间,坐北朝南的是五间上房,抄子游廊把它们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四方形,在垂华门汇合。
这座院子,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以大小而论,只可以算中等;但就建筑工艺来说,这座院子已经达到相当水平;而且由于主人参与设计,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雅致和宁静。先前住的是一位在前清官场上失意的文人,人讥为“玉魔”。现在,这里住着的却是警察局的一个侦缉队长,既不“博”,也不“雅”。
民国二十四年春天,侦缉队长突然想把这房子卖了,搬到别处去。这所房子虽好,却不让他住得安生。他“心有亏心事,才怕鬼叫门”,便“三十六计走为上”,急着要离开这“随珠和壁,明月清风”的院子了。
永祥里的回忆
在《永祥里的童年回忆》中,作者八叉追忆着把四、五岁时的事写下来。那是1951年至1953年前后,社会制度刚变革。那时绝大多数人生活清苦,人们的生活节奏是那么平缓。五十年过去了,薄雾笼罩下的灰灰的天空下的童年生活,一切历历在目,一生不能忘怀。
十字路口的欧式小洋楼。国民党时期遗留下来的"巡警阁子"。晚饭之后父母会带着孩子去路口看汽车。这是1952年冬天,从旧社会进入到了新社会的人们都平静地、谨慎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晚上天刚一擦黑,各家大人都喊着自己孩子的乳名,关闭起房门、街门,在昏暗的灯光下,利用白天为做饭生起的一炉火的余热,勉强烘烤一下房屋,人们钻进冰冷的被窝里等待明天的日出。
河北定兴人开的煤厂,煤是用骆驼从门头沟运过来的。骆驼走起来不紧不慢,面无表情,好象它从来没有欢乐,没有痛苦,也一点不知道累。脖子下面大大的铃铛随着骆驼的步伐"叮咚,叮咚……"有节奏地响着。蓬头垢面的中年女人用7分钱买煤球,3分钱买木柴,正好可供一炉火使用。
老北京住户,在冬季来临之前,要克服各种困难提前把一家的冬季取暖煤存好。人们把贮藏的冬季取暖煤放在院子的角落,我家住的院子小,没有地方就把一大部分存放在床铺底下。人和动物一样,明白严寒即将到来,为生存这是必须的。狭小的居住环境、破旧的房屋,无数个煤球炉冒出的呛人的黑烟让人习惯了。这就是冬天,这才叫冬天。
永祥里这一片早就通了电,人们为了省钱,早早的安排息灯,大街一片宁静,晚上九点以后基本大街上再也见不到什么动静了,只能听见远处传来一位老者凄凛的"炸豆腐,开了窝"的叫卖声,这声音随着风的强弱传到耳朵里的也是时强时弱。
我们都愿意听到每晚熟悉的叫卖声,以使我们想起"炸豆腐,开了锅"的滋味,也总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忽然连续几天听不到老者的叫卖声,大人们也在互相打听卖炸豆腐的老者怎么了,我竖起耳朵偷听大人们小声议论:"他上吊死了",多么可怕,这背后的原因……
从深秋到寒冬,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食欲最好的季节,人如同动物一样,对任何食物,哪怕是小贩的叫卖声都会形成条件反射,"萝卜菜,赛过梨"、"五香羊头肉",哪怕是"王致和的臭豆腐"的叫卖声也是那么亲切,这阵阵叫声完全使人没有臭的感觉,是一种美的回味。
早上起来如果把冷窝头切成片,贴在炉火外壁上烤焦吃,会遭到大人的喝斥,因为那样要比凉着吃要多吃好几片,造成浪费。稍微多吃一点儿被认为是"饭桶"。
家中不管来了什么客人,大人总是要招待一番,小孩子眼巴巴地躲在一边不敢出声,生怕大人说不懂礼貌,少则一顿教育把你赶走,得不到客人带的什么礼物,更吃不上客人剩下的一点残渣剩饭。客人明白主人家的处境,更明白孩子的心里,看得出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他们总是剩一些饭菜给孩子们。
根据这些文字,你可以明白我们谈论的老北京是50年前到100年前的北京和在此居住的人们。他们善良、努力、雅致、豁达、慈悯,有烟火气,有生人气。这些都是我所看重的老北京的品格。现在号召厚德载物,是不是重又呼唤这些品质呢?
好吧,让我们回到读书现场。在座的朋友中,勉强可以称之为老北京有两位书友,一位是三代以内移民,一位在北京定居26年。那么我们该怎么定义并评判北京人呢?那些世代比邻而居的北京老街坊已经四散迁移,那些源源不断涌来的北京新移民则是欣欣向荣,谁又能给你答案呢?或说,你不知道你的故乡在哪里,你们正在向地球村迈进。好吧,你说你活在当下,你爱北京天安门,北京打开大门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