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姑苏城,温柔富贵乡
1
深秋时节,驱车奔赴苏州,路程600多公里。从日出走到日落,才发现这一路不过是与时间赛跑,在时间里长途跋涉,才体会得到路途的遥远。
抵达苏州时,迎接我们的是绵绵细雨。清新的小雨,夹杂着金桂花馥郁的芳香,江南烟雨的氤氲顿时晕染开来。想起周杰伦的那首歌“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跨越长江,我所等待的苏州,终于来到了。
苏州,是一座水墨城市。浓情的水包裹着墨色的砖瓦,婉约的诗歌伴着悠长的昆曲,丛林中有静谧的曲径回廊,荷塘边有古朴的亭台轩榭,云间缭绕处寺塔巍巍而立,一幅朦胧的江南水墨画跃然纸上。水墨的优雅、细腻、流畅将苏州的气质巧妙勾画。因为历史太过悠久,文人雅士留下了太多的诗书墨迹,整个苏州都弥漫着浓烈的水墨气息,儒雅淡泊,清秀细润。
2
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由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设吴国都城“阖闾大城”,距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伍子胥开凿胥江,引水入城,才有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城市格局。至今苏州依然矗立在原址之上,且仍保留着河巷并行、小桥流水的风貌。
子孙繁衍,福泽后世,吴文化在此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想到今日很多城市规划朝令夕改,大拆大建,不禁佩服先人的智慧和远见。
在平江区一路行走,可以看到以黑白灰的主色调的苏州民居建筑,深处丛林之中,极为典雅。一排排高低错落的枕河民居,一座座粉墙瓦黛的深宅小院,一条条依水而建悠长静谧的水街巷里,彼此相连纵横交织,低调而讲究,高雅亦不显张扬。生活在这里,走街串巷,喝茶游园,时间被雕刻成分分秒秒,柔软得让人心醉。
在苏州古城,听到的、看到的都有典故,可以说俯拾皆是故事。看到桃花坞,记起唐伯虎的诗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感受到张继名落孙山,夜泊枫桥时的落魄心境;来到干将、莫邪路,想起干将、莫邪为吴王铸剑的爱情故事;登上虎丘,探寻吴王阖闾墓、剑池、千人石、憨憨泉、试剑石、枕石、二仙亭、顽石点头、虎丘斜塔,一步一传说;走过平江路,看到的是河街并行的街里文化,听到了清代状元洪钧与赛金花的旧事;穿过纤长细弱的丁香巷,又渴望碰见“撑着油纸伞,丁香般的姑娘”……
隔着千年的时空,遥想历史的流光碎影,不禁感叹这座城市的沧桑与厚重。
3
苏州是园林之城,共有大小园林100余座,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到苏州游的是拙政园,名字取自潘岳的“拙者之为政”。园主王献臣因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走进拙政园,移步探景寻寻觅觅。园内亭台轩榭,水桥相映,曲径长廊,千转迂回。跟着导游的解说,才明白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手法是何等的高超,障景、框景、点景、借景、隔景……看似没有章法的布局,实则均有章可循。可谓处处有心机,步步有惊喜。厅、亭、廊、桥、榭,尽管形式相同形态却迥异。海棠春坞、留听阁、听雨轩、浮翠阁、与谁同坐轩、别有洞天、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会馆、绣绮亭、绿漪亭、小沧浪……每个景观都有着独特的神韵。
在这些景观中,最典雅别致的要属“与谁同坐轩”。小轩非常精巧,平面形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轩顶都成折扇状,所以又叫扇亭。通过扇面的窗洞可以窥见后面的笠亭,凭栏而望可以欣赏柳荷相依,鸳鸯戏水。可谓层层叠叠,疏朗有致,静穆浑然。轩内设置非常简单,一台石桌,两枚石凳。“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意境全在里面了。
与西方人热衷于人工造作不同,中国古人崇尚自然之美。所有的园林造诣均采用自然之景,棱角嶙峋、造型奇峭的太湖石,青翠温润的竹林,柔美妖娆的柳枝、碧波荡漾的绿水,还有海棠、牡丹、金桂、荷花的婀娜多姿……集天地之精华,融万物之灵气。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清晨漫步园林小径,柳枝妖娆,莺啼燕喃,清风雅韵淡泊宁静;薄晚支颐而坐,细看鸳鸯戏水,雨落残荷,水光潋滟悠然自得。想来,即便是仕途失意又如何,得此园林渡一生,抛却凡尘琐事,把酒弄墨,岂不快哉!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国人这种陶渊明心态在这个忙碌与旅游兴旺的时代更为显著。逃离城市喧嚣,贴近自然,心情变得舒畅。“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 也许真的如哲人所言,眼前所见其实源自心中所思。心情好了,即便美景被干扰,也会觉得十分美好。
观摩一圈下来,发现园林才是情人约会的绝妙地方,你侬我侬,嬉戏欢笑,赏花赏月,游园吟诗。比起今日流行的西式咖啡厅,这园林的幽静与肆意更显俏皮。美食作家殳俏有篇文章叫“走神的餐厅”,提到北京有家黑暗餐厅,整个吃饭过程就是一个大走神。若在这样的园林里生活,面对秀色可餐的佳人和美景,倒是宁愿天天走神啊。
4
在苏州古城区最高的地标建筑是北塔抱恩寺,俗称北寺塔,始建于三国,相传是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北寺塔共有九层,有江南第一古刹之称。苏州政府规定古城区的建筑物是不能超过该塔三层的,以防破坏古塔的风水和古城的天际线,所以登上宝塔的第三层便可以领略整个苏州古城的风貌了。站在北寺塔上,粉墙瓦黛,飞檐翘角,园林层叠,柳荷相映,桂花香飘……苏州城市风貌尽收眼底。
导游说,北寺塔的香火非常灵验,前来拜祭的善男信女很多,孙权、李隆基、乾隆都在此留下了深深的脚印。我们一行人也作虔诚状,走进佛堂诵经祈福。寺庙的和尚说,佛渡有缘人,祈福的时候一定要有诚心,佛祖会挑选“有缘人”进行指点答疑。何为有缘人呢?后来才知道,所谓的答疑不过是为了香火钱,听和尚解缘首先要交纳几百元的香火钱。这哪是佛渡有“缘”人啊,明明就是佛渡有“钱”人嘛。来到今日的世界,连普渡众生的佛祖都要嫌贫爱富啦?
尽管我不信佛,但是在佛堂面前还是心生敬畏。“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心中有所敬畏才能有所遵循。在现如今这个缺乏“信仰”,惟金钱与利益第一的社会里,那些道德泯灭的人真的应该摸摸自己的良心反思一下自己的敬畏之心在哪里?
5
也许是因为对古城区的建筑高度要求过于严格,挑战城市天际线的建筑在苏州新区内频频出现。比如号称苏州第一高楼的“环球188”,且不说名字之俗,气场之劣,诸如顶级商业CBD、国际时尚购物中心之类的奢侈字眼,早已把苏州的城市特色一一抹杀。也许是因为久居传统之地,苏州人更渴望与现代接轨,也许苏州人也希望将苏州从内敛、低调的格调里脱颖出来,期待一场华丽的转身,所以忘记了原本属于苏州的城市魅力。
那么,在苏州这样一个建筑造诣极深的城市里,如何建造一个新颖别致又能展示苏州魅力的建筑?答案在苏州博物馆里。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大师为苏州献上的一份珍贵的礼物。这位苏州望族之后,在为家乡设计博物馆时,采用钢结构嫁接,将“中国黑”花岗岩取代灰色青瓦,用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新的建筑肌理描绘出苏州传统的意境,打造了一个古朴而又不失现代的博物馆。入得馆内,苍白冷肃,静观历史。
钢的骨感,园林的框架,对称的格局,在旧式的建筑框架内却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意义。正如贝聿铭大师所说,“我注重的是如何用现代的建筑材料来表达传统,并使传统的东西具有时代的意义。”
与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肯尼迪图书馆、中银大厦等大师以往作品相比,苏州博物馆新馆略显得低调乖巧。在苏州古城特点浓郁的位置,建筑一个代表苏州的标志性建筑,的确让人费尽心思。过于新式,会扰乱苏州古城的协调性显得突兀,过于老派则没有新意,亦无法超越古人的智慧,失去了意义。贝聿铭大师秉承了“中而新,苏而新”的原则,定下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基调,确属聪明之举。
城市的魅力来自于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创新。卢铿董事长在《新东方主义》一书中说,“用属于中国自己的新时代语言去勾画我们城市未来的整体形态,是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责任。我们民族有那么丰厚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艺术的资源,为什么要把我们身边的美丽任由西方人去描绘?”集古今之韵,融旧领新,苏州博物馆把新东方的建筑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新与旧在此肌理相融,唇齿相依。
未来来自融化的过去。不要忘记,历史给予我们的除了回忆,还有未来。
去北寺塔的时候,路过一个名叫“平门府”的楼盘,一排排低矮的别墅有着苏州建筑的粉墙瓦黛、飞檐翘角、凉亭石桥,却又新颖别致。从远处望去,肃穆规整,错落有致。“一宅平门府,半座姑苏城”,围挡上的广告语赫然醒目。这是否是受贝聿铭大师的启发呢?据说去年这个项目楼王单价超9万,创苏州楼市最高成交单价纪录,能在这里买的起房子的人非富即贵,让人不禁咂舌。从另一个角度想,这也说明了具有传统魅力的新东方建筑才是未来的王者吧。
6
日常生活中的苏州人活得精致、讲究。仔细想想,从苏州的园林、丝绸、刺绣、玉器到古玩、字画,哪一样不是精雕细琢的呢。周作人在《苏州的回忆》中,便写到苏州生活的精致,“或华丽、或清淡,却无不是精炼的,这并不想要夸耀什么,却是自然应有的表现。”苏州人对吃住的讲究,是源自骨子里的细腻。
书香门第,珠围翠绕。曹雪芹说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富,说的是古代苏州的经济的富庶,贵,则指的是等级品位的显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古时的苏州不仅仅富庶,而且还有着知识渊博的风流才子,品德高尚又温文尔雅,才可称之为贵人。但是比起达官贵人的张扬放纵,苏州是深宅大院、珍楼宝屋里的富贵显要,来得要内敛含蓄的多。
现如今,苏州的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2011年前三季度,苏州的人均GDP已超越了深圳,跃居第四位。尽管现今苏州现代经济发达,现代人的思想越来越浮躁,但是苏州人骨子里崇尚富贵的性格仍然根深蒂固。就房子来说,苏州普通住房的房价并不算高。在苏州真正火热的是豪宅市场,古城区动辄上千万的豪宅显露出苏州有钱人对身份的在意。所以出身平民的刘嘉玲,在飞黄腾达之后,首先在拙政园附近购置宅院,从小在桃花坞弄堂里长大的她,一方面是对儿时记忆的缅怀,另一方面也是骨子里的那种富贵心态吧。
想想苏州富庶时,还未有上海,不禁肃然起敬。然而随着近代中国港口贸易的繁华,传统农业、手工业衰败,上海开始崛起。尽管苏州GDP排名一直位居前五,但是相比之下显得低调许多。历史潮流的变换,谁又能料想得到?
在这个水墨点染的城市里游荡,一路访古探幽,听听传说的故事,瞧瞧仕儒的生活,感叹历史的更迭,时代变迁,岂不是在时空隧道里穿越了一番?一路塞满了饱饱的肚皮,打个哈欠,睡了一觉,疑心是黄粱梦一场!
深秋时节,驱车奔赴苏州,路程600多公里。从日出走到日落,才发现这一路不过是与时间赛跑,在时间里长途跋涉,才体会得到路途的遥远。
抵达苏州时,迎接我们的是绵绵细雨。清新的小雨,夹杂着金桂花馥郁的芳香,江南烟雨的氤氲顿时晕染开来。想起周杰伦的那首歌“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跨越长江,我所等待的苏州,终于来到了。
苏州,是一座水墨城市。浓情的水包裹着墨色的砖瓦,婉约的诗歌伴着悠长的昆曲,丛林中有静谧的曲径回廊,荷塘边有古朴的亭台轩榭,云间缭绕处寺塔巍巍而立,一幅朦胧的江南水墨画跃然纸上。水墨的优雅、细腻、流畅将苏州的气质巧妙勾画。因为历史太过悠久,文人雅士留下了太多的诗书墨迹,整个苏州都弥漫着浓烈的水墨气息,儒雅淡泊,清秀细润。
2
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由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设吴国都城“阖闾大城”,距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伍子胥开凿胥江,引水入城,才有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城市格局。至今苏州依然矗立在原址之上,且仍保留着河巷并行、小桥流水的风貌。
子孙繁衍,福泽后世,吴文化在此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想到今日很多城市规划朝令夕改,大拆大建,不禁佩服先人的智慧和远见。
在平江区一路行走,可以看到以黑白灰的主色调的苏州民居建筑,深处丛林之中,极为典雅。一排排高低错落的枕河民居,一座座粉墙瓦黛的深宅小院,一条条依水而建悠长静谧的水街巷里,彼此相连纵横交织,低调而讲究,高雅亦不显张扬。生活在这里,走街串巷,喝茶游园,时间被雕刻成分分秒秒,柔软得让人心醉。
在苏州古城,听到的、看到的都有典故,可以说俯拾皆是故事。看到桃花坞,记起唐伯虎的诗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感受到张继名落孙山,夜泊枫桥时的落魄心境;来到干将、莫邪路,想起干将、莫邪为吴王铸剑的爱情故事;登上虎丘,探寻吴王阖闾墓、剑池、千人石、憨憨泉、试剑石、枕石、二仙亭、顽石点头、虎丘斜塔,一步一传说;走过平江路,看到的是河街并行的街里文化,听到了清代状元洪钧与赛金花的旧事;穿过纤长细弱的丁香巷,又渴望碰见“撑着油纸伞,丁香般的姑娘”……
隔着千年的时空,遥想历史的流光碎影,不禁感叹这座城市的沧桑与厚重。
3
苏州是园林之城,共有大小园林100余座,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到苏州游的是拙政园,名字取自潘岳的“拙者之为政”。园主王献臣因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走进拙政园,移步探景寻寻觅觅。园内亭台轩榭,水桥相映,曲径长廊,千转迂回。跟着导游的解说,才明白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手法是何等的高超,障景、框景、点景、借景、隔景……看似没有章法的布局,实则均有章可循。可谓处处有心机,步步有惊喜。厅、亭、廊、桥、榭,尽管形式相同形态却迥异。海棠春坞、留听阁、听雨轩、浮翠阁、与谁同坐轩、别有洞天、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会馆、绣绮亭、绿漪亭、小沧浪……每个景观都有着独特的神韵。
在这些景观中,最典雅别致的要属“与谁同坐轩”。小轩非常精巧,平面形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轩顶都成折扇状,所以又叫扇亭。通过扇面的窗洞可以窥见后面的笠亭,凭栏而望可以欣赏柳荷相依,鸳鸯戏水。可谓层层叠叠,疏朗有致,静穆浑然。轩内设置非常简单,一台石桌,两枚石凳。“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意境全在里面了。
与西方人热衷于人工造作不同,中国古人崇尚自然之美。所有的园林造诣均采用自然之景,棱角嶙峋、造型奇峭的太湖石,青翠温润的竹林,柔美妖娆的柳枝、碧波荡漾的绿水,还有海棠、牡丹、金桂、荷花的婀娜多姿……集天地之精华,融万物之灵气。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清晨漫步园林小径,柳枝妖娆,莺啼燕喃,清风雅韵淡泊宁静;薄晚支颐而坐,细看鸳鸯戏水,雨落残荷,水光潋滟悠然自得。想来,即便是仕途失意又如何,得此园林渡一生,抛却凡尘琐事,把酒弄墨,岂不快哉!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国人这种陶渊明心态在这个忙碌与旅游兴旺的时代更为显著。逃离城市喧嚣,贴近自然,心情变得舒畅。“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 也许真的如哲人所言,眼前所见其实源自心中所思。心情好了,即便美景被干扰,也会觉得十分美好。
观摩一圈下来,发现园林才是情人约会的绝妙地方,你侬我侬,嬉戏欢笑,赏花赏月,游园吟诗。比起今日流行的西式咖啡厅,这园林的幽静与肆意更显俏皮。美食作家殳俏有篇文章叫“走神的餐厅”,提到北京有家黑暗餐厅,整个吃饭过程就是一个大走神。若在这样的园林里生活,面对秀色可餐的佳人和美景,倒是宁愿天天走神啊。
4
在苏州古城区最高的地标建筑是北塔抱恩寺,俗称北寺塔,始建于三国,相传是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北寺塔共有九层,有江南第一古刹之称。苏州政府规定古城区的建筑物是不能超过该塔三层的,以防破坏古塔的风水和古城的天际线,所以登上宝塔的第三层便可以领略整个苏州古城的风貌了。站在北寺塔上,粉墙瓦黛,飞檐翘角,园林层叠,柳荷相映,桂花香飘……苏州城市风貌尽收眼底。
导游说,北寺塔的香火非常灵验,前来拜祭的善男信女很多,孙权、李隆基、乾隆都在此留下了深深的脚印。我们一行人也作虔诚状,走进佛堂诵经祈福。寺庙的和尚说,佛渡有缘人,祈福的时候一定要有诚心,佛祖会挑选“有缘人”进行指点答疑。何为有缘人呢?后来才知道,所谓的答疑不过是为了香火钱,听和尚解缘首先要交纳几百元的香火钱。这哪是佛渡有“缘”人啊,明明就是佛渡有“钱”人嘛。来到今日的世界,连普渡众生的佛祖都要嫌贫爱富啦?
尽管我不信佛,但是在佛堂面前还是心生敬畏。“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心中有所敬畏才能有所遵循。在现如今这个缺乏“信仰”,惟金钱与利益第一的社会里,那些道德泯灭的人真的应该摸摸自己的良心反思一下自己的敬畏之心在哪里?
5
也许是因为对古城区的建筑高度要求过于严格,挑战城市天际线的建筑在苏州新区内频频出现。比如号称苏州第一高楼的“环球188”,且不说名字之俗,气场之劣,诸如顶级商业CBD、国际时尚购物中心之类的奢侈字眼,早已把苏州的城市特色一一抹杀。也许是因为久居传统之地,苏州人更渴望与现代接轨,也许苏州人也希望将苏州从内敛、低调的格调里脱颖出来,期待一场华丽的转身,所以忘记了原本属于苏州的城市魅力。
那么,在苏州这样一个建筑造诣极深的城市里,如何建造一个新颖别致又能展示苏州魅力的建筑?答案在苏州博物馆里。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大师为苏州献上的一份珍贵的礼物。这位苏州望族之后,在为家乡设计博物馆时,采用钢结构嫁接,将“中国黑”花岗岩取代灰色青瓦,用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新的建筑肌理描绘出苏州传统的意境,打造了一个古朴而又不失现代的博物馆。入得馆内,苍白冷肃,静观历史。
钢的骨感,园林的框架,对称的格局,在旧式的建筑框架内却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意义。正如贝聿铭大师所说,“我注重的是如何用现代的建筑材料来表达传统,并使传统的东西具有时代的意义。”
与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肯尼迪图书馆、中银大厦等大师以往作品相比,苏州博物馆新馆略显得低调乖巧。在苏州古城特点浓郁的位置,建筑一个代表苏州的标志性建筑,的确让人费尽心思。过于新式,会扰乱苏州古城的协调性显得突兀,过于老派则没有新意,亦无法超越古人的智慧,失去了意义。贝聿铭大师秉承了“中而新,苏而新”的原则,定下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基调,确属聪明之举。
城市的魅力来自于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创新。卢铿董事长在《新东方主义》一书中说,“用属于中国自己的新时代语言去勾画我们城市未来的整体形态,是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责任。我们民族有那么丰厚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艺术的资源,为什么要把我们身边的美丽任由西方人去描绘?”集古今之韵,融旧领新,苏州博物馆把新东方的建筑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新与旧在此肌理相融,唇齿相依。
未来来自融化的过去。不要忘记,历史给予我们的除了回忆,还有未来。
去北寺塔的时候,路过一个名叫“平门府”的楼盘,一排排低矮的别墅有着苏州建筑的粉墙瓦黛、飞檐翘角、凉亭石桥,却又新颖别致。从远处望去,肃穆规整,错落有致。“一宅平门府,半座姑苏城”,围挡上的广告语赫然醒目。这是否是受贝聿铭大师的启发呢?据说去年这个项目楼王单价超9万,创苏州楼市最高成交单价纪录,能在这里买的起房子的人非富即贵,让人不禁咂舌。从另一个角度想,这也说明了具有传统魅力的新东方建筑才是未来的王者吧。
6
日常生活中的苏州人活得精致、讲究。仔细想想,从苏州的园林、丝绸、刺绣、玉器到古玩、字画,哪一样不是精雕细琢的呢。周作人在《苏州的回忆》中,便写到苏州生活的精致,“或华丽、或清淡,却无不是精炼的,这并不想要夸耀什么,却是自然应有的表现。”苏州人对吃住的讲究,是源自骨子里的细腻。
书香门第,珠围翠绕。曹雪芹说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富,说的是古代苏州的经济的富庶,贵,则指的是等级品位的显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古时的苏州不仅仅富庶,而且还有着知识渊博的风流才子,品德高尚又温文尔雅,才可称之为贵人。但是比起达官贵人的张扬放纵,苏州是深宅大院、珍楼宝屋里的富贵显要,来得要内敛含蓄的多。
现如今,苏州的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2011年前三季度,苏州的人均GDP已超越了深圳,跃居第四位。尽管现今苏州现代经济发达,现代人的思想越来越浮躁,但是苏州人骨子里崇尚富贵的性格仍然根深蒂固。就房子来说,苏州普通住房的房价并不算高。在苏州真正火热的是豪宅市场,古城区动辄上千万的豪宅显露出苏州有钱人对身份的在意。所以出身平民的刘嘉玲,在飞黄腾达之后,首先在拙政园附近购置宅院,从小在桃花坞弄堂里长大的她,一方面是对儿时记忆的缅怀,另一方面也是骨子里的那种富贵心态吧。
想想苏州富庶时,还未有上海,不禁肃然起敬。然而随着近代中国港口贸易的繁华,传统农业、手工业衰败,上海开始崛起。尽管苏州GDP排名一直位居前五,但是相比之下显得低调许多。历史潮流的变换,谁又能料想得到?
在这个水墨点染的城市里游荡,一路访古探幽,听听传说的故事,瞧瞧仕儒的生活,感叹历史的更迭,时代变迁,岂不是在时空隧道里穿越了一番?一路塞满了饱饱的肚皮,打个哈欠,睡了一觉,疑心是黄粱梦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