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与张国荣(番外)
一個月前,寫了一篇對林夕的雜感。本意只是爲了那個“林夕與張國榮”系列找資料,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
写林夕的文字我看过太多。无非都是“感激有歌把心境道破”的救赎宏论或“他不认识我却是最了解我的人”这类认亲行为。去心有林夕小组看一下,ID姓林的多的是,全部认亲。罕有从林夕世界观出发看他词作深度的文字。
由于视野和年资有限,本文我只能尽量选择一些世界观重叠的部分简单阐释。
毋需讳言,我中意林夕词是从张国荣起。我一直认为林夕给张国荣写的词中有一种大胆狂放的东西,在香港词坛绝无仅有,是一种收放自如。这种风格以“放”为主导,集中表现为一种跨性别,跨经验的美学观。
这话说得晦涩,解释一下,就是为张国荣写词可以腾飞入空。毋需匍匐地表哭哭笑笑细数人间多情事。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要以“有共鸣”这样的理由喜欢这些歌无疑是困难的。因为我们生在俗世,歌里描绘的却是如盛世花开的末世。常人难有如此激烈的感情,如“感官的张开,死生的掩盖”一般痴狂到极处的体验。林夕从情爱着手,描画的却是一副现代文化支离破碎结构中难得的完整。哑谜与暗语,自危与自保中折射的是飞蛾扑火的欲望和勇气。折花者必惜花。正因有自身内部的暴力,我们得以对抗这个暴力的世界(斯蒂文斯语)。在林夕与张国荣营造的末世氛围中,群体的,古典式的英雄已不复存在。救赎不复存在(Leslie在热情演唱会上说过:“我不信有来世,只想这一世给人多带来些快乐”)。这个瓦砾焦土掩盖的世界中,个体是唯一的主宰,是自我的英雄。而爱欲是人性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从爱欲中我们可以映照人性各个高贵不幸的断面。自恋、牺牲、忘我、冷漠、占有欲、相濡以沫……而在情爱的拉锯战中,现代人的恐懼壓力被得以提煉概況,具象化后再度抽象化。歌著寰宇奧秘的歌者用嘴唇和字句貼近耳朵,又再度挪開。如地獄的大門里洞開出天堂的幻覺——那就是独一无二的审美体验。张国荣不相信上帝,因为审美本身就是救赎。常人在形而下世界所失落的一切,都能在艺术的宫阙感官的殿堂中得到偿还。平庸的觸角,世俗的心機都被蕩滌于人性的完全和靈魂的赤裸。我們作為聆聽的人,在此釋放亦在此超生。聆聽林夕的張國榮,是一個由此岸被引渡向彼岸的過程。也是一個靈魂超驗的過程。这当然是不计代价的唯美主义。但對於藝術家而言,不计代价恰恰是获得救赎的前提。
这些特質無疑是歌者本人特质赋予的,不必在这些歌词的性别议题上做过多纠缠。因為與其他同性色彩的歌曲,如《禁色》《光天化日》相比,張國榮與林夕既無意為同志群體發聲,也無意把玩趨向多元的議題。美才是一切的落腳點。於是如毒蛇般狠狠箍緊的關係是由於“美”(怪你過分美麗),於是取悅愛人的手段是“美”(深閨梳晚妝好叫你欣賞“怨男”)。他們深知,站在自己的圈子中對這世界發聲,歸根結底要被劃入“異類”“邊緣”的範疇,那麼何不跳出小我,以帶有性別特色的筆(嗓音)將絕色揮灑盡致,將“異類”變作“異數”?“美”发于性别,又可以凌驾于性别之上,赋予性别,性取向以摇曳生姿的异色景观。这是绝妙的“少即是多”。因为即使同志的社会地位一时无法改变,这个群体所独具的艺术地位从来都不可忽视。他们的敏感和独特反成为了具有独特审美力的发声器官。这不是在宣传同志骄傲论,而是大部分同志确有这个便利。抛开同志的客观地位不谈,美确乎可以普度众生。
让我觉得饶有趣味的是,林夕为张国荣量身度造(当然,以张国荣本人为主导)的艺术形象,几乎是后期张国荣音乐形象的全部。但这远远不是林夕的全部。我得以认识林夕从张国荣起,但绝对不会到此为止。在林夕身上,有着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的,儒、释、道、近代、当代等多家思想纠缠。
(未完待续,PS,写的好爽~多谢哥哥~多谢爷=^_^=~)
写林夕的文字我看过太多。无非都是“感激有歌把心境道破”的救赎宏论或“他不认识我却是最了解我的人”这类认亲行为。去心有林夕小组看一下,ID姓林的多的是,全部认亲。罕有从林夕世界观出发看他词作深度的文字。
由于视野和年资有限,本文我只能尽量选择一些世界观重叠的部分简单阐释。
毋需讳言,我中意林夕词是从张国荣起。我一直认为林夕给张国荣写的词中有一种大胆狂放的东西,在香港词坛绝无仅有,是一种收放自如。这种风格以“放”为主导,集中表现为一种跨性别,跨经验的美学观。
这话说得晦涩,解释一下,就是为张国荣写词可以腾飞入空。毋需匍匐地表哭哭笑笑细数人间多情事。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要以“有共鸣”这样的理由喜欢这些歌无疑是困难的。因为我们生在俗世,歌里描绘的却是如盛世花开的末世。常人难有如此激烈的感情,如“感官的张开,死生的掩盖”一般痴狂到极处的体验。林夕从情爱着手,描画的却是一副现代文化支离破碎结构中难得的完整。哑谜与暗语,自危与自保中折射的是飞蛾扑火的欲望和勇气。折花者必惜花。正因有自身内部的暴力,我们得以对抗这个暴力的世界(斯蒂文斯语)。在林夕与张国荣营造的末世氛围中,群体的,古典式的英雄已不复存在。救赎不复存在(Leslie在热情演唱会上说过:“我不信有来世,只想这一世给人多带来些快乐”)。这个瓦砾焦土掩盖的世界中,个体是唯一的主宰,是自我的英雄。而爱欲是人性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从爱欲中我们可以映照人性各个高贵不幸的断面。自恋、牺牲、忘我、冷漠、占有欲、相濡以沫……而在情爱的拉锯战中,现代人的恐懼壓力被得以提煉概況,具象化后再度抽象化。歌著寰宇奧秘的歌者用嘴唇和字句貼近耳朵,又再度挪開。如地獄的大門里洞開出天堂的幻覺——那就是独一无二的审美体验。张国荣不相信上帝,因为审美本身就是救赎。常人在形而下世界所失落的一切,都能在艺术的宫阙感官的殿堂中得到偿还。平庸的觸角,世俗的心機都被蕩滌于人性的完全和靈魂的赤裸。我們作為聆聽的人,在此釋放亦在此超生。聆聽林夕的張國榮,是一個由此岸被引渡向彼岸的過程。也是一個靈魂超驗的過程。这当然是不计代价的唯美主义。但對於藝術家而言,不计代价恰恰是获得救赎的前提。
这些特質無疑是歌者本人特质赋予的,不必在这些歌词的性别议题上做过多纠缠。因為與其他同性色彩的歌曲,如《禁色》《光天化日》相比,張國榮與林夕既無意為同志群體發聲,也無意把玩趨向多元的議題。美才是一切的落腳點。於是如毒蛇般狠狠箍緊的關係是由於“美”(怪你過分美麗),於是取悅愛人的手段是“美”(深閨梳晚妝好叫你欣賞“怨男”)。他們深知,站在自己的圈子中對這世界發聲,歸根結底要被劃入“異類”“邊緣”的範疇,那麼何不跳出小我,以帶有性別特色的筆(嗓音)將絕色揮灑盡致,將“異類”變作“異數”?“美”发于性别,又可以凌驾于性别之上,赋予性别,性取向以摇曳生姿的异色景观。这是绝妙的“少即是多”。因为即使同志的社会地位一时无法改变,这个群体所独具的艺术地位从来都不可忽视。他们的敏感和独特反成为了具有独特审美力的发声器官。这不是在宣传同志骄傲论,而是大部分同志确有这个便利。抛开同志的客观地位不谈,美确乎可以普度众生。
让我觉得饶有趣味的是,林夕为张国荣量身度造(当然,以张国荣本人为主导)的艺术形象,几乎是后期张国荣音乐形象的全部。但这远远不是林夕的全部。我得以认识林夕从张国荣起,但绝对不会到此为止。在林夕身上,有着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的,儒、释、道、近代、当代等多家思想纠缠。
(未完待续,PS,写的好爽~多谢哥哥~多谢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