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06 《流动的盛宴》
或许是因为伍迪老头的《午夜巴黎》吧,忽然有一天就想起了海明威的这本书,然后心里涌起一股冲动,想要立刻拿到它一探究竟。当时不知怎么搞的,没找到更好的译本,无奈下买了黄山书社的版本。事实证明下单时那种不靠谱的感觉实在太靠谱了。这书大概根本没校订过,标点和人称错误层出不穷。最诡异的是,写译后记的译者叫“林之鹤”,而书的封面上印着的译者却是“陈燕敏”,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拿到书后我突然意识到期末考试来了,只好找出平时都不怎么看的专业课课本来读。这本书被放到一边,我只在烦到不行或忙里偷闲的时候拿来翻翻。今天考完数学大睡一场,醒来觉着,嗯,是时候读书了。于是,让自己尝试着走进一场流动的盛宴。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颇愉快的阅读体验,一本书真的能拯救一个可能会糟糕透顶的下午。之前没读过海明威的作品,连《老人与海》都没读过,而《午夜巴黎》里的海明威又太帅太范儿,所以对他我心里总存着一丝好奇。《流动的盛宴》里,海明威是个生活得十分坦然和洒脱的年轻作家。那时他刚刚辞去记者工作,没有固定收入,过得可谓穷困窘迫,对生活的态度却很积极。在巴黎的日子里,他勤奋地读书,认真地锻炼自己的写作,希望能写出最最真实的句子。而他的文字也确实干净、凝练、生动,你常常能在看似简单的一句话里找到令你突然心动的地方。
“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哪怕是虚假的春天,除了寻找什么地方能让人过得最快乐之外,就没有别的问题了。能够把一天毁了的就是人,要是你能做到不跟其他人约会,每一天都没什么限制。人总是快乐生活的妨碍者,除了极少数像春天那么美好的人。”我想到今年已经过去的春天,那个让人困惑也让人感动的季节。自己的生活中总少不了快乐生活的妨碍者,疲累和无力也似乎成了这年春天给我的第一感受。但好在也足够幸运,遇到些像春天那么美好的人,他们让我许多难熬的日子都能充满乐趣。
“一切事情——无论好或坏,停下来的时候,都会留下空虚。如果是坏事,空虚会自行补满。而如果是一件好事,那你就只有找到件更好的事才能把空虚填满。”其实很多时候,事情还没停下之前,我就开始想象事后定会如期而至的空虚了。这种情况在好事发生时最为严重。我妈曾说我这是“患得患失”,一语中的。大概这也是我不太喜欢聚会的原因之一吧。
“饥饿是很好的训练,从中你可以学到东西。只要别人不明白这些,你就超过他们了。”我觉得,我应该超过很多人了吧,哈哈。
“人们说,我们将来会做什么,种子就植于我们自身,但我似乎总是觉得,对那些笑对人生的人来说,种子却深埋在更加肥沃的土壤中,享用着更好的肥料。”因为这版的翻译特别别扭,我找来了另一版的译句。原文是:They say the seeds of what we will do are in all of us, but it always seemed to me that in those who make jokes in life the seeds are covered with better soil and with a higher grade of manure.
“‘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更多的谜,海姆,’他有一次对我这么说,‘真正没有野心的作家和真正没出版的好诗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东西。当然,这里有一个生计上的大问题。’”这是埃文•希普曼对海明威说的,他真的不在意自己的诗歌能不能出版。而我认为这话很中肯。
这本书是关于一座城的回忆,是海明威的青春记事。“巴黎永远不会结束。每个在此生活过的人都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记忆。无论我们是谁,巴黎如何改变,无论身处何种困境,或生活多么安逸,我们都会回去,她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巴黎永远值得你回去,无论你给她带来什么,你都会有所回报。但这是早年我们非常穷困却无比快乐时巴黎的样子。”不过,其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他在巴黎遇见的各式人物。他把对这些文化名人的爱憎都毫无保留地诉诸笔端,每一次的刻画都很生动,甚至能生动得让人忍俊不禁。
最经典的,应该是书中对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描写。在海明威笔下,这位大他三岁的作家就像个天真的孩童,他唐突直接的问话方式常令海明威不知所措。菲茨杰拉德有着过人的才情,却也十分荒唐和脆弱。“His talent was as natural as the pattern that was made by the dust on a butterfly's wings. At one time he understood it no more than the butterfly did and he did not know when it was brushed or marred. Later he became conscious of his damaged wings and of their construction and he learned to think and could not fly any more because the love of flight was gone and he could only remember when it had been effortless.”这是海明威对他的概括,看了不免叹息一声。
在读过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后,海明威明白了无论他表现如何,自己都要竭力做他的朋友。书中描写到他们结伴旅行时,菲茨杰拉德在淋雨后担心自己的健康,像个孩子似的不断胡闹。尽管海明威称“对于这出愚蠢的喜剧我已经厌倦透了”,他还是按菲茨杰拉德的要求悉心照顾他。在拿来体温计和阿司匹林后回到房间,海明威看到“司各特依然躺在那里,就像躺在墓石上似的,像是给自己立的一座纪念碑上的雕像,双目紧闭,带着一种可作为范例的尊严呼吸着”。尽管海明威语气稍显无奈,我还是觉得他眼中的菲茨杰拉德一定十分可爱。
(脑补二人相处的各种场景中==)
嗯,絮叨了这么久的流水账也该有个尾声了。其实我一直不觉得巴黎对于我有多大的吸引力,或许是因为身边的人向来对这座城不乏溢美之词。但我喜欢它的包容,喜欢20世纪20年代在那里流连的各式有趣、美好的人。正如海明威所说,“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却很年轻,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的钱财、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在月光下睡在你身边人的呼吸,都不简单。”
我想这是对巴黎最好的注脚。
拿到书后我突然意识到期末考试来了,只好找出平时都不怎么看的专业课课本来读。这本书被放到一边,我只在烦到不行或忙里偷闲的时候拿来翻翻。今天考完数学大睡一场,醒来觉着,嗯,是时候读书了。于是,让自己尝试着走进一场流动的盛宴。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颇愉快的阅读体验,一本书真的能拯救一个可能会糟糕透顶的下午。之前没读过海明威的作品,连《老人与海》都没读过,而《午夜巴黎》里的海明威又太帅太范儿,所以对他我心里总存着一丝好奇。《流动的盛宴》里,海明威是个生活得十分坦然和洒脱的年轻作家。那时他刚刚辞去记者工作,没有固定收入,过得可谓穷困窘迫,对生活的态度却很积极。在巴黎的日子里,他勤奋地读书,认真地锻炼自己的写作,希望能写出最最真实的句子。而他的文字也确实干净、凝练、生动,你常常能在看似简单的一句话里找到令你突然心动的地方。
“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哪怕是虚假的春天,除了寻找什么地方能让人过得最快乐之外,就没有别的问题了。能够把一天毁了的就是人,要是你能做到不跟其他人约会,每一天都没什么限制。人总是快乐生活的妨碍者,除了极少数像春天那么美好的人。”我想到今年已经过去的春天,那个让人困惑也让人感动的季节。自己的生活中总少不了快乐生活的妨碍者,疲累和无力也似乎成了这年春天给我的第一感受。但好在也足够幸运,遇到些像春天那么美好的人,他们让我许多难熬的日子都能充满乐趣。
“一切事情——无论好或坏,停下来的时候,都会留下空虚。如果是坏事,空虚会自行补满。而如果是一件好事,那你就只有找到件更好的事才能把空虚填满。”其实很多时候,事情还没停下之前,我就开始想象事后定会如期而至的空虚了。这种情况在好事发生时最为严重。我妈曾说我这是“患得患失”,一语中的。大概这也是我不太喜欢聚会的原因之一吧。
“饥饿是很好的训练,从中你可以学到东西。只要别人不明白这些,你就超过他们了。”我觉得,我应该超过很多人了吧,哈哈。
“人们说,我们将来会做什么,种子就植于我们自身,但我似乎总是觉得,对那些笑对人生的人来说,种子却深埋在更加肥沃的土壤中,享用着更好的肥料。”因为这版的翻译特别别扭,我找来了另一版的译句。原文是:They say the seeds of what we will do are in all of us, but it always seemed to me that in those who make jokes in life the seeds are covered with better soil and with a higher grade of manure.
“‘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更多的谜,海姆,’他有一次对我这么说,‘真正没有野心的作家和真正没出版的好诗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东西。当然,这里有一个生计上的大问题。’”这是埃文•希普曼对海明威说的,他真的不在意自己的诗歌能不能出版。而我认为这话很中肯。
这本书是关于一座城的回忆,是海明威的青春记事。“巴黎永远不会结束。每个在此生活过的人都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记忆。无论我们是谁,巴黎如何改变,无论身处何种困境,或生活多么安逸,我们都会回去,她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巴黎永远值得你回去,无论你给她带来什么,你都会有所回报。但这是早年我们非常穷困却无比快乐时巴黎的样子。”不过,其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他在巴黎遇见的各式人物。他把对这些文化名人的爱憎都毫无保留地诉诸笔端,每一次的刻画都很生动,甚至能生动得让人忍俊不禁。
最经典的,应该是书中对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描写。在海明威笔下,这位大他三岁的作家就像个天真的孩童,他唐突直接的问话方式常令海明威不知所措。菲茨杰拉德有着过人的才情,却也十分荒唐和脆弱。“His talent was as natural as the pattern that was made by the dust on a butterfly's wings. At one time he understood it no more than the butterfly did and he did not know when it was brushed or marred. Later he became conscious of his damaged wings and of their construction and he learned to think and could not fly any more because the love of flight was gone and he could only remember when it had been effortless.”这是海明威对他的概括,看了不免叹息一声。
在读过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后,海明威明白了无论他表现如何,自己都要竭力做他的朋友。书中描写到他们结伴旅行时,菲茨杰拉德在淋雨后担心自己的健康,像个孩子似的不断胡闹。尽管海明威称“对于这出愚蠢的喜剧我已经厌倦透了”,他还是按菲茨杰拉德的要求悉心照顾他。在拿来体温计和阿司匹林后回到房间,海明威看到“司各特依然躺在那里,就像躺在墓石上似的,像是给自己立的一座纪念碑上的雕像,双目紧闭,带着一种可作为范例的尊严呼吸着”。尽管海明威语气稍显无奈,我还是觉得他眼中的菲茨杰拉德一定十分可爱。
(脑补二人相处的各种场景中==)
嗯,絮叨了这么久的流水账也该有个尾声了。其实我一直不觉得巴黎对于我有多大的吸引力,或许是因为身边的人向来对这座城不乏溢美之词。但我喜欢它的包容,喜欢20世纪20年代在那里流连的各式有趣、美好的人。正如海明威所说,“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却很年轻,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的钱财、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在月光下睡在你身边人的呼吸,都不简单。”
我想这是对巴黎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