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燕山——【朝鮮王朝實錄・燕山君日記】 燕山君十二年(正德元年,1506年) 9月 2日条
己卯/今上(中宗)卽位于景福宮, 王廢遷于喬桐縣。
初, 王母廢妃尹氏, 性悍戾妬忌, 貞熹、昭惠、安順三王后, 見尹氏所爲, 多不道, 甚憂之, 日夜警訓, 愈不順, 惡行日甚。 成宗不得已稟懿旨, 上告宗廟而廢之。 王時尙在襁褓中, 及長, 成宗憐其失母, 且長嫡, 立爲王世子。 猜忌剛戾, 類所出, 性又不慧, 成宗妙選一時端正之士, 備東宮官屬, 訓誨輔導特至。 王久就師傅, 年且長矣, 猶不通解文理。 一日, 成宗試令裁決庶務, 闇不能辨。 成宗責之曰: ‘試思汝身。 是何等身? 寧可與諸子, 同爲優游, 不加意學問, 若是愚暗乎?’ 王以此憚見父王, 其召也, 多稱病不往。 一日, 成宗進酌昭惠王后, 命召世子, 又托疾, 屢促之竟不進, 成宗遣內人視之, 故無疾, 謂曰: ‘爾若不以疾白, 後當殺爾。’ 內人懼, 還以病啓。 成宗心知之, 內不樂而罷。 自是多有廢之之心, 而以今上尙幼, 他無嫡子, 且憫王少弱無恃, 竟不忍也。
及成宗薨, 王在喪疚中, 無戚容, 射殺後苑馴鹿而啗之, 戲遊如平日。 至見群臣, 下敎命, 務隱掩矯飾, 外人不識也。 然其初年, 先朝舊臣, 多有存者, 朝廷尙完, 政令不至荒紊, 自戊午誅芟之後, 王志漸肆, 務以嚴刑制下, 士氣日索, 無敢有正言極論者, 王益無所憚, 多縱荒慾。 至壬戌、癸亥之間, 爲張綠水所蠱惑, 荒淫日甚, 又多狂暴, 昭惠王后憂憊, 屢加規警, 王反怨焉。 外間往往聞之, 相聚耳語, 竊憂之, 昭惠又潛諭大臣, 使切諫, 王益忿。 常以拘制於朝廷, 不能縱欲, 爲怏怏, 未有以發。 時任士洪, 以陰險奸賊, 自先朝斥廢, 幾三十年, 居常切齒, 因其子崇載尙翁主, 得出入禁中。 揣知王意, 遂以威脅朝廷之術, 密中之, 王大悅, 亟擢崇品, 召見無時, 凡有所欲爲, 無不諮焉。 士洪承召, 必微服, 當昏由便門以入, 王常稱吾友豁齒翁來矣, 蓋士洪齒折而豁故也。 王於是, 大肆刑戮, 追究言事之人, 自大臣、臺諫、侍從, 誅竄殆盡, 朝廷一空。 怨廢妃事, 杖殺成宗後宮, 竄戮子女, 其子妻令嫁人妾, 給諸君駙馬畜之。 詬辱昭惠王后, 竟以憂悸, 成疾而斃, 乃短其喪, 從以日易月之制, 大行尙在殯, 而動樂不輟。 其與廢妃議及議追崇不可者, 皆加以重刑, 死者剖斬其屍, 籍其産, 而坐其族, 存者杖訊遠竄, 校理權達手, 以首倡見殺。
遂盡變祖宗舊典, 而紛亂之, 首革弘文館、司諫院, 又革司憲府持平二員, 以杜言路。 又制淫刑, 有穿掌、烙訊、斮胸、剮骨、寸斬、刳腹、碎骨飄風之名。 言少違意, 則稱爲逆命, 辭涉內間, 則指爲屬上, 羅織成罪, 以棄制書爲輕律, 以夷族爲常典, 一有所犯, 父子兄弟, 連逮就戮, 以至疎族, 亦被竄逐。 以匿名書及他罪被繫者, 辭相逮及, 塡滿牢獄, 經年(栲)〔拷〕掠, 毒楚備至。 謂舊當直廳狹隘, 乃移搆僕射廳而廣之, 名曰密威。 增設監獄之員。 至訊囚, 必命三公及承旨、禁府堂上雜治之, 士大夫受(榜)〔杖〕笞, 無虛日, 皆非其罪。 又立非議偶語之禁, 令監察, 日巡坊曲以伺察, 至朔望則啓之, 百司、庶府, 亦於朔望, 書啓非議時事人有無, 雖父子, 亦許告官, 然後相見, 衆庶搖手觸禁, 人人自危, 道路以目。
又於都城四方, 皆限百里立禁標, 廢其內州縣郡邑, 撤居民而空之, 以爲遊獵之所, 苟入此者, 立斬以徇, 畿甸數百里, 蕪莽極目, 鞠爲禽獸之場。 擇內需司奴富實者入處, 以便驅使, 元居之戶, 流離死亡, 相望於道路, 陵寢皆入標內, 無守護之人, 香火亦絶。 又撤都城內近闕人家, 自東抵西, 築石城以限之, 撤移文廟神版, 畜禽獸其中, 置修理都監, 大興工役, 聚四方工匠, 調發民戶, 皆至于京, 恢大宮室, 廣搆臺榭, 江濱水曲, 羅列遍滿, 鑿高塡陷, 錯通周道, 日夜率姬侍, 遊衍往來。 其最大者, 在三角山下藏義寺洞, 曰蕩春亭, 當溪水環曲抱流之上, 丹碧炫燿, 其下橫截溪流, 列搆廊院, 制極敝豁。 嘗欲引江流, 至亭下, 又欲鑿山, 引他溪, 合流亭下, 皆不得就。 在昌德宮後苑曰瑞葱臺, 高數十丈, 廣袤稱是。 鑿大池其下, 經年工未訖就。 又於臨津石壁斗絶之處, 搆別館, 以爲遊幸之所, 曲院回房, 俯瞰江流, 極爲奢巧。
又命造離宮於藏義寺洞、昭格署洞, 方鳩材就役, 諸董役之官, 侵督苛急, 笞(朴)〔扑〕如麻, 少不及程課, 又必徵歛物貨, 冤呼呻吟, 相續於路。 其稱築墻軍、築城軍、瑞葱亭軍、鑿池軍、離宮造成軍、仁陽殿造成軍、材木斫伐軍、流下軍等, 調發名數, 不可勝擧。 中外俱困, 公私殫竭, 流亡相繼, 至有闔邑幾空者, 其役于京者, 飢凍疾疫, 死者殆半。 坊井逵道, 人屍成積, 醜穢不可當, 或飢困羸, 病臥道側, 雖氣息尙存, 其傍居人, 畏被停屍之罪, 遞相曳棄, 無不死者。 具壽永, 永膺大君琰之壻, 其子又尙王女徽順公主, 以便侫邪媚, 見寵于王。 乃旁求美女以進之, 王惑之, 擢壽永爲八道都觀察使, 權傾中外。 自此內寵漸盛, 其最幸者曰田淑媛、張昭容。 王於二姬, 所言無不從, 所欲無不成, 鬻獄賣官, 攘人財物、臧獲、第舍, 無所不至。 少有忤拂於己, 必以禍中之, 宗戚、卿大夫, 無不受其侵辱, 背主規利, 無賴之徒, 稱爲族親而投托者, 不可勝紀。 持兩家圖書簡牘者, 交午四方, 所至騷然, 陵逼守宰, 殘虐齊民, 勢焰薰灼, 人莫敢有所犯, 謹祈遜避縮而已。 王爲起大第, 令臺官監督以賜之, 若因覲出入, 則中官及承旨、注書、宰相從行, 前導後擁, 如王妃之行焉。
又廣選侍女及公私賤良家女以入, 遣使八道, 搜採無遺, 數幾至萬, 其給使、隨從、稱房婢者數稱之。 設七院三閣以處之, 有運平、繼平、採紅、續紅、赴和、洽黎等號, 別選者曰興淸樂。 樂有三科, 未經幸者曰地科, 經幸者曰天科, 幸而未洽歡者曰半天科, 其最寵者, 用爵號, 有淑華、麗媛、閑娥等名, 其勢焰寵幸, 與田、張埒者亦多焉。 王沈酗其中, 惟日不足, 率興淸等, 遊馳禁標內, 或獵或飮, 歌舞荒亡。 性狂躁, 不能久留一處, 驅逐倏東忽西, 雖近侍內人, 莫測其行止。 又稱奉孝慈殿, 進宴無虛日, 或深夜馳進開宴, 或逼侍遠遊, 歷崎嶇阻險, 大妃亦不能堪, 懼不敢違。 常設內宴, 必命宗宰、士大夫妻入參, 至有連日夜不出者, 醜聲播聞。 時大妃移御景福宮, 王爲大妃, 於慶會樓池, 輸運官私船艦, 橫亘連結, 上鋪以板, 若平地然, 設彩棚, 象海中三山, 中曰萬歲, 左曰迎忠, 右曰鎭邪, 上列殿宇、寺觀、人物之狀, 極其奇巧, 池中剪綵爲花, 而列植之, 泛龍舟畫艦, 交耀輝暎, 其左山, 設在朝之士揚揚得意之形, 右爲竄謫之人窮愁苦困之態。 王自製詩揭之, 又令文士製之, 皆敍三山命名之意, 日歡飮爲樂, 其花草、人物之形, 因雨以漫毁, 則易之以新。 大妃雖黽勉與宴, 罷常噓噫不樂。
又於宮內, 置調隼坊, 畜鷹犬無數, 料食之費, 動以千計, 徵四方珍禽奇獸, 亦聚其中, 別設鷹軍, 屬內鷹坊, 分番遞更, 以萬數, 分屬于兩大將, 又有衛將以下諸將之數, 使相統屬, 設考頑官、解鷹官, 以檢鷹犬驅獵之事, 率皆狂縱無賴之徒。 王欲獵, 則大將以下, 各率鷹軍以赴, 謂之內山行。 又聚四方駿馬, 分設龍廐、麟廐、雲廐、麒廐、神駿坊、德驥坊、奉巡司以養之, 加置司僕寺員, 俾專監牧, 以爲遊幸、出獵之用。
王自知所行不道, 內怍於心, 欲混亂人道, 使同於己。 乃短士大夫親喪, 指有孝行者, 爲詭異而殺之, 逼令兄弟, 相奸其妾, 三綱絶而彝倫熄滅。 於是衆叛親離, 中外咸怨, 唯士洪、壽永及群小奸侫之輩, 怙勢自恣, 當時在大臣之列者, 傍觀無如之何。 貪寵畏禍, 一復一日, 莫有爲圖存社稷計者。 王常慮竄謫之人, 因怨生事, 皆令移配絶島, 定苦役。 分遣二品堂上官, 稱鎭幽謹理使, 各率從事官一員, 往檢之, 拘囚纍繫, 使不得自由, 人皆自分死在朝夕。 王久益疑之, 欲盡殲除, 謂李長坤最武勇, 恐終爲變, 命執送京師, 將先殺之, 長坤聞之, 卽亡命。 王大怒, 購捕甚急, 遣京朝官, 同諸道所在發軍搜捕, 都下洶洶, 或謂長坤亡命, 唱衆擧兵。
平城君朴元宗、前參判成希顔同里閈, 每相就論時事曰: ‘今政令昏虐, 民墜塗炭, 宗社將覆, 當國大臣, 徒承順敎令不暇, 無一人有圖安之計。 吾等俱受成廟厚恩, 安忍坐視? 觀天命人心, 已有所屬, 盍圖推戴, 以匡社稷乎?’ 遂定大計, 而未有與謀者。
副正辛允武, 爲王所寵任, 居常憂懼, 自慮一朝有變, 禍將及己, 就見元宗等語曰: “方今中外怨叛, 王之左右親信, 亦皆離心, 禍患朝夕必發。 且李長坤武勇有略, 今亡命, 必不浪死溝壑。 若倡謫人檄郡邑, 興兵內向, 則非徒吾輩爲所齏粉, 社稷將輸他人之手, 事至於此, 則雖欲有所爲, 不可及已。’ 元宗等決意。 謂吏曹判書柳順汀, 可與共事, 以其謀語之, 亦從。 因召張珽、朴永文, 與允武約聚武士。 又約龍廐諸將, 各領鷹軍以赴。 乃於戊寅夕, 皆會訓鍊院, 希顔馳見金壽童、金勘, 語與同赴, 勘卽從之, 壽童驚懼罔措, 良久乃從。 又以柳子光多機謀, 且歷事多, 亦召與俱, 分遣勇士于任士洪、愼守勤ㆍ守英家, 椎殺之, 又遣人斬愼守謙于開城府。 都中大小聞者, 皆不期而會, 須臾雲集, 乃部署諸將, 發龍廐馬以給之, 使各領軍, 圍把宮城, 又縱諸獄囚, 以從軍, 時夜已三鼓。 遣尹衡老, 詣今上私第, 白其由, 仍留侍, 繼遣雲山君誡等及武士數十人侍衛, 以備非常。 希顔等俱止敦化門外待曙, 宿衛將士、侍從、閹寺等知之, 爭由溝竇而出, 俄頃宮已空矣。 承旨尹璋、曺繼衡、李堣聞變, 倉皇入白王, 王驚惶走出, 執承旨手, 噤不能言。 璋等托以伺察外變, 稍稍亡散, 皆自水溝中走出, 或有失足墜溷廁間者。 元宗等令內侍, 從將士數人, 白王出寶, 又請移處東宮, 誅田同、沈今孫、姜凝、金孝孫等于軍中。
黎明宮門開, 元宗等詣景福宮, 啓于大妃曰: ‘主上大失君道, 不可以主宗廟, 天命人心, 已屬於晋城大君諱, 群臣欲奉懿旨, 迎晋城, 入承大統, 請下成命。’ 大妃傳曰: ‘國勢至此, 於社稷計, 所不得已。 可依卿等所啓。’ 順汀奉旨, 卽詣今上私第白之, 上牢讓曰: ‘朝廷爲宗社大計, 固當如是, 予實不德, 何以堪承?’ 拒之再三, 然後乃許。 順汀扈侍入景福宮, 行路瞻仰, 莫不垂涕, 咸自以爲 ‘得聖主, 出於膏火中。’ 申時卽位于勤政殿, 受百官賀, 大赦中外, 以大妃命, 廢前王降封燕山君, 遷于喬桐, 廢王妃愼氏, 出處私第, 安置世子及諸王子于諸邑, 誅田非、綠水、白犬于軍器寺前, 都人爭以瓦礫, 擲其陰戶曰: ‘一國膏血, 盡於此。’ 須臾成積。 命議定策功, 以元宗等, 欲與諸宗宰分功, 以安衆心, 初不與議如柳洵等數十人, 皆參靖國功臣。
初元宗等, 會敦化門外, 遣人召洵, 洵知有變, 罔知所爲, 出窺門隙, 復入者數四, 又從門隙語曰: ‘吾不欲死于溝巷, 可於此, 任爲之。’ 久知無他, 然後出。 具壽永初聞元宗等擧義, 卽往赴訓鍊院, 見諸將。 諸將相顧愕然, 然業已至, 許自效, 竟得參勳籍。 時謫人柳濱、李顆、金駿孫等, 唱衆謀擧兵于全羅道, 曺淑沂等, 又議擧兵于慶尙道, 皆欲推戴今上, 及聞上已卽位乃止。 初王令百官, 書刻忠字、誠字, 分貼于紗帽前後, 蓋以忠誠責勵也。 凡遊幸出入, 禁稱行幸, 而曰擧動, 又選置興淸, 必欲滿萬, 及廢遷喬桐, 居棘圍中, 民間追怨王, 作俚歌以歌之曰:
忠誠是詐謀, 擧動卽喬桐。 一萬興淸何處置, 夕陽天末去誰從? 已哉此亦娘婦家, 無妨達曙且從容。
蓋紗帽與詐謀, 擧動與喬桐, 音相近, 方言稱婦與稱荊棘, 語相類, 故托意歌之。 廢婦愼氏, 有賢德, 和厚溫謹, 撫群下以恩, 王有所寵幸, 妃亦加厚之, 王雖狂虐, 甚見重。 每見王多殺不辜, 淫縱無道, 日夜憂悶, 時或泣諫, 辭意切至, 王雖不能聽, 亦不之怒。 又每戒勑大君、公主、姆保、奴僕, 不令橫恣, 至是號泣, 必欲從王而去, 不得。
初, 王母廢妃尹氏, 性悍戾妬忌, 貞熹、昭惠、安順三王后, 見尹氏所爲, 多不道, 甚憂之, 日夜警訓, 愈不順, 惡行日甚。 成宗不得已稟懿旨, 上告宗廟而廢之。 王時尙在襁褓中, 及長, 成宗憐其失母, 且長嫡, 立爲王世子。 猜忌剛戾, 類所出, 性又不慧, 成宗妙選一時端正之士, 備東宮官屬, 訓誨輔導特至。 王久就師傅, 年且長矣, 猶不通解文理。 一日, 成宗試令裁決庶務, 闇不能辨。 成宗責之曰: ‘試思汝身。 是何等身? 寧可與諸子, 同爲優游, 不加意學問, 若是愚暗乎?’ 王以此憚見父王, 其召也, 多稱病不往。 一日, 成宗進酌昭惠王后, 命召世子, 又托疾, 屢促之竟不進, 成宗遣內人視之, 故無疾, 謂曰: ‘爾若不以疾白, 後當殺爾。’ 內人懼, 還以病啓。 成宗心知之, 內不樂而罷。 自是多有廢之之心, 而以今上尙幼, 他無嫡子, 且憫王少弱無恃, 竟不忍也。
及成宗薨, 王在喪疚中, 無戚容, 射殺後苑馴鹿而啗之, 戲遊如平日。 至見群臣, 下敎命, 務隱掩矯飾, 外人不識也。 然其初年, 先朝舊臣, 多有存者, 朝廷尙完, 政令不至荒紊, 自戊午誅芟之後, 王志漸肆, 務以嚴刑制下, 士氣日索, 無敢有正言極論者, 王益無所憚, 多縱荒慾。 至壬戌、癸亥之間, 爲張綠水所蠱惑, 荒淫日甚, 又多狂暴, 昭惠王后憂憊, 屢加規警, 王反怨焉。 外間往往聞之, 相聚耳語, 竊憂之, 昭惠又潛諭大臣, 使切諫, 王益忿。 常以拘制於朝廷, 不能縱欲, 爲怏怏, 未有以發。 時任士洪, 以陰險奸賊, 自先朝斥廢, 幾三十年, 居常切齒, 因其子崇載尙翁主, 得出入禁中。 揣知王意, 遂以威脅朝廷之術, 密中之, 王大悅, 亟擢崇品, 召見無時, 凡有所欲爲, 無不諮焉。 士洪承召, 必微服, 當昏由便門以入, 王常稱吾友豁齒翁來矣, 蓋士洪齒折而豁故也。 王於是, 大肆刑戮, 追究言事之人, 自大臣、臺諫、侍從, 誅竄殆盡, 朝廷一空。 怨廢妃事, 杖殺成宗後宮, 竄戮子女, 其子妻令嫁人妾, 給諸君駙馬畜之。 詬辱昭惠王后, 竟以憂悸, 成疾而斃, 乃短其喪, 從以日易月之制, 大行尙在殯, 而動樂不輟。 其與廢妃議及議追崇不可者, 皆加以重刑, 死者剖斬其屍, 籍其産, 而坐其族, 存者杖訊遠竄, 校理權達手, 以首倡見殺。
遂盡變祖宗舊典, 而紛亂之, 首革弘文館、司諫院, 又革司憲府持平二員, 以杜言路。 又制淫刑, 有穿掌、烙訊、斮胸、剮骨、寸斬、刳腹、碎骨飄風之名。 言少違意, 則稱爲逆命, 辭涉內間, 則指爲屬上, 羅織成罪, 以棄制書爲輕律, 以夷族爲常典, 一有所犯, 父子兄弟, 連逮就戮, 以至疎族, 亦被竄逐。 以匿名書及他罪被繫者, 辭相逮及, 塡滿牢獄, 經年(栲)〔拷〕掠, 毒楚備至。 謂舊當直廳狹隘, 乃移搆僕射廳而廣之, 名曰密威。 增設監獄之員。 至訊囚, 必命三公及承旨、禁府堂上雜治之, 士大夫受(榜)〔杖〕笞, 無虛日, 皆非其罪。 又立非議偶語之禁, 令監察, 日巡坊曲以伺察, 至朔望則啓之, 百司、庶府, 亦於朔望, 書啓非議時事人有無, 雖父子, 亦許告官, 然後相見, 衆庶搖手觸禁, 人人自危, 道路以目。
又於都城四方, 皆限百里立禁標, 廢其內州縣郡邑, 撤居民而空之, 以爲遊獵之所, 苟入此者, 立斬以徇, 畿甸數百里, 蕪莽極目, 鞠爲禽獸之場。 擇內需司奴富實者入處, 以便驅使, 元居之戶, 流離死亡, 相望於道路, 陵寢皆入標內, 無守護之人, 香火亦絶。 又撤都城內近闕人家, 自東抵西, 築石城以限之, 撤移文廟神版, 畜禽獸其中, 置修理都監, 大興工役, 聚四方工匠, 調發民戶, 皆至于京, 恢大宮室, 廣搆臺榭, 江濱水曲, 羅列遍滿, 鑿高塡陷, 錯通周道, 日夜率姬侍, 遊衍往來。 其最大者, 在三角山下藏義寺洞, 曰蕩春亭, 當溪水環曲抱流之上, 丹碧炫燿, 其下橫截溪流, 列搆廊院, 制極敝豁。 嘗欲引江流, 至亭下, 又欲鑿山, 引他溪, 合流亭下, 皆不得就。 在昌德宮後苑曰瑞葱臺, 高數十丈, 廣袤稱是。 鑿大池其下, 經年工未訖就。 又於臨津石壁斗絶之處, 搆別館, 以爲遊幸之所, 曲院回房, 俯瞰江流, 極爲奢巧。
又命造離宮於藏義寺洞、昭格署洞, 方鳩材就役, 諸董役之官, 侵督苛急, 笞(朴)〔扑〕如麻, 少不及程課, 又必徵歛物貨, 冤呼呻吟, 相續於路。 其稱築墻軍、築城軍、瑞葱亭軍、鑿池軍、離宮造成軍、仁陽殿造成軍、材木斫伐軍、流下軍等, 調發名數, 不可勝擧。 中外俱困, 公私殫竭, 流亡相繼, 至有闔邑幾空者, 其役于京者, 飢凍疾疫, 死者殆半。 坊井逵道, 人屍成積, 醜穢不可當, 或飢困羸, 病臥道側, 雖氣息尙存, 其傍居人, 畏被停屍之罪, 遞相曳棄, 無不死者。 具壽永, 永膺大君琰之壻, 其子又尙王女徽順公主, 以便侫邪媚, 見寵于王。 乃旁求美女以進之, 王惑之, 擢壽永爲八道都觀察使, 權傾中外。 自此內寵漸盛, 其最幸者曰田淑媛、張昭容。 王於二姬, 所言無不從, 所欲無不成, 鬻獄賣官, 攘人財物、臧獲、第舍, 無所不至。 少有忤拂於己, 必以禍中之, 宗戚、卿大夫, 無不受其侵辱, 背主規利, 無賴之徒, 稱爲族親而投托者, 不可勝紀。 持兩家圖書簡牘者, 交午四方, 所至騷然, 陵逼守宰, 殘虐齊民, 勢焰薰灼, 人莫敢有所犯, 謹祈遜避縮而已。 王爲起大第, 令臺官監督以賜之, 若因覲出入, 則中官及承旨、注書、宰相從行, 前導後擁, 如王妃之行焉。
又廣選侍女及公私賤良家女以入, 遣使八道, 搜採無遺, 數幾至萬, 其給使、隨從、稱房婢者數稱之。 設七院三閣以處之, 有運平、繼平、採紅、續紅、赴和、洽黎等號, 別選者曰興淸樂。 樂有三科, 未經幸者曰地科, 經幸者曰天科, 幸而未洽歡者曰半天科, 其最寵者, 用爵號, 有淑華、麗媛、閑娥等名, 其勢焰寵幸, 與田、張埒者亦多焉。 王沈酗其中, 惟日不足, 率興淸等, 遊馳禁標內, 或獵或飮, 歌舞荒亡。 性狂躁, 不能久留一處, 驅逐倏東忽西, 雖近侍內人, 莫測其行止。 又稱奉孝慈殿, 進宴無虛日, 或深夜馳進開宴, 或逼侍遠遊, 歷崎嶇阻險, 大妃亦不能堪, 懼不敢違。 常設內宴, 必命宗宰、士大夫妻入參, 至有連日夜不出者, 醜聲播聞。 時大妃移御景福宮, 王爲大妃, 於慶會樓池, 輸運官私船艦, 橫亘連結, 上鋪以板, 若平地然, 設彩棚, 象海中三山, 中曰萬歲, 左曰迎忠, 右曰鎭邪, 上列殿宇、寺觀、人物之狀, 極其奇巧, 池中剪綵爲花, 而列植之, 泛龍舟畫艦, 交耀輝暎, 其左山, 設在朝之士揚揚得意之形, 右爲竄謫之人窮愁苦困之態。 王自製詩揭之, 又令文士製之, 皆敍三山命名之意, 日歡飮爲樂, 其花草、人物之形, 因雨以漫毁, 則易之以新。 大妃雖黽勉與宴, 罷常噓噫不樂。
又於宮內, 置調隼坊, 畜鷹犬無數, 料食之費, 動以千計, 徵四方珍禽奇獸, 亦聚其中, 別設鷹軍, 屬內鷹坊, 分番遞更, 以萬數, 分屬于兩大將, 又有衛將以下諸將之數, 使相統屬, 設考頑官、解鷹官, 以檢鷹犬驅獵之事, 率皆狂縱無賴之徒。 王欲獵, 則大將以下, 各率鷹軍以赴, 謂之內山行。 又聚四方駿馬, 分設龍廐、麟廐、雲廐、麒廐、神駿坊、德驥坊、奉巡司以養之, 加置司僕寺員, 俾專監牧, 以爲遊幸、出獵之用。
王自知所行不道, 內怍於心, 欲混亂人道, 使同於己。 乃短士大夫親喪, 指有孝行者, 爲詭異而殺之, 逼令兄弟, 相奸其妾, 三綱絶而彝倫熄滅。 於是衆叛親離, 中外咸怨, 唯士洪、壽永及群小奸侫之輩, 怙勢自恣, 當時在大臣之列者, 傍觀無如之何。 貪寵畏禍, 一復一日, 莫有爲圖存社稷計者。 王常慮竄謫之人, 因怨生事, 皆令移配絶島, 定苦役。 分遣二品堂上官, 稱鎭幽謹理使, 各率從事官一員, 往檢之, 拘囚纍繫, 使不得自由, 人皆自分死在朝夕。 王久益疑之, 欲盡殲除, 謂李長坤最武勇, 恐終爲變, 命執送京師, 將先殺之, 長坤聞之, 卽亡命。 王大怒, 購捕甚急, 遣京朝官, 同諸道所在發軍搜捕, 都下洶洶, 或謂長坤亡命, 唱衆擧兵。
平城君朴元宗、前參判成希顔同里閈, 每相就論時事曰: ‘今政令昏虐, 民墜塗炭, 宗社將覆, 當國大臣, 徒承順敎令不暇, 無一人有圖安之計。 吾等俱受成廟厚恩, 安忍坐視? 觀天命人心, 已有所屬, 盍圖推戴, 以匡社稷乎?’ 遂定大計, 而未有與謀者。
副正辛允武, 爲王所寵任, 居常憂懼, 自慮一朝有變, 禍將及己, 就見元宗等語曰: “方今中外怨叛, 王之左右親信, 亦皆離心, 禍患朝夕必發。 且李長坤武勇有略, 今亡命, 必不浪死溝壑。 若倡謫人檄郡邑, 興兵內向, 則非徒吾輩爲所齏粉, 社稷將輸他人之手, 事至於此, 則雖欲有所爲, 不可及已。’ 元宗等決意。 謂吏曹判書柳順汀, 可與共事, 以其謀語之, 亦從。 因召張珽、朴永文, 與允武約聚武士。 又約龍廐諸將, 各領鷹軍以赴。 乃於戊寅夕, 皆會訓鍊院, 希顔馳見金壽童、金勘, 語與同赴, 勘卽從之, 壽童驚懼罔措, 良久乃從。 又以柳子光多機謀, 且歷事多, 亦召與俱, 分遣勇士于任士洪、愼守勤ㆍ守英家, 椎殺之, 又遣人斬愼守謙于開城府。 都中大小聞者, 皆不期而會, 須臾雲集, 乃部署諸將, 發龍廐馬以給之, 使各領軍, 圍把宮城, 又縱諸獄囚, 以從軍, 時夜已三鼓。 遣尹衡老, 詣今上私第, 白其由, 仍留侍, 繼遣雲山君誡等及武士數十人侍衛, 以備非常。 希顔等俱止敦化門外待曙, 宿衛將士、侍從、閹寺等知之, 爭由溝竇而出, 俄頃宮已空矣。 承旨尹璋、曺繼衡、李堣聞變, 倉皇入白王, 王驚惶走出, 執承旨手, 噤不能言。 璋等托以伺察外變, 稍稍亡散, 皆自水溝中走出, 或有失足墜溷廁間者。 元宗等令內侍, 從將士數人, 白王出寶, 又請移處東宮, 誅田同、沈今孫、姜凝、金孝孫等于軍中。
黎明宮門開, 元宗等詣景福宮, 啓于大妃曰: ‘主上大失君道, 不可以主宗廟, 天命人心, 已屬於晋城大君諱, 群臣欲奉懿旨, 迎晋城, 入承大統, 請下成命。’ 大妃傳曰: ‘國勢至此, 於社稷計, 所不得已。 可依卿等所啓。’ 順汀奉旨, 卽詣今上私第白之, 上牢讓曰: ‘朝廷爲宗社大計, 固當如是, 予實不德, 何以堪承?’ 拒之再三, 然後乃許。 順汀扈侍入景福宮, 行路瞻仰, 莫不垂涕, 咸自以爲 ‘得聖主, 出於膏火中。’ 申時卽位于勤政殿, 受百官賀, 大赦中外, 以大妃命, 廢前王降封燕山君, 遷于喬桐, 廢王妃愼氏, 出處私第, 安置世子及諸王子于諸邑, 誅田非、綠水、白犬于軍器寺前, 都人爭以瓦礫, 擲其陰戶曰: ‘一國膏血, 盡於此。’ 須臾成積。 命議定策功, 以元宗等, 欲與諸宗宰分功, 以安衆心, 初不與議如柳洵等數十人, 皆參靖國功臣。
初元宗等, 會敦化門外, 遣人召洵, 洵知有變, 罔知所爲, 出窺門隙, 復入者數四, 又從門隙語曰: ‘吾不欲死于溝巷, 可於此, 任爲之。’ 久知無他, 然後出。 具壽永初聞元宗等擧義, 卽往赴訓鍊院, 見諸將。 諸將相顧愕然, 然業已至, 許自效, 竟得參勳籍。 時謫人柳濱、李顆、金駿孫等, 唱衆謀擧兵于全羅道, 曺淑沂等, 又議擧兵于慶尙道, 皆欲推戴今上, 及聞上已卽位乃止。 初王令百官, 書刻忠字、誠字, 分貼于紗帽前後, 蓋以忠誠責勵也。 凡遊幸出入, 禁稱行幸, 而曰擧動, 又選置興淸, 必欲滿萬, 及廢遷喬桐, 居棘圍中, 民間追怨王, 作俚歌以歌之曰:
忠誠是詐謀, 擧動卽喬桐。 一萬興淸何處置, 夕陽天末去誰從? 已哉此亦娘婦家, 無妨達曙且從容。
蓋紗帽與詐謀, 擧動與喬桐, 音相近, 方言稱婦與稱荊棘, 語相類, 故托意歌之。 廢婦愼氏, 有賢德, 和厚溫謹, 撫群下以恩, 王有所寵幸, 妃亦加厚之, 王雖狂虐, 甚見重。 每見王多殺不辜, 淫縱無道, 日夜憂悶, 時或泣諫, 辭意切至, 王雖不能聽, 亦不之怒。 又每戒勑大君、公主、姆保、奴僕, 不令橫恣, 至是號泣, 必欲從王而去, 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