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还觉得F4很帅
半岛按:昨晚我在人人上发了一条状态,是针对我人人相册里“我欣赏的中国公众人物”有感而发的。创建相册的时候,我对他们这帮人,的确是发自内心的欣赏。而现在,我也确确实实是发自内心地对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表示质疑,也确实在深刻反省我当时的判断标准。
我是个兴趣很广泛的人,对文史、哲学、时政、艺术、足球,包括自然科学等,虽然了解不多且深浅有别,但都有着相当的求知欲。我曾经写过一篇很长的文章来回顾剖析我的兴趣之路。所有的兴趣都不是天生形成的,有家庭背景的熏陶,也有求学和成长环境的激励,还有朋友圈的引导和推荐。比如我对历史的兴趣来的很早,这源自家庭背景,但我很晚才开始听古典音乐,因为一直没有合适的人来带我入门;我小的时候只读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但不妨碍我现在对红楼梦的理解大过它们;我曾经是那么地讨厌足球,后来却会为了看欧洲杯不惜牺牲掉上班时间。
还有,我小的时候还会觉得F4很帅。因为那个时候对“帅”的定义很简单,而且他们的外表也的确符合这个标准。我也听过许许多多的流行音乐、看过《还珠格格》和众多琼瑶电视剧。至于相册里的那些公众人物,我以前的确是非常喜欢黄磊在《似水年华》里表现的文艺腔,也拜服梁文道李敖表现出来的渊博,以及陈丹青韩寒对谈文学作品的勇气。
有一次和别人聊天,对方说,哎,我当年还喜欢过余秋雨。过了一会他又说,我大学那会还很喜欢梁文道。话没有往下说,但意思显而易见----我现在不喜欢他们了。我猜他现在不喜欢他们的原因是遇到了更好的人和作品吧,所以回头对当时的。可是,如果没有余秋雨,或许他就不会因此喜欢文学;不喜欢文学,也许就很难去读完余秋雨,并且怀着渴求的心理继续阅读其他的作家。那么,也就很难读到沈从文、阿城和汪曾祺笔下更好的作品。同样的,如果没有梁文道,或许有许多人不会喜欢看书,也就更不会通过大量阅读形成自己的阅读品位,更遑论回来质疑梁文道的读书方法。如果余秋雨和梁文道真的如同他平时为人为文表现出来的那样谦虚儒雅,那他们一定会乐意扮演这样抛砖引玉的角色。
我难道就不该感谢我以前的那些喜好么?诚然,我已经不会觉得F4很帅了,反过来说没有他们的铺垫,我对“帅”这个字的定义就不会经历一番质变。我也不会再去阅读陈丹青和韩寒写的东西,不过如果没有他们,我也不会发现他们身上的缺陷,更不会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再也不会读李敖的新作品,毫不客气地说他的脑子真的坏掉了,可是难道就可以否定他以前的作品?人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历练,对许多东西的理解也是一样。如果有谁真正发自内心地认为巴赫的作品是世间最美妙的旋律,那么在他听到人生中第一段音符时,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吧。否则,他怎么会有耐心听到巴赫?
曾经有一位我的同龄人问我,你看过《梦里花落知多少》吗?我说没有;那你听过陈绮贞么?我也没有。对方义愤地说,那你还算80后么?我曾经也对此觉得非常义愤,你凭什么就认定其他80后必须和你拥有一样的欣赏眼光,或者说,你有什么资格来界定80后的欣赏标准。这样的义愤背后,不知不觉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我不是也在私自界定欣赏标准?许多80后喜欢或者喜欢过郭敬明是铁打的事实----上高中的时候班上绝大多数人人手一本。陈绮贞就更不用说了,文艺女王的称号绝对不是她自封。虽然有许多人在这两人面前停止了继续前进的脚步,可也有更多人跨过了他们的限制,去认识到了更好的东西。
我嘲笑过喜欢郭敬明和陈绮贞的人,可是我不得不承认我没有认真地读过郭的书,也没有认真听过陈的歌。我想我充其量只能说我不喜欢,没有资格断言他们就不好,就一无是处。我唯一有资格说的话是,郭敬明绝对不会是最好的作家,当然汪曾祺和阿城也未必是。而对于那些我过去曾经当成最高精神追求,现在已经不再喜欢的人和事,我是不是也应该有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毕竟人生是一场阶梯式的旅行,站在高处的人回头望去,会看到无数人在他的下面徘徊。他们不应该感到自满,会有站在更高阶梯上的人看着他们;他们更不应该去鄙视过去,反倒应该充满庆幸,没有这些垫脚石作为铺垫,就没有今天的认识高度。
我是个兴趣很广泛的人,对文史、哲学、时政、艺术、足球,包括自然科学等,虽然了解不多且深浅有别,但都有着相当的求知欲。我曾经写过一篇很长的文章来回顾剖析我的兴趣之路。所有的兴趣都不是天生形成的,有家庭背景的熏陶,也有求学和成长环境的激励,还有朋友圈的引导和推荐。比如我对历史的兴趣来的很早,这源自家庭背景,但我很晚才开始听古典音乐,因为一直没有合适的人来带我入门;我小的时候只读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但不妨碍我现在对红楼梦的理解大过它们;我曾经是那么地讨厌足球,后来却会为了看欧洲杯不惜牺牲掉上班时间。
还有,我小的时候还会觉得F4很帅。因为那个时候对“帅”的定义很简单,而且他们的外表也的确符合这个标准。我也听过许许多多的流行音乐、看过《还珠格格》和众多琼瑶电视剧。至于相册里的那些公众人物,我以前的确是非常喜欢黄磊在《似水年华》里表现的文艺腔,也拜服梁文道李敖表现出来的渊博,以及陈丹青韩寒对谈文学作品的勇气。
有一次和别人聊天,对方说,哎,我当年还喜欢过余秋雨。过了一会他又说,我大学那会还很喜欢梁文道。话没有往下说,但意思显而易见----我现在不喜欢他们了。我猜他现在不喜欢他们的原因是遇到了更好的人和作品吧,所以回头对当时的。可是,如果没有余秋雨,或许他就不会因此喜欢文学;不喜欢文学,也许就很难去读完余秋雨,并且怀着渴求的心理继续阅读其他的作家。那么,也就很难读到沈从文、阿城和汪曾祺笔下更好的作品。同样的,如果没有梁文道,或许有许多人不会喜欢看书,也就更不会通过大量阅读形成自己的阅读品位,更遑论回来质疑梁文道的读书方法。如果余秋雨和梁文道真的如同他平时为人为文表现出来的那样谦虚儒雅,那他们一定会乐意扮演这样抛砖引玉的角色。
我难道就不该感谢我以前的那些喜好么?诚然,我已经不会觉得F4很帅了,反过来说没有他们的铺垫,我对“帅”这个字的定义就不会经历一番质变。我也不会再去阅读陈丹青和韩寒写的东西,不过如果没有他们,我也不会发现他们身上的缺陷,更不会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再也不会读李敖的新作品,毫不客气地说他的脑子真的坏掉了,可是难道就可以否定他以前的作品?人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历练,对许多东西的理解也是一样。如果有谁真正发自内心地认为巴赫的作品是世间最美妙的旋律,那么在他听到人生中第一段音符时,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吧。否则,他怎么会有耐心听到巴赫?
曾经有一位我的同龄人问我,你看过《梦里花落知多少》吗?我说没有;那你听过陈绮贞么?我也没有。对方义愤地说,那你还算80后么?我曾经也对此觉得非常义愤,你凭什么就认定其他80后必须和你拥有一样的欣赏眼光,或者说,你有什么资格来界定80后的欣赏标准。这样的义愤背后,不知不觉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我不是也在私自界定欣赏标准?许多80后喜欢或者喜欢过郭敬明是铁打的事实----上高中的时候班上绝大多数人人手一本。陈绮贞就更不用说了,文艺女王的称号绝对不是她自封。虽然有许多人在这两人面前停止了继续前进的脚步,可也有更多人跨过了他们的限制,去认识到了更好的东西。
我嘲笑过喜欢郭敬明和陈绮贞的人,可是我不得不承认我没有认真地读过郭的书,也没有认真听过陈的歌。我想我充其量只能说我不喜欢,没有资格断言他们就不好,就一无是处。我唯一有资格说的话是,郭敬明绝对不会是最好的作家,当然汪曾祺和阿城也未必是。而对于那些我过去曾经当成最高精神追求,现在已经不再喜欢的人和事,我是不是也应该有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毕竟人生是一场阶梯式的旅行,站在高处的人回头望去,会看到无数人在他的下面徘徊。他们不应该感到自满,会有站在更高阶梯上的人看着他们;他们更不应该去鄙视过去,反倒应该充满庆幸,没有这些垫脚石作为铺垫,就没有今天的认识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