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入门01
现在先解释“梵网”二字。为什么叫做“梵网”呢?经云:“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佛看到大梵天王的网罗幢,在幢上的网,一个网孔一个网孔的,很大的网;因为这种关系,就说无量世界就像那网孔似的,那网孔无穷无尽,这个世界也是无穷无尽。一一世界都不同,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不一样,那个世界和此世界不一样。佛所教的法门,大乘、小乘种种的,也是如此重重无尽,因此以梵网幢的比喻为经名。
“经”字。经字,梵语是修多罗,翻到我们此方话就叫“契经”。“契经”是上契诸佛之妙理,下契众生之根机,所以叫契。契就是契合的意思。“为法为则,今古常然,故名为经。”这种经义立下来,古今不易,它常常是这样的,所以叫经。“从来译师,皆略去契字,直称为经。”自往以来的译师,都把契字省略,只留“经”字。
印度是个大国,语言也有不同的,就现在来说,还有十几种语言。所以“经”字,在梵语来说,也叫素怛览、素多露,我们简单地就说修多罗。因为印度国大,语言就不统一。以中国来说,吃饭和说话,这两件事是很普通的。吃饭,都有不一样的说法;在中国,我们就叫“吃饭”,在上海就叫“切肥(音)”,在潮洲叫做“呷绷(音)”。你看!一个“吃饭”,都能说出这几样。“说话”,根本说话是很普通的,我们叫“说话”,在热河省就叫“唠磕(音)”,在山东就叫“拉瓜(音)”,在上海、宁波就叫“充壳子”,在四川就叫“摆龙门阵”。你看!这一个话就分出这么多的样子来。
契经,为什么叫契经呢?因为上契诸佛之妙理,下契众生之根机。众生的根机有上中下,妙理有真、俗、中,三谛妙理。所谓“上士一闻道,一闻便知妙”:上等根性的人,一听到这法就懂了,知道这道理很妙,是个修行要道,毫不犹豫,当下生信。“中流心清净,审思云甚要”:中等根性的人,在忙碌奔波之中不会体会“道”的重要;等心清净的时候,详审一思惟,便知道修行是最重要、最宝贵的途径,说这是很重要。“下人愚顽钝,反倒生嗤笑”:最下根的人,他愚痴、顽耿,又钝劣,不但不信,不能够领受,而且还生嗤笑,说:“你看!这帮人尽说些个迷信的话,这干什么呢?”虽然是这么样,但因为大乘法宝是“闻而不信,尚结佛种之因;学而不成,犹益人天之福。”这还不至于堕落,能够增长人天福。所以大乘佛教的功德利益是不可思议的。
经又有五义:(一)法本、(二)微发、(三)涌泉、(四)绳墨、(五)结鬘。
第一、法本:经是诸法之本。藏经里头,有国王问佛教的道理、治国安邦的道理,什么道理都有,所以叫诸法之本。
第二、微发:幽微奥妙的道理,都由经典里头发挥出来。
第三、涌泉:法味无穷无尽,就像泉水似地滔滔外流。
第四、绳墨:木匠工作时,要用绳墨打一下墨线;用着的,就照着墨线这样作;用不着,就把它砍掉,所以绳墨能够楷定邪正。经典的印证,能知道什么是法,什么教是邪,什么教是正。
第五、结鬘:像花圈似地,把它结成一个鬘。古人有几句话可以解释花鬘的道理:“字解天地精,字列圣贤名,字散只一字,字合即名经。”
大意是说:字能够解释天地精微奥妙的理。往古的事情,都由文字传流下来才能知道,要不然,我们谁知道古来有什么事情。把文字次第陈列,便可以彰明圣贤的名字。譬如“释迦牟尼佛”这几个字,若把这几个字分离开了,就不是佛的名字了。所以说,字若是把它分散开来,只是一个一个字;若把它合拢贯穿起来,排列有序,便成为经。譬如“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某处”,这就成一部经。这和结鬘的道理是相同的。
经题,不出人、法、喻三类,又从此三大类分出七种立题。以下举出例子说明:
【单三】
.人 《佛说阿弥陀经》 佛是个人,阿弥陀也是个人。
.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是法,波罗蜜也是法。
.喻 《璎珞经》 璎珞就是一种喻。
【复三】
.人法 《佛说涅槃经》 佛是人,涅槃是法。
.人喻 《佛说梵网经》 佛是人,梵网是喻。
.法喻 《妙法莲华经》 妙法是法,莲华是喻。
【具足一】
.人法喻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人、法、喻,这三个字都具足。
无论什么经典,都离不开这七种立题,就是单三、复三、和具足一。以人、法、喻这三个字,就可以把题目完全都形容出来了。
“经”字。经字,梵语是修多罗,翻到我们此方话就叫“契经”。“契经”是上契诸佛之妙理,下契众生之根机,所以叫契。契就是契合的意思。“为法为则,今古常然,故名为经。”这种经义立下来,古今不易,它常常是这样的,所以叫经。“从来译师,皆略去契字,直称为经。”自往以来的译师,都把契字省略,只留“经”字。
印度是个大国,语言也有不同的,就现在来说,还有十几种语言。所以“经”字,在梵语来说,也叫素怛览、素多露,我们简单地就说修多罗。因为印度国大,语言就不统一。以中国来说,吃饭和说话,这两件事是很普通的。吃饭,都有不一样的说法;在中国,我们就叫“吃饭”,在上海就叫“切肥(音)”,在潮洲叫做“呷绷(音)”。你看!一个“吃饭”,都能说出这几样。“说话”,根本说话是很普通的,我们叫“说话”,在热河省就叫“唠磕(音)”,在山东就叫“拉瓜(音)”,在上海、宁波就叫“充壳子”,在四川就叫“摆龙门阵”。你看!这一个话就分出这么多的样子来。
契经,为什么叫契经呢?因为上契诸佛之妙理,下契众生之根机。众生的根机有上中下,妙理有真、俗、中,三谛妙理。所谓“上士一闻道,一闻便知妙”:上等根性的人,一听到这法就懂了,知道这道理很妙,是个修行要道,毫不犹豫,当下生信。“中流心清净,审思云甚要”:中等根性的人,在忙碌奔波之中不会体会“道”的重要;等心清净的时候,详审一思惟,便知道修行是最重要、最宝贵的途径,说这是很重要。“下人愚顽钝,反倒生嗤笑”:最下根的人,他愚痴、顽耿,又钝劣,不但不信,不能够领受,而且还生嗤笑,说:“你看!这帮人尽说些个迷信的话,这干什么呢?”虽然是这么样,但因为大乘法宝是“闻而不信,尚结佛种之因;学而不成,犹益人天之福。”这还不至于堕落,能够增长人天福。所以大乘佛教的功德利益是不可思议的。
经又有五义:(一)法本、(二)微发、(三)涌泉、(四)绳墨、(五)结鬘。
第一、法本:经是诸法之本。藏经里头,有国王问佛教的道理、治国安邦的道理,什么道理都有,所以叫诸法之本。
第二、微发:幽微奥妙的道理,都由经典里头发挥出来。
第三、涌泉:法味无穷无尽,就像泉水似地滔滔外流。
第四、绳墨:木匠工作时,要用绳墨打一下墨线;用着的,就照着墨线这样作;用不着,就把它砍掉,所以绳墨能够楷定邪正。经典的印证,能知道什么是法,什么教是邪,什么教是正。
第五、结鬘:像花圈似地,把它结成一个鬘。古人有几句话可以解释花鬘的道理:“字解天地精,字列圣贤名,字散只一字,字合即名经。”
大意是说:字能够解释天地精微奥妙的理。往古的事情,都由文字传流下来才能知道,要不然,我们谁知道古来有什么事情。把文字次第陈列,便可以彰明圣贤的名字。譬如“释迦牟尼佛”这几个字,若把这几个字分离开了,就不是佛的名字了。所以说,字若是把它分散开来,只是一个一个字;若把它合拢贯穿起来,排列有序,便成为经。譬如“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某处”,这就成一部经。这和结鬘的道理是相同的。
经题,不出人、法、喻三类,又从此三大类分出七种立题。以下举出例子说明:
【单三】
.人 《佛说阿弥陀经》 佛是个人,阿弥陀也是个人。
.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是法,波罗蜜也是法。
.喻 《璎珞经》 璎珞就是一种喻。
【复三】
.人法 《佛说涅槃经》 佛是人,涅槃是法。
.人喻 《佛说梵网经》 佛是人,梵网是喻。
.法喻 《妙法莲华经》 妙法是法,莲华是喻。
【具足一】
.人法喻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人、法、喻,这三个字都具足。
无论什么经典,都离不开这七种立题,就是单三、复三、和具足一。以人、法、喻这三个字,就可以把题目完全都形容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