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得秋思,《庄子》懂庄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华年归去,这奇崛的想象又是几何丰富的寓言,带有逍遥之心,常有无用之境,我等自比庄子,飞向千年前的战国,魂灵澄澈,看庄周迷了春秋。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各种家,各种内涵,各种有能耐,不仅把老子的那套哲学又延伸发展了不少,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学派,不得不说,我羡慕那个时代,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是那个特定的时代,造就了庄子这样一群潜心学问,博学多识的人。庄子“潜”,深入了老子的哲学,根基扎实而牢固,为其思想的专一发展奠定了基础(树要挺拔直立,根要深入地心);庄子“博”,他的学说涵盖生活各个方面,心中有庄子,处处不悲生活,处处活得自在,人生之于通透,请将“老庄”放在心头。(人活着有信仰,引得一路灯火辉煌)
正如《论语》《春秋》剖析了孔子一样,庄子的心留在了《庄子》一书中,在他的躯体风化千年之后,依旧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几多前行的路,而我恰好是那行路人之一,爱上这条“无为”却又“倾其为”的路。
三十三篇皆精华,分论庄子此出发。
内篇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人完整一生的思想转变过程。它汪洋恣肆,幻影美如虹,以对话分对立,以对立阐真理,“道”无形,幻化其中,自有通其意者,含笑叹逍遥,唯心论齐物,忘我寻养生,恬然人间世,静悟德充符,死生大宗师,御民应帝王。这七篇,是庄子对世间束缚的无奈和叹息而编排的,首篇写精神之自由,是庄子崇高的追求;第二篇以唯心之自由为主,却已带了一些有现实观念的唯物论点;第三篇大谈保养“精神”,修其心性,不为物质所动,却服务于人之本体,明显带唯物,叫人顺应自然,不违天命的生活;第四篇,则以讲处世中待人接物之理为主,更贴近于生活,更侧重于如何生活,将虚无的道,渗入实质的存活灭亡;第五篇,列举了一些身体残疾却心德高修的人,鼓励人们抛却外表的不完美,追求“德充于中”,这就很好的给一部分因身残而放弃“志坚”的人指明了方向,让他们在对心灵满足的追求中树立信心,更好地去生活;第六篇《大宗师》,通过寓言写了子祀,子舆,子梨,子来四位莫逆之交的生死观,也同样代表了庄子的生死观——自古乐生悲死,而庄子反其常,认为万物生皆自然,死亦自然,推崇以平常心泰然处之,求大道以摆脱“我”(即肉体束缚),更走向了超脱。青年时常怀赤子之心,追求心灵的满足,在这种不断磕碰的寻找中,逐渐懂得了处世之道,从纯精神渐贴近生活,渐走向唯物,到中年时焦心忙碌,而立不惑接踵而至,有所超脱,或许颓然,却知道要抱着信念活下去,老了,开始悟生死,求变通,以“舍得”外物束缚,“舍得”情感限制,想透彻,心安矣,就对得起自己的一生了。这样的转变,很现实,却恰恰是庄子所无奈的,因为他一生的“道”,唯心为主,不断强调“謷乎大哉,独成其天”,就是混同自然,抛了那世俗,当他明白其实除了虚构的神人,无人能真正离了世俗的一切这一现实后,他该多悲戚。。。信仰用于追求,当发现支撑自己的信仰过于“理想化”而无法实现时,我想无人不伤悲,无人不叹息。
内之七篇变化反复,一个“道”字贯于始终,明知无果却深种于心,庄子的执着,庄子的光明!纵观外篇十五,纷繁杂乱,却有一主线,深埋其中,生出许多旁支,最终有了庄子的灵魂。
以无为写有为,以无为呼抛仁义,以无为抨击黑暗,以无为却生无己,以无为叙相忘,以无为致纯一,无好恶,无喜怒,无悲欢,无仁义,无约束,不与物交,则取道,终至心神合一。娓娓道来,繁而不乱,又一个与内篇几乎对立的旁支汹涌而来。何谈其“汹涌”?由来于庄子的反叛,他云:“曲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不多解释,就一句话:“我讨厌用礼乐仁义规范人,使人失去自然常情,因而有了贼害之心,总之,仁义忠信生恶果。”这在当时,是令人震惊的言论,在现在,也是过于唯心的学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标榜了仁义,也会有更多的人为之努力,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取舍中,倘使依庄子所言,因玩乐而丢了羊与因读书丢了羊是一个样子,那么坏人就有了借口作恶,好人心怠于进步,则国危矣。所以,我是不支持庄子这一论断的,无为无为成正果,若世间皆无为,不被形所累,那么无人耕作,无人生产,不须多久,形灭神灭,又用什么来求道呢?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无形,就真的归于自然一把土,魂也飘散一炊烟了。庄子最后提起对立与统一,可那绝对自然化的说辞,像一块石头,挡了他自己前进的路。
再读杂篇,发现庄子把自己燃烧得干净,反而又生了绿枝。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杂篇可真杂,我是看了个糊涂,领悟颇少,不敢卖弄,那就一句而过吧——各种寓言各借鉴,各种强调论无为,无为底又生有为,原来庄子也生悲,本觉此人不识烟火,终知其为深潭之火,静以修身存其面,蓄力而发积于内,如火山之喷薄,似大雨以倾泼,甚慰之。他依旧是我爱的庄子。看外篇尽谈无为,消极而激进,庄子像个藏不住事的孩子,言辞激烈地揭露现实,劝人回归无为,我差点忍不住要骂他“妖言惑众”,不劝人上进。后体味杂篇,明白他的无为是分生的灵魂,悟大道,用于治世,越谈无为,越表现出庄子对社会的期望。我因此而庆幸,庄子还是一个内心澎湃的,攒力喷发的“休眠火山”,而非“死火山”,从此淡而沉默。他言:“氾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正是悟出“天地本无区别”这一观点,用于治世,可使人“广泛爱护各种物类”。回想今之社会,社会主义建设同求“和谐”二字,又加之传统“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影响,庄子这一论调是切合实际的,然而在真正作的过程中,却没有几个人真正把“天地一体”理解透彻,官二代,富二代的衍生,一部分青年以家庭出身划分了等级阶层,社会仿佛又有了倒退的趋势(古代封建制度才分等级,众所周知),我看真应当把《庄子》加进教科书,从小抓思想,让少年切身体会人人平等的内涵,若众人把“天地一体”作为常规意识形态看待,当成吃饭睡觉一样顺理成章的事,则“和谐社会”,可计日而待,“我爸是xx”等不和谐因子,也会默默消失。
忘我忘物我,相忘随相忘,我读庄子,别有风景。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生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庄子。齐物论》。望文生义,庄子觉得人一旦开始享受并形成形体,就把心逐外物不止步作为毕生的努力目标了,这样的人忙而不知为何忙,奔波不知何归宿,可悲可叹。不哀,就要达到“莫若以明”,即以空明之心对万物之理,抛却对名利的追逐,对事物主观的添油加醋,对待自身之事像旁观者一样,公正判断,双向看待,从而达到类似“中庸”的境界,如同能量守恒定律,有得有失,方可求得半世安稳,利于成事,这便是我理解的“忘我”,忘记自己,忘记一种特定身位下的必要立场,忘记自身物质上的条件,反而更宽阔了视野,更少去了束缚,让灵魂飞,便是这么个理。若还是不甚理解,再看一句。“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无降,人则顾塞其窦。”——《庄子。外物》。庄子以人体为例,更贴近生活。他说万物有知觉靠气息,自然给予最通达的孔窍于万物,可人们反而自己阻塞了它们。——天赐人以灵魂,可悟道之精神,人篇求之物质,挡了游心而过的微风。抛却人为,像风,神游似庄周梦蝶,不知蝴蝶为庄周,抑或庄周化蝶飞,这样游刃于物我两界,乃道之所依,“无我”,处处是我,“无物”,处处是物,“无情‘,处处有情,偏执与陈见都崩离解析,阻力消散,则七窍自通。我之谓庄子,以不变应万变,聪也,慧也,哲人也。香车美人,别墅花园,物质的诱惑闪烁着光芒,在每个人的脑海一闪而过,只不过有些人随之而去,一辈子为过上好日子奋斗,在对物质的追求中靡靡终了,或许他们也幸福,但这样的幸福过于狭隘,这样的幸福就是安逸平凡,不是说不可取,但试问每个人,人之生也短暂,被物质所累,在俗世中湮灭,难道真的就够了么?会甘心么?没有心灵的满足,是否对得起我们的生命?我倒觉得有些并不富有的人,是这世上最美丽的风景。郭明义一生艰苦,资助贫困儿童上学;三轮车老人风餐露宿,为山区儿童带去求知的机会;毕业大学生放弃城市的纸醉金迷,来到荒芜的戈壁,甘当天然气管道的守护者。。。。。。比比皆是的例子,向我们展示别样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物质确实匮乏,但他们的内心也的确充实,弃了物质,为心灵留下更广袤的空间,容纳更美丽的风景!无须过多阐释,幸福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定义,个人价值观的实现,在于为社会奉献的多少,这是政治书上的一句话,也是我心上的一句话。就让物质的流光尽情跃动吧,我在追求心灵幸福的路上,目不斜视的走过,管它几多妖冶风情,安之若素。
大抵是年少总离不开一个“情”字,少年总多情,多不舍情,多眷于情,曾听四字“相濡以沫”,以为那应就是最美的深情,少女的童话天真而美好,然而庄子的一句话,便将我的泡泡敲碎。“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啊,相濡以沫,怜惜而生,努力保存对方,最后累人累己,悲于衰微,还不一定快乐相存,不如遗忘,各自别于天涯,乐得自在。多延伸一些,生命也是一样,何苦追寻长生,何苦悲于生也不乐,自然造就了一个人,必有其存在之理,灭亡一个人,也有他不容于天的理,顺应自然,生有一日则快乐一日,这样等到了死亡的时候,才不会有所郁结,才可以“廖天一”而终,不愧于天。都说庄子消极避世,这相忘于江湖也是逃避,我却不这么认为。庄子有多痛恨这个社会,就有多爱这个社会,他有多避世无为,就有多倾心有所为,所以他求“相忘”,求“顺天”,亦是为了更懂世间,存于世间。用自己的乐观品读庄子,使其为我所用,似乎我也梦游战国,化身庄周过。
才疏学浅妄谈“道”,我自知甚浅。
“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问“道” 知北。
“。。。。。。”——“坐忘” 无为谓
“唉!予知之,将若予,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神散” 狂屈
“无思我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会意不通“道”,黄帝
这三句话,引自《庄子。知北游》始读之,我谓黄帝懂道,说其真意,把“道”这调皮又抽象的东西定了型,再读,方知无为谓才懂道。丞说:“连你的身体都不属于你,你怎么可能得到道呢?”是啊,身体都只是大自然给予人的形体,道又怎能言语知会?所以无为谓“坐忘”,心神与自然合一,狂屈似庄子,心有领悟,不可言传,“神散”一半,留之一半,追求不废。而我,连黄帝都不如,黄帝会意“道”的浅学,才能目标精准的给道一个限定,我围着道转了半天,入门都不算,愧对《庄子》,不敢妄言,可这道,却又是庄子的心脏,绕“道”而行,我于心不安,只得“恍恍乎其谈资,装也乎$2君子。”
道法,自然。它起于自然,忠于自然,顺应于自然,服务于自然。抛开一切形体欲念,去掉尘世顾忌,遵循心地方向,让思想指引你前进,便初闻“道”。这是否可以比作一个婴孩,懵懂无知,随心随性,什么也不怕,什么也不顾,“想”怎样就“做”怎样。浅谈“道”,一句即可,若有好奇,请打开《庄子》,循着书香,找千百年前的哲学,千百年前的老庄。
不是只有春,才懂花下才情。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眼中的庄子,多了份对尘世的责任,多了些终生悟道不达理想的怅然,又多了些孩子气的极端与任性;平心而论,我不懂庄子,真实的庄子。我所深爱的,是在我的理解下活色生香的一个人,他的话处处传达我的情感,他的寓言处处有我的切身体验,于一本厚重的《庄子》中,我偶得几句会心之语,大作文章,正如在一片树林中,拾得黄叶一片,便感叹自己懂了叶落,知了秋意,浮的很,还不能作数,漫步林中,听鸟语,闻花香,非数十年不敢言心神领会,《庄子》是个谜,庄子也是个谜,我带着几多好奇几多兴趣,钟情于此,寥寥千字,道不尽我爱的庄子,说不清博奥的《庄子》,所幸时光悠长,来日甚多,细品其香,研其道,化其谜,甚好,甚好。
参考书目:《庄子》,带译文解说。
华年归去,这奇崛的想象又是几何丰富的寓言,带有逍遥之心,常有无用之境,我等自比庄子,飞向千年前的战国,魂灵澄澈,看庄周迷了春秋。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各种家,各种内涵,各种有能耐,不仅把老子的那套哲学又延伸发展了不少,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学派,不得不说,我羡慕那个时代,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是那个特定的时代,造就了庄子这样一群潜心学问,博学多识的人。庄子“潜”,深入了老子的哲学,根基扎实而牢固,为其思想的专一发展奠定了基础(树要挺拔直立,根要深入地心);庄子“博”,他的学说涵盖生活各个方面,心中有庄子,处处不悲生活,处处活得自在,人生之于通透,请将“老庄”放在心头。(人活着有信仰,引得一路灯火辉煌)
正如《论语》《春秋》剖析了孔子一样,庄子的心留在了《庄子》一书中,在他的躯体风化千年之后,依旧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几多前行的路,而我恰好是那行路人之一,爱上这条“无为”却又“倾其为”的路。
三十三篇皆精华,分论庄子此出发。
内篇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人完整一生的思想转变过程。它汪洋恣肆,幻影美如虹,以对话分对立,以对立阐真理,“道”无形,幻化其中,自有通其意者,含笑叹逍遥,唯心论齐物,忘我寻养生,恬然人间世,静悟德充符,死生大宗师,御民应帝王。这七篇,是庄子对世间束缚的无奈和叹息而编排的,首篇写精神之自由,是庄子崇高的追求;第二篇以唯心之自由为主,却已带了一些有现实观念的唯物论点;第三篇大谈保养“精神”,修其心性,不为物质所动,却服务于人之本体,明显带唯物,叫人顺应自然,不违天命的生活;第四篇,则以讲处世中待人接物之理为主,更贴近于生活,更侧重于如何生活,将虚无的道,渗入实质的存活灭亡;第五篇,列举了一些身体残疾却心德高修的人,鼓励人们抛却外表的不完美,追求“德充于中”,这就很好的给一部分因身残而放弃“志坚”的人指明了方向,让他们在对心灵满足的追求中树立信心,更好地去生活;第六篇《大宗师》,通过寓言写了子祀,子舆,子梨,子来四位莫逆之交的生死观,也同样代表了庄子的生死观——自古乐生悲死,而庄子反其常,认为万物生皆自然,死亦自然,推崇以平常心泰然处之,求大道以摆脱“我”(即肉体束缚),更走向了超脱。青年时常怀赤子之心,追求心灵的满足,在这种不断磕碰的寻找中,逐渐懂得了处世之道,从纯精神渐贴近生活,渐走向唯物,到中年时焦心忙碌,而立不惑接踵而至,有所超脱,或许颓然,却知道要抱着信念活下去,老了,开始悟生死,求变通,以“舍得”外物束缚,“舍得”情感限制,想透彻,心安矣,就对得起自己的一生了。这样的转变,很现实,却恰恰是庄子所无奈的,因为他一生的“道”,唯心为主,不断强调“謷乎大哉,独成其天”,就是混同自然,抛了那世俗,当他明白其实除了虚构的神人,无人能真正离了世俗的一切这一现实后,他该多悲戚。。。信仰用于追求,当发现支撑自己的信仰过于“理想化”而无法实现时,我想无人不伤悲,无人不叹息。
内之七篇变化反复,一个“道”字贯于始终,明知无果却深种于心,庄子的执着,庄子的光明!纵观外篇十五,纷繁杂乱,却有一主线,深埋其中,生出许多旁支,最终有了庄子的灵魂。
以无为写有为,以无为呼抛仁义,以无为抨击黑暗,以无为却生无己,以无为叙相忘,以无为致纯一,无好恶,无喜怒,无悲欢,无仁义,无约束,不与物交,则取道,终至心神合一。娓娓道来,繁而不乱,又一个与内篇几乎对立的旁支汹涌而来。何谈其“汹涌”?由来于庄子的反叛,他云:“曲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不多解释,就一句话:“我讨厌用礼乐仁义规范人,使人失去自然常情,因而有了贼害之心,总之,仁义忠信生恶果。”这在当时,是令人震惊的言论,在现在,也是过于唯心的学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标榜了仁义,也会有更多的人为之努力,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取舍中,倘使依庄子所言,因玩乐而丢了羊与因读书丢了羊是一个样子,那么坏人就有了借口作恶,好人心怠于进步,则国危矣。所以,我是不支持庄子这一论断的,无为无为成正果,若世间皆无为,不被形所累,那么无人耕作,无人生产,不须多久,形灭神灭,又用什么来求道呢?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无形,就真的归于自然一把土,魂也飘散一炊烟了。庄子最后提起对立与统一,可那绝对自然化的说辞,像一块石头,挡了他自己前进的路。
再读杂篇,发现庄子把自己燃烧得干净,反而又生了绿枝。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杂篇可真杂,我是看了个糊涂,领悟颇少,不敢卖弄,那就一句而过吧——各种寓言各借鉴,各种强调论无为,无为底又生有为,原来庄子也生悲,本觉此人不识烟火,终知其为深潭之火,静以修身存其面,蓄力而发积于内,如火山之喷薄,似大雨以倾泼,甚慰之。他依旧是我爱的庄子。看外篇尽谈无为,消极而激进,庄子像个藏不住事的孩子,言辞激烈地揭露现实,劝人回归无为,我差点忍不住要骂他“妖言惑众”,不劝人上进。后体味杂篇,明白他的无为是分生的灵魂,悟大道,用于治世,越谈无为,越表现出庄子对社会的期望。我因此而庆幸,庄子还是一个内心澎湃的,攒力喷发的“休眠火山”,而非“死火山”,从此淡而沉默。他言:“氾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正是悟出“天地本无区别”这一观点,用于治世,可使人“广泛爱护各种物类”。回想今之社会,社会主义建设同求“和谐”二字,又加之传统“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影响,庄子这一论调是切合实际的,然而在真正作的过程中,却没有几个人真正把“天地一体”理解透彻,官二代,富二代的衍生,一部分青年以家庭出身划分了等级阶层,社会仿佛又有了倒退的趋势(古代封建制度才分等级,众所周知),我看真应当把《庄子》加进教科书,从小抓思想,让少年切身体会人人平等的内涵,若众人把“天地一体”作为常规意识形态看待,当成吃饭睡觉一样顺理成章的事,则“和谐社会”,可计日而待,“我爸是xx”等不和谐因子,也会默默消失。
忘我忘物我,相忘随相忘,我读庄子,别有风景。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生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庄子。齐物论》。望文生义,庄子觉得人一旦开始享受并形成形体,就把心逐外物不止步作为毕生的努力目标了,这样的人忙而不知为何忙,奔波不知何归宿,可悲可叹。不哀,就要达到“莫若以明”,即以空明之心对万物之理,抛却对名利的追逐,对事物主观的添油加醋,对待自身之事像旁观者一样,公正判断,双向看待,从而达到类似“中庸”的境界,如同能量守恒定律,有得有失,方可求得半世安稳,利于成事,这便是我理解的“忘我”,忘记自己,忘记一种特定身位下的必要立场,忘记自身物质上的条件,反而更宽阔了视野,更少去了束缚,让灵魂飞,便是这么个理。若还是不甚理解,再看一句。“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无降,人则顾塞其窦。”——《庄子。外物》。庄子以人体为例,更贴近生活。他说万物有知觉靠气息,自然给予最通达的孔窍于万物,可人们反而自己阻塞了它们。——天赐人以灵魂,可悟道之精神,人篇求之物质,挡了游心而过的微风。抛却人为,像风,神游似庄周梦蝶,不知蝴蝶为庄周,抑或庄周化蝶飞,这样游刃于物我两界,乃道之所依,“无我”,处处是我,“无物”,处处是物,“无情‘,处处有情,偏执与陈见都崩离解析,阻力消散,则七窍自通。我之谓庄子,以不变应万变,聪也,慧也,哲人也。香车美人,别墅花园,物质的诱惑闪烁着光芒,在每个人的脑海一闪而过,只不过有些人随之而去,一辈子为过上好日子奋斗,在对物质的追求中靡靡终了,或许他们也幸福,但这样的幸福过于狭隘,这样的幸福就是安逸平凡,不是说不可取,但试问每个人,人之生也短暂,被物质所累,在俗世中湮灭,难道真的就够了么?会甘心么?没有心灵的满足,是否对得起我们的生命?我倒觉得有些并不富有的人,是这世上最美丽的风景。郭明义一生艰苦,资助贫困儿童上学;三轮车老人风餐露宿,为山区儿童带去求知的机会;毕业大学生放弃城市的纸醉金迷,来到荒芜的戈壁,甘当天然气管道的守护者。。。。。。比比皆是的例子,向我们展示别样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物质确实匮乏,但他们的内心也的确充实,弃了物质,为心灵留下更广袤的空间,容纳更美丽的风景!无须过多阐释,幸福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定义,个人价值观的实现,在于为社会奉献的多少,这是政治书上的一句话,也是我心上的一句话。就让物质的流光尽情跃动吧,我在追求心灵幸福的路上,目不斜视的走过,管它几多妖冶风情,安之若素。
大抵是年少总离不开一个“情”字,少年总多情,多不舍情,多眷于情,曾听四字“相濡以沫”,以为那应就是最美的深情,少女的童话天真而美好,然而庄子的一句话,便将我的泡泡敲碎。“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啊,相濡以沫,怜惜而生,努力保存对方,最后累人累己,悲于衰微,还不一定快乐相存,不如遗忘,各自别于天涯,乐得自在。多延伸一些,生命也是一样,何苦追寻长生,何苦悲于生也不乐,自然造就了一个人,必有其存在之理,灭亡一个人,也有他不容于天的理,顺应自然,生有一日则快乐一日,这样等到了死亡的时候,才不会有所郁结,才可以“廖天一”而终,不愧于天。都说庄子消极避世,这相忘于江湖也是逃避,我却不这么认为。庄子有多痛恨这个社会,就有多爱这个社会,他有多避世无为,就有多倾心有所为,所以他求“相忘”,求“顺天”,亦是为了更懂世间,存于世间。用自己的乐观品读庄子,使其为我所用,似乎我也梦游战国,化身庄周过。
才疏学浅妄谈“道”,我自知甚浅。
“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问“道” 知北。
“。。。。。。”——“坐忘” 无为谓
“唉!予知之,将若予,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神散” 狂屈
“无思我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会意不通“道”,黄帝
这三句话,引自《庄子。知北游》始读之,我谓黄帝懂道,说其真意,把“道”这调皮又抽象的东西定了型,再读,方知无为谓才懂道。丞说:“连你的身体都不属于你,你怎么可能得到道呢?”是啊,身体都只是大自然给予人的形体,道又怎能言语知会?所以无为谓“坐忘”,心神与自然合一,狂屈似庄子,心有领悟,不可言传,“神散”一半,留之一半,追求不废。而我,连黄帝都不如,黄帝会意“道”的浅学,才能目标精准的给道一个限定,我围着道转了半天,入门都不算,愧对《庄子》,不敢妄言,可这道,却又是庄子的心脏,绕“道”而行,我于心不安,只得“恍恍乎其谈资,装也乎$2君子。”
道法,自然。它起于自然,忠于自然,顺应于自然,服务于自然。抛开一切形体欲念,去掉尘世顾忌,遵循心地方向,让思想指引你前进,便初闻“道”。这是否可以比作一个婴孩,懵懂无知,随心随性,什么也不怕,什么也不顾,“想”怎样就“做”怎样。浅谈“道”,一句即可,若有好奇,请打开《庄子》,循着书香,找千百年前的哲学,千百年前的老庄。
不是只有春,才懂花下才情。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眼中的庄子,多了份对尘世的责任,多了些终生悟道不达理想的怅然,又多了些孩子气的极端与任性;平心而论,我不懂庄子,真实的庄子。我所深爱的,是在我的理解下活色生香的一个人,他的话处处传达我的情感,他的寓言处处有我的切身体验,于一本厚重的《庄子》中,我偶得几句会心之语,大作文章,正如在一片树林中,拾得黄叶一片,便感叹自己懂了叶落,知了秋意,浮的很,还不能作数,漫步林中,听鸟语,闻花香,非数十年不敢言心神领会,《庄子》是个谜,庄子也是个谜,我带着几多好奇几多兴趣,钟情于此,寥寥千字,道不尽我爱的庄子,说不清博奥的《庄子》,所幸时光悠长,来日甚多,细品其香,研其道,化其谜,甚好,甚好。
参考书目:《庄子》,带译文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