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拆掉思维的墙》
著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你一定听说过,并且羡慕不已。普通大学生进入一个月的薪水是4000到5000,加班还能加出3000来。但是请注意,他们的新人(以审计部为例)每周平均工时间经常是60~90小时,平均出差时间是全年170天。如此算下来,他们的时薪甚至比一般的外企还要低。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停地工作,你几乎丧失了参加外部学习、了解和进入其他行业的机会。
如何拆掉“职业艺术照”这堵墙?
第一,别相信有完美的东西。
第二,看看卸妆照。不管你要进入任何一个行业和公司,在收集优点和好处之后,一定要问问自己,这个方向的问题再哪里?有什么缺点吗?
如何给职业的艺术照卸妆--看穿职业背后的隐藏面
1、做一个在职人士的职业访谈
2、尝试一个与目标职业相关的培训(钻石培训班的故事/读一个周末心理咨询课程了解,同时观察自己是否适合这个人群;培训的老师一般是这个行业比较杰出的人,他们对于你的评价和建议对你进入这个职业相当重要。如果最后你觉得合适,你正好可以通过这个培训进入这个行业;如果不合适的话,那就更好,你至少让自己少浪费了2年时间--而且,学学心理学对于你的未来新方向,也有很大的帮助。)
3、进入一些专业职业论坛或者博客群(很多职业有自己专业的论坛;这些论坛里面会给你提供大量的职业信息和入门资料;注意这些论坛中的精华帖,那都是重要的职业信息。另外论坛里面也会有无数的专业人士,他们会解答你的各种职业问题,打击你不切实际的想法以及给你真正有效的方式。专业论坛泡好了,是一个巨大资源--求职的一条门路)
4、看招聘网站和公司网站(收集目标职位描述,一般5个这样的信息,对这个职位大概内容和要求就全了)
5、找一些职业数据库(国内有很多关于职业信息的数据库,里面有大部分职业的详细介绍。数据库的数据主要有三种:国家的、第三方公司和网友自发的。推荐网友录制的职业信息是我最推荐的一种,比如职场引路人(www.yinluren.org),这种数据库比较真实,而且很多事音频或者视频的。你可以通过视频直接看到这个职场人士的样子和气质,比干巴巴的文字描述好很多。如果你想感性地体验一下职业,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网站。)
不递简历也能入职的8种求职法
1、职业访谈(她先通过cold call一个个找到她要访谈的对象,然后约好时间,按时打电话过去或者当面拜访。每一次拜访的时候,她总是会问这样两个问题:”对于我这样一个人,如果要进入这个职业,您会给我什么建议?“”什么时候我会知道我能够胜任这份工作?“;你也许会担心这种方式会不会很容易被拒绝,你也许一开始的确会被拒绝几次,但是请记得,优秀的人都有一个良好品质--愿意帮助别人。你会惊喜地发现,如果你勇敢尝试,大概会有20%的人会接受你的访谈。最后,用这种方式求职的最核心要点是:第一,认真倾听,尊重对方;第二,永远不要在职业访谈里面谈求职的事。)
2、给名人写信(平等对话,真正的建议;徐小平亲传弟子Robin原来是出版社的一个编辑,最后进入职业规划行业;新精英大学业务中的Cathy,前学员告知其他机构是如何操作的,对于求职还有什么观点,新精英有什么优势劣势,如果要建立起网络营销,她的思路是什么。)
3、混论坛
4、参加培训与学习(获得行业内人脉,同学对于工作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
5、加入俱乐部(很多海归回国,会争取加入由很多企业主聚集的高级俱乐部或聚会,这种俱乐部往往需要介绍人引荐。)
6、义务工作进入(进入民企,尤其是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义务工作往往是一个绝好的方式;这些企业创办初期往往最缺乏人力,如果这个时期,你找到老板说我先义务工作一个月,如果您觉得需要,我再留下,好么?很少有人会拒绝你。这一个月期间,你的目标就是提升能力,赚回自己工资。目标是:工作经验,一些行业人脉和一定的工作能力。)
国内著名的心理咨询热线”青春热线“提供这样免费督导。如果你可以提供义务的心理咨询工作,你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国内最好的指导老师以及足够丰富的案例。
同样道理,很多500强的白领也热衷进入类似JA这样的公益性组织。这个组织致力于让中国优秀的年轻人事业起航,它组织企业的精英人士进入大学宣讲。同时也给那些愿意义务授课的人,提供义务培训师培训。很多白领从这个渠道,从义务培训师做起,成为真正的企业培训师。
7、成为客户(有多少心理咨询师是从了解自己心理问题开始的呢?有多少职业规划师始于对自己职业的困惑?有多少色彩设计师一开始只是想自己穿的漂亮一点?中国人说久病成良医,这其实是一种职业进入的方式)
8、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吧(如果你真的找不到一个工作,那就自己创造一个吧!)
关于一个好的职业规划的几个建议:
1、应该有一个20年的梦想,尽可能地大一些,尽可能抽象一点。因为你知道20年是很长的时间,可以发生任何事情,这个计划主要以你的梦想为主。
2、给自己一个不超过10年的理想,这个计划主要以培养和发展你的核心竞争力为主。
3、瞄准一个5年内能达到的目标,细分成为3年的职业计划。详细地了解你喝这个职业的差距。这个计划以务必达成的执行为主,同时给自己一个Plan B。
4、把你的规划保留下来,每隔一个月看一看,让自己保持进度。
5、每隔半年停下了回顾你的计划。
6、对新的机会和趋势永远保持警醒。
一份适合你的工作的未来价值远远高于你现在的专业。
决定我们十年后成就的完全不是工作的起薪,而是工作的平台、发展机会或者是眼界--这才是一份工作对于人的未来价值,而起薪是最不需要看重的东西。即使两个同学起薪差再多,也不过2000多远,一年也就不到2万多,十年也不超过30万。但是任何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如果有好的平台,学习的机会或者提升的空间,只要找对一个项目,做好一件事,哪怕买对一套房子,这30万就会马上赚回来。那些十年前真正看到工作未来价值的人在这场竞赛中远远超前,因为他们当时看到的,是工作中那些在未来有价值的东西。
“平台、资源、眼界、机会、好老板、失败的经验,这都是未来会升职的潜力生命股票,年轻的时候,即使牺牲点别的什么立即可得的利益,也要购买这些东西,它们会在未来的时间里面,增值百倍”
法国诗人勒内·夏尔有两句诗:懂得静观大地开花结果的人,绝不会为失去的一切二痛心。
“水杯的故事”--一个人手里拿着水杯,他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水杯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们为什么这样热衷于根据过去的投入,而不是未来价值来做决定?经济学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解释这种现象,叫做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
沉没成本其实是已经损失的成本,为了这个损失而追加成本,最后只会头破血流。已经投入并且损失的价值,会造成我们对未来投入的判断。这就是沉没成本模式。由于害怕损失,所以继续投入,到后面损失却更大。这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沉没成本模式。
那些不知道自己要去什么地方的人,浸泡在这个世界,因为没有自己的方向,总被现实赶得乱七八糟,我把这种现象称为“生命布朗运动”,这种做生命布朗运动的人,我称漂泊者。漂泊者很多,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精力充沛、梦想远大、适应能力强和没有真正的目标。正是因为他们缺乏真正的目标,他会下意识地进入一切真或假的机会,却在真正需要坚持的时候落荒而逃。漂泊者注定一辈子在逃避些什么,而不是在追寻些什么。
与之相对的是“航行者”,同样精力充沛、适应能力强,但是他们拥有一个真正的目标。航行者很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这也让他敢于放弃一些机会,同时真正勇敢面对那些需要坚持的地方。航行者最终能走出去很远很远,穿过那些风暴,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漂泊者则被梦想诅咒,一辈子胡乱漂泊在海上。Impossible和I‘mpossible只差一点,那一点就是你心中真正的目标。
受害者习惯把痛苦和快乐放在别人手上,有的时候是家人上司,有的时候是朋友同事,还有的时候是过去的自己。你很容易从人群中辨认他们。因为他们面带怨气,讲话使用虚拟语气加过去完成时:“就是因为他,如果不是.......我早就.....”
“那个时候我太小了,所以......”
“他怎么可以这样!”
“他都这样做了,我们只好......”(禅师与兰花的故事)
世上还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有一个奇妙的心智转化器,他们好像没有痛苦按钮,只有快乐按钮,而且按钮在自己手上。他们的心智模式是:不管外界怎么样,我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
你没必要得到允许才开始学习;你也没有必要得到机会才开始努力!
不公平就好像空气,充满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每一瞬间都在其中,无法脱离。关键是,在呼吸之间,你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还是让自己只是慢慢老死下去?其实我们总可以为自己的生命掌控些什么。
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升职;
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面子。
我们可以掌控我们的政策。
我们可以掌控世界的不公平。
虽然这很难,但是值得。我愿意用的精神偶像列侬的话,结束关于掌控的这一堵墙。
Imagine
you may say i am a dreamer
but i am not the only one
if some day you join us
the world will be an one
受害者模式其实来源于过去某个时刻的故事。故事的主题往往是:面对.......我没有办法。
真正的职业方向是那种不顾一切都要做的事情。
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出了问题,也许并不是因为你赚得不够多,名声不够大,而恰恰是因为你缺乏一种把物质转化为幸福的能力。幸福是一种转化力。
社会先给我们定义“成功”(一个到达才允许幸福的资格),然后狞笑着让我们参与一场永远只有少数人笑、多数人哭的游戏。社会规定的“幸福”永远是稀缺品,正如2012的股票。你可以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工作,设置好的方式去竞争、设置好的方式去交换,但是一定不能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幸福。否则,你就彻底废了。
资深的猎头会告诉你,如果你在一两个行业做过十年,那你就精英;如果你在三四个行业做过十年,你就精华;如果你在不同五六个行业做过十年,那你就是精神病--企业讨厌不断开始的人,滚石不生苔,转行不聚财。
我一个美国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约会原则,在社交场合认识的男孩女孩,拿到对方联系方式以后的72小时之内,都不会给对方打电话。因为这杯认为是一种尊重。72小时之内,你对对方的感情都只是生理冲动和激情。但是如果三天以后,你还是情不自禁,那么久好好投入这段感情吧。所以说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个认真的开始,那一定要让自己等一等,然后再等一次,然后再等一次,最后才真正开始。如果这个开始的激情都不能推动你三次,那一定是早夭的开始。只有那种不可抑制想开始的开始,才是有结果的开始;而那种能够等几次就没有了的开始,基本上属于冲动。
丘吉尔战后学油画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开始,不妨试试看一个坏的开始吧。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来到。
如果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份之一。
从心理学来说,一个人缺什么,就会投射到身边人的身上,他会觉得身边的其他人也觉得自己缺。于是他就会不断地表达说自己其实不缺,一不小心就过了。这个结果就是,他不断地表达的东西就是自己最缺乏的--这个法则我把它命名为口是心非法则。此法则看人非常有用:你看一个人觉得自己缺什么,你就看他不断强调什么就好了。如“你知道吧”、“我说句实话啊”;想知道一个人缺什么,就看他努力秀什么!
如果你是漏斗人,想让身边的人快乐,快让自己快乐起来吧!
在这三个时间减少工作
1、结婚前两年;两个人需要一段时间,理清楚婚姻和恋爱的区别,明白彼此的关系、家庭脉络。总之,你需要先建立好你的二人系统,而不是着急生个孩子。
2、孩子0~3岁,是基本的性格养成的阶段。而14~18岁,则是世界观养成的时间段。前一个阶段的母亲参与,后一个阶段的父亲参与,都是孩子们养成性格的最关键时刻,需要我们从职业中抽出更多时间来,投资在家庭中。
3、父母亲70岁之后;同样的时间,为什么不分享幸福,而去分享痛苦呢?为什么不在他们身体还好的时候,陪他们下下棋,听听他们抱怨保姆呢?(每年专门空出三五天去看看他们)
如何拆掉“职业艺术照”这堵墙?
第一,别相信有完美的东西。
第二,看看卸妆照。不管你要进入任何一个行业和公司,在收集优点和好处之后,一定要问问自己,这个方向的问题再哪里?有什么缺点吗?
如何给职业的艺术照卸妆--看穿职业背后的隐藏面
1、做一个在职人士的职业访谈
2、尝试一个与目标职业相关的培训(钻石培训班的故事/读一个周末心理咨询课程了解,同时观察自己是否适合这个人群;培训的老师一般是这个行业比较杰出的人,他们对于你的评价和建议对你进入这个职业相当重要。如果最后你觉得合适,你正好可以通过这个培训进入这个行业;如果不合适的话,那就更好,你至少让自己少浪费了2年时间--而且,学学心理学对于你的未来新方向,也有很大的帮助。)
3、进入一些专业职业论坛或者博客群(很多职业有自己专业的论坛;这些论坛里面会给你提供大量的职业信息和入门资料;注意这些论坛中的精华帖,那都是重要的职业信息。另外论坛里面也会有无数的专业人士,他们会解答你的各种职业问题,打击你不切实际的想法以及给你真正有效的方式。专业论坛泡好了,是一个巨大资源--求职的一条门路)
4、看招聘网站和公司网站(收集目标职位描述,一般5个这样的信息,对这个职位大概内容和要求就全了)
5、找一些职业数据库(国内有很多关于职业信息的数据库,里面有大部分职业的详细介绍。数据库的数据主要有三种:国家的、第三方公司和网友自发的。推荐网友录制的职业信息是我最推荐的一种,比如职场引路人(www.yinluren.org),这种数据库比较真实,而且很多事音频或者视频的。你可以通过视频直接看到这个职场人士的样子和气质,比干巴巴的文字描述好很多。如果你想感性地体验一下职业,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网站。)
不递简历也能入职的8种求职法
1、职业访谈(她先通过cold call一个个找到她要访谈的对象,然后约好时间,按时打电话过去或者当面拜访。每一次拜访的时候,她总是会问这样两个问题:”对于我这样一个人,如果要进入这个职业,您会给我什么建议?“”什么时候我会知道我能够胜任这份工作?“;你也许会担心这种方式会不会很容易被拒绝,你也许一开始的确会被拒绝几次,但是请记得,优秀的人都有一个良好品质--愿意帮助别人。你会惊喜地发现,如果你勇敢尝试,大概会有20%的人会接受你的访谈。最后,用这种方式求职的最核心要点是:第一,认真倾听,尊重对方;第二,永远不要在职业访谈里面谈求职的事。)
2、给名人写信(平等对话,真正的建议;徐小平亲传弟子Robin原来是出版社的一个编辑,最后进入职业规划行业;新精英大学业务中的Cathy,前学员告知其他机构是如何操作的,对于求职还有什么观点,新精英有什么优势劣势,如果要建立起网络营销,她的思路是什么。)
3、混论坛
4、参加培训与学习(获得行业内人脉,同学对于工作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
5、加入俱乐部(很多海归回国,会争取加入由很多企业主聚集的高级俱乐部或聚会,这种俱乐部往往需要介绍人引荐。)
6、义务工作进入(进入民企,尤其是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义务工作往往是一个绝好的方式;这些企业创办初期往往最缺乏人力,如果这个时期,你找到老板说我先义务工作一个月,如果您觉得需要,我再留下,好么?很少有人会拒绝你。这一个月期间,你的目标就是提升能力,赚回自己工资。目标是:工作经验,一些行业人脉和一定的工作能力。)
国内著名的心理咨询热线”青春热线“提供这样免费督导。如果你可以提供义务的心理咨询工作,你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国内最好的指导老师以及足够丰富的案例。
同样道理,很多500强的白领也热衷进入类似JA这样的公益性组织。这个组织致力于让中国优秀的年轻人事业起航,它组织企业的精英人士进入大学宣讲。同时也给那些愿意义务授课的人,提供义务培训师培训。很多白领从这个渠道,从义务培训师做起,成为真正的企业培训师。
7、成为客户(有多少心理咨询师是从了解自己心理问题开始的呢?有多少职业规划师始于对自己职业的困惑?有多少色彩设计师一开始只是想自己穿的漂亮一点?中国人说久病成良医,这其实是一种职业进入的方式)
8、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吧(如果你真的找不到一个工作,那就自己创造一个吧!)
关于一个好的职业规划的几个建议:
1、应该有一个20年的梦想,尽可能地大一些,尽可能抽象一点。因为你知道20年是很长的时间,可以发生任何事情,这个计划主要以你的梦想为主。
2、给自己一个不超过10年的理想,这个计划主要以培养和发展你的核心竞争力为主。
3、瞄准一个5年内能达到的目标,细分成为3年的职业计划。详细地了解你喝这个职业的差距。这个计划以务必达成的执行为主,同时给自己一个Plan B。
4、把你的规划保留下来,每隔一个月看一看,让自己保持进度。
5、每隔半年停下了回顾你的计划。
6、对新的机会和趋势永远保持警醒。
一份适合你的工作的未来价值远远高于你现在的专业。
决定我们十年后成就的完全不是工作的起薪,而是工作的平台、发展机会或者是眼界--这才是一份工作对于人的未来价值,而起薪是最不需要看重的东西。即使两个同学起薪差再多,也不过2000多远,一年也就不到2万多,十年也不超过30万。但是任何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如果有好的平台,学习的机会或者提升的空间,只要找对一个项目,做好一件事,哪怕买对一套房子,这30万就会马上赚回来。那些十年前真正看到工作未来价值的人在这场竞赛中远远超前,因为他们当时看到的,是工作中那些在未来有价值的东西。
“平台、资源、眼界、机会、好老板、失败的经验,这都是未来会升职的潜力生命股票,年轻的时候,即使牺牲点别的什么立即可得的利益,也要购买这些东西,它们会在未来的时间里面,增值百倍”
法国诗人勒内·夏尔有两句诗:懂得静观大地开花结果的人,绝不会为失去的一切二痛心。
“水杯的故事”--一个人手里拿着水杯,他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水杯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们为什么这样热衷于根据过去的投入,而不是未来价值来做决定?经济学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解释这种现象,叫做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
沉没成本其实是已经损失的成本,为了这个损失而追加成本,最后只会头破血流。已经投入并且损失的价值,会造成我们对未来投入的判断。这就是沉没成本模式。由于害怕损失,所以继续投入,到后面损失却更大。这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沉没成本模式。
那些不知道自己要去什么地方的人,浸泡在这个世界,因为没有自己的方向,总被现实赶得乱七八糟,我把这种现象称为“生命布朗运动”,这种做生命布朗运动的人,我称漂泊者。漂泊者很多,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精力充沛、梦想远大、适应能力强和没有真正的目标。正是因为他们缺乏真正的目标,他会下意识地进入一切真或假的机会,却在真正需要坚持的时候落荒而逃。漂泊者注定一辈子在逃避些什么,而不是在追寻些什么。
与之相对的是“航行者”,同样精力充沛、适应能力强,但是他们拥有一个真正的目标。航行者很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这也让他敢于放弃一些机会,同时真正勇敢面对那些需要坚持的地方。航行者最终能走出去很远很远,穿过那些风暴,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漂泊者则被梦想诅咒,一辈子胡乱漂泊在海上。Impossible和I‘mpossible只差一点,那一点就是你心中真正的目标。
受害者习惯把痛苦和快乐放在别人手上,有的时候是家人上司,有的时候是朋友同事,还有的时候是过去的自己。你很容易从人群中辨认他们。因为他们面带怨气,讲话使用虚拟语气加过去完成时:“就是因为他,如果不是.......我早就.....”
“那个时候我太小了,所以......”
“他怎么可以这样!”
“他都这样做了,我们只好......”(禅师与兰花的故事)
世上还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有一个奇妙的心智转化器,他们好像没有痛苦按钮,只有快乐按钮,而且按钮在自己手上。他们的心智模式是:不管外界怎么样,我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
你没必要得到允许才开始学习;你也没有必要得到机会才开始努力!
不公平就好像空气,充满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每一瞬间都在其中,无法脱离。关键是,在呼吸之间,你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还是让自己只是慢慢老死下去?其实我们总可以为自己的生命掌控些什么。
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升职;
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面子。
我们可以掌控我们的政策。
我们可以掌控世界的不公平。
虽然这很难,但是值得。我愿意用的精神偶像列侬的话,结束关于掌控的这一堵墙。
Imagine
you may say i am a dreamer
but i am not the only one
if some day you join us
the world will be an one
受害者模式其实来源于过去某个时刻的故事。故事的主题往往是:面对.......我没有办法。
真正的职业方向是那种不顾一切都要做的事情。
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出了问题,也许并不是因为你赚得不够多,名声不够大,而恰恰是因为你缺乏一种把物质转化为幸福的能力。幸福是一种转化力。
社会先给我们定义“成功”(一个到达才允许幸福的资格),然后狞笑着让我们参与一场永远只有少数人笑、多数人哭的游戏。社会规定的“幸福”永远是稀缺品,正如2012的股票。你可以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工作,设置好的方式去竞争、设置好的方式去交换,但是一定不能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幸福。否则,你就彻底废了。
资深的猎头会告诉你,如果你在一两个行业做过十年,那你就精英;如果你在三四个行业做过十年,你就精华;如果你在不同五六个行业做过十年,那你就是精神病--企业讨厌不断开始的人,滚石不生苔,转行不聚财。
我一个美国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约会原则,在社交场合认识的男孩女孩,拿到对方联系方式以后的72小时之内,都不会给对方打电话。因为这杯认为是一种尊重。72小时之内,你对对方的感情都只是生理冲动和激情。但是如果三天以后,你还是情不自禁,那么久好好投入这段感情吧。所以说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个认真的开始,那一定要让自己等一等,然后再等一次,然后再等一次,最后才真正开始。如果这个开始的激情都不能推动你三次,那一定是早夭的开始。只有那种不可抑制想开始的开始,才是有结果的开始;而那种能够等几次就没有了的开始,基本上属于冲动。
丘吉尔战后学油画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开始,不妨试试看一个坏的开始吧。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来到。
如果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份之一。
从心理学来说,一个人缺什么,就会投射到身边人的身上,他会觉得身边的其他人也觉得自己缺。于是他就会不断地表达说自己其实不缺,一不小心就过了。这个结果就是,他不断地表达的东西就是自己最缺乏的--这个法则我把它命名为口是心非法则。此法则看人非常有用:你看一个人觉得自己缺什么,你就看他不断强调什么就好了。如“你知道吧”、“我说句实话啊”;想知道一个人缺什么,就看他努力秀什么!
如果你是漏斗人,想让身边的人快乐,快让自己快乐起来吧!
在这三个时间减少工作
1、结婚前两年;两个人需要一段时间,理清楚婚姻和恋爱的区别,明白彼此的关系、家庭脉络。总之,你需要先建立好你的二人系统,而不是着急生个孩子。
2、孩子0~3岁,是基本的性格养成的阶段。而14~18岁,则是世界观养成的时间段。前一个阶段的母亲参与,后一个阶段的父亲参与,都是孩子们养成性格的最关键时刻,需要我们从职业中抽出更多时间来,投资在家庭中。
3、父母亲70岁之后;同样的时间,为什么不分享幸福,而去分享痛苦呢?为什么不在他们身体还好的时候,陪他们下下棋,听听他们抱怨保姆呢?(每年专门空出三五天去看看他们)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