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开了武汉,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
我有整整三年未在这个日记本上写一个字,恰好是本科毕业到硕士毕业这三年的时间。兴许是我把更多更速食主义的文字敲进了博客里,而荒芜了这个陪伴我快十年的笔记本。随手翻看三年多以前,同是毕业季的我写的那些话语,就和我潜意识里认定的一样,那会的我其实没有如今这般的愁楚,没有关于成长关于前途的迷惘。那些伤感的成分不过是来自于离愁别绪罢了。
我在2009年3月19日这样写道:“我喜欢走学校的路,所以我决定在这里的路上,再走上三年。走到我能够足够强大得去应付外面的暴风雨”。三年后工作刚满三个月的我看看现在的自己,再想象那个试图着在校园中躲避社会洗礼的自己。明了,走过了我为自己设定的三年期限,我还是没有坚硬我的羽翼和内心,还是一副弱不禁风不敢担当的样子,还是没有抓住后校园时代生活的真谛。
这三个月以来,我没有停止过思念在学校的一切。人,梧桐,马路,食堂,甚至于空气。净是我怀恋的意象,我熟悉的生活。还是学生的时候,每天清晨从寝室的床上醒来,我清楚地知道我要做什么,我要去哪里,我要和谁见面;更长远意义的说,那些日子里,我告诉自己我得学会哪门编程语言,我要考过BEC,TOIEC,我要到什么样的城市什么样的公司工作。诸如此类,彼时的生活让人有足够多的选择和自由去安排各人的生活,可以在想努力的时候为自己加把劲儿,在想放松的时候找人胡吃海喝一通。七年这般的生活留给我的那些私人化的情结,总是在我对现在的生活产生质疑时残酷地袭来。夜里去中心操场跑圈,看远处高楼上的脚手架上投射而来凛冽的白光;从科技楼穿过青年园去南三门买一碗鸭血粉丝再奔往光谷;盛夏严冬,在鲁磨路的朝天门或者老五烧烤吃到第二天非拉肚子不可;从东六舍走过绝望坡买一杯新一佳的绿茶然后去韵苑散步。校园里每一个地方都留有一份隐秘而私人化的记忆,他人无从知,唯有心肚明。
我想我很早前就对现在的生活有了戒备之心。当我还在校园的马路上走的时候,就不禁自问,离开了这里,我还会不会有一条可以让我悠闲思考的马路,可以有树影婆娑,可以有夏虫奏鸣,可以没有行人和车流,可以只有我的背影。然而似乎全部都没有,我很难在现在的环境中找到一条可以和校园的小路相媲美的小道。每天都要从无数陌生的人群中穿过,化身为电视中在绿灯亮起的一刹那健步如飞的上班族中的一员,这些日子以来我等待绿灯亮起的次数大概比我前二十几年都要多。然而,等待中的灰尘和汗水只是踏入社会后的很肤浅的一种体悟,最让人心慌的却是再也没法找到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赚钱?买车买房?环游世界?我想我真的不会为了这些宏大的愿景而鼓舞,我需要一个更短期和实际的目标。问题在于带着混一天就拿一天工资的想法,工作不能带来任何精神层面的享受。难道我以后几十年的时光都要在等待发工资,等待涨工资,等待升职,等待年终奖,等待年假去旅行这样一个复制千万遍的循环之中吗?或者我要为存钱付首付而忧,为不丢工作还月供而愁?或者在我四十岁以后脑子迟钝地不再能干技术的时候,在这个男人必须要干到六十五岁的国度,痛苦转型去寻找一个更安稳的工作?我觉得我已经很久没有说一些代表我想法的话了,看得多,想得多,可是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外企这种同事之交淡如水的环境中,没法与用每天一半的时间相处的同事谈论自己的话题。在周围都是已婚人士的人群中,永远缺乏发言的动力,我不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他们大抵也不知道我在想什么。
我离开了武汉,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既然深爱,就应该不辞辛苦回到深爱的地方。端午四天就像是一个梦,那一夜湿透了全身,衣服拧了一地水,大概是最后一次体验母校的泼水狂欢毕业游行了。说不上来为什么要回去,只是在得知这场毕业晚会在端午节前一晚时就激动地买上了火车票。混迹在毕业游行的人群中,空气中弥漫荷尔蒙的气息,我忘记很多,只是感觉和他们一样年轻,好似吸食了一整晚的PSD。回去之前,曾想过要再次在深夜爬一回喻家山,望皓月,哭一场。虽然没有成行,但是就当一个梦好了,总会有再次如梦的机缘的。
I wanna know, have you ever seen the rain ?
到这里为止,七年的青春画上了一个句号。我所迎接的是,关灯睡觉,明晨的闹铃,公交车,红绿灯,打卡上班。
我在2009年3月19日这样写道:“我喜欢走学校的路,所以我决定在这里的路上,再走上三年。走到我能够足够强大得去应付外面的暴风雨”。三年后工作刚满三个月的我看看现在的自己,再想象那个试图着在校园中躲避社会洗礼的自己。明了,走过了我为自己设定的三年期限,我还是没有坚硬我的羽翼和内心,还是一副弱不禁风不敢担当的样子,还是没有抓住后校园时代生活的真谛。
这三个月以来,我没有停止过思念在学校的一切。人,梧桐,马路,食堂,甚至于空气。净是我怀恋的意象,我熟悉的生活。还是学生的时候,每天清晨从寝室的床上醒来,我清楚地知道我要做什么,我要去哪里,我要和谁见面;更长远意义的说,那些日子里,我告诉自己我得学会哪门编程语言,我要考过BEC,TOIEC,我要到什么样的城市什么样的公司工作。诸如此类,彼时的生活让人有足够多的选择和自由去安排各人的生活,可以在想努力的时候为自己加把劲儿,在想放松的时候找人胡吃海喝一通。七年这般的生活留给我的那些私人化的情结,总是在我对现在的生活产生质疑时残酷地袭来。夜里去中心操场跑圈,看远处高楼上的脚手架上投射而来凛冽的白光;从科技楼穿过青年园去南三门买一碗鸭血粉丝再奔往光谷;盛夏严冬,在鲁磨路的朝天门或者老五烧烤吃到第二天非拉肚子不可;从东六舍走过绝望坡买一杯新一佳的绿茶然后去韵苑散步。校园里每一个地方都留有一份隐秘而私人化的记忆,他人无从知,唯有心肚明。
我想我很早前就对现在的生活有了戒备之心。当我还在校园的马路上走的时候,就不禁自问,离开了这里,我还会不会有一条可以让我悠闲思考的马路,可以有树影婆娑,可以有夏虫奏鸣,可以没有行人和车流,可以只有我的背影。然而似乎全部都没有,我很难在现在的环境中找到一条可以和校园的小路相媲美的小道。每天都要从无数陌生的人群中穿过,化身为电视中在绿灯亮起的一刹那健步如飞的上班族中的一员,这些日子以来我等待绿灯亮起的次数大概比我前二十几年都要多。然而,等待中的灰尘和汗水只是踏入社会后的很肤浅的一种体悟,最让人心慌的却是再也没法找到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赚钱?买车买房?环游世界?我想我真的不会为了这些宏大的愿景而鼓舞,我需要一个更短期和实际的目标。问题在于带着混一天就拿一天工资的想法,工作不能带来任何精神层面的享受。难道我以后几十年的时光都要在等待发工资,等待涨工资,等待升职,等待年终奖,等待年假去旅行这样一个复制千万遍的循环之中吗?或者我要为存钱付首付而忧,为不丢工作还月供而愁?或者在我四十岁以后脑子迟钝地不再能干技术的时候,在这个男人必须要干到六十五岁的国度,痛苦转型去寻找一个更安稳的工作?我觉得我已经很久没有说一些代表我想法的话了,看得多,想得多,可是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外企这种同事之交淡如水的环境中,没法与用每天一半的时间相处的同事谈论自己的话题。在周围都是已婚人士的人群中,永远缺乏发言的动力,我不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他们大抵也不知道我在想什么。
我离开了武汉,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既然深爱,就应该不辞辛苦回到深爱的地方。端午四天就像是一个梦,那一夜湿透了全身,衣服拧了一地水,大概是最后一次体验母校的泼水狂欢毕业游行了。说不上来为什么要回去,只是在得知这场毕业晚会在端午节前一晚时就激动地买上了火车票。混迹在毕业游行的人群中,空气中弥漫荷尔蒙的气息,我忘记很多,只是感觉和他们一样年轻,好似吸食了一整晚的PSD。回去之前,曾想过要再次在深夜爬一回喻家山,望皓月,哭一场。虽然没有成行,但是就当一个梦好了,总会有再次如梦的机缘的。
I wanna know, have you ever seen the rain ?
到这里为止,七年的青春画上了一个句号。我所迎接的是,关灯睡觉,明晨的闹铃,公交车,红绿灯,打卡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