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笔记
“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不是很喜欢吃(买)东西的?”
“不然还能怎样?难道去死?”
——movie顽主
一直极端畏惧死亡,连带着也畏惧去想象。
硬要扯个由头,似乎貌似好像大概是从外公去世开始的。
明明实际上当时并无感觉。
才7岁,在老家,就只是透过二楼的栏杆缝隙,看楼下,房前空地。
乌压压一群人,远亲,近邻,垒得高高的深色八仙桌上搭着深色椅子,深色道袍道士模样的——表姐的青梅竹马,我们一辈孩子的戏弄对象——坐在上面,纸灰四散,烟雾迷眼;
围绕着外公早早干瘦的身体;
妈妈和姨妈们披麻,戴孝——之前我也有份手制的物什;
绕着莫名的路径,一圈一圈,低头,大概在哭泣;
带哭腔的乡音,念经声,敲锣打鼓,喇叭里大唱花鼓戏,伊伊呀呀几片,不明就里,震耳欲聋,几天几夜。直系亲要守夜,外孙女侥幸偷眠——半夜里爸爸气愤地拔掉正对着我们床头的扩音器插头,没有人吱声;
我依稀记得一两天前,姨妈才用开水烫了我们带回去的进口布林,耐心撕去黑色果皮——汁水都流出来了,看上去又软又糯,想是很好吃的——喂外公吃
——当时根本什么也未曾感觉到。
不知过了多久,早已回到自己家,突然某夜从梦中惊醒,大哭,妈妈掀开蚊帐,轻拍肩背,询问。
——“我怕死”,我哭腔着说。
妈妈扑哧一声笑出来。
再不知过了多久,不时回想,是的,我怕死。虽然我不知它是什么,也谈不上多热爱生活。
X不止一次描述suicide的倾向,被大海淹没的瞬间感觉,吞过量安眠药入院灌肠洗胃的感觉,站在两楼间种满茉莉等美丽的绿色植物的连廊上产生坠落冲动的片刻;C说起TA当初抑郁症,在天台上差点就往下跳;H轻描淡写TA拿刀,用刀,划破皮肤,任血涌出来,凭疼痛宣泄苦楚……谈论生死话题最多最久的还是洁,最喜欢讲的是自杀的方式。
当年谈论自杀,似乎是件浪漫的事。海明威是自杀的,茨威格是自杀的,伍尔芙是自杀的,老舍是自杀的,王国维是自杀的,海子、顾城还有屈原、项羽,统统是自杀的……高中时常听说同龄or学妹为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大学便是各种毕业生前途渺茫感不堪重负,哼o( ̄ヘ ̄o#)一群无知弱者!虽然我高中写作文最喜欢举自杀者的例子阐发”精神的高贵“。跳楼,大概是最痛绝又最常见的结束方式,除去卧轨的最文学化的惨烈。自来腹黑地相信触地的瞬间必定是他们最后悔的一刻。当然总是要剧烈疼痛的。像我这么畏疼怕痛的,跳楼?脑浆迸裂什么的好恶心(据说某条路某棵树上还沾有那种玩意儿)抹脖子?你以为你霸王鳖鸡啊;割腕?太惨烈了点吧果壳不是说平躺时血液可以随心脏跳动喷出10米高咩;上吊?会变成长舌鬼的;服药?万一被救了还得洗胃…像伍尔芙一样一步步走进水中,大概是最浪漫的自杀方式了,但后来,berry说,溺死的人是最丑的,躯体被水泡得肿烂,连亲友都认不出来……
有时候深更半夜躺在床上,很容易想起这个亘古话题,明明是我最讨厌的话题,很容易有惶惶不能终日之感。
高一的时候跟丐子讨论,睡着跟昏过去有什么区别?其实质不都是失去知觉吗?此后,我们都把上课睡觉称作昏过去,然后高频地在英语课化学课物理课上昏过去……
死是什么感觉?据说就像睡着一样,也像昏迷一般,失去任何感觉知觉,只是你再也不会醒过来了。
死后究竟还会有灵魂么?更重要的是,灵魂or一切其他名称还会有知觉吗?
我是实在惶恐失去所有知觉的日子,所以加紧地敏感地体味视听嗅味触,一切感觉。
但无论你怎么害怕,它还是会来,你终究会遇见它。
每长大一日,就比往昔更接近它。
志伟,C,丐子;
W的父亲,R的母亲……
不是你,便是你身边的人。因为你在长大,他们也就老去。身体机能今天也许攀上过顶峰,明日便开始走下坡路。
窃以为,“身体不好”是这个世上日常生活里最不幸的事了,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做,小心谨慎在健康者看来是身娇肉贵的造作托辞,健康者永远不能体会。
曾让学弟妹为之奔走募捐的晓倩最终还是不敌白血病,我依然记得平日雷厉风行精明强干的刘老师的眼泪,和Maselin在我作文本上批的“好好活着”,一道学了三年篮球的pearlee定格在九班那张合照里娇小活力红润的笑容。也许你青春少艾风光正好,也许下一秒就飞来横祸。
人有时比蒲苇还要脆弱得多。
Anyway,死,是怕的;生,还是要活的。即使有人说选择死亡需要巨大的勇气,徐志摩还说活比死更难呢。既然不能去死,还是好好热爱下生活吧。一如既往地鄙夷热衷这个话题的无知弱者。And you should go back to live(s).
每次看到“不去会死”不XXYYZZ会死“句式总是忍不住内心os:那你怎么还不去死╮( ̄▽ ̄///)
“不然还能怎样?难道去死?”
——movie顽主
一直极端畏惧死亡,连带着也畏惧去想象。
硬要扯个由头,似乎貌似好像大概是从外公去世开始的。
明明实际上当时并无感觉。
才7岁,在老家,就只是透过二楼的栏杆缝隙,看楼下,房前空地。
乌压压一群人,远亲,近邻,垒得高高的深色八仙桌上搭着深色椅子,深色道袍道士模样的——表姐的青梅竹马,我们一辈孩子的戏弄对象——坐在上面,纸灰四散,烟雾迷眼;
围绕着外公早早干瘦的身体;
妈妈和姨妈们披麻,戴孝——之前我也有份手制的物什;
绕着莫名的路径,一圈一圈,低头,大概在哭泣;
带哭腔的乡音,念经声,敲锣打鼓,喇叭里大唱花鼓戏,伊伊呀呀几片,不明就里,震耳欲聋,几天几夜。直系亲要守夜,外孙女侥幸偷眠——半夜里爸爸气愤地拔掉正对着我们床头的扩音器插头,没有人吱声;
我依稀记得一两天前,姨妈才用开水烫了我们带回去的进口布林,耐心撕去黑色果皮——汁水都流出来了,看上去又软又糯,想是很好吃的——喂外公吃
——当时根本什么也未曾感觉到。
不知过了多久,早已回到自己家,突然某夜从梦中惊醒,大哭,妈妈掀开蚊帐,轻拍肩背,询问。
——“我怕死”,我哭腔着说。
妈妈扑哧一声笑出来。
再不知过了多久,不时回想,是的,我怕死。虽然我不知它是什么,也谈不上多热爱生活。
X不止一次描述suicide的倾向,被大海淹没的瞬间感觉,吞过量安眠药入院灌肠洗胃的感觉,站在两楼间种满茉莉等美丽的绿色植物的连廊上产生坠落冲动的片刻;C说起TA当初抑郁症,在天台上差点就往下跳;H轻描淡写TA拿刀,用刀,划破皮肤,任血涌出来,凭疼痛宣泄苦楚……谈论生死话题最多最久的还是洁,最喜欢讲的是自杀的方式。
当年谈论自杀,似乎是件浪漫的事。海明威是自杀的,茨威格是自杀的,伍尔芙是自杀的,老舍是自杀的,王国维是自杀的,海子、顾城还有屈原、项羽,统统是自杀的……高中时常听说同龄or学妹为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大学便是各种毕业生前途渺茫感不堪重负,哼o( ̄ヘ ̄o#)一群无知弱者!虽然我高中写作文最喜欢举自杀者的例子阐发”精神的高贵“。跳楼,大概是最痛绝又最常见的结束方式,除去卧轨的最文学化的惨烈。自来腹黑地相信触地的瞬间必定是他们最后悔的一刻。当然总是要剧烈疼痛的。像我这么畏疼怕痛的,跳楼?脑浆迸裂什么的好恶心(据说某条路某棵树上还沾有那种玩意儿)抹脖子?你以为你霸王鳖鸡啊;割腕?太惨烈了点吧果壳不是说平躺时血液可以随心脏跳动喷出10米高咩;上吊?会变成长舌鬼的;服药?万一被救了还得洗胃…像伍尔芙一样一步步走进水中,大概是最浪漫的自杀方式了,但后来,berry说,溺死的人是最丑的,躯体被水泡得肿烂,连亲友都认不出来……
有时候深更半夜躺在床上,很容易想起这个亘古话题,明明是我最讨厌的话题,很容易有惶惶不能终日之感。
高一的时候跟丐子讨论,睡着跟昏过去有什么区别?其实质不都是失去知觉吗?此后,我们都把上课睡觉称作昏过去,然后高频地在英语课化学课物理课上昏过去……
死是什么感觉?据说就像睡着一样,也像昏迷一般,失去任何感觉知觉,只是你再也不会醒过来了。
死后究竟还会有灵魂么?更重要的是,灵魂or一切其他名称还会有知觉吗?
我是实在惶恐失去所有知觉的日子,所以加紧地敏感地体味视听嗅味触,一切感觉。
但无论你怎么害怕,它还是会来,你终究会遇见它。
每长大一日,就比往昔更接近它。
志伟,C,丐子;
W的父亲,R的母亲……
不是你,便是你身边的人。因为你在长大,他们也就老去。身体机能今天也许攀上过顶峰,明日便开始走下坡路。
窃以为,“身体不好”是这个世上日常生活里最不幸的事了,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做,小心谨慎在健康者看来是身娇肉贵的造作托辞,健康者永远不能体会。
曾让学弟妹为之奔走募捐的晓倩最终还是不敌白血病,我依然记得平日雷厉风行精明强干的刘老师的眼泪,和Maselin在我作文本上批的“好好活着”,一道学了三年篮球的pearlee定格在九班那张合照里娇小活力红润的笑容。也许你青春少艾风光正好,也许下一秒就飞来横祸。
人有时比蒲苇还要脆弱得多。
Anyway,死,是怕的;生,还是要活的。即使有人说选择死亡需要巨大的勇气,徐志摩还说活比死更难呢。既然不能去死,还是好好热爱下生活吧。一如既往地鄙夷热衷这个话题的无知弱者。And you should go back to live(s).
每次看到“不去会死”不XXYYZZ会死“句式总是忍不住内心os:那你怎么还不去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