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男人的对峙
![]() |
《笑之大学》是日本一部常演不衰的经典舞台剧,2004年被改编成电影,这部电影的创作阵容强大,原著及编剧是著名剧作家三谷幸喜,导演是星护,演员是曾主演实力派演员役所広司和偶像团体SMAP的成员稻垣吾郎。电影的背景是日本昭和15年,老百姓普通娱乐的演剧也受到了限制,上演前要接受剧本审核。审核官向坂睦男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他觉得在战争时期上演喜剧毫无意义,想方设法将所有喜剧封杀掉,对剧作家处处刁难。喜剧家椿一凭着韧性,不断修改着剧本。在他心里认为:没有老天相助,照样有出剧本的办法。他采取以柔克刚的方式争取演出的机会,审查官说什么自己都能接受,他改写的剧本椿一臻于至善,加入了更多笑料,他不惜将剧本中的朱丽叶与罗密欧,改成日本喜闻乐见的贯一和阿宫(尾崎红叶《金色夜叉》男女主角),将国家戏谑地比喻成“烧肉”,这是他面对权利找到最合适的战斗方式。两人在智慧的较量中逐渐彼此了解对方,向坂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逐渐进入喜剧,竟钻进剧场看个究竟。向坂在内心对椿一越发认同,但责任在身却让他不得不继续反对。七天之间,椿一交出的剧本全无笑料,却是部前所未有的喜剧杰作。这个剧本让向坂笑了83次。剧本注定无法通过审查,椿一并没有遗憾,因为他在前一天他收到了入伍通知。 椿一终于走了,临走前向坂叮嘱他:“别轻易说为了国家而死,就象你写的台词——真正值得人为之赴死的只有烧肉。”
电影开场是一组交叉对比的镜头:在剧场中开怀大笑的观众,与在剧本上盖下“不许可”的向坂。让我联想到解放初期的老舍面临的窘境 ,他在文章中描述了某些人:“因为他不懂业务,他可能没有对业务的热爱。这样,他就只觉得非改不可,甚至不惜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对作家们“写的剧本,似乎人人有权修改,个个显出优越。一稿到来,大家动手,大改特改。原稿不论如何单薄,但出自一家之手,总有些好处;经过大拆大卸的修改之后,那些好处即连根拔掉;原来若有四成艺术性,到后来连一成也找不着了。由这种修改大会而来的定本是四大皆空:语言之美、情节之美、独特的风格、结构的完整,一概没有。用这种定本拍制出来的东西当然也是四大皆空,观众一齐摇头。”老舍感慨地说:“我不想加罪于任何人,不想追究责任。但一想起来啊,我就好不伤心!” 。《笑的大学》的背景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钳制,老舍先生所处时期的政治无情的干预。两者似乎并无关联,但却异曲同工。椿一的原型是菊谷荣,曾为昭和时期的喜剧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菊谷在当时受到的压制比片中的椿一的环境更加严酷,他连用真名字发表作品的权利都没有.在个人创作的颠峰期,菊谷应征入伍,抱着未尽的梦想年仅36岁就战死沙场。而中国剧作家老舍在1966年夏被红卫兵用皮带、皮靴、唾沫、木刀来残害着,他的头被打破,眼镜被打飞。后又在派出所将这位“人民的艺术家”轮番毒打。8月24日晨老人不堪受辱和自己的孙女告别后,绝望地投入太平湖。
回到影片主角扮演者役所广司是一个“可以精确的拿捏脸部每一条细微神经的人”。他精湛的演技,将严肃、刻板的审查官向坂从厌恶、犹豫、接受、直至全情投入喜欢上演剧的心理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另一位主角扮演者稻垣吾郎不单是位偶像歌手,编剧三谷幸喜称他是“这个年代唯一具有鲜明作家气质风范的演员”,还有他在综艺节目中训练出来的喜剧才能,以及在舞台剧演出经验磨砺出的独特气质,使他成为扮演椿一的较佳人选。三谷幸喜是多部知名电视剧的剧作者,比如名声大噪的《古佃任三郎》、《有顶天酒店》等,同时他编剧执导的电影《大家的家》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这部电影比《笑的大学》早三年,同样是展示两个男人的对峙,看罢也别有一番滋味。这部片子不同于《笑的大学》中意识形态的对抗,它不存在对抗一个庞然大物的背景,只是讲了两个男人关于艺术理念的撞击进行平等较量的故事。影片从脚本作家饭岛直介决定建造一幢有品位的房子开始,引出了两位性格迥然不同的男人——新锐前卫设计师柳泽和日本传统匠人岩田。两人的合作冲突不断,柳泽精通设计却没有现场经验,岩田实际经验丰富却对外来词汇和对美式建筑的开放感嗤之以鼻。岩田属意建造坚固的日式房子;柳泽则有着艺术家不肯妥协的个性。两个人同样地固执己见,尽管直介在中间百般调和也无能为力。不过情况开始有了转机,岩田开始慢慢理解了柳泽的意旨,柳泽也开始对古老而坚固的传统建筑有了认识。在房子即将完工的那个晚上,暴雨袭击了这一带高地。柳泽和岩田都对“大家的家”分外担心,柳泽驾车离去时与驱车前来的直介相撞,车内的古董英式家具受损严重,幸得岩田出手,三人携手连夜将一张名贵书桌修复翻新,岩田的手艺令柳泽暗自佩服。最有趣的结尾,大家都沉浸在新屋建成的喜悦之中,在宴会上,看到大门被改成向外开放,日式房间变为设想的三倍之大,岩田不禁茫然无奈。此时的柳泽和岩田坐在长凳上欣赏眼前杰作时,又开始了争吵。
![]() |
理念的冲突不存在刀光剑影,亦没有一方对一方不公平的威压。言语的禁忌来、被禁止的笑声,不由让剧作家义愤地质疑“为什么不能笑,为什么要夺走老百姓的快乐?”。而在艺术领域里求同存异,这样两个男人的对峙则比威权下的被倾轧来的轻松得多,最关键的是在意识碰撞的融合性,这才是人追求自由与发展的必然,也就是有种战无不胜的力量悄然存在,让艺术家们不会放弃,亦不间断地参与搏击。
《诗之堡》
英格兰!醒来! 醒来! 醒来!
你的姐妹耶路撒冷在召唤!
你为何憔悴地睡死过去,
把她关在你古老城墙外边?
——[英]威廉•布莱克
1
黑夜提早降临
英格兰已经睡去
我这个东方飞来的异乡人
摸黑潜进了奥尔德堡小镇
驻足在卧着一头小白狮的
酒店门前
此处距海边
只有一百米远
但却什么都看不见
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剧场
灯光渐暗
乐池之中乐声大奏
乐队在演奏革命的交响曲
我擅自离座扒到乐池边
偷偷朝里看——
耳边轰鸣着
什么也看不见
2
海鸥的叫声唤醒我
起床下地扑向窗棂
提起窗梁探出头去
却见一树乌鸦
要照西方的说法
这似乎暗示着某种凶兆?
没关系!我的行李中
还扑腾着一只北京的喜鹊
可以放飞出去……
正这样想着
白色的鸥群翩然而至
扇动结实有力的翅膀
驱散满树的乌鸦
3
在壮美的晨曦中
终见北海真面目
青灰的大海
海浪如铅块
男性的海洋
拒绝了漂亮
连海滩都被拍击成
粗砺的石子
不揉一粒沙子
海滩乃石滩
停泊着几条
废弃的渔船
更像是被拖上岸来的沉船
叫人无法避俗地想起命运
天空有日出的景观
却没有太阳的结果
4
甜点一般精致的小镇
童话般不够真实
更像是一个专为音乐与诗歌
虚拟出的网上的社区
我目睹一轮明月
在火烧般的晚霞中升起的奇观
纳闷着整个白天
很少看见人——无人谁来听诗?
街灯初上
只见人流清泉般汩汩冒出
从四个方向朝着一处奔流
我被冲刷着来到今晚朗诵的银禧大厅
5
来前我听到过一种说法:
在如今的地球之上
如果你在一处地方
能够同时见到五种以上的动物
并与之和平共处
就是抵达了天堂
我在银禧大厅朗诵的今晚
台下是与人同行的狗
越过院墙而来的猫
低头嚼草的牛羊
头上盘旋着海鸥、鸽子和乌鸦
松鼠也跳到了脚面上……
我为众生放声朗诵
6
热爱诗歌的人
都是我的亲人
懂得我诗的人
都是我的情人
灵魂间的
交流语言
不是英语
不是中文
而是诗歌
只是诗歌
7
我来自欧亚大陆的腹地
在我这个大陆之子眼里
拥有海洋是一种富有
兼有河流则成了
一种奢侈——
哦!上帝偏爱这里
奥尔德堡河像闪闪的银叉一样
叉在奥尔德堡这块金黄色的面包上
沿着河流上溯
终见两只白天鹅
鸳鸯一般
栖于水中
而在这时
与我同行的澳洲翻译家
正在讲述他与妻子的爱情——
他和她都希望自己能死在对方的前头
8
小镇居民
在镇中心
为狗塑像
却将音乐大师布里顿的
纪念钢雕请到了海滩上
令其面朝大海
汹涌澎湃
(什么“春暖花开”?)
9
迎面而来的陌生人
老熟人一般
热情地打招呼
从身后超越我的
跑步的少女
也不忘问候一声
吓了我一跳
请原谅一个
在斗争中长大的中国人
对于相敬如宾的不适应
10
当我在乡间小路上
天堂般的美景前
流连忘返之际
那个与我打过招呼
迎面擦肩而过的
端庄娴雅的中年女士
出现在当晚的银禧大厅
站在场地中央
为正在入场的老年观众
带路引座
11
在萨福克郡美丽的田园风光中
我神情恍惚地迷失了
来到四块相连在一起的足球场
绿草如茵绿得惊心
在这个淑女也在谈论足球的国度
我有一种隐秘在心的自惭形秽
我惟一能够做到的是
让它起于足球而止于诗歌
12
胖男孩(他应该叫汤姆)
与瘦男孩(他应该叫大卫)
在社区的路口相遇
面面相觑
茫然无措
几分钟后
在下一个路口
我又看见了他俩
大卫骑车
汤姆跑步
这里一定不是他们的天堂
13
小镇上惟一的书店里
有我热爱的三位诗人
威廉•布莱克
艾伦•金斯堡
查尔斯•布考斯基
不好意思
还有我自己的诗集
与大师摆放在一起
靠!我幸福得差点叫出声来
14
小镇上惟一的中餐馆
从未见其开过门
像是为洗钱而开的那种
叫人联想起黑社会
15
晚餐前后的白狮酒店
变成了老年人俱乐部
那些有型有款有风度的
老绅士老淑女
真像是从19世纪的英国小说
插图上走下来的人物
你给他们拉门
他们向你摘帽致敬
而在白天的乡间公路上
开快车的也是他们
16
我有三次进过教堂
却没有看见过一名神甫
第三次是在钟声敲响的时刻
它仍然空旷得令我心慌
17
我后来才得知:那阵钟声
是为战争中的死难者而鸣
他们的纪念碑
就高耸在滨海的小广场上
碑下摆放着几个花圈
碑顶栖落着一只鸽子
一个挣脱出母亲怀抱的小孩
张开嘴大口吃着海风
淌着鼻涕
指着它叫:“鸟!”
19
偶见米字旗迎风飘扬
方才意识到这座
夏天音乐冬天诗歌的
世外桃源
属于一个国家
并且是个王国
是需要签证官
盖下冰冷的钢印
方才能够抵达
在诗歌与诗歌之间
横亘着国家
从王国到王国——
天下乌鸦一般黑
20
走进教堂一侧的墓园
在林立的墓碑间
耸立着库克船长
(难道他是埋在这里?)
他就是奥尔德堡的灵魂吧?
不,不——这正是
一种要命的王国式思维
每块墓碑都有自己的名字
每块遗骨都有自己的灵魂
21
来时我吃掉了一条鱼
去时我划走了一只船
来时我怀揣着一卷诗
去时我带走了一本书
奥尔德堡
我只是你匆匆的过客
与所有命定孤独的诗人一样
到此投奔一个短暂的
温柔之乡
转瞬即逝
梦醒时看清前路
依旧是不堪的现实
22
除去北海的鱼
此处还盛产苹果酒
要一瓶来尝
不料却醉了
我对我的翻译家朋友说:
“在异国他乡,我没了酒量”
他说:“是的
你好像很容易醉”
23
五天四夜
我还是没有学会
坐在电影布景般的街头
坐在露天咖啡座上
将透心凉的海风
像牛奶一样
搅进滚烫的咖啡中
然后再十分惬意地喝下去
这是一名过客
与本镇居民的最大区别
24
苏格兰高地来的诗人
未穿裙子
擅长吹奏
他像变戏法一般
变出了随身带来的所有乐器
逐个吹奏它们
都能吹出风笛的味道
将所有的曲子
都吹成了天籁般的《一路平安》
吹得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吹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吹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把离情吹成了爱情
把爱情吹成了伤情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吹得我在一瞬间
理解并原谅了
志摩的软
(在英国我老是想起他来
他那帅帅的样子极富尊严)
最终
吹落成离别时的一场
绵绵细雨
在加速离去的车中
雨刮器努力地工作着
刮着落在前窗的雨水
也刮着我眼镜片上的雾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