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抑郁多才俊
躁狂抑郁多才俊
20世纪的研究表明,适度的躁狂可以提升创造力,而许多杰出人物都曾经是躁狂抑郁症患者。形形色色的艺术家,作家,政治家,哲学家以及科学家都曾患有心境障碍。你会因为抑郁而获得上天的另外恩赐。躁郁者比同等天分,同等教育程度但没有精神紊乱情况的人更易于赢得天才的称号。卢梭,拜仑,歌德,林肯,雨果,海明威,肖邦,凡高.....我们还可以例举出好多天才人物,无不与躁郁相联系。所以得病的人不要以此为耻,适度的利用和控制是上策,说不定会诞生出一个天才。
人的思维行为是如此复杂,至今还不能真正描述和完全掌控它。这个世界也是这样纷繁复杂,在人类所能经历的时间间隔内,我认为也是无法真正认识清楚。在混乱混沌中人类踯躅前行,真理一点一点明晰,但是恐怕永远无法穷尽。但这并不表明我们无法掌握适应于现时的所谓“真理”,也不是说没有"人的一般行为准则"。
请原谅我思维的漂移,这是在追逐真理的时候会常犯的“错误”。
"躁狂使人任性、叛逆、大胆。当这些特质用于创造性的活动时,它们所带来的革新就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抑郁对于追求卓越的征程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当抑郁没有严重到足以削弱智力活动的程度时,抑郁可以提升创造性的工作。它提供了关键性的判断力,而判断力对于纠正躁狂状态下的放纵是必需的。
小说家辛格认为:“不遭受痛苦的人无以写作。生活本身几乎等同于痛苦。”抑郁可以赋予艺术家的作品以情感上的深度,并且可以为其提供能够让全人类感同身受的主题。抑郁可以迫使艺术家以艺术的形式去尝试超越人类社会的邪恶和对死亡的恐惧。
抑郁者想要为自己的痛苦寻找原因,这种阐微发幽的需求会启发抑郁的哲学家对许多问题进行研究。抑郁会导致人们探询与生命、死亡、善、恶、人性、世界的性质等有关的各种终极性问题。躁狂抑郁者善变的情绪、悟性和看法可能会把他引向哲学,这样,他可以自己去寻找事物的本质。而如果他渴望找到某种稳定、可靠的解释事实的方法,那么,他可能会去从事科学和数学研究。”
人在没有真正经历痛苦是时候,上帝会假造一种痛苦那就是“抑郁”让你来承受,然后你就会豁然开朗。
天才=躁狂抑郁?
时间:2007-12-14 3:10:47 来源:东方今报
(《躁狂抑郁多才俊》,「美」朱立安·李布\D杰布罗·郝士曼著,上海三联文化出版社二○○七年六月版,定价:三十五元)
□晓明
一个共识已经形成:“天才”多少总得有点毛病。我们小时候就被传授以各种伟人的奇闻轶事,比如阿基米得跳出澡盆子裸奔,还有个什么科学家,兜里揣着怀表,等到想出个问题来,一激动把怀表当石头扔了。
《躁狂抑郁多才俊》里的叙述颇能勾起我们的一些童年记忆。
还记得牛顿牵马的故事吗?牛顿牵马翻山坡,一边走路一边思考问题,马半道跑了他也不知道,愣是提着根缰绳回到家里。这个故事当年如雷贯耳,牵连着中国孩子根深蒂固的科学家崇拜,好像是个伟人都得废寝忘食,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
但从来没人告诉我们,牛顿为了当千年一遇的天才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丢马是小事,喜怒无常,疑神疑鬼,乃至丢掉最好的朋友,这就严重了。如本书的这种情节:他跟莱布尼茨争微积分的发现权;他无法容忍惠斯顿在学术上与他意见不一;他一次次树敌——罗伯特·胡克、莱布尼茨、法兰西科学院——容不得任何人爬到他头上。
“伟人的另一面”本就是许多传记小品作者写来得心应手的题目,但《躁狂》的作者还想走远一步,他告诉读者:这“另一面”源于一种宽泛的病。
贝多芬、牛顿、狄更斯、梵·高,他们都为“天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有毛病”的事实或多或少为人所知,尤其最后一位,那是艺术史上有名的疯子,有名到连艺术的门外汉都能一眼认出《向日葵》里混乱的素质。
《躁狂》的两位作者以他们为临床考察的病例是出于一种野心:试图把各种天才的奇怪举动都纳入到“躁狂”、“抑郁”这一对精神病理性范畴中去,也就是说,提出一个可以一揽子打尽的解释框架。闭塞、孤僻、乖戾、暴躁、嫉妒或排挤同行、贪恋权力、强烈的焦虑乃至深度失眠,所有这些,都可以归于这对范畴的名下。
这《躁狂抑郁多才俊》另解了天才,几乎就是一部洋洋大观的“人类疯癫史”。
天才常有轻度躁狂
2009年04月07日08:17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天才,似乎格外受到上天的垂青,天赋异禀。而在聪颖睿智的背后,也有些“疯狂”。无怪乎,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曾说:“所有杰作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也因此,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及情绪疾病中心主任凯·雷德菲尔德·贾米森博士提出“躁狂抑郁多才俊”。
贾米森在所著《躁狂抑郁多才俊(Touched with Fire)》一书就披露了这样的情节,牛顿喜怒无常,疑神疑鬼。为了争微积分的发现权,他不惜跟好朋友莱布尼茨翻脸。不仅是牛顿,历史上还有很多“疯狂天才”,美国总统林肯、尼克松、罗斯福,二战英雄将军巴顿,英国首相丘吉尔,画家凡·高,美国作家海明威,女星奥黛丽·赫本和台湾作家三毛,他们都是躁狂或躁狂抑郁患者。
天才圈中行为乖张离奇者比例之高让人咋舌,究竟其中隐含着怎样的“天才密码”呢?其中轻度躁狂是一把双刃剑。邸晓兰指出,轻度躁狂时,大脑认知有一点被激活,创造潜能就被更深层次地挖掘出来了。另外,轻度躁狂一大特征就是,精力极其旺盛,能不知疲倦地工作。先天的创造潜能与后天的加倍努力,就成就了天才。不过,一旦学习补充机会减少或丧失,他们就走向了抑郁。这表现为海明威饮弹自尽,奥黛丽·赫本极度厌食。▲
《生命时报》 (2009-04-07 第07版)
(责任编辑:贺霞)
20世纪的研究表明,适度的躁狂可以提升创造力,而许多杰出人物都曾经是躁狂抑郁症患者。形形色色的艺术家,作家,政治家,哲学家以及科学家都曾患有心境障碍。你会因为抑郁而获得上天的另外恩赐。躁郁者比同等天分,同等教育程度但没有精神紊乱情况的人更易于赢得天才的称号。卢梭,拜仑,歌德,林肯,雨果,海明威,肖邦,凡高.....我们还可以例举出好多天才人物,无不与躁郁相联系。所以得病的人不要以此为耻,适度的利用和控制是上策,说不定会诞生出一个天才。
人的思维行为是如此复杂,至今还不能真正描述和完全掌控它。这个世界也是这样纷繁复杂,在人类所能经历的时间间隔内,我认为也是无法真正认识清楚。在混乱混沌中人类踯躅前行,真理一点一点明晰,但是恐怕永远无法穷尽。但这并不表明我们无法掌握适应于现时的所谓“真理”,也不是说没有"人的一般行为准则"。
请原谅我思维的漂移,这是在追逐真理的时候会常犯的“错误”。
"躁狂使人任性、叛逆、大胆。当这些特质用于创造性的活动时,它们所带来的革新就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抑郁对于追求卓越的征程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当抑郁没有严重到足以削弱智力活动的程度时,抑郁可以提升创造性的工作。它提供了关键性的判断力,而判断力对于纠正躁狂状态下的放纵是必需的。
小说家辛格认为:“不遭受痛苦的人无以写作。生活本身几乎等同于痛苦。”抑郁可以赋予艺术家的作品以情感上的深度,并且可以为其提供能够让全人类感同身受的主题。抑郁可以迫使艺术家以艺术的形式去尝试超越人类社会的邪恶和对死亡的恐惧。
抑郁者想要为自己的痛苦寻找原因,这种阐微发幽的需求会启发抑郁的哲学家对许多问题进行研究。抑郁会导致人们探询与生命、死亡、善、恶、人性、世界的性质等有关的各种终极性问题。躁狂抑郁者善变的情绪、悟性和看法可能会把他引向哲学,这样,他可以自己去寻找事物的本质。而如果他渴望找到某种稳定、可靠的解释事实的方法,那么,他可能会去从事科学和数学研究。”
人在没有真正经历痛苦是时候,上帝会假造一种痛苦那就是“抑郁”让你来承受,然后你就会豁然开朗。
天才=躁狂抑郁?
时间:2007-12-14 3:10:47 来源:东方今报
(《躁狂抑郁多才俊》,「美」朱立安·李布\D杰布罗·郝士曼著,上海三联文化出版社二○○七年六月版,定价:三十五元)
□晓明
一个共识已经形成:“天才”多少总得有点毛病。我们小时候就被传授以各种伟人的奇闻轶事,比如阿基米得跳出澡盆子裸奔,还有个什么科学家,兜里揣着怀表,等到想出个问题来,一激动把怀表当石头扔了。
《躁狂抑郁多才俊》里的叙述颇能勾起我们的一些童年记忆。
还记得牛顿牵马的故事吗?牛顿牵马翻山坡,一边走路一边思考问题,马半道跑了他也不知道,愣是提着根缰绳回到家里。这个故事当年如雷贯耳,牵连着中国孩子根深蒂固的科学家崇拜,好像是个伟人都得废寝忘食,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
但从来没人告诉我们,牛顿为了当千年一遇的天才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丢马是小事,喜怒无常,疑神疑鬼,乃至丢掉最好的朋友,这就严重了。如本书的这种情节:他跟莱布尼茨争微积分的发现权;他无法容忍惠斯顿在学术上与他意见不一;他一次次树敌——罗伯特·胡克、莱布尼茨、法兰西科学院——容不得任何人爬到他头上。
“伟人的另一面”本就是许多传记小品作者写来得心应手的题目,但《躁狂》的作者还想走远一步,他告诉读者:这“另一面”源于一种宽泛的病。
贝多芬、牛顿、狄更斯、梵·高,他们都为“天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有毛病”的事实或多或少为人所知,尤其最后一位,那是艺术史上有名的疯子,有名到连艺术的门外汉都能一眼认出《向日葵》里混乱的素质。
《躁狂》的两位作者以他们为临床考察的病例是出于一种野心:试图把各种天才的奇怪举动都纳入到“躁狂”、“抑郁”这一对精神病理性范畴中去,也就是说,提出一个可以一揽子打尽的解释框架。闭塞、孤僻、乖戾、暴躁、嫉妒或排挤同行、贪恋权力、强烈的焦虑乃至深度失眠,所有这些,都可以归于这对范畴的名下。
这《躁狂抑郁多才俊》另解了天才,几乎就是一部洋洋大观的“人类疯癫史”。
天才常有轻度躁狂
2009年04月07日08:17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天才,似乎格外受到上天的垂青,天赋异禀。而在聪颖睿智的背后,也有些“疯狂”。无怪乎,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曾说:“所有杰作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也因此,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及情绪疾病中心主任凯·雷德菲尔德·贾米森博士提出“躁狂抑郁多才俊”。
贾米森在所著《躁狂抑郁多才俊(Touched with Fire)》一书就披露了这样的情节,牛顿喜怒无常,疑神疑鬼。为了争微积分的发现权,他不惜跟好朋友莱布尼茨翻脸。不仅是牛顿,历史上还有很多“疯狂天才”,美国总统林肯、尼克松、罗斯福,二战英雄将军巴顿,英国首相丘吉尔,画家凡·高,美国作家海明威,女星奥黛丽·赫本和台湾作家三毛,他们都是躁狂或躁狂抑郁患者。
天才圈中行为乖张离奇者比例之高让人咋舌,究竟其中隐含着怎样的“天才密码”呢?其中轻度躁狂是一把双刃剑。邸晓兰指出,轻度躁狂时,大脑认知有一点被激活,创造潜能就被更深层次地挖掘出来了。另外,轻度躁狂一大特征就是,精力极其旺盛,能不知疲倦地工作。先天的创造潜能与后天的加倍努力,就成就了天才。不过,一旦学习补充机会减少或丧失,他们就走向了抑郁。这表现为海明威饮弹自尽,奥黛丽·赫本极度厌食。▲
《生命时报》 (2009-04-07 第07版)
(责任编辑:贺霞)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