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郭建龙:1217俱乐部——记录社会的青年学者们》
按照我的理解,1217俱乐部是一个青年学者们尝试分析和记录社会的同仁团体,这些人有着较高的价值认同,他们的理想还没有完全让步于现实,并且愿意为将来留下一份较为真实和客观的社会记录。这些青年学者们正在走向成熟,也许有一天,当浮躁的风气成为过去,人们不得不再次肯定思索的价值重于冲动,到那时,这批不肯放弃理想的人就会走到大众的视野中央。
我曾经写过不成功的文章,论证历史并没有真相可言。从狭义上说,一个事件之所以成为历史,是因为被人们观察到并且记录下来。但是由于观察的人不同,其倾向不同,在事件发生并被观察到的那一刻起,就由于观察者的局限和偏见发生了扭曲,也就是说,当事件变成了历史的时候,就有可能已经脱离了真相。此后,历史还要经过无数次扭曲,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人为刻意造成的。于是,当历史辗转流传的时候,真相已经不可知了。但有理想的人仍然热衷于去寻找真相,发掘那些被尘封的历史。
虽然我对于人们能够从多大程度上把握真实是有疑问的,但同时也相信,通过人们冷静的分析和研究,抛弃那些意识形态和情绪化的成分,可以比现在更加接近于历史。还有的人考虑的出发点是将来,他们的问题是:如何能够为将来留下一份去除了伪装,更加客观的记录,这份记录没有官方的宣传痕迹,也没有大众民意的强加,而是通过训练有素的眼睛和手指,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或者说事件的来历和趋势都有比较精到的分析,以便于将来的人们看到这样的记录,也能够比较准确地了解当时事件所发生的环境和背景,不会对历史表现出不理解。我认为,1217俱乐部就是由这样的一群人组成的。当官方的话语系统日渐完善,得心应手地指导着舆论的发展方向时,还有的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指导,而情愿自己思考。但这样的人大部分是分散的,各自发表意见,没有统一的团体,这种状况是因为政治历史带给人们的小心翼翼,以及对于君子不党观念的认同;但也正因为此,独立思考的声音总是在缩小,而不是放大。因为得不到鼓励的思考是很难坚持下来的。迟早,对于同样问题感兴趣的人们会找到自己的同类,并且在互相讨论(哪怕很少也比没有强)中获得激励和认同,从而坚定自己的信心。
当然,我的阐述并非来自于俱乐部本身,而更多的是作为外人的猜测和希望,以及向他们表示自己的敬佩之情。根据我现在知道的情况,这个俱乐部最早的源头之一可能和九十年代初的中山大学有关,有一个团体在中山大学的诗歌史上会留下自己的地位,这个叫做“四海一心”的文学团体(或者根本不是团体,只不过是朋友之间的相互认同)由四位青年诗人和一位诗歌评论家组成。作为“一心”的评论家任远在为诗集作序的时候,深情地回顾了四海一心的文学生涯,也是贫穷的生涯,同时是诗酒豪情的生涯。如果再把当时青年的理想放在历史中考量,就会发现,在经历了九十年代初的万马齐喑之后,青年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情绪中带着无奈,又需要发泄,还需要找到一种活在这个灰色现实中的精神支点,诗歌在那时候是作为一种支点存在的。再说明一个现象。以九五年为界画一道线,线前的大学生和线后的大学生从精神面貌和追求上有很大区别。此后的大学生是消费型的和乐观的,即使批判,也多从原则和教条出发,对于经验和历史了解较少,也不感兴趣。而此前的大学生中有不少略带颓废,同时又充满了理想,最后又带着困惑的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却在最后转入了英美传统,转入了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怀抱。因为他们经历过八十年代末的黑暗时期,尝到过自由的滋味,又经受过思想上的禁锢,这有利于他们学会思考,学会质疑,不仅仅是对于官方的质疑,也包括对于运动本身的质疑:他们意识到当时的事情本是有可能成功的,最终的功败垂成不能仅仅认为是顽固派的反扑,还在于青年人的不会妥协,缺乏思考和锻炼。如果青年人的一方能够更加成熟,也许事态也同样会好得多。他们掌握了社会分析精髓,却毫不张扬。说他们不张扬,是因为在80年代的人们热衷于文学和艺术的炒作,靠着媒体的推波助澜成为消费的宠儿的时候,这些出生在68到77年龄段的人们却毫不声张地积累着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为成为社会的脊梁做着准备。他们明白,真正的脊梁不是靠炒作,而是靠实力,真正的脊梁也许是在媒体和舆论之外的。有朝一日他们可能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时候会让人大吃一惊,仿佛是突然冒出来的,人们却不知道他们在一直默默地做着积累。
本科时代的四海一心在毕业后各奔东西,有的人选择了学术,有的人选择了从商,到现在为止,都拥有着不错的生活。这里更应当介绍那位叫做杨早的诗人,他在北京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不知这时的他还写不写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理想并没有在日常生活的繁琐和学术程序的繁复中消散掉,于是1217诞生了。我还无法查证1217的倡导者是谁,也许更加了解之后,会给出更加令人满意的答案。但很明显,杨早是1217中最活跃的一个人。俱乐部的主要据点是北京,其成员有一半左右都拥有着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另一个据点是广州的中山大学,目前有三个中大的博士。他们目前或者在学术机关,或者在教学机构,拥有着丰富的学术资源,但关键是他们还拥有理想。这种理想中已经缺少了当初的激情成分,也正因为此,才显得更加平和与理性,激情有时导向的是狂热和拒绝思考,社会也一样,如果一个社会永远停留在激情的范围之内,就永远不会成熟。
这个俱乐部还有着较强的价值认同。从他们的文章看,不见得一定要用左或者右的标签来区分他们。让他们和周围的人区别开来的,一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感,不肯屈从于当前的氛围,一心做让人听不懂的学术(实际上却是为了保身和迎合),他们不想隐瞒对于事件和历史的真实看法,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识做出更加合理的分析;二是由于他们的知识优势,从这方面来说,他们是精英化的,不是平民化的,原因在于平民化往往意味着依靠情绪来决定事物,而他们需要的是借鉴历史的经验,避开民粹的暗礁。正是这两点决定了他们的内聚性,也让这个已经存在两年多的团体还在坚持着,等待着机会。我对他们观点的认识主要来自于这个俱乐部撰写的书籍。如果十年后,人们想了解今天(2005年,2006年,2007年)的社会关注过什么,今天的人们谈论些什么,那么最好最直接的参考书籍就是1217俱乐部编写的话题丛书。这部丛书是俱乐部介入生活、介入社会的一种成功的尝试。这部书每年出版一册,内容涵盖当年人们关注的各种话题,从大到政治经济,小到文化和生活,由俱乐部的成员,以及特约嘉宾撰写专门的文章,对于这些事件的全过程进行回顾,更加难得的是,不仅报道事件本身,而更加关注于事件本身所透露出来的社会思想潮流,每一位作者都在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挖掘更加深层背景,同时又用最生动的语言叙述出来,显得深刻但不深奥。在彰显专业的同时,又不至于晦涩,这一点也许和他们的入世理想有关,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要让更多的人理解社会,理解历史。他们是在写一种和官方话语系统完全不同的社会史,忽略掉所谓的主义,执着地寻找被掩饰的真。从一定程度上说,这套丛书的确是在为将来的人写的,让他们能够更加理解现在。
我想,正是由于有这个理想,才能让他们的书和那些只为了迎合当下趣味的书区别开来,也更彰显丛书的价值。如今,零八年又已经过去快一半了。发生的话题又已经不在少数。俱乐部的成员们还在观察着,等待着。同时他们又有着自己的专业,也在积累着,并且抬头,遥远处成功的影子还在召唤着他们继续前行。当和任远谈话的时候,他谈到,人们宣扬五四的时候往往只宣传其抗争和暴力的一面,而忽略了其思考的一面,在我们看来,反而是思考的一面更加有价值。如此说来,继承了五四传统的人恰好是这些不是张扬却一直在努力的人们。由于目前对他们了解还比较少,写时可能有不少偏颇之处,但这并不妨碍我向所有的1217们致敬。他们的理想也曾是我的理想。
我曾经写过不成功的文章,论证历史并没有真相可言。从狭义上说,一个事件之所以成为历史,是因为被人们观察到并且记录下来。但是由于观察的人不同,其倾向不同,在事件发生并被观察到的那一刻起,就由于观察者的局限和偏见发生了扭曲,也就是说,当事件变成了历史的时候,就有可能已经脱离了真相。此后,历史还要经过无数次扭曲,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人为刻意造成的。于是,当历史辗转流传的时候,真相已经不可知了。但有理想的人仍然热衷于去寻找真相,发掘那些被尘封的历史。
虽然我对于人们能够从多大程度上把握真实是有疑问的,但同时也相信,通过人们冷静的分析和研究,抛弃那些意识形态和情绪化的成分,可以比现在更加接近于历史。还有的人考虑的出发点是将来,他们的问题是:如何能够为将来留下一份去除了伪装,更加客观的记录,这份记录没有官方的宣传痕迹,也没有大众民意的强加,而是通过训练有素的眼睛和手指,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或者说事件的来历和趋势都有比较精到的分析,以便于将来的人们看到这样的记录,也能够比较准确地了解当时事件所发生的环境和背景,不会对历史表现出不理解。我认为,1217俱乐部就是由这样的一群人组成的。当官方的话语系统日渐完善,得心应手地指导着舆论的发展方向时,还有的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指导,而情愿自己思考。但这样的人大部分是分散的,各自发表意见,没有统一的团体,这种状况是因为政治历史带给人们的小心翼翼,以及对于君子不党观念的认同;但也正因为此,独立思考的声音总是在缩小,而不是放大。因为得不到鼓励的思考是很难坚持下来的。迟早,对于同样问题感兴趣的人们会找到自己的同类,并且在互相讨论(哪怕很少也比没有强)中获得激励和认同,从而坚定自己的信心。
当然,我的阐述并非来自于俱乐部本身,而更多的是作为外人的猜测和希望,以及向他们表示自己的敬佩之情。根据我现在知道的情况,这个俱乐部最早的源头之一可能和九十年代初的中山大学有关,有一个团体在中山大学的诗歌史上会留下自己的地位,这个叫做“四海一心”的文学团体(或者根本不是团体,只不过是朋友之间的相互认同)由四位青年诗人和一位诗歌评论家组成。作为“一心”的评论家任远在为诗集作序的时候,深情地回顾了四海一心的文学生涯,也是贫穷的生涯,同时是诗酒豪情的生涯。如果再把当时青年的理想放在历史中考量,就会发现,在经历了九十年代初的万马齐喑之后,青年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情绪中带着无奈,又需要发泄,还需要找到一种活在这个灰色现实中的精神支点,诗歌在那时候是作为一种支点存在的。再说明一个现象。以九五年为界画一道线,线前的大学生和线后的大学生从精神面貌和追求上有很大区别。此后的大学生是消费型的和乐观的,即使批判,也多从原则和教条出发,对于经验和历史了解较少,也不感兴趣。而此前的大学生中有不少略带颓废,同时又充满了理想,最后又带着困惑的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却在最后转入了英美传统,转入了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怀抱。因为他们经历过八十年代末的黑暗时期,尝到过自由的滋味,又经受过思想上的禁锢,这有利于他们学会思考,学会质疑,不仅仅是对于官方的质疑,也包括对于运动本身的质疑:他们意识到当时的事情本是有可能成功的,最终的功败垂成不能仅仅认为是顽固派的反扑,还在于青年人的不会妥协,缺乏思考和锻炼。如果青年人的一方能够更加成熟,也许事态也同样会好得多。他们掌握了社会分析精髓,却毫不张扬。说他们不张扬,是因为在80年代的人们热衷于文学和艺术的炒作,靠着媒体的推波助澜成为消费的宠儿的时候,这些出生在68到77年龄段的人们却毫不声张地积累着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为成为社会的脊梁做着准备。他们明白,真正的脊梁不是靠炒作,而是靠实力,真正的脊梁也许是在媒体和舆论之外的。有朝一日他们可能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时候会让人大吃一惊,仿佛是突然冒出来的,人们却不知道他们在一直默默地做着积累。
本科时代的四海一心在毕业后各奔东西,有的人选择了学术,有的人选择了从商,到现在为止,都拥有着不错的生活。这里更应当介绍那位叫做杨早的诗人,他在北京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不知这时的他还写不写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理想并没有在日常生活的繁琐和学术程序的繁复中消散掉,于是1217诞生了。我还无法查证1217的倡导者是谁,也许更加了解之后,会给出更加令人满意的答案。但很明显,杨早是1217中最活跃的一个人。俱乐部的主要据点是北京,其成员有一半左右都拥有着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另一个据点是广州的中山大学,目前有三个中大的博士。他们目前或者在学术机关,或者在教学机构,拥有着丰富的学术资源,但关键是他们还拥有理想。这种理想中已经缺少了当初的激情成分,也正因为此,才显得更加平和与理性,激情有时导向的是狂热和拒绝思考,社会也一样,如果一个社会永远停留在激情的范围之内,就永远不会成熟。
这个俱乐部还有着较强的价值认同。从他们的文章看,不见得一定要用左或者右的标签来区分他们。让他们和周围的人区别开来的,一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感,不肯屈从于当前的氛围,一心做让人听不懂的学术(实际上却是为了保身和迎合),他们不想隐瞒对于事件和历史的真实看法,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识做出更加合理的分析;二是由于他们的知识优势,从这方面来说,他们是精英化的,不是平民化的,原因在于平民化往往意味着依靠情绪来决定事物,而他们需要的是借鉴历史的经验,避开民粹的暗礁。正是这两点决定了他们的内聚性,也让这个已经存在两年多的团体还在坚持着,等待着机会。我对他们观点的认识主要来自于这个俱乐部撰写的书籍。如果十年后,人们想了解今天(2005年,2006年,2007年)的社会关注过什么,今天的人们谈论些什么,那么最好最直接的参考书籍就是1217俱乐部编写的话题丛书。这部丛书是俱乐部介入生活、介入社会的一种成功的尝试。这部书每年出版一册,内容涵盖当年人们关注的各种话题,从大到政治经济,小到文化和生活,由俱乐部的成员,以及特约嘉宾撰写专门的文章,对于这些事件的全过程进行回顾,更加难得的是,不仅报道事件本身,而更加关注于事件本身所透露出来的社会思想潮流,每一位作者都在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挖掘更加深层背景,同时又用最生动的语言叙述出来,显得深刻但不深奥。在彰显专业的同时,又不至于晦涩,这一点也许和他们的入世理想有关,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要让更多的人理解社会,理解历史。他们是在写一种和官方话语系统完全不同的社会史,忽略掉所谓的主义,执着地寻找被掩饰的真。从一定程度上说,这套丛书的确是在为将来的人写的,让他们能够更加理解现在。
我想,正是由于有这个理想,才能让他们的书和那些只为了迎合当下趣味的书区别开来,也更彰显丛书的价值。如今,零八年又已经过去快一半了。发生的话题又已经不在少数。俱乐部的成员们还在观察着,等待着。同时他们又有着自己的专业,也在积累着,并且抬头,遥远处成功的影子还在召唤着他们继续前行。当和任远谈话的时候,他谈到,人们宣扬五四的时候往往只宣传其抗争和暴力的一面,而忽略了其思考的一面,在我们看来,反而是思考的一面更加有价值。如此说来,继承了五四传统的人恰好是这些不是张扬却一直在努力的人们。由于目前对他们了解还比较少,写时可能有不少偏颇之处,但这并不妨碍我向所有的1217们致敬。他们的理想也曾是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