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流行音乐历程
2011年6月
如果要追溯到最早接触的流行音乐,应该是从家里的那台老式箱式收录机开始,就是80年代电视里用来表示时尚潮流的那种。记得磁带不多,就那么几盘。平时爸爸妈妈也不听,基本上是我和我弟用来捣蛋用的,偶尔打开放个震天响,被老妈不耐烦的怒吼过后乖乖关掉。过年的时候才能"合法的"打开放些热闹的歌,烘托下节日的热烈气氛。我记得当时有孟庭苇,杨钰莹,毛宁什么的,还有些影视剧的插曲合集。记得常听的有《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昨夜星辰》,那个时候对流行什么完全没有概念,只是单纯的听歌热闹而已。
初中的时候,便携式的录放机开始在学生中普及,几乎人手一台,每个人都收集了几盘磁带,到了晚上大家都在听歌。那几年里在学校里最流行的是任贤齐。《心太软》《伤心太平洋》这些歌都耳熟能详,学校早上叫起床的广播里也常常会放。陈国庆是任贤齐的铁杆粉丝,他说从小学开始就喜欢小齐,让我惊诧不已,小学的时候我基本上还是个小屁孩,完全不知道流行歌曲是什么。大概的印象就是发廊里放的一些情情爱爱的歌,反正听不懂。为了不显示出自己的无知土气,我也号称自己喜欢任贤齐,就这么晃荡了几年。初中其他一些比较熟悉的歌手还有邰正宵,那时候他的《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千纸鹤》也有很多人喜欢,他还和孙悦合唱过一首《好人好梦》,一个女生告诉我那时候孙悦正暗恋邰正宵呢,问我能不能听出来,我反复听了很多遍,没觉得有什么异常的。过了没几年,邰正宵基本上就已经销声匿迹了,高中的时候他还出了一张专辑,买来听过,再也找不到一首喜欢的歌。张宇的歌也受到很多男生的欢迎,那时候黄荣荣老哼着《月亮惹得祸》里的几句,《单恋一枝花》也听过几次,他声音和粗犷,我后来也一直挺是喜欢。初中毕业考在沙洋县城,考完某一门回宾馆的路上路过一家音像店,买了任贤齐的新出的《为爱走天涯》,上高中后国子告诉我小齐出了另一张《天使兄弟小白脸》,这是我最喜欢的两张,很多歌到现在还常听。
高一的时候住石化职工大学的宿舍,那是我人生中最自由快乐的时光之一。从初中那种蛮荒的状态里脱离出来,融入到城市中,一切都是新奇。石化一中大部分是石化炼油厂职工子弟,外招生不多,职工大学宿舍一整栋楼好像就四楼五楼住着人。我和常永青,孔成义,周腾飞,还有刘思维一个宿舍,算是人丁兴旺的一个。无印良品那会儿刚解散不久,《掌心》那张纪念专辑在各个宿舍里传阅着听。然后有段时间黎明也听的比较多,好像是王晖的磁带,他常在寝室里放,《happy 2000》什么的,现在还能记得那句“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看看 有没有不变的诺言”。
应该是高二期末的时候,学校从荆门石化总厂被划归到荆门市教委,职工大学的宿舍也不能住了,整个男生宿舍搬到教学楼最角落的一个大教室,阴暗拥挤。夏天的时候我们就从窗户爬到旁边的平楼顶上,叫卖烤臭豆腐串的胖子买串吃,一块钱八串臭豆腐。或者从外面的早点铺叫热干面,隔着割开的铁丝窗户递进来,再死乞白赖的要老板送一个黄瓜。
高二的一次微机课,课间音响里放一首不知名的歌,我问了王晖,说是一个叫周杰伦唱的《龙卷风》,那时候完全不知道他是何许人,潘娟那时候就很喜欢他了。后来,《范特西》专辑出来,从《爱在西元前》开始完全喜欢上他,积攒了很久和王晖一起到老大同音响买了一张“仿正版”的专辑。杰伦从《范特西》开始像一阵旋风一样红遍了华人圈,很快有了小天王的美誉。这张专辑里的每一首歌都是经典,都百听不厌。方文山的词写得华丽而充满幻想,搭配上杰伦作曲,就是天作之合。也是从那时候关于时尚和流行才渐渐有了些开化,或者说,发现原来自己很“土”。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晚上,王晖把耳机递给我,里面放的是《娘子》,我喜欢这首歌很多年,它几乎是我心里关于侠客的所有想象。去年跟壮壮住一个屋的时候我有一天单曲循环的放这首歌,直到他忍受不了。高二暑假杰伦出了另一张《八度空间》,整体来说这张水平相对《范特西》有所下降,不过有些歌还是很经典,《半岛铁盒》、《最后的战役》也一直喜欢听,还有《最后的战役》那部超长MV,每次溜出去上网都会看,觉得帅气。
高三的时候,新的宿舍还没有修建完工,新入学的男生也都挤在那个拥挤的教室里。晚上特别吵闹,睡我对面的阿彪同学的每天都鼾声如雷,偏偏他又睡的特别早。有一次寝室里的人都受不了,半夜用电池砸他,把他搞火了,大家都抱怨为什么他是厂里的还要睡宿舍害大家都休息不好,可是也没有权利把人赶走。我自己那时候复习压力特别大,高三过了一个多月,跟班主任反复申请后,和几个同学一起到校外租房住了。我和范华周一起,后来曹钦和另一个同学也出来住我们隔壁。那时候房租一间屋75块钱,房东每天给我们打一瓶开水,水电都不用出。高三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寒冷,似乎很早就开始下雪,纷纷扬扬一直不停。每天晚上11点下晚自习,我拧着个手提袋子装着复习的书踢答踢答得回家。偶尔还仰躺在学校转角的雪地里,印一个标准的人形出来。偶尔等范华周他们下晚自习一起回去,就在学校外面的一家小卖部看电视。有时候经过路上的一家台球馆没有关门,我们就一人出五毛钱打一局,结果大家球技都太烂,半个小时还没办法把所有的球捅进球洞里去,老板在旁边虎着脸等着关门。家里的阳台上有一口旧锅,里面的半锅水一整个冬天都冻的严严实实,有时候热水用完了迫不得已用冷水洗头,洗完头皮整个都麻了。
呀,说了这么多,都跑题了,说说高三听的歌吧。那时候除了周杰伦,听的其他歌都受怀特(范华周)的影响,那时候他喜欢他们班一个复读的特别强悍的女生。为情所伤,尽听些伤感情歌,陈晓东《比我幸福》专辑是我们屋最常放的歌。那时候阿杜也是最火的时候,《天黑》和《坚持到底》也在学生里面广为传唱。阿杜我听的其实不太多,比我幸福那段时间常伴耳边,里面有些歌当时也特别有感觉,比如《不想睡》、《心地》。据说陈晓东当年在乐坛被认为是张学友的接班人,只可惜《比我幸福》之后再也没听过他的歌,他也完全淡出了流行歌坛了。
高三毕业的那个暑假,杰伦出了《叶惠美》专辑,上了大学后才有机会买来听。《叶惠美》是我最喜欢的专辑之一,这是我认为水平可以比肩《范特西》有一巅峰之作。封面上杰伦穿着复古的西装坐在雕花的椅子上,一股华贵之气。歌也几乎每首都经典。用妈妈的名字来命名专辑也让人觉得惊喜又温馨。《以父之名》、《三年二班》大一大二几乎天天听。基本上《JAY》、《范特西》和《叶惠美》是我觉得杰伦的巅峰之作,每次听,似乎都能让我回到高中还有大一大二那段还算青葱的时光。《叶惠美》以后,大三的时候出的《依然范特西》也还不错。再后来基本就没有买过他的专辑了,现在的杰伦早已不是我记忆里的那个穿红色连帽衫戴棒球帽的羞涩男孩了,他演电影,各种代言,各种绯闻,事业仍旧如日中天,只是都跟我没关系了。
大一暑假决定留在学校打工。问了全班的同学,除了王欢,都不留校。暑假2栋封楼,全部留宿的同学都搬到7栋。最后一门考试是七月九号,在这之前我已经在学校东门的商业街一家小餐馆里找到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2栋封楼那天我上班到晚上十点才回来,楼已经都封了,东西都还在里面,只好到一个同学那里借宿一宿,第二天请了假才把铺盖搬到7栋七楼的一个宿舍。武汉的夏天,绝对不辜负火炉的称号。那时候我每条早上八点上班,首先蒸一蒸笼米饭,供餐馆一天主食所用。然后一天用的菜,收拾桌椅板凳,十点钟吃早饭。基本的准备工作做完,就到了11点餐馆来客人的时候,然后就是点菜,传菜。忙得时候帮配菜工作荷官。翻桌率高的话还要及时把收进来的碗筷清洗出来供后面的客人用。一直手脚不停的忙到下午三点多才吃午饭。下午四五点间稍微闲点,就剪干辣椒当做休息。那时候饭量特别大,又还有着学生的矜持,中午吃饭不敢添,于是盛饭的时候就用饭勺使劲的把饭压实,有一次被隔壁餐馆的服务员小妹妹看见,被笑话了很久。每天晚上差不多十点过后,等最后一波客人走了才会下班。
说这么多,又忘记说歌了。基本上那一年的流行乐坛分为两部分,上半年是林俊杰的江南专辑,下半年就是周杰伦的八度空间。商业街上有一家音像店,暑假的前半个月都反复放着《江南》,那时候《第二天堂》、《豆浆油条》都挺喜欢,尤其是每首歌中间有些串联的音乐,特别有生活的感觉。让我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气息。暑期结束前,杰伦的《七里香》出来了,音像店又开始天天放《将军》、《乱舞春秋》,这张专辑也被很多人批评没有之前范特西的水准。《将军》后来成为我跑步时听的保留曲目,踩着节奏就完全忘了口里的喘息,大四考研,还有读研的时候都有它陪着我在操场上一圈圈的挥汗如雨。
大一那一年暑假算是四年里最辛苦的时候,餐馆老板是个极其市侩的武汉姑娘,有段时间老板要粉刷餐馆,又不想花钱请人,就让我们几个店里的工人干活,晚上通宵刮灰粉刷,早上还不能影响营业。折腾了一个星期才弄完。忘了说那时候的工资了,是一天十块钱,呵呵。做了二十几天才知道王欢同学没找到工作早回家了,有段时间扛不住,就跟老板说,你给我几十块钱的路费,我能回家就行。老板说,门都没有,要走一分钱都别拿。没办法只要硬着头皮干。那时候也没手机,一个暑假没跟家里联系,直到最后工作完,领了工钱,到建二给自己买了几件衣服。整个打工期间也有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我跟店里配菜工小陈关系特别好,跟隔壁餐馆的服务员关系也特别好,虽然两家的老板跟仇人一样,但是这不关我们什么事情。还有一次,有一桌客人吃饭,吃到一半让我把老板叫来,我还以为我犯什么错了,然后老板来,他们指着我跟老板说,如果我们下次来这个服务员不在,我们就不在你这吃了。当时就是莫名的感动。除了这些生活中的感动,就要感谢音像店的那些歌陪我度过那个炎热的夏天了。
再后来,听得歌都特别杂,各种歌都听,每一阵固定会听某些歌,主要是太懒,手机和MP3里的歌选定一次就长久不换。所以,基本上,一段时间的心路都会有那么几首歌能代表,听到就能想到当时的心境,比如考研那段时间,每天十点半下了自习去操场跑步,经常听的有Jolin的《骑士精神》、女子十二乐坊的《victory》杰伦的《轮舞春秋》、《将军》等,比如经历最后那个年审,从此不敢再听Eason。《人来人往》和《不要说话》放在手机里,再没勇气打开过。《最好不相见》有阵子反复听,现在也再难得回味。
本来是偶尔想听听陈晓东的歌,回忆一下听这些歌时候的心情,没想到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很杂。把心里的这些歌整理一遍倒也是我的一个心愿,只不过零散的记下来也很散乱。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我觉得自己一直是在寻找些什么,但是又太过慌乱急躁,常常忘了自己的方向。不过回到很早很早的起点,我是否曾预期到自己能走到现在这一步呢?比如来北京,比如做个奥迪特,再比如又陷入到当下的迷茫中。每当我认真的回忆一下自己走的路,就发现现在的自己应该已经远远走过了年少的自己曾想象的生活,却始终还没有到达理想中的那种心境。爸爸一直跟我说,其实我这一路走的特别顺,你看,考大学,考研究生,再后来考证。其实其中各种的曲折也只有自己才知道。每当回头看,就知道原来自己越年少越无畏,现在的状态好像转了一圈又回到起点。自从三月以来,陷入到无边的焦虑和迷茫中,考试复习的浑浑噩噩,完全不能接纳新的工作,感觉和整个熟悉的世界失去了联系。这几天,整理整理才看清自己从哪里来,下一步该向哪里去,才不被眼前暂时弥漫的雾霭迷惑。
至少现在,还没到做什么结论的时候,拼起来还是不怕。记得老妈某篇日志里说她生活中只有那么几个人是生命被完全打开的状态,坦率的迎接命运。我想这应该也是我追求的目标,因为总觉得,自己心里的某些东西还没有伸展开,又迷迷蒙蒙的找不到出路。还是可以对自己说,过去的苦和伤都能归零,只有阅历留下来。人生的精彩还是挺值得期待的,然后以最大的善意,坦诚的去认识新的人。最大的愿望是,老朋友们不要变,我其实一直觉得生活的变幻真没那么可怕。高三搬出去住以后,有一次杨安然跟我说,都说距离产生美,都是假的,你们搬出去以后我就知道,距离只会产生隔阂。我知道这也是实话,但是我会努力让我在乎的朋友们不这么想。如果维护友情需要迈出一百步,前九十步我都可以走向你们,只要在最后的十步里大家跟上就行。
如果,还有朋友遇到各种不如意,希望大家也加油,总会走出来的,没什么可怕。记得顾城写过一首诗,叫《自信》,大家共勉。
自信
你说
再不把必然相信
再不察看指纹
攥起小小的拳头
再不相信
眯着眼睛
独自在落叶的路上穿过
让那些悠闲的风
在身后吃惊
你骄傲地走着
一切已经决定
走着
好像身后
跟着一个沮丧得不敢哭泣的
孩子
他叫命运
如果要追溯到最早接触的流行音乐,应该是从家里的那台老式箱式收录机开始,就是80年代电视里用来表示时尚潮流的那种。记得磁带不多,就那么几盘。平时爸爸妈妈也不听,基本上是我和我弟用来捣蛋用的,偶尔打开放个震天响,被老妈不耐烦的怒吼过后乖乖关掉。过年的时候才能"合法的"打开放些热闹的歌,烘托下节日的热烈气氛。我记得当时有孟庭苇,杨钰莹,毛宁什么的,还有些影视剧的插曲合集。记得常听的有《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昨夜星辰》,那个时候对流行什么完全没有概念,只是单纯的听歌热闹而已。
初中的时候,便携式的录放机开始在学生中普及,几乎人手一台,每个人都收集了几盘磁带,到了晚上大家都在听歌。那几年里在学校里最流行的是任贤齐。《心太软》《伤心太平洋》这些歌都耳熟能详,学校早上叫起床的广播里也常常会放。陈国庆是任贤齐的铁杆粉丝,他说从小学开始就喜欢小齐,让我惊诧不已,小学的时候我基本上还是个小屁孩,完全不知道流行歌曲是什么。大概的印象就是发廊里放的一些情情爱爱的歌,反正听不懂。为了不显示出自己的无知土气,我也号称自己喜欢任贤齐,就这么晃荡了几年。初中其他一些比较熟悉的歌手还有邰正宵,那时候他的《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千纸鹤》也有很多人喜欢,他还和孙悦合唱过一首《好人好梦》,一个女生告诉我那时候孙悦正暗恋邰正宵呢,问我能不能听出来,我反复听了很多遍,没觉得有什么异常的。过了没几年,邰正宵基本上就已经销声匿迹了,高中的时候他还出了一张专辑,买来听过,再也找不到一首喜欢的歌。张宇的歌也受到很多男生的欢迎,那时候黄荣荣老哼着《月亮惹得祸》里的几句,《单恋一枝花》也听过几次,他声音和粗犷,我后来也一直挺是喜欢。初中毕业考在沙洋县城,考完某一门回宾馆的路上路过一家音像店,买了任贤齐的新出的《为爱走天涯》,上高中后国子告诉我小齐出了另一张《天使兄弟小白脸》,这是我最喜欢的两张,很多歌到现在还常听。
高一的时候住石化职工大学的宿舍,那是我人生中最自由快乐的时光之一。从初中那种蛮荒的状态里脱离出来,融入到城市中,一切都是新奇。石化一中大部分是石化炼油厂职工子弟,外招生不多,职工大学宿舍一整栋楼好像就四楼五楼住着人。我和常永青,孔成义,周腾飞,还有刘思维一个宿舍,算是人丁兴旺的一个。无印良品那会儿刚解散不久,《掌心》那张纪念专辑在各个宿舍里传阅着听。然后有段时间黎明也听的比较多,好像是王晖的磁带,他常在寝室里放,《happy 2000》什么的,现在还能记得那句“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看看 有没有不变的诺言”。
应该是高二期末的时候,学校从荆门石化总厂被划归到荆门市教委,职工大学的宿舍也不能住了,整个男生宿舍搬到教学楼最角落的一个大教室,阴暗拥挤。夏天的时候我们就从窗户爬到旁边的平楼顶上,叫卖烤臭豆腐串的胖子买串吃,一块钱八串臭豆腐。或者从外面的早点铺叫热干面,隔着割开的铁丝窗户递进来,再死乞白赖的要老板送一个黄瓜。
高二的一次微机课,课间音响里放一首不知名的歌,我问了王晖,说是一个叫周杰伦唱的《龙卷风》,那时候完全不知道他是何许人,潘娟那时候就很喜欢他了。后来,《范特西》专辑出来,从《爱在西元前》开始完全喜欢上他,积攒了很久和王晖一起到老大同音响买了一张“仿正版”的专辑。杰伦从《范特西》开始像一阵旋风一样红遍了华人圈,很快有了小天王的美誉。这张专辑里的每一首歌都是经典,都百听不厌。方文山的词写得华丽而充满幻想,搭配上杰伦作曲,就是天作之合。也是从那时候关于时尚和流行才渐渐有了些开化,或者说,发现原来自己很“土”。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晚上,王晖把耳机递给我,里面放的是《娘子》,我喜欢这首歌很多年,它几乎是我心里关于侠客的所有想象。去年跟壮壮住一个屋的时候我有一天单曲循环的放这首歌,直到他忍受不了。高二暑假杰伦出了另一张《八度空间》,整体来说这张水平相对《范特西》有所下降,不过有些歌还是很经典,《半岛铁盒》、《最后的战役》也一直喜欢听,还有《最后的战役》那部超长MV,每次溜出去上网都会看,觉得帅气。
高三的时候,新的宿舍还没有修建完工,新入学的男生也都挤在那个拥挤的教室里。晚上特别吵闹,睡我对面的阿彪同学的每天都鼾声如雷,偏偏他又睡的特别早。有一次寝室里的人都受不了,半夜用电池砸他,把他搞火了,大家都抱怨为什么他是厂里的还要睡宿舍害大家都休息不好,可是也没有权利把人赶走。我自己那时候复习压力特别大,高三过了一个多月,跟班主任反复申请后,和几个同学一起到校外租房住了。我和范华周一起,后来曹钦和另一个同学也出来住我们隔壁。那时候房租一间屋75块钱,房东每天给我们打一瓶开水,水电都不用出。高三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寒冷,似乎很早就开始下雪,纷纷扬扬一直不停。每天晚上11点下晚自习,我拧着个手提袋子装着复习的书踢答踢答得回家。偶尔还仰躺在学校转角的雪地里,印一个标准的人形出来。偶尔等范华周他们下晚自习一起回去,就在学校外面的一家小卖部看电视。有时候经过路上的一家台球馆没有关门,我们就一人出五毛钱打一局,结果大家球技都太烂,半个小时还没办法把所有的球捅进球洞里去,老板在旁边虎着脸等着关门。家里的阳台上有一口旧锅,里面的半锅水一整个冬天都冻的严严实实,有时候热水用完了迫不得已用冷水洗头,洗完头皮整个都麻了。
呀,说了这么多,都跑题了,说说高三听的歌吧。那时候除了周杰伦,听的其他歌都受怀特(范华周)的影响,那时候他喜欢他们班一个复读的特别强悍的女生。为情所伤,尽听些伤感情歌,陈晓东《比我幸福》专辑是我们屋最常放的歌。那时候阿杜也是最火的时候,《天黑》和《坚持到底》也在学生里面广为传唱。阿杜我听的其实不太多,比我幸福那段时间常伴耳边,里面有些歌当时也特别有感觉,比如《不想睡》、《心地》。据说陈晓东当年在乐坛被认为是张学友的接班人,只可惜《比我幸福》之后再也没听过他的歌,他也完全淡出了流行歌坛了。
高三毕业的那个暑假,杰伦出了《叶惠美》专辑,上了大学后才有机会买来听。《叶惠美》是我最喜欢的专辑之一,这是我认为水平可以比肩《范特西》有一巅峰之作。封面上杰伦穿着复古的西装坐在雕花的椅子上,一股华贵之气。歌也几乎每首都经典。用妈妈的名字来命名专辑也让人觉得惊喜又温馨。《以父之名》、《三年二班》大一大二几乎天天听。基本上《JAY》、《范特西》和《叶惠美》是我觉得杰伦的巅峰之作,每次听,似乎都能让我回到高中还有大一大二那段还算青葱的时光。《叶惠美》以后,大三的时候出的《依然范特西》也还不错。再后来基本就没有买过他的专辑了,现在的杰伦早已不是我记忆里的那个穿红色连帽衫戴棒球帽的羞涩男孩了,他演电影,各种代言,各种绯闻,事业仍旧如日中天,只是都跟我没关系了。
大一暑假决定留在学校打工。问了全班的同学,除了王欢,都不留校。暑假2栋封楼,全部留宿的同学都搬到7栋。最后一门考试是七月九号,在这之前我已经在学校东门的商业街一家小餐馆里找到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2栋封楼那天我上班到晚上十点才回来,楼已经都封了,东西都还在里面,只好到一个同学那里借宿一宿,第二天请了假才把铺盖搬到7栋七楼的一个宿舍。武汉的夏天,绝对不辜负火炉的称号。那时候我每条早上八点上班,首先蒸一蒸笼米饭,供餐馆一天主食所用。然后一天用的菜,收拾桌椅板凳,十点钟吃早饭。基本的准备工作做完,就到了11点餐馆来客人的时候,然后就是点菜,传菜。忙得时候帮配菜工作荷官。翻桌率高的话还要及时把收进来的碗筷清洗出来供后面的客人用。一直手脚不停的忙到下午三点多才吃午饭。下午四五点间稍微闲点,就剪干辣椒当做休息。那时候饭量特别大,又还有着学生的矜持,中午吃饭不敢添,于是盛饭的时候就用饭勺使劲的把饭压实,有一次被隔壁餐馆的服务员小妹妹看见,被笑话了很久。每天晚上差不多十点过后,等最后一波客人走了才会下班。
说这么多,又忘记说歌了。基本上那一年的流行乐坛分为两部分,上半年是林俊杰的江南专辑,下半年就是周杰伦的八度空间。商业街上有一家音像店,暑假的前半个月都反复放着《江南》,那时候《第二天堂》、《豆浆油条》都挺喜欢,尤其是每首歌中间有些串联的音乐,特别有生活的感觉。让我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气息。暑期结束前,杰伦的《七里香》出来了,音像店又开始天天放《将军》、《乱舞春秋》,这张专辑也被很多人批评没有之前范特西的水准。《将军》后来成为我跑步时听的保留曲目,踩着节奏就完全忘了口里的喘息,大四考研,还有读研的时候都有它陪着我在操场上一圈圈的挥汗如雨。
大一那一年暑假算是四年里最辛苦的时候,餐馆老板是个极其市侩的武汉姑娘,有段时间老板要粉刷餐馆,又不想花钱请人,就让我们几个店里的工人干活,晚上通宵刮灰粉刷,早上还不能影响营业。折腾了一个星期才弄完。忘了说那时候的工资了,是一天十块钱,呵呵。做了二十几天才知道王欢同学没找到工作早回家了,有段时间扛不住,就跟老板说,你给我几十块钱的路费,我能回家就行。老板说,门都没有,要走一分钱都别拿。没办法只要硬着头皮干。那时候也没手机,一个暑假没跟家里联系,直到最后工作完,领了工钱,到建二给自己买了几件衣服。整个打工期间也有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我跟店里配菜工小陈关系特别好,跟隔壁餐馆的服务员关系也特别好,虽然两家的老板跟仇人一样,但是这不关我们什么事情。还有一次,有一桌客人吃饭,吃到一半让我把老板叫来,我还以为我犯什么错了,然后老板来,他们指着我跟老板说,如果我们下次来这个服务员不在,我们就不在你这吃了。当时就是莫名的感动。除了这些生活中的感动,就要感谢音像店的那些歌陪我度过那个炎热的夏天了。
再后来,听得歌都特别杂,各种歌都听,每一阵固定会听某些歌,主要是太懒,手机和MP3里的歌选定一次就长久不换。所以,基本上,一段时间的心路都会有那么几首歌能代表,听到就能想到当时的心境,比如考研那段时间,每天十点半下了自习去操场跑步,经常听的有Jolin的《骑士精神》、女子十二乐坊的《victory》杰伦的《轮舞春秋》、《将军》等,比如经历最后那个年审,从此不敢再听Eason。《人来人往》和《不要说话》放在手机里,再没勇气打开过。《最好不相见》有阵子反复听,现在也再难得回味。
本来是偶尔想听听陈晓东的歌,回忆一下听这些歌时候的心情,没想到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很杂。把心里的这些歌整理一遍倒也是我的一个心愿,只不过零散的记下来也很散乱。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我觉得自己一直是在寻找些什么,但是又太过慌乱急躁,常常忘了自己的方向。不过回到很早很早的起点,我是否曾预期到自己能走到现在这一步呢?比如来北京,比如做个奥迪特,再比如又陷入到当下的迷茫中。每当我认真的回忆一下自己走的路,就发现现在的自己应该已经远远走过了年少的自己曾想象的生活,却始终还没有到达理想中的那种心境。爸爸一直跟我说,其实我这一路走的特别顺,你看,考大学,考研究生,再后来考证。其实其中各种的曲折也只有自己才知道。每当回头看,就知道原来自己越年少越无畏,现在的状态好像转了一圈又回到起点。自从三月以来,陷入到无边的焦虑和迷茫中,考试复习的浑浑噩噩,完全不能接纳新的工作,感觉和整个熟悉的世界失去了联系。这几天,整理整理才看清自己从哪里来,下一步该向哪里去,才不被眼前暂时弥漫的雾霭迷惑。
至少现在,还没到做什么结论的时候,拼起来还是不怕。记得老妈某篇日志里说她生活中只有那么几个人是生命被完全打开的状态,坦率的迎接命运。我想这应该也是我追求的目标,因为总觉得,自己心里的某些东西还没有伸展开,又迷迷蒙蒙的找不到出路。还是可以对自己说,过去的苦和伤都能归零,只有阅历留下来。人生的精彩还是挺值得期待的,然后以最大的善意,坦诚的去认识新的人。最大的愿望是,老朋友们不要变,我其实一直觉得生活的变幻真没那么可怕。高三搬出去住以后,有一次杨安然跟我说,都说距离产生美,都是假的,你们搬出去以后我就知道,距离只会产生隔阂。我知道这也是实话,但是我会努力让我在乎的朋友们不这么想。如果维护友情需要迈出一百步,前九十步我都可以走向你们,只要在最后的十步里大家跟上就行。
如果,还有朋友遇到各种不如意,希望大家也加油,总会走出来的,没什么可怕。记得顾城写过一首诗,叫《自信》,大家共勉。
自信
你说
再不把必然相信
再不察看指纹
攥起小小的拳头
再不相信
眯着眼睛
独自在落叶的路上穿过
让那些悠闲的风
在身后吃惊
你骄傲地走着
一切已经决定
走着
好像身后
跟着一个沮丧得不敢哭泣的
孩子
他叫命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