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考古队在广富林遗址获得阶段性成果
来源: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去过佘山旅游的朋友也许不知道,到过松江大学城的同学也可能不晓得,在它们的中间地带有一个广富林村。在这里大约2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一直埋藏着2米多厚的历代文化堆积,非常丰富地分布着各种房屋、水井、窖藏、沟渠、墓葬等遗迹,它们上至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下到周、汉、唐、宋、元、明、清各代。对此,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说,这是一幅幅上海的历史画卷;文博系考古领队高蒙河说,这是用遗存累叠起来的一层层上海历史年表。 今年开春,在上海市文物局和上海博物馆的组织协调下,我校文博系师生组成考古队,会同国内五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对广富林遗址开展了上海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考古发掘。截止六月中旬,在复旦考古队承接的2500平方米范围内,已取得诸多阶段性的考古发现成果。共发现了150多个窖藏坑穴、约60眼水井、10多条沟渠、16座史前墓葬、1座人工堆筑的史前土台、多处加工或食用后丢弃的兽骨堆等遗迹,还有各种材料制成的玉器、铜器、瓷器、陶器、石器等,总计600多件(组)。
(图片说明)良渚时期墓葬M332出土玉石器
在其中比较重要的15座距今约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墓葬中,不但清理出石刀、石镰、石锛、石钺等各种农业和手工业用具,还出土了鼎、豆、壶、盘等与祭祀礼仪活动相关的陶器,甚至还发现了象征墓主人生前拥有较高身份地位和权力的玉锥、玉珠串、石钺等较高等级的随葬品。另外,在一口深约3米的周代水井内,还清理出了原始青瓷碗、黑陶盘以及多件陶罐,有一件陶罐口部甚至还残留着当时汲水用的草编绳。
(图片说明)周代水井出土陶罐(J471:5)
图片说明)周代水井出土陶罐上的绳索(J471:8)
早在1999年,我校考古队就曾与上海博物馆合作,在广富林遗址首次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史前晚期遗存,即分别北来自黄河下游、南来自浙南闽北的人群,与本地的土著人群交汇融合在一起的文化现象。后来,国内考古界不但把这一特殊的新发现命名为“广富林文化”,还一直把诸如南方和北方的人群因何会来到广富林生存、为什么会发生在距今约4200年前的夏王朝诞生前夜、由此反映出怎么样的中国早期文明演变过程等等,都作为重要的学术课题来进行研究。以上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和研究都表明,上海既不是过去所说的那样无古可考,也不是所谓“上海是由二百年前的小渔村变来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经历过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参与过中国文明起源的构建,早就与本地外的人群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交往和交流,成为如今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城市精神的历史源头。目前,广富林考古发掘仍在进行中,预计野外工作还将持续一个月。令人期盼的是,已有迹象表明,在复旦考古队发掘区内现正清理的那座史前时代人工堆筑的土台,可能还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更大的考古发现惊喜。
去过佘山旅游的朋友也许不知道,到过松江大学城的同学也可能不晓得,在它们的中间地带有一个广富林村。在这里大约2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一直埋藏着2米多厚的历代文化堆积,非常丰富地分布着各种房屋、水井、窖藏、沟渠、墓葬等遗迹,它们上至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下到周、汉、唐、宋、元、明、清各代。对此,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说,这是一幅幅上海的历史画卷;文博系考古领队高蒙河说,这是用遗存累叠起来的一层层上海历史年表。 今年开春,在上海市文物局和上海博物馆的组织协调下,我校文博系师生组成考古队,会同国内五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对广富林遗址开展了上海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考古发掘。截止六月中旬,在复旦考古队承接的2500平方米范围内,已取得诸多阶段性的考古发现成果。共发现了150多个窖藏坑穴、约60眼水井、10多条沟渠、16座史前墓葬、1座人工堆筑的史前土台、多处加工或食用后丢弃的兽骨堆等遗迹,还有各种材料制成的玉器、铜器、瓷器、陶器、石器等,总计600多件(组)。
![]() |
(图片说明)良渚时期墓葬M332出土玉石器
在其中比较重要的15座距今约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墓葬中,不但清理出石刀、石镰、石锛、石钺等各种农业和手工业用具,还出土了鼎、豆、壶、盘等与祭祀礼仪活动相关的陶器,甚至还发现了象征墓主人生前拥有较高身份地位和权力的玉锥、玉珠串、石钺等较高等级的随葬品。另外,在一口深约3米的周代水井内,还清理出了原始青瓷碗、黑陶盘以及多件陶罐,有一件陶罐口部甚至还残留着当时汲水用的草编绳。
![]() |
(图片说明)周代水井出土陶罐(J471:5)
![]() |
图片说明)周代水井出土陶罐上的绳索(J471:8)
早在1999年,我校考古队就曾与上海博物馆合作,在广富林遗址首次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史前晚期遗存,即分别北来自黄河下游、南来自浙南闽北的人群,与本地的土著人群交汇融合在一起的文化现象。后来,国内考古界不但把这一特殊的新发现命名为“广富林文化”,还一直把诸如南方和北方的人群因何会来到广富林生存、为什么会发生在距今约4200年前的夏王朝诞生前夜、由此反映出怎么样的中国早期文明演变过程等等,都作为重要的学术课题来进行研究。以上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和研究都表明,上海既不是过去所说的那样无古可考,也不是所谓“上海是由二百年前的小渔村变来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经历过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参与过中国文明起源的构建,早就与本地外的人群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交往和交流,成为如今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城市精神的历史源头。目前,广富林考古发掘仍在进行中,预计野外工作还将持续一个月。令人期盼的是,已有迹象表明,在复旦考古队发掘区内现正清理的那座史前时代人工堆筑的土台,可能还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更大的考古发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