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的力量
以下内容只是豆邮里的回复,并非专就这个话题所做的讨论,仅仅因为它引起了相互之间的讨论,因而效仿《诗经》取题的随意,以此为题。
田野工作者的邮件:↓↓↓↓↓
您好:
豆瓣“广播”限字数,请允许我在这里说明一下。
您的解释我理解。谢谢!我潜意识当中其实是有一个思考的“地平线”,也就是说有一个逐步思考的出发点,并没有说出来。要是说出来的话呢,我一开始关注的重点是种树的隐喻背后的“复苏能力和可塑潜质”(英语有一个词resilience,大意如此),枯树可以复苏生根,正如生态社会环境遭到破坏的地区,可以通过生态重建来达到社区重建,也正如我在中国做田野调查过程中了解的某一个被剥夺的群体,他们可以通过自组织来振兴社区精神。我承认,这种隐喻式思考存在问题,比如涉嫌“仅仅牵强附会表面相似性”,比如缺少实证基础。再比如,其实我后来细想了一下,引文中有关除草的“隐喻”,立场就不分明。隐喻的好处,也许是我可以自己开脱说,我并没有借隐喻来宣扬“铲除旧有方能革新”这种思维(我确实也没有这么想,因为我认为,新旧之分,不是非黑即白,这也是为什么我更侧重在“复苏生根”这一点上)——对于隐喻的理解全看每个读者自己的判断,跟我无关。但正是隐喻内在逻辑的含糊不清,容易导致很多误解,或者说是思维短路,即把某些默认的语义条件给省略了,有点像“省略的三段论”(enthymeme)。所以前面的林边君帮纠正了一下,提出只有“爱心”(而不是暴力——我的补充)才或许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变迁。
杨园先生的原话,后来我已经说明它是“感喟”,所以难免逻辑上有问题。但这里还涉及一个最基本的阐释学的问题,就是他说话的语境,我也不是特别清楚,所以我无意也无法替他说什么。
至于尼采的话,我只是零零碎碎读过一些,记得他在一部哲学笔记里面,他好像说过,真理只不过是建立在这样或那样的隐喻之上,但隐喻传达的是信念,而不是知识?不知道您怎么看。我没专门研究过尼采,只是觉得他的思维就特别具有隐喻色彩。
说到修辞的说服力,我同意您的一点是它不能作为立论的基础。但主要“绝对真理”还没有统领一切,那么社会文化中的交流就难免需要有说服过程,而说服过程中逻辑和修辞的冲突是一个千古难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生病的小孩子不喜欢吃药,您怎么说服它?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先说这么多吧。
祝好!
我的回复:↓↓↓↓↓
您好:
没想到您对我莽撞提及的这个话题感兴趣,这出乎了此刻我的意料,这也难怪,因为在我看来我
最初的表意态度鲜明,不想竟会招致您的误解。
我以为和您辩论倒不是因为分歧,而是误解,现在看你回复,这误解也消除了,基本上没有什么
分歧,所以现在讨论也不存在争论,倒像互相迎合。呵呵!
如果您认为杨园先生的话涉及阐释学,那么这隐喻倒是用得恰到好处,但是最初我的理解是杨园
先生不是在阐释,而是在说理,那么用隐喻我就不同意了,原因也就是你所说的。
不管涉不涉及阐释学, 这里确实有个语境问题,杨园先生说这话时既可能是在阐释“革面能革
新”的意思,又可能在论证“革面能革新”这个理。我先入为主得以为杨园先生是在论证,这也许不太妥
当,但我却以为如此。
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化虽然渊博,但是古人在著书立说时却很少注重严谨的逻辑,前面举的孟子就是例子,而从词源学上来分析,“逻辑”一词却是英译过来的,这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倒不是以为中国人没有逻辑,名家名实之辩对逻辑就有很深的研究,而实在是因为逻辑在国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古人这样,今人同样如此。这一向为我所厌恶。
关于尼采,我也不能说有什么独到洞彻的见解,尼采的思想在哲学上引起很大的争议,他的书籍惯用隐喻和象征,诗才纵横,佶屈聱牙,令人费解,我不过凭着揣测的兴趣对尼采的思想多少获得了些了解,但也仅是个人的看法,远不是标准。
关于你提到尼采对真理的看法,他在《论道德的谱系》里比较鲜明地论述过,基本上就是你的理解。尼采以为根本不存在真理,只有信仰。真理只是束缚人的,给人以虚假的希望。他甚至认为“真理”这个词的表述都充满着一种自以为是的自大。最初人们以为基督教是真理,于是遵循耶稣的教导,认为自己有罪,从而隐忍克制,最终也不过麻痹自己的感官,让人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与基督教的对立,然而科学家也只是用分析能力来代替直觉的一群人,他们说服自己科学中充满了无穷的乐趣,从而囿于自己的小天地里,最终也不过用科学来束缚自己恶劣的诸如悲观、厌世的情感。
尼采认为信仰如此重要,以至于给人存在的理由,以免成为厌世的虚无主义者,而无论基督教还是科学,他们都不过是种信仰。它们给人带了个框架,在这个框架的限制里,人们才不至于无所适从,得以存活。信仰的作用也就是给人以追求、目标和理想,尼采因而在《论道德的谱系》的末尾不惜笔墨再次强调到: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关于尼采对真理的看法,我所理解的基本就这样。若是有心深究尼采的思想,《论道德的谱系》倒是个不错的起点。
这些话反应了尼采是个相对主义者,我也不例外,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认为时空都是相对的,这让人不得不对这个哲学理论着迷,所以我也就不以为存在什么“绝对真理”了。
关于说服的方式。我以为我们应该把说服仅仅当做一个目的来理解,只要说服的目的达到了也就满足了,至于方式,倒是不必讲究。哄小孩吃药,既可以动用简单的逻辑(因果关系),也能动用情感。
情感和逻辑是如此不可调和,譬如两个世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交流,以至于一方断不能说服另一方。这两者可以用于说服,这常常反应在粗糙的日常的言谈之中。但是却不能用于学术上的论证,学术上只应讲求逻辑。然而即便学术语言也常常粗糙,经不起思辨。
在杨园先生的话里我所厌恶和反对的,不是一种阐释方法,也不是一种脱离日常的仅仅偏向逻辑的说服方式,而是学术上的不严密的却为人忽视的修辞上的论证方法。
田野工作者的邮件:↓↓↓↓↓
您好:
豆瓣“广播”限字数,请允许我在这里说明一下。
您的解释我理解。谢谢!我潜意识当中其实是有一个思考的“地平线”,也就是说有一个逐步思考的出发点,并没有说出来。要是说出来的话呢,我一开始关注的重点是种树的隐喻背后的“复苏能力和可塑潜质”(英语有一个词resilience,大意如此),枯树可以复苏生根,正如生态社会环境遭到破坏的地区,可以通过生态重建来达到社区重建,也正如我在中国做田野调查过程中了解的某一个被剥夺的群体,他们可以通过自组织来振兴社区精神。我承认,这种隐喻式思考存在问题,比如涉嫌“仅仅牵强附会表面相似性”,比如缺少实证基础。再比如,其实我后来细想了一下,引文中有关除草的“隐喻”,立场就不分明。隐喻的好处,也许是我可以自己开脱说,我并没有借隐喻来宣扬“铲除旧有方能革新”这种思维(我确实也没有这么想,因为我认为,新旧之分,不是非黑即白,这也是为什么我更侧重在“复苏生根”这一点上)——对于隐喻的理解全看每个读者自己的判断,跟我无关。但正是隐喻内在逻辑的含糊不清,容易导致很多误解,或者说是思维短路,即把某些默认的语义条件给省略了,有点像“省略的三段论”(enthymeme)。所以前面的林边君帮纠正了一下,提出只有“爱心”(而不是暴力——我的补充)才或许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变迁。
杨园先生的原话,后来我已经说明它是“感喟”,所以难免逻辑上有问题。但这里还涉及一个最基本的阐释学的问题,就是他说话的语境,我也不是特别清楚,所以我无意也无法替他说什么。
至于尼采的话,我只是零零碎碎读过一些,记得他在一部哲学笔记里面,他好像说过,真理只不过是建立在这样或那样的隐喻之上,但隐喻传达的是信念,而不是知识?不知道您怎么看。我没专门研究过尼采,只是觉得他的思维就特别具有隐喻色彩。
说到修辞的说服力,我同意您的一点是它不能作为立论的基础。但主要“绝对真理”还没有统领一切,那么社会文化中的交流就难免需要有说服过程,而说服过程中逻辑和修辞的冲突是一个千古难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生病的小孩子不喜欢吃药,您怎么说服它?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先说这么多吧。
祝好!
我的回复:↓↓↓↓↓
您好:
没想到您对我莽撞提及的这个话题感兴趣,这出乎了此刻我的意料,这也难怪,因为在我看来我
最初的表意态度鲜明,不想竟会招致您的误解。
我以为和您辩论倒不是因为分歧,而是误解,现在看你回复,这误解也消除了,基本上没有什么
分歧,所以现在讨论也不存在争论,倒像互相迎合。呵呵!
如果您认为杨园先生的话涉及阐释学,那么这隐喻倒是用得恰到好处,但是最初我的理解是杨园
先生不是在阐释,而是在说理,那么用隐喻我就不同意了,原因也就是你所说的。
不管涉不涉及阐释学, 这里确实有个语境问题,杨园先生说这话时既可能是在阐释“革面能革
新”的意思,又可能在论证“革面能革新”这个理。我先入为主得以为杨园先生是在论证,这也许不太妥
当,但我却以为如此。
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化虽然渊博,但是古人在著书立说时却很少注重严谨的逻辑,前面举的孟子就是例子,而从词源学上来分析,“逻辑”一词却是英译过来的,这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倒不是以为中国人没有逻辑,名家名实之辩对逻辑就有很深的研究,而实在是因为逻辑在国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古人这样,今人同样如此。这一向为我所厌恶。
关于尼采,我也不能说有什么独到洞彻的见解,尼采的思想在哲学上引起很大的争议,他的书籍惯用隐喻和象征,诗才纵横,佶屈聱牙,令人费解,我不过凭着揣测的兴趣对尼采的思想多少获得了些了解,但也仅是个人的看法,远不是标准。
关于你提到尼采对真理的看法,他在《论道德的谱系》里比较鲜明地论述过,基本上就是你的理解。尼采以为根本不存在真理,只有信仰。真理只是束缚人的,给人以虚假的希望。他甚至认为“真理”这个词的表述都充满着一种自以为是的自大。最初人们以为基督教是真理,于是遵循耶稣的教导,认为自己有罪,从而隐忍克制,最终也不过麻痹自己的感官,让人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与基督教的对立,然而科学家也只是用分析能力来代替直觉的一群人,他们说服自己科学中充满了无穷的乐趣,从而囿于自己的小天地里,最终也不过用科学来束缚自己恶劣的诸如悲观、厌世的情感。
尼采认为信仰如此重要,以至于给人存在的理由,以免成为厌世的虚无主义者,而无论基督教还是科学,他们都不过是种信仰。它们给人带了个框架,在这个框架的限制里,人们才不至于无所适从,得以存活。信仰的作用也就是给人以追求、目标和理想,尼采因而在《论道德的谱系》的末尾不惜笔墨再次强调到: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关于尼采对真理的看法,我所理解的基本就这样。若是有心深究尼采的思想,《论道德的谱系》倒是个不错的起点。
这些话反应了尼采是个相对主义者,我也不例外,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认为时空都是相对的,这让人不得不对这个哲学理论着迷,所以我也就不以为存在什么“绝对真理”了。
关于说服的方式。我以为我们应该把说服仅仅当做一个目的来理解,只要说服的目的达到了也就满足了,至于方式,倒是不必讲究。哄小孩吃药,既可以动用简单的逻辑(因果关系),也能动用情感。
情感和逻辑是如此不可调和,譬如两个世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交流,以至于一方断不能说服另一方。这两者可以用于说服,这常常反应在粗糙的日常的言谈之中。但是却不能用于学术上的论证,学术上只应讲求逻辑。然而即便学术语言也常常粗糙,经不起思辨。
在杨园先生的话里我所厌恶和反对的,不是一种阐释方法,也不是一种脱离日常的仅仅偏向逻辑的说服方式,而是学术上的不严密的却为人忽视的修辞上的论证方法。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