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与人妖
初二那年,我有个同桌名叫箱燕。刚开始不知道字是这么写,我一直以为她叫做厢燕,厢房里飞出来的燕子,多美好的画面啊。但是她告诉我,非常坚定非常严肃地说,是箱子的箱,因为她生下来就被装在箱子里送到养父母家了。
那会儿我还小,还不能体会这送养之中的五味陈杂,反倒是童话故事和世界名著读得多了,觉得有养父母是件神奇的事情,常常能够带来命运的翻盘,哪天醒来就变公主变富家小姐了呢。
我出生那年,我们村的计划生育严得出奇,丢女儿、送女儿蔚然成风。那时候爸妈就住在小学的宿舍里,晚上常常听到由远而近的婴儿的啼哭声,由高而低,然后就停在那儿了。妈妈在屋里听着,知道这是又有人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来了。这些被丢在夜风中的婴儿,有时候会有人抱走,更多的时候没有。妈妈有时候听得实在不忍心,就出去给那些婴儿喂一喂奶,哄她们睡去,却也不敢往回抱。第二天早上天不亮,校工就拿铲子在操场上掘了洞,把那些已经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小小躯壳安顿在泥土中。这些未待发芽就已陨逝的生命,就这样在地底下,默默地陪着我们这些幸存下来的花朵。我常常想,那些狠心的父母,为什么都要把这些弃婴送到学校呢?难道是为了日后能够心安理得地说出:哦,我们家那个女儿啊,没多大就把她送到学校去啦。
另外一些偏心父母实在狠不下心来丢孩子,就索性打听了偏远乡下的养父母,把孩子送去,等到风声过去了再接回来,觉得这样能够心安一些。这样一等就是好些年,一直到了新千年,风声似乎才平息了些,孩子接回来也就上初中了。偏远乡下的教育质量可想而知,到了镇上的初中,是完全跟不上的。年级里不少这样的孩子,几乎都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了。
箱燕却一直很努力,一直在追赶。初二时黑乌鸦就安排她和我一块儿坐,有一帮一结对子之意。我记得她刚坐过来那阵子,冷冰冰的也不怎么开口,只日日埋头,花很长的时间去解一道并不算难的题。我那时候也心高气傲,瞥着她解不出题,她不开口,我便也不帮忙。如此莫名其妙地冷战了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我得知是她生日,写了一张贺卡给她,没料到把她感动得简直要哭出来。自此之后,我开始感受到她掏心掏肺的好意,也开始知道她更多的故事,比如她虽然住在亲父母家却还是惦念着养父母,比如她有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坏脾气弟弟,比如她和亲生父亲的关系闹得非常僵,等等。所有的故事都是可以预见的。
那时候卡通信纸还很流行,她最喜欢的是抖抖狗,那是一只惹人怜爱的小狗形象,周身线条都是用微微的波浪线勾勒的,故名抖抖狗。她还喜欢破烂熊,顾名思义,那熊穿的衣服上打满了补丁。她特意临摹了一幅,送给我,到现在还存在我的抽屉里。只是我当时一直没体会出来这喜欢背后的辛酸,到现在敲出这段字来才终于明白。
箱燕的父亲来过学校几次,赔着笑向黑乌鸦打招呼请求多多关照,黑乌鸦有时候也会来叫她出去见面一起谈一谈,她都倔强地不肯走,只涨红了脸埋头解题,嘴唇微微发抖,笔尖狠狠地在纸上来回划着。我无法想象她每天回家后的情景,饭桌上的尴尬。缺失的十几年,岂是轻易就能补偿回来的,这十几年就被如此布置,送走即送走,接回就接回,由不得自己选择。或者说,接回来的时候,她已经歇斯底里地反抗过了?以她的脾气,多半是会这样的吧。
后来我去外地上了高中,再没见过她,我甚至都忘了见她的最后一面是什么情景。也就是从黑乌鸦那里听说点她的消息,听说她读了师范,听说她谈了对象,听说她摆了喜宴。我听着这一切,像是听着一个陌生人的故事,一个我从来不认识的人的故事。
我印象里的她,好像一直停留在我给她送生日贺卡的那天。我从外面回到座位上,看见她抬头看着我,眼睛里晶莹闪亮,冲我羞涩一笑,美丽动人。让我觉得这箱子里飞出来的燕子,要远远美过厢房里飞出来的燕子。
去年寒假我们又组织聚会,她仍旧没有来,或者说没有人能联系上她了。只听说她嫁到了某个村里,初为人母。五十多个人的班到最后只有十几个人来聚会,加上老师坐了一大桌倒也热闹。也是在这次聚会上,我又看到了人妖。
他走起路来的模样还是有些扭捏。他还是那样的瘦,精瘦精瘦的。两条细腿儿像是迈不开步子似的。他一手插在裤兜里,另一只手上握着手机,向我们走来。他看起来很镇定,目光却有些飘忽。
十年前的他,瘦瘦小小的男生一枚,总是有些扭捏作态的嫌疑,男生们笑称他是人妖,他写的字也没筋没骨的常常挨老师嘲讽。他的眼神里常常流露出一种疏离的孤独,蔓延开来,张开小小的结界,把他一个人包裹其中。我们那时候十三四岁,不怎么懂自卑也不大懂孤独,自己也未曾察觉,有这样一个人,我们从未走近。
如今的他,给男生们递着名片,给老师的小孩发压岁钱,给黑乌鸦敬烟。酒劲上来,他端着酒杯说:学习上我跟不上你们,生意上大家还是可以向我学习学习的。男生们哄笑一片,开始一一敬酒,举杯笑道:向某老师学习一杯啊!他显然没有料想到会是这样的局面,一杯又一杯,他眼底又弥漫出孤独。
男孩子们还是在欺他,在笑他。也许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坐在我身边的老师叹了口气说:他看起来成熟了,其实还是幼稚啊,不会说场面话。的确,他和十年前的那个小男孩比起来,眼神是那样的相像,在一群男生的哄笑之中不知所措,受到伤害却又疑惑不解的眼神。
觥筹交错之间,他无声地走到我身边,来向我敬酒。我看他已经喝得半醉了,说:你不用喝完,随意就好。他说:不,敬你的酒是一定得喝完。他说:你可能不记得了,那时候早读课你还帮我背过课文默过单词,有一次我和某某差点打起来,还是被你劝下来的,很谢谢你,敬你一杯。
我是真的不记得了。可他说着这些的时候,眼里闪着光,分明是清晰记住了的。原来那时,我曾无意间走近过他。自卑和孤独,大概是有镣铐锁在一起的。钥匙,一半在自己手里,另一半在别人手上。可很多时候,自己再拼命的想要打开想要挣脱,却怎么都得不到别人的应允别人的释放。当然,别人也许只是无心,无心的伤害最可怕。
聚会结束,他骑着小电驴就要回家,我看他酒意甚浓,劝他醒醒再回,但他执意要回,说女朋友在家等着。我说那回到家给我个短信吧。没过多久他果然发来了长长的短信,把聚会上说的话又重复了一遍,其中浓重的感激之意,让我简直不知所措。
去年十月又收到他长长的短信,说是结婚办酒席,邀我们赴宴。正巧那个十一我没有回家,只短信祝福了一番,后来打听了几个同学,都说没有去。想想也许他在计划中特意为我们班留了一桌的座位,为我留了一个座位,我就涌上一阵愧疚之情。大概这世上的人与事,谁在谁心中的分量都是不平衡的吧。
我想着,下次班聚如果他去,我也该敬他一杯酒,到那时候,他也许就已经当爸爸了吧。
那会儿我还小,还不能体会这送养之中的五味陈杂,反倒是童话故事和世界名著读得多了,觉得有养父母是件神奇的事情,常常能够带来命运的翻盘,哪天醒来就变公主变富家小姐了呢。
我出生那年,我们村的计划生育严得出奇,丢女儿、送女儿蔚然成风。那时候爸妈就住在小学的宿舍里,晚上常常听到由远而近的婴儿的啼哭声,由高而低,然后就停在那儿了。妈妈在屋里听着,知道这是又有人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来了。这些被丢在夜风中的婴儿,有时候会有人抱走,更多的时候没有。妈妈有时候听得实在不忍心,就出去给那些婴儿喂一喂奶,哄她们睡去,却也不敢往回抱。第二天早上天不亮,校工就拿铲子在操场上掘了洞,把那些已经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小小躯壳安顿在泥土中。这些未待发芽就已陨逝的生命,就这样在地底下,默默地陪着我们这些幸存下来的花朵。我常常想,那些狠心的父母,为什么都要把这些弃婴送到学校呢?难道是为了日后能够心安理得地说出:哦,我们家那个女儿啊,没多大就把她送到学校去啦。
另外一些偏心父母实在狠不下心来丢孩子,就索性打听了偏远乡下的养父母,把孩子送去,等到风声过去了再接回来,觉得这样能够心安一些。这样一等就是好些年,一直到了新千年,风声似乎才平息了些,孩子接回来也就上初中了。偏远乡下的教育质量可想而知,到了镇上的初中,是完全跟不上的。年级里不少这样的孩子,几乎都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了。
箱燕却一直很努力,一直在追赶。初二时黑乌鸦就安排她和我一块儿坐,有一帮一结对子之意。我记得她刚坐过来那阵子,冷冰冰的也不怎么开口,只日日埋头,花很长的时间去解一道并不算难的题。我那时候也心高气傲,瞥着她解不出题,她不开口,我便也不帮忙。如此莫名其妙地冷战了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我得知是她生日,写了一张贺卡给她,没料到把她感动得简直要哭出来。自此之后,我开始感受到她掏心掏肺的好意,也开始知道她更多的故事,比如她虽然住在亲父母家却还是惦念着养父母,比如她有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坏脾气弟弟,比如她和亲生父亲的关系闹得非常僵,等等。所有的故事都是可以预见的。
那时候卡通信纸还很流行,她最喜欢的是抖抖狗,那是一只惹人怜爱的小狗形象,周身线条都是用微微的波浪线勾勒的,故名抖抖狗。她还喜欢破烂熊,顾名思义,那熊穿的衣服上打满了补丁。她特意临摹了一幅,送给我,到现在还存在我的抽屉里。只是我当时一直没体会出来这喜欢背后的辛酸,到现在敲出这段字来才终于明白。
箱燕的父亲来过学校几次,赔着笑向黑乌鸦打招呼请求多多关照,黑乌鸦有时候也会来叫她出去见面一起谈一谈,她都倔强地不肯走,只涨红了脸埋头解题,嘴唇微微发抖,笔尖狠狠地在纸上来回划着。我无法想象她每天回家后的情景,饭桌上的尴尬。缺失的十几年,岂是轻易就能补偿回来的,这十几年就被如此布置,送走即送走,接回就接回,由不得自己选择。或者说,接回来的时候,她已经歇斯底里地反抗过了?以她的脾气,多半是会这样的吧。
后来我去外地上了高中,再没见过她,我甚至都忘了见她的最后一面是什么情景。也就是从黑乌鸦那里听说点她的消息,听说她读了师范,听说她谈了对象,听说她摆了喜宴。我听着这一切,像是听着一个陌生人的故事,一个我从来不认识的人的故事。
我印象里的她,好像一直停留在我给她送生日贺卡的那天。我从外面回到座位上,看见她抬头看着我,眼睛里晶莹闪亮,冲我羞涩一笑,美丽动人。让我觉得这箱子里飞出来的燕子,要远远美过厢房里飞出来的燕子。
去年寒假我们又组织聚会,她仍旧没有来,或者说没有人能联系上她了。只听说她嫁到了某个村里,初为人母。五十多个人的班到最后只有十几个人来聚会,加上老师坐了一大桌倒也热闹。也是在这次聚会上,我又看到了人妖。
他走起路来的模样还是有些扭捏。他还是那样的瘦,精瘦精瘦的。两条细腿儿像是迈不开步子似的。他一手插在裤兜里,另一只手上握着手机,向我们走来。他看起来很镇定,目光却有些飘忽。
十年前的他,瘦瘦小小的男生一枚,总是有些扭捏作态的嫌疑,男生们笑称他是人妖,他写的字也没筋没骨的常常挨老师嘲讽。他的眼神里常常流露出一种疏离的孤独,蔓延开来,张开小小的结界,把他一个人包裹其中。我们那时候十三四岁,不怎么懂自卑也不大懂孤独,自己也未曾察觉,有这样一个人,我们从未走近。
如今的他,给男生们递着名片,给老师的小孩发压岁钱,给黑乌鸦敬烟。酒劲上来,他端着酒杯说:学习上我跟不上你们,生意上大家还是可以向我学习学习的。男生们哄笑一片,开始一一敬酒,举杯笑道:向某老师学习一杯啊!他显然没有料想到会是这样的局面,一杯又一杯,他眼底又弥漫出孤独。
男孩子们还是在欺他,在笑他。也许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坐在我身边的老师叹了口气说:他看起来成熟了,其实还是幼稚啊,不会说场面话。的确,他和十年前的那个小男孩比起来,眼神是那样的相像,在一群男生的哄笑之中不知所措,受到伤害却又疑惑不解的眼神。
觥筹交错之间,他无声地走到我身边,来向我敬酒。我看他已经喝得半醉了,说:你不用喝完,随意就好。他说:不,敬你的酒是一定得喝完。他说:你可能不记得了,那时候早读课你还帮我背过课文默过单词,有一次我和某某差点打起来,还是被你劝下来的,很谢谢你,敬你一杯。
我是真的不记得了。可他说着这些的时候,眼里闪着光,分明是清晰记住了的。原来那时,我曾无意间走近过他。自卑和孤独,大概是有镣铐锁在一起的。钥匙,一半在自己手里,另一半在别人手上。可很多时候,自己再拼命的想要打开想要挣脱,却怎么都得不到别人的应允别人的释放。当然,别人也许只是无心,无心的伤害最可怕。
聚会结束,他骑着小电驴就要回家,我看他酒意甚浓,劝他醒醒再回,但他执意要回,说女朋友在家等着。我说那回到家给我个短信吧。没过多久他果然发来了长长的短信,把聚会上说的话又重复了一遍,其中浓重的感激之意,让我简直不知所措。
去年十月又收到他长长的短信,说是结婚办酒席,邀我们赴宴。正巧那个十一我没有回家,只短信祝福了一番,后来打听了几个同学,都说没有去。想想也许他在计划中特意为我们班留了一桌的座位,为我留了一个座位,我就涌上一阵愧疚之情。大概这世上的人与事,谁在谁心中的分量都是不平衡的吧。
我想着,下次班聚如果他去,我也该敬他一杯酒,到那时候,他也许就已经当爸爸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