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身完食记:围墙两端
我大概是一个月前拿到这本书,非常感慨它的诞生。从好多个月之前知道这本书的策划,到它的装帧设计,到它各种细节的调整,都一直在关注。
到手的时候,它的腰封已经从最初定稿的暖色桃红变成了略带冷感的豆沙绿,不过我也一样喜欢。
从商业的角度考虑,这样一本书放在书架上会更醒目;桃红色固然也漂亮,不过就是暧昧了一点,也许不符合韩丽珠的文风。
做一本书和工厂里批量的流水线生产不一样,前期花费了编辑太多的心血。出一本书就像十月怀胎生一个孩子一样。
第一次读韩丽珠的书,战战兢兢。把单独的个体缝制起来,这个有着各种社会与心理隐喻的创意让人大为赞叹,不由地让我想到《大鱼》里把畸形人体作为台柱的马戏团。不过也许是香港人的缘故,韩丽珠的用词是那种言简意赅不浪费一个标点符号的类型,她甚至是不屑于在字里行间跳脱出自己的故事和读者打情骂俏一番,太过于文邹邹的叙述刚开始会让我觉得她交流不真诚,但看了后记知道她为了写这个虚拟社会背景的小说长期在失眠后,我想她是因为住进了“缝身”这座城堡,人其实没法选择自己的梦,但她蘸取自己的梦构建了这座城堡,女主角与身边人实践缝身法例的过程被她严谨地制作成一席菜,清清爽爽地被端出来。
故事有超现实版的戏剧感,如果用梦幻幽默的笔调写就成了安吉拉卡特的成人童话;如果用欲盖弥彰的手法就成了《恶童日记》那样的大迷局;《缝身》没有太强烈的个人风格,不过这也是韩丽珠自己的风格,很现实。我拿到书的第一个问题自然是“人为什么要缝身?”(一开始没有把婚姻制度放入考虑中),书中的医生这样说道:你们并没有失去任何一条手臂,相反,得到了另一个身体,在互相配合的情况下,只会增加工作的效率。书一开篇就描绘出一幅末世复苏的荒诞景象:因为缝身法例,很多被迫提前退休的医务人员又重新获得了工作,待业的医科毕业生也有了岗位;陷入财政赤字的汽车生产商,因为制作连体座椅而获得新的订单;赋闲已久的建筑师,装修工人也投入了新的产业浪潮中出。
书中的心理学家反驳了立法只是为经济考虑的说法,现代社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形同虚设的各种制度,其实是来源于每个个体,人类先天性的自私,欲望,与各种不完美。缝身法例更像是一种修行,通过与另一个身体接合,经历反复不断的愉悦、心碎,融合和纠纷之后,才能迈向彻底的圆满。
这本书读到114页时突然开始觉得好看,被这样一句话激到:当我们再次醒来,便已放弃原有的身份,成为一个人的其中一部分,换上新的名字,而且将共同承担各项责任。这何止是连生人将要面对的甜蜜恐惧,一个个独立肉体又何尝不是。
故事中有形形色色尝试缝身的人,有从此放弃姓名成为别人身上一个器官一个零件的微,也有最后成为标本的“我”,姑母的故事倒有代表性。早年脱离父母与学校掣肘的姑母,在独自闯荡社会许久后选择了与一个能驱逐自由的孤寂和快乐的男人缝身,但当她发现缝身后的彼此失去了凝视对方的机会,一旦把视线落在对方脸上便会失焦,再也无法通过神色的变化揣测对方的心意,于是她选择断掉自己的一条胳膊,分生。
与姑母的例子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连生”案例中的爱莎与以弗利。分生成功的爱莎站在的生的极端点上,无比幸运的她却在青春期中感到左半身日渐倾斜,向着死去连生姐妹梅莲娜的方向开始坏死,而在精神层面,她似乎被摊派了姐姐迷人的个性。姐姐始终存在,即使再也未能见面,而爱莎也并不讨厌姐姐吸附上身的存在。
对于以弗利来说,她却是先天缺乏独立能力,后天也无法得到自由的被遗弃者。当她习惯了由约瑟芬指出的目的地,选择的衣服颜色,决定的食物喜好,分生后无疑会让她失去另一半支撑和平衡。以弗利与约瑟芬这对连生人其实是夸大版本的一种依赖,对亲人、对情人、对习惯、对食物、对道路的依赖,把部分自由牺牲掉以换取安定感对她而言才是最大的自由。依赖真是最自毁,最难戒的毒药。我们以为能通过改变自己来使得不再自厌,但是我们改变不了的是自身参与创造的世界。
姑母的分生是因为发现了缝身后近距离相处的“不完美”,爱莎与以弗利的伤于分生也是因为各自独立后的“不完美”。缝身像是一道围墙,两边都占满了拥有各自孤独理由的人。这是每个人的必经阶段,在不由自主的情况下逃离当下的生存环境,刚脱离了一种孤独,又陷落在另一种孤独之中。
到手的时候,它的腰封已经从最初定稿的暖色桃红变成了略带冷感的豆沙绿,不过我也一样喜欢。
从商业的角度考虑,这样一本书放在书架上会更醒目;桃红色固然也漂亮,不过就是暧昧了一点,也许不符合韩丽珠的文风。
做一本书和工厂里批量的流水线生产不一样,前期花费了编辑太多的心血。出一本书就像十月怀胎生一个孩子一样。
第一次读韩丽珠的书,战战兢兢。把单独的个体缝制起来,这个有着各种社会与心理隐喻的创意让人大为赞叹,不由地让我想到《大鱼》里把畸形人体作为台柱的马戏团。不过也许是香港人的缘故,韩丽珠的用词是那种言简意赅不浪费一个标点符号的类型,她甚至是不屑于在字里行间跳脱出自己的故事和读者打情骂俏一番,太过于文邹邹的叙述刚开始会让我觉得她交流不真诚,但看了后记知道她为了写这个虚拟社会背景的小说长期在失眠后,我想她是因为住进了“缝身”这座城堡,人其实没法选择自己的梦,但她蘸取自己的梦构建了这座城堡,女主角与身边人实践缝身法例的过程被她严谨地制作成一席菜,清清爽爽地被端出来。
故事有超现实版的戏剧感,如果用梦幻幽默的笔调写就成了安吉拉卡特的成人童话;如果用欲盖弥彰的手法就成了《恶童日记》那样的大迷局;《缝身》没有太强烈的个人风格,不过这也是韩丽珠自己的风格,很现实。我拿到书的第一个问题自然是“人为什么要缝身?”(一开始没有把婚姻制度放入考虑中),书中的医生这样说道:你们并没有失去任何一条手臂,相反,得到了另一个身体,在互相配合的情况下,只会增加工作的效率。书一开篇就描绘出一幅末世复苏的荒诞景象:因为缝身法例,很多被迫提前退休的医务人员又重新获得了工作,待业的医科毕业生也有了岗位;陷入财政赤字的汽车生产商,因为制作连体座椅而获得新的订单;赋闲已久的建筑师,装修工人也投入了新的产业浪潮中出。
书中的心理学家反驳了立法只是为经济考虑的说法,现代社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形同虚设的各种制度,其实是来源于每个个体,人类先天性的自私,欲望,与各种不完美。缝身法例更像是一种修行,通过与另一个身体接合,经历反复不断的愉悦、心碎,融合和纠纷之后,才能迈向彻底的圆满。
这本书读到114页时突然开始觉得好看,被这样一句话激到:当我们再次醒来,便已放弃原有的身份,成为一个人的其中一部分,换上新的名字,而且将共同承担各项责任。这何止是连生人将要面对的甜蜜恐惧,一个个独立肉体又何尝不是。
故事中有形形色色尝试缝身的人,有从此放弃姓名成为别人身上一个器官一个零件的微,也有最后成为标本的“我”,姑母的故事倒有代表性。早年脱离父母与学校掣肘的姑母,在独自闯荡社会许久后选择了与一个能驱逐自由的孤寂和快乐的男人缝身,但当她发现缝身后的彼此失去了凝视对方的机会,一旦把视线落在对方脸上便会失焦,再也无法通过神色的变化揣测对方的心意,于是她选择断掉自己的一条胳膊,分生。
与姑母的例子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连生”案例中的爱莎与以弗利。分生成功的爱莎站在的生的极端点上,无比幸运的她却在青春期中感到左半身日渐倾斜,向着死去连生姐妹梅莲娜的方向开始坏死,而在精神层面,她似乎被摊派了姐姐迷人的个性。姐姐始终存在,即使再也未能见面,而爱莎也并不讨厌姐姐吸附上身的存在。
对于以弗利来说,她却是先天缺乏独立能力,后天也无法得到自由的被遗弃者。当她习惯了由约瑟芬指出的目的地,选择的衣服颜色,决定的食物喜好,分生后无疑会让她失去另一半支撑和平衡。以弗利与约瑟芬这对连生人其实是夸大版本的一种依赖,对亲人、对情人、对习惯、对食物、对道路的依赖,把部分自由牺牲掉以换取安定感对她而言才是最大的自由。依赖真是最自毁,最难戒的毒药。我们以为能通过改变自己来使得不再自厌,但是我们改变不了的是自身参与创造的世界。
姑母的分生是因为发现了缝身后近距离相处的“不完美”,爱莎与以弗利的伤于分生也是因为各自独立后的“不完美”。缝身像是一道围墙,两边都占满了拥有各自孤独理由的人。这是每个人的必经阶段,在不由自主的情况下逃离当下的生存环境,刚脱离了一种孤独,又陷落在另一种孤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