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观察(三):城市管理
■ 岳源
早些时候我就说,去欧洲一定要看看他们的堵车是啥样的。
可让我大失所望的是,这么多天在街上转悠,不论是早上还是下班时间,都很不幸的没能一睹堵车的壮观景象啊。
说来也奇怪,里昂这座法国第二大城市,法国南部交通和经济中心,也是欧洲少有的几座拥有地铁的城市之一(当然,拥有地上轨道交通的可不少),人均汽车保有量目测就很高,可是整个城市正规的停车场却不见几个,仅仅在Part Dieu火车站周围发现几个。但如果要说里昂没地方停车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型停车场。无论是旧城山区,还是沃土广场市政厅周围,又或者罗纳河右岸的新区,大部分道路的两旁都停满了汽车,像两条隔离带把马路分隔开来。
里昂的马路不宽,可以说是及极其狭窄,一般都是双向单车道的设置,宽一点的也就两个车道,这比起武汉的四干道简直是差远了,而且道路两旁还停满汽车。可它就是不堵车。
究其原因,汽车的类型可能是保持道路畅通的因素之一,我们很难在里昂或者巴黎等城市的街道上看到在国内满眼都是的三厢轿车,清一色的都是两厢小车,而三厢轿车只有公务接待和出租车才会使用。这些小车的售价我从广告中看到的基本都在1万欧元左右,有的只要6千欧元。另外,有一家名叫CAR2GO的租车公司提供清一色奔驰SMART出租业务,这种车身长仅有2.69米的小车在这样狭窄的道路上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也非常常见。可以想象,这些小车给整个城市节约了多少空间和能源消耗,而在中国,两厢车简直是要被鄙视的。
另外,里昂是早在2003年左右就引进先进的有轨电车技术,并大范围改造交通指挥和控制网络,无论从路牌提示、红绿灯的设置还是公交车与私车车道的设置上,都使得交通的拥堵变得可预测,并可以快速适时调整。而历史上的城市规划,使得里昂“大路没几条小路处处是”,无中心和微循环的畅通则使得行驶路线可以有多种选择。警察?除了有天晚上遇见一个在跟一群游行的大学生聊天的之外,我还真没怎么见到过。大概法国人很懒吧。
当前,这些技术性的东西,任何城市实现起来都不困难,需要的只是时间和金钱。开车人和市民的习惯才是对交通至关重要也是最难养成的部分。在里昂,汽车没有不按规则变道,即所谓“加塞儿”的现象,所有汽车都排成一条队行驶,大部分司机都很平和,并不想超车。这大概也和没有变道空间有关。然而,这也就形成了一个城市交通的良性循环。有几次我到了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前方有车过来我想让他先过去,可车却慢慢停在我跟前,司机摆手势让我先走,后面的汽车也随之停下。司机的这些习惯和心态的平和才是造就畅通交通的最根本因素,也是最难以达到的。这些,靠教育也很难达成,一个国家和社会整体的发展状态和普遍心态都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方方面面,而从欧洲人开车的习惯上,就能明显折射出他们的社会心态,也能折射出社会发展的成熟。
里昂的夏天,入夜很晚。这让我一个初访客非常不习惯下午7点天还大亮但是路上商店已经全部关门、行人也少见的环境,走在路上觉得心里丝丝发凉。天色渐渐暗下来,已经晚上10点,路边的餐厅开始营业。他们也占道经营,一顶天鹅绒顶棚,下面整齐摆放桌椅,再配上台灯和餐具。你怎么也不忍把这与“占道经营”四个字联系起来吧。干净优雅才是我所想到的。没有城管来打扰他们,也没有渣土车从旁边经过,一切都那么自然。罗纳河岸边和游船上的灯光和笑声与整个城市的夜色融为一体。写到这里,我的文字都软了下来。这种放任的自然,需要雅量,也是种信任。
说了这么多,感觉有些文不对题。题目上说的城市管理呢? 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好的城市管理是不需要外部性的管理的,最有效成本也最低的应该是城市成员的自我管理。
也就是说,城市里的每个人都是城市的管理者,当他们每个人都按照一定的规则行事时,这些单独的个体管理就形成了城市管理。自律和利他是我所观察到的最大特征。城市不需要交警,因为司机们早已经是自己的交警;城市不需要街边执法,因为所有摊贩都不扰乱正常公共秩序;城市似乎不需要的东西太多了。而这些省下来的行政成本,则被大量投入于教育、公共设施和公民福利,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现有的城市生态,这是一种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而你在中国城市所看到的大量交警和城管,还有巧立名目出现的职权不分责任不明的“怪人”,不知占用着多少行政资源,又无助于社会进步。政府行政这种大事管,小事更要管的思维是中国几十年高速发展的后遗症,同时也是我们的历史所造就的思维定势。放一放,似乎更好;但是何时才可以放,我看不到。因为,恶性正在不断循环之中。
早些时候我就说,去欧洲一定要看看他们的堵车是啥样的。
可让我大失所望的是,这么多天在街上转悠,不论是早上还是下班时间,都很不幸的没能一睹堵车的壮观景象啊。
![]() |
里昂老城半山腰的马路两侧停满了汽车 |
说来也奇怪,里昂这座法国第二大城市,法国南部交通和经济中心,也是欧洲少有的几座拥有地铁的城市之一(当然,拥有地上轨道交通的可不少),人均汽车保有量目测就很高,可是整个城市正规的停车场却不见几个,仅仅在Part Dieu火车站周围发现几个。但如果要说里昂没地方停车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型停车场。无论是旧城山区,还是沃土广场市政厅周围,又或者罗纳河右岸的新区,大部分道路的两旁都停满了汽车,像两条隔离带把马路分隔开来。
里昂的马路不宽,可以说是及极其狭窄,一般都是双向单车道的设置,宽一点的也就两个车道,这比起武汉的四干道简直是差远了,而且道路两旁还停满汽车。可它就是不堵车。
究其原因,汽车的类型可能是保持道路畅通的因素之一,我们很难在里昂或者巴黎等城市的街道上看到在国内满眼都是的三厢轿车,清一色的都是两厢小车,而三厢轿车只有公务接待和出租车才会使用。这些小车的售价我从广告中看到的基本都在1万欧元左右,有的只要6千欧元。另外,有一家名叫CAR2GO的租车公司提供清一色奔驰SMART出租业务,这种车身长仅有2.69米的小车在这样狭窄的道路上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也非常常见。可以想象,这些小车给整个城市节约了多少空间和能源消耗,而在中国,两厢车简直是要被鄙视的。
另外,里昂是早在2003年左右就引进先进的有轨电车技术,并大范围改造交通指挥和控制网络,无论从路牌提示、红绿灯的设置还是公交车与私车车道的设置上,都使得交通的拥堵变得可预测,并可以快速适时调整。而历史上的城市规划,使得里昂“大路没几条小路处处是”,无中心和微循环的畅通则使得行驶路线可以有多种选择。警察?除了有天晚上遇见一个在跟一群游行的大学生聊天的之外,我还真没怎么见到过。大概法国人很懒吧。
当前,这些技术性的东西,任何城市实现起来都不困难,需要的只是时间和金钱。开车人和市民的习惯才是对交通至关重要也是最难养成的部分。在里昂,汽车没有不按规则变道,即所谓“加塞儿”的现象,所有汽车都排成一条队行驶,大部分司机都很平和,并不想超车。这大概也和没有变道空间有关。然而,这也就形成了一个城市交通的良性循环。有几次我到了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前方有车过来我想让他先过去,可车却慢慢停在我跟前,司机摆手势让我先走,后面的汽车也随之停下。司机的这些习惯和心态的平和才是造就畅通交通的最根本因素,也是最难以达到的。这些,靠教育也很难达成,一个国家和社会整体的发展状态和普遍心态都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方方面面,而从欧洲人开车的习惯上,就能明显折射出他们的社会心态,也能折射出社会发展的成熟。
里昂的夏天,入夜很晚。这让我一个初访客非常不习惯下午7点天还大亮但是路上商店已经全部关门、行人也少见的环境,走在路上觉得心里丝丝发凉。天色渐渐暗下来,已经晚上10点,路边的餐厅开始营业。他们也占道经营,一顶天鹅绒顶棚,下面整齐摆放桌椅,再配上台灯和餐具。你怎么也不忍把这与“占道经营”四个字联系起来吧。干净优雅才是我所想到的。没有城管来打扰他们,也没有渣土车从旁边经过,一切都那么自然。罗纳河岸边和游船上的灯光和笑声与整个城市的夜色融为一体。写到这里,我的文字都软了下来。这种放任的自然,需要雅量,也是种信任。
说了这么多,感觉有些文不对题。题目上说的城市管理呢? 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好的城市管理是不需要外部性的管理的,最有效成本也最低的应该是城市成员的自我管理。
也就是说,城市里的每个人都是城市的管理者,当他们每个人都按照一定的规则行事时,这些单独的个体管理就形成了城市管理。自律和利他是我所观察到的最大特征。城市不需要交警,因为司机们早已经是自己的交警;城市不需要街边执法,因为所有摊贩都不扰乱正常公共秩序;城市似乎不需要的东西太多了。而这些省下来的行政成本,则被大量投入于教育、公共设施和公民福利,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现有的城市生态,这是一种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而你在中国城市所看到的大量交警和城管,还有巧立名目出现的职权不分责任不明的“怪人”,不知占用着多少行政资源,又无助于社会进步。政府行政这种大事管,小事更要管的思维是中国几十年高速发展的后遗症,同时也是我们的历史所造就的思维定势。放一放,似乎更好;但是何时才可以放,我看不到。因为,恶性正在不断循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