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寿昌八景诗”
寿昌八景诗是清代寿昌人拔贡叶诰书所撰。八景诗鲜活地描绘了寿昌县城郭的风情。
东郭春耕
狱帝东巡预建宫,仙池一望正当中。
春耕负郭常虞早,疏浚东塘最要工。
狱帝东巡,是说宋真宗赵恒泰山封禅,以求国泰民安。寿昌人在县东部建东狱庙,立东狱大帝。东狱庙全称“东狱行宫”,建宫之本意是供东狱大帝巡察到某县时下榻。寿昌县奉诏在县城东郭青龙山建造东狱行宫,行宫前栽有香樟两株,左侧建有圣水池,说能为冤诬者胜诉。
仙池,原为仙池山,坐落在东狱行宫之南,与东狱行宫隔艾溪相望,并与东狱行宫同在一条中轴线上。仙池山在今寿昌火车站之东,山巅有一大坪。春雨秋露冬雪,大坪低洼处久积不涸,为常年水池。明初,有一位当地人卜景云常居此山,习修炼丹济世,故山上大坪又叫仙池,而山便被称为仙池山了。仙池山随着卜景云的过世而渐渐被人淡忘,而今人们只叫它岩塘山。
“春耕负郭常虞早”,东郭即东门至青龙山这方平川沃土,四季阳光充沛,是寿昌的产粮区。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而寿昌的春耕农事又在于东郭。东郭飘绿,年成自丰,它是全县春耕生产的排头兵,引领着一县的春耕农事,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东塘即东门的东湖,俗称太湖塘。唐景福二年(893),寿昌县令戴筠开西湖蓄新亭畈之水,并从街市中心挖沟渠引水至东湖,用作东部农田的灌溉。春耕在即,东塘因诸多原因,时有堵塞,水容量减少,难溉东郭一畈农田。疏浚东塘是很费劳工的事,要抓紧在春耕生产之前,疏浚东塘及东部引水工程。
东郭春耕,前两句写的是意境,以狱帝、仙池作对子,引出后两句的写实。东塘疏浚流水清,东郭春耕才能果树花红,田原苗青,构成一幅鲜活的农耕图。
西湖垂钓
西湖垂钓少渔翁,傍晚斜阳映水红。
何日筹资疏浚后,沙淤石积一时空。
作者叶诰书是清中叶人,而西湖的建成已经有八百多年了,古貌渐减。叶诰书所见的是残缺的西湖,颇有几分伤感,于是将忧愁倾注到诗中。
西湖垂钓说是诗,其实是明明白白、实实在在的大实话,无须解读。水清则无鱼,湖中缺水当也无鱼,又何来渔翁垂钓?清中叶,湖中杂草丛生,乱石叠山,渔翁当然不愿涉足西湖,苦作钓事了。
第二句说的是傍晚、斜阳、映水红。傍晚与斜阳本为一体,是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天象。在这两个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西湖斜阳下的水中红霞。斜阳既能映红湖水,与湖中堆满杂草乱石岂不矛盾?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西湖中有杂草乱石,缺水少鱼,但是缺水并非无水。渔翁也是偶而出现在西湖之上。
再说西湖座落于西门,旧时,这一带没有多少民居,至民国后期仍屈指可数,唯一能标识地理的仅为石水碓。城西一片空茫,西湖就是个浅水潭,傍晚的斜阳映照着西湖中的红波。
最后两句说得更为直白,也是作者的期望,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据传,自叶诰书赋作“寿昌八景诗”后,在民众的呼声下,县衙集资,户派劳工,清理西湖的淤石杂草,坚固湖堤,植桃柳于湖岸。疏浚后的西湖水清莲荷飘香,行善者买鱼放生湖中,夕阳下的湖光景色愈发迷人。叶诰书目睹西湖的变化,他的企盼终成现实。
松山钟声
缓步松山第几重,如屏围绕秀灵钟。
十年树木僧寮建,平旦钟声儆士农。
松山是围抱寿昌县衙的镇治山脉。你若想上松山,得从屏山过,说白了屏山是第一重,松山为第二重,不登屏山莫上松山,只登屏山不算松山。故而作者问,你登了第几重山了。
松山即万松山,山势高于屏山,它似粗实的巨臂,将依偎在自己怀抱中的屏山托起,共同护卫着寿昌县治。艾溪南岸的杭岭山脉东西合抱,与城北的松山共同衬托出寿昌县城的美色。
万松山山势雄伟,其秀美全在林木中。万松山上以樟树、松树、柏树为主,自唐置寿昌县于万松山南麓始,历朝历代,无论官府民众,一到春时,同上万松山植树。历经千余年,老树枯去,新苗尤鲜,清代山间的树木何人所栽?叶诰书说是“十年树木僧寮建”,这僧寮又是谁?僧寮是广安寺僧寮盛。广安寺原名永宁寺,乾元中建于万松山麓,宋代改为广安寺,迁址于城南。万松山树木之苍绿当非一日之功,叶诰书所说的僧寮,是他亲眼目睹的事。
平旦钟声儆士农,叶诰书有意将平旦钟声与儆士农合句,其意是:晨钟报曙光,告诉人们一日之计在于晨,平安之晨当去做平安之事;钟声又给百姓提示什么?先是晨起于动,动则健身,动则收五谷,动则护卫好家园、田原、山色;从深层上说以晨钟儆士农,平旦之际要防不平之事。
艾溪晚渡
南溪渡口石如龙,俯首欣看水底峰。
惜有渡船无渡屋,去秋发起兴均浓。
寿昌城南艾溪之上旧时有两处南溪渡,一在城西南,一在城东南,艾溪晚渡说的是城东南南溪渡的事。南溪渡在寿昌县城东南约半里处,今寿昌大桥上首,明嘉靖年间由溪南人李仲继捐资造舟设渡。渡口有一深潭,水底的石脉酷似龙形,故而寿昌人唤其石龙潭。外乡人只知石龙潭之名,却不知石龙潭之实,到实地俯首一看方才恍然大悟
南溪渡初设于明嘉靖年间,因地处石龙潭旁,遇春夏洪讯,水流至此会盘旋起一个大漩涡,行渡艰难,常有翻船事端发生,故而南溪渡为不固定性舟渡,自然候船之屋就无人问津了。另一处南溪渡是在县城西南半里处,即今市第三人民医院大门外樟树底一带,旧时南来北往者多数经此渡而行。石龙潭旁南溪渡,多半供艾溪两岸人家及农耕樵夫行渡,这也是未建候船房屋的原因。
南溪渡曾经中断过,清时又有当地人捐资购船重设舟渡。诗中的第四句“去秋发起兴均浓”,说的就是重设南溪渡的事。重设南溪渡时日不长,又因洪水而停,从此该渡不再复航。
杭岭樵歌
高登杭岭忆当年,窃听樵歌俚语鲜。
若创凉亭平屋附,行踪暂驻慰炎天。
杭岭俗称杭岭背,位于今寿昌中学的东侧,旧时是寿昌通往兰溪的要道。叶诰书家居寿昌县城,是一位颇有名望的绅士。叶诰书被选为拔贡后,再次登上杭岭,忆起儿时在此玩耍的情景,心中倍感亲切。
杭岭旧时只有一条小径,由此向南穿岭而过,岭上草木丛生无有家居,县城的百姓在此砍柴,杭岭便时有樵歌传耳。叶诰书听见了樵夫唱樵歌,而且是用寿昌方言土语唱的,既入耳又颇感新鲜。
后两句说的是杭岭的美中不足,缺少遮风挡雨的凉亭,连个茅草棚也没有。若有个小小凉亭,路客累了,樵夫乏了,可借凉亭歇个脚,尤其是暑热天,可为路客樵夫遮阳避暑。
马堤牧歌
马公堤畔唱歌传,最惧堤身近水边。
柳杨多栽防决口,根深柢固始安然。
马公堤是卫护周溪的防洪堤坝,堤坝筑在县城西门外,宋公桥的北侧。因倡议筑堤者是元大德年间寿昌县令马世荣,故名马公堤。马公堤紧依西门外的宋公庵,晨钟暮鼓,祈祷声声,诵经声不歇。“马公堤畔唱歌传”,这唱歌之声指的便是庵中的颂经念佛声。
叶诰书闻经声心情颇欢,他迈步马公堤,心中却又生惧意。马公堤是以泥夯筑的,常年被周溪水流浸泡和冲刷,若遇洪涝,堤身被毁,城中的百姓又要遭殃了。明嘉靖十八年、崇祯十三年,清乾隆十二年,都曾有因周溪、曹溪洪涝水溢县城的记载。叶诰书十分清楚,一旦马公堤决口,那情景该有多惨。他愁结于心,心中寻思这事该怎么办?
诗的后两句便是答案:“杨柳多栽防决口,根深柢固始安然。”叶诰书想到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马公堤畔植杨柳固堤,树根深扎堤基,将整个堤坝固结成一体,洪水就无法冲跨堤坝了。这是百年大计,县城中的百姓也就能安然地生活了。
屏山书舍
屏山书舍绝尘嚣,院内莺花分外娇。
功竣校移多植树,风琴脚踏胜吹萧。
屏山书舍始办于唐代,原名屏山书院,因战乱曾多次毁而又建。叶诰书诗中所指的屏山书舍,是被毁后正在重建中的情景。屏山书舍是在原屏山书院遗址上重建的,书舍坐落在县衙东侧,旁有巨樟清泉,十分幽静,恰似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经过清理后的院墙内,莺歌燕舞,百花怒放,四季如春,分外妖娆。
叶诰书忽儿又想起了什么,书舍即将竣工,院内虽然鸟语花香,但总觉得尚缺点什么。他凝视书舍西北的万松山,只见巨樟遮天,苍松蔽日,那全是古人之功,万松山才有这般的灵秀。书舍院中原先的参天古木,早毁于可恶的战火,单有矮小草花总觉院中空荡。建书舍当与植树同步,书舍竣工日,树木复青时。
叶诰书又在想,绿树丛中除了学子的朗朗读书声,还该有那优美动人的乐声。风琴是一种用脚踏的乐器,与钢琴相似,发出的声音比吹箫还动听,一句“风琴脚踏胜吹萧”,将情与境融为一体。
石桥夜月
西子湖心跨石桥,亭檐荡漾酒旗飘。
最怜月朗风清夜,醉客骚人意气骄。
西湖自唐景福二年初建,千余年来给予寿昌人以美的享受。春夏秋冬西湖四季如春,这个“春”除了荷塘岸柳,亭阁曲桥,更多的则是人气。“石桥夜月”写的更是人情,人味,月色下石桥旁的人气融融,描绘出一幅夜市风情。
西湖的西北,湖面较宽,湖心有岩峰突起,唐时岩峰之上建有湖心庙,旁有湖心亭。庙亭的南北,由曲桥连贯,便于游人香客入庙进香,饱览湖光景色。湖心庙被废后,单留湖心亭于湖中,有人为赚取钱财,借亭间庙墟开设酒铺。月光下踱步西湖石曲桥,见到的不仅是闪栎在湖水中美丽的星月,更吸引人的是荡漾在亭檐上似水波逐浪的酒旗。
诗的后两句,是作者对西湖夜景的怜惜。湖光山色,亭影荡漾,湖水散发的淡淡清香,使游客如醉如痴,而这样的月朗风清夜景,却被粗鲁的嚷嚷声搅去清雅,岂不有些怜惜。这些噪嚷的声音原来发自亭间,是酒客借着酒意在说大话。从另一个层面讲,说明寿昌的西湖夜景自古美丽,寿昌人自古乐观豪爽,懂得生活,将夜间作为休闲调理心情的黄金时段。也可以说是寿昌夜生活的原始写照吧。
叶诰书所作“寿昌八景诗”,是一组以写实写真为主诗,反映旧时寿昌县城的风情诗。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对乡土的眷恋之心,以及主人翁的责任感。
(戴荣芳 文/胡惠松 摄影)
东郭春耕
狱帝东巡预建宫,仙池一望正当中。
春耕负郭常虞早,疏浚东塘最要工。
狱帝东巡,是说宋真宗赵恒泰山封禅,以求国泰民安。寿昌人在县东部建东狱庙,立东狱大帝。东狱庙全称“东狱行宫”,建宫之本意是供东狱大帝巡察到某县时下榻。寿昌县奉诏在县城东郭青龙山建造东狱行宫,行宫前栽有香樟两株,左侧建有圣水池,说能为冤诬者胜诉。
仙池,原为仙池山,坐落在东狱行宫之南,与东狱行宫隔艾溪相望,并与东狱行宫同在一条中轴线上。仙池山在今寿昌火车站之东,山巅有一大坪。春雨秋露冬雪,大坪低洼处久积不涸,为常年水池。明初,有一位当地人卜景云常居此山,习修炼丹济世,故山上大坪又叫仙池,而山便被称为仙池山了。仙池山随着卜景云的过世而渐渐被人淡忘,而今人们只叫它岩塘山。
“春耕负郭常虞早”,东郭即东门至青龙山这方平川沃土,四季阳光充沛,是寿昌的产粮区。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而寿昌的春耕农事又在于东郭。东郭飘绿,年成自丰,它是全县春耕生产的排头兵,引领着一县的春耕农事,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东塘即东门的东湖,俗称太湖塘。唐景福二年(893),寿昌县令戴筠开西湖蓄新亭畈之水,并从街市中心挖沟渠引水至东湖,用作东部农田的灌溉。春耕在即,东塘因诸多原因,时有堵塞,水容量减少,难溉东郭一畈农田。疏浚东塘是很费劳工的事,要抓紧在春耕生产之前,疏浚东塘及东部引水工程。
东郭春耕,前两句写的是意境,以狱帝、仙池作对子,引出后两句的写实。东塘疏浚流水清,东郭春耕才能果树花红,田原苗青,构成一幅鲜活的农耕图。
西湖垂钓
西湖垂钓少渔翁,傍晚斜阳映水红。
何日筹资疏浚后,沙淤石积一时空。
作者叶诰书是清中叶人,而西湖的建成已经有八百多年了,古貌渐减。叶诰书所见的是残缺的西湖,颇有几分伤感,于是将忧愁倾注到诗中。
西湖垂钓说是诗,其实是明明白白、实实在在的大实话,无须解读。水清则无鱼,湖中缺水当也无鱼,又何来渔翁垂钓?清中叶,湖中杂草丛生,乱石叠山,渔翁当然不愿涉足西湖,苦作钓事了。
第二句说的是傍晚、斜阳、映水红。傍晚与斜阳本为一体,是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天象。在这两个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西湖斜阳下的水中红霞。斜阳既能映红湖水,与湖中堆满杂草乱石岂不矛盾?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西湖中有杂草乱石,缺水少鱼,但是缺水并非无水。渔翁也是偶而出现在西湖之上。
再说西湖座落于西门,旧时,这一带没有多少民居,至民国后期仍屈指可数,唯一能标识地理的仅为石水碓。城西一片空茫,西湖就是个浅水潭,傍晚的斜阳映照着西湖中的红波。
最后两句说得更为直白,也是作者的期望,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据传,自叶诰书赋作“寿昌八景诗”后,在民众的呼声下,县衙集资,户派劳工,清理西湖的淤石杂草,坚固湖堤,植桃柳于湖岸。疏浚后的西湖水清莲荷飘香,行善者买鱼放生湖中,夕阳下的湖光景色愈发迷人。叶诰书目睹西湖的变化,他的企盼终成现实。
松山钟声
缓步松山第几重,如屏围绕秀灵钟。
十年树木僧寮建,平旦钟声儆士农。
松山是围抱寿昌县衙的镇治山脉。你若想上松山,得从屏山过,说白了屏山是第一重,松山为第二重,不登屏山莫上松山,只登屏山不算松山。故而作者问,你登了第几重山了。
松山即万松山,山势高于屏山,它似粗实的巨臂,将依偎在自己怀抱中的屏山托起,共同护卫着寿昌县治。艾溪南岸的杭岭山脉东西合抱,与城北的松山共同衬托出寿昌县城的美色。
万松山山势雄伟,其秀美全在林木中。万松山上以樟树、松树、柏树为主,自唐置寿昌县于万松山南麓始,历朝历代,无论官府民众,一到春时,同上万松山植树。历经千余年,老树枯去,新苗尤鲜,清代山间的树木何人所栽?叶诰书说是“十年树木僧寮建”,这僧寮又是谁?僧寮是广安寺僧寮盛。广安寺原名永宁寺,乾元中建于万松山麓,宋代改为广安寺,迁址于城南。万松山树木之苍绿当非一日之功,叶诰书所说的僧寮,是他亲眼目睹的事。
平旦钟声儆士农,叶诰书有意将平旦钟声与儆士农合句,其意是:晨钟报曙光,告诉人们一日之计在于晨,平安之晨当去做平安之事;钟声又给百姓提示什么?先是晨起于动,动则健身,动则收五谷,动则护卫好家园、田原、山色;从深层上说以晨钟儆士农,平旦之际要防不平之事。
艾溪晚渡
南溪渡口石如龙,俯首欣看水底峰。
惜有渡船无渡屋,去秋发起兴均浓。
寿昌城南艾溪之上旧时有两处南溪渡,一在城西南,一在城东南,艾溪晚渡说的是城东南南溪渡的事。南溪渡在寿昌县城东南约半里处,今寿昌大桥上首,明嘉靖年间由溪南人李仲继捐资造舟设渡。渡口有一深潭,水底的石脉酷似龙形,故而寿昌人唤其石龙潭。外乡人只知石龙潭之名,却不知石龙潭之实,到实地俯首一看方才恍然大悟
南溪渡初设于明嘉靖年间,因地处石龙潭旁,遇春夏洪讯,水流至此会盘旋起一个大漩涡,行渡艰难,常有翻船事端发生,故而南溪渡为不固定性舟渡,自然候船之屋就无人问津了。另一处南溪渡是在县城西南半里处,即今市第三人民医院大门外樟树底一带,旧时南来北往者多数经此渡而行。石龙潭旁南溪渡,多半供艾溪两岸人家及农耕樵夫行渡,这也是未建候船房屋的原因。
南溪渡曾经中断过,清时又有当地人捐资购船重设舟渡。诗中的第四句“去秋发起兴均浓”,说的就是重设南溪渡的事。重设南溪渡时日不长,又因洪水而停,从此该渡不再复航。
杭岭樵歌
高登杭岭忆当年,窃听樵歌俚语鲜。
若创凉亭平屋附,行踪暂驻慰炎天。
杭岭俗称杭岭背,位于今寿昌中学的东侧,旧时是寿昌通往兰溪的要道。叶诰书家居寿昌县城,是一位颇有名望的绅士。叶诰书被选为拔贡后,再次登上杭岭,忆起儿时在此玩耍的情景,心中倍感亲切。
杭岭旧时只有一条小径,由此向南穿岭而过,岭上草木丛生无有家居,县城的百姓在此砍柴,杭岭便时有樵歌传耳。叶诰书听见了樵夫唱樵歌,而且是用寿昌方言土语唱的,既入耳又颇感新鲜。
后两句说的是杭岭的美中不足,缺少遮风挡雨的凉亭,连个茅草棚也没有。若有个小小凉亭,路客累了,樵夫乏了,可借凉亭歇个脚,尤其是暑热天,可为路客樵夫遮阳避暑。
马堤牧歌
马公堤畔唱歌传,最惧堤身近水边。
柳杨多栽防决口,根深柢固始安然。
马公堤是卫护周溪的防洪堤坝,堤坝筑在县城西门外,宋公桥的北侧。因倡议筑堤者是元大德年间寿昌县令马世荣,故名马公堤。马公堤紧依西门外的宋公庵,晨钟暮鼓,祈祷声声,诵经声不歇。“马公堤畔唱歌传”,这唱歌之声指的便是庵中的颂经念佛声。
叶诰书闻经声心情颇欢,他迈步马公堤,心中却又生惧意。马公堤是以泥夯筑的,常年被周溪水流浸泡和冲刷,若遇洪涝,堤身被毁,城中的百姓又要遭殃了。明嘉靖十八年、崇祯十三年,清乾隆十二年,都曾有因周溪、曹溪洪涝水溢县城的记载。叶诰书十分清楚,一旦马公堤决口,那情景该有多惨。他愁结于心,心中寻思这事该怎么办?
诗的后两句便是答案:“杨柳多栽防决口,根深柢固始安然。”叶诰书想到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马公堤畔植杨柳固堤,树根深扎堤基,将整个堤坝固结成一体,洪水就无法冲跨堤坝了。这是百年大计,县城中的百姓也就能安然地生活了。
屏山书舍
屏山书舍绝尘嚣,院内莺花分外娇。
功竣校移多植树,风琴脚踏胜吹萧。
屏山书舍始办于唐代,原名屏山书院,因战乱曾多次毁而又建。叶诰书诗中所指的屏山书舍,是被毁后正在重建中的情景。屏山书舍是在原屏山书院遗址上重建的,书舍坐落在县衙东侧,旁有巨樟清泉,十分幽静,恰似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经过清理后的院墙内,莺歌燕舞,百花怒放,四季如春,分外妖娆。
叶诰书忽儿又想起了什么,书舍即将竣工,院内虽然鸟语花香,但总觉得尚缺点什么。他凝视书舍西北的万松山,只见巨樟遮天,苍松蔽日,那全是古人之功,万松山才有这般的灵秀。书舍院中原先的参天古木,早毁于可恶的战火,单有矮小草花总觉院中空荡。建书舍当与植树同步,书舍竣工日,树木复青时。
叶诰书又在想,绿树丛中除了学子的朗朗读书声,还该有那优美动人的乐声。风琴是一种用脚踏的乐器,与钢琴相似,发出的声音比吹箫还动听,一句“风琴脚踏胜吹萧”,将情与境融为一体。
石桥夜月
西子湖心跨石桥,亭檐荡漾酒旗飘。
最怜月朗风清夜,醉客骚人意气骄。
西湖自唐景福二年初建,千余年来给予寿昌人以美的享受。春夏秋冬西湖四季如春,这个“春”除了荷塘岸柳,亭阁曲桥,更多的则是人气。“石桥夜月”写的更是人情,人味,月色下石桥旁的人气融融,描绘出一幅夜市风情。
西湖的西北,湖面较宽,湖心有岩峰突起,唐时岩峰之上建有湖心庙,旁有湖心亭。庙亭的南北,由曲桥连贯,便于游人香客入庙进香,饱览湖光景色。湖心庙被废后,单留湖心亭于湖中,有人为赚取钱财,借亭间庙墟开设酒铺。月光下踱步西湖石曲桥,见到的不仅是闪栎在湖水中美丽的星月,更吸引人的是荡漾在亭檐上似水波逐浪的酒旗。
诗的后两句,是作者对西湖夜景的怜惜。湖光山色,亭影荡漾,湖水散发的淡淡清香,使游客如醉如痴,而这样的月朗风清夜景,却被粗鲁的嚷嚷声搅去清雅,岂不有些怜惜。这些噪嚷的声音原来发自亭间,是酒客借着酒意在说大话。从另一个层面讲,说明寿昌的西湖夜景自古美丽,寿昌人自古乐观豪爽,懂得生活,将夜间作为休闲调理心情的黄金时段。也可以说是寿昌夜生活的原始写照吧。
叶诰书所作“寿昌八景诗”,是一组以写实写真为主诗,反映旧时寿昌县城的风情诗。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对乡土的眷恋之心,以及主人翁的责任感。
(戴荣芳 文/胡惠松 摄影)
![]() |
乾隆十九年寿昌县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