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统觉和知性—CPR读书笔记二
很早以前,我就曾留意自己思维的过程,而且至今兴趣不减。下面两个实例,其中第一个是现在回忆出来的,而第二个则是日记记录。
实例A : A1 暖气管漏水(因楼下住户拧动了立管)— A2 活接松动—A3 扳手—A4 暖气片上的扳手—A5 邻居说暖气片上的扳手太小不管用—A6 邻居家有管钳—A7向邻居借用管钳—A8问邻居是否能帮忙。
实例B:我的大脑开始工作起来。开车没有钥匙--后备钥匙--后备钥匙新且小--后备钥匙开车门。我脑子里出现后备车钥匙的样子,忆起了用后备钥匙开车时的情景。我走回驾驶室车门旁,看到把手上是有个钥匙孔。靠,把钥匙插入打开不就得了?一试,果不其然,车子传来“叭”的一声响。参阅http://www.douban.com/note/140486728/。
在实例A中,8个思维过程让我想到了如何处置家中暖气管漏水的办法。其中,A1到A2是观察判断结果;A2到A3因为当时脑中的经验常识;A4是记忆中的一个画面。当“扳手”这个抽象词汇出现在脑海之后,扳手的图像随之出现,而扳手图像又唤醒了A4。A5也是一个画面,而A4到A5之间其实差别很小。因邻居出现在A5中而进入大脑。A6也是画面。A7、A8均来自于经验常识。如果把这个过程简化一下,那么,大致如下:漏水—松动(判断)/松动—扳手(判断)/扳手+邻居(图像)/邻居+管钳(图像)/管钳邻居家—管钳我家(想象)。
实例B简化过程为:车门—钥匙(判断)/钥匙—备用钥匙(判断)/备用钥匙—备用钥匙头(图像)/钥匙头—手中钥匙头(想象)。
实例A整个思维的过程由2个判断、2个图像、1个想象构成;实例B由2个判断、1幅图像、1个想象构成。二者共通之处在于,由判断、图像、想象连接起来的思维过程像一段自行车链条。判断、图像、想象是一节一节的链条,其接点则是相同的东西就像链条中的孔眼,例如,第A1节、第A2节之间“松动”就是连接,而B2、B3节之间的“备用钥匙”就是连接的孔眼。
人的思维过程应该相同的,但是,人们很少会留意自己思维过程仔细观察思维的链条,没有具体记录并详细分析问题如何一步一步到了结果。如果用脑神经科学的理论检验一下,上述思维链条理论也能说得通,因为链条和由轴突连接起来的神经元本质相同。物体之间的连接是很直观的,不过,当康德说到联结时,读者脑中就没有了想对应的东西,因此,理解就很困难。
在CPR中,康德提出如下观点:一切判断都是联结;一切知识都是以判断的形式出现的,说到底,知识就是联结。而“联结”与“综合”应该指向同一种存在,只是为了表达上满足逻辑检验要求而采用了两个概念。把知识和联结等同起来,不是康德的贡献,休谟所谓的想象无疑也是一种联结。康德的关注点在于,同样是一种联结,综合为什么不同于休谟的想象?为此,康德需要证明综合的普遍必然性,所谓“普遍”意指全部如此,所谓“必然”意指肯定如此,所以,专门提出来的概念“先验的综合”是康德认识论的核心。
统觉是莱布尼茨首先提出来的,康德沿用了它。邓晓芒介绍说,统觉就是综合统一的直觉,也即自我意识,它包括先验的自我意识和经验的自我意识。统觉的统一性是人类知识的最高原则。那么,统觉以什么统领杂多呢?也就是把铜钱、贝壳、田鸡、鱼串在一起的绳子是什么呢?老邓说,“我”,“我”是最根本的连接,是综合的起因,而“我”是什么不能分析不可认识,“我”相当于自在之物。
康德说:“直观杂多的综合统一作为先天产生的东西,就是先天地在我的一切确定的思想之前发生的统觉本身的同一性的根据(B131)。”这么一句话,要是不搅几下是无法下咽的。简单地说,其含义无非是:1)综合统一是先天的;2)统觉具有同一性;3)统觉在思想之前发生;4)综合统一是统觉本身的根据。这四句话中,第1句提出了新内容,因为它将综合统一在时间坐标上置于经验之前。而后面2层含义并无新意,因为第2句可以通过分析得出,是分析命题;第3句含义已在第1句中表达,属于重复叙述;第4句说统觉是综合统一派生的。
康德接着说:“联结并不在对象之中,也肯定不能通过知觉从对象中移植过来并因此而首次接受到知性中来,而只是知性的一件工作,知性本身无非是先天地联结并把给予表象的杂多纳入统觉的统一性之下来的能力,这一原理乃是整个人类知识中的最高原理。”既然知识就是联结,那么,作为认知能力的知性当然是提供联结的能力。剩下来的只有一个:杂多如何统一?如果“我”就是统一起因,那么,接下来要问是:“我”、“自我意识”在康德那里是什么?是否就是康德综合统一概念的基石?
讲到综合,我想到了自己对一个孩子的观察:“他站在玻璃舞台上,用手指着脚下的灯,其它的感官仍然开放着。我对赵帜说:我觉得他在体会灯光和音乐旋律之间的关系。赵帜笑了笑。我又说:他似乎会灯光和音乐的协调性并不满意。参阅http://www.douban.com/note/155784727/”。记得当时看着孩子的样子,立刻从他的神情中看出他在寻求音乐和灯光之间的关系,现在用我所理解的康德的话来说,他的大脑在尝试着综合。因为孩子才1岁半,所以,我相信人脑具有先于经验的综合能力。这孩子还不会说话即便半年多之后还常常错用“你”和“我”,无疑在这孩子那里“我”、“自我意识”不存在,所以,我不相信“我”或者“自我意识”会是综合、统觉的起因。
或许,知识并不是一串铜钱、贝壳、田鸡、鱼,而是一段自行车链条。至于链条接下来要连接到那一节,那将由预设的目标决定,而目标决定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或者抑制。这是一种大脑运作模式,也即“我”的思维模式。另一种模式是,“我”不在场,大脑运用先天的综合统一能力把杂多同化为一,例如,数学和自然科学。
实例A : A1 暖气管漏水(因楼下住户拧动了立管)— A2 活接松动—A3 扳手—A4 暖气片上的扳手—A5 邻居说暖气片上的扳手太小不管用—A6 邻居家有管钳—A7向邻居借用管钳—A8问邻居是否能帮忙。
实例B:我的大脑开始工作起来。开车没有钥匙--后备钥匙--后备钥匙新且小--后备钥匙开车门。我脑子里出现后备车钥匙的样子,忆起了用后备钥匙开车时的情景。我走回驾驶室车门旁,看到把手上是有个钥匙孔。靠,把钥匙插入打开不就得了?一试,果不其然,车子传来“叭”的一声响。参阅http://www.douban.com/note/140486728/。
在实例A中,8个思维过程让我想到了如何处置家中暖气管漏水的办法。其中,A1到A2是观察判断结果;A2到A3因为当时脑中的经验常识;A4是记忆中的一个画面。当“扳手”这个抽象词汇出现在脑海之后,扳手的图像随之出现,而扳手图像又唤醒了A4。A5也是一个画面,而A4到A5之间其实差别很小。因邻居出现在A5中而进入大脑。A6也是画面。A7、A8均来自于经验常识。如果把这个过程简化一下,那么,大致如下:漏水—松动(判断)/松动—扳手(判断)/扳手+邻居(图像)/邻居+管钳(图像)/管钳邻居家—管钳我家(想象)。
实例B简化过程为:车门—钥匙(判断)/钥匙—备用钥匙(判断)/备用钥匙—备用钥匙头(图像)/钥匙头—手中钥匙头(想象)。
实例A整个思维的过程由2个判断、2个图像、1个想象构成;实例B由2个判断、1幅图像、1个想象构成。二者共通之处在于,由判断、图像、想象连接起来的思维过程像一段自行车链条。判断、图像、想象是一节一节的链条,其接点则是相同的东西就像链条中的孔眼,例如,第A1节、第A2节之间“松动”就是连接,而B2、B3节之间的“备用钥匙”就是连接的孔眼。
人的思维过程应该相同的,但是,人们很少会留意自己思维过程仔细观察思维的链条,没有具体记录并详细分析问题如何一步一步到了结果。如果用脑神经科学的理论检验一下,上述思维链条理论也能说得通,因为链条和由轴突连接起来的神经元本质相同。物体之间的连接是很直观的,不过,当康德说到联结时,读者脑中就没有了想对应的东西,因此,理解就很困难。
在CPR中,康德提出如下观点:一切判断都是联结;一切知识都是以判断的形式出现的,说到底,知识就是联结。而“联结”与“综合”应该指向同一种存在,只是为了表达上满足逻辑检验要求而采用了两个概念。把知识和联结等同起来,不是康德的贡献,休谟所谓的想象无疑也是一种联结。康德的关注点在于,同样是一种联结,综合为什么不同于休谟的想象?为此,康德需要证明综合的普遍必然性,所谓“普遍”意指全部如此,所谓“必然”意指肯定如此,所以,专门提出来的概念“先验的综合”是康德认识论的核心。
统觉是莱布尼茨首先提出来的,康德沿用了它。邓晓芒介绍说,统觉就是综合统一的直觉,也即自我意识,它包括先验的自我意识和经验的自我意识。统觉的统一性是人类知识的最高原则。那么,统觉以什么统领杂多呢?也就是把铜钱、贝壳、田鸡、鱼串在一起的绳子是什么呢?老邓说,“我”,“我”是最根本的连接,是综合的起因,而“我”是什么不能分析不可认识,“我”相当于自在之物。
康德说:“直观杂多的综合统一作为先天产生的东西,就是先天地在我的一切确定的思想之前发生的统觉本身的同一性的根据(B131)。”这么一句话,要是不搅几下是无法下咽的。简单地说,其含义无非是:1)综合统一是先天的;2)统觉具有同一性;3)统觉在思想之前发生;4)综合统一是统觉本身的根据。这四句话中,第1句提出了新内容,因为它将综合统一在时间坐标上置于经验之前。而后面2层含义并无新意,因为第2句可以通过分析得出,是分析命题;第3句含义已在第1句中表达,属于重复叙述;第4句说统觉是综合统一派生的。
康德接着说:“联结并不在对象之中,也肯定不能通过知觉从对象中移植过来并因此而首次接受到知性中来,而只是知性的一件工作,知性本身无非是先天地联结并把给予表象的杂多纳入统觉的统一性之下来的能力,这一原理乃是整个人类知识中的最高原理。”既然知识就是联结,那么,作为认知能力的知性当然是提供联结的能力。剩下来的只有一个:杂多如何统一?如果“我”就是统一起因,那么,接下来要问是:“我”、“自我意识”在康德那里是什么?是否就是康德综合统一概念的基石?
讲到综合,我想到了自己对一个孩子的观察:“他站在玻璃舞台上,用手指着脚下的灯,其它的感官仍然开放着。我对赵帜说:我觉得他在体会灯光和音乐旋律之间的关系。赵帜笑了笑。我又说:他似乎会灯光和音乐的协调性并不满意。参阅http://www.douban.com/note/155784727/”。记得当时看着孩子的样子,立刻从他的神情中看出他在寻求音乐和灯光之间的关系,现在用我所理解的康德的话来说,他的大脑在尝试着综合。因为孩子才1岁半,所以,我相信人脑具有先于经验的综合能力。这孩子还不会说话即便半年多之后还常常错用“你”和“我”,无疑在这孩子那里“我”、“自我意识”不存在,所以,我不相信“我”或者“自我意识”会是综合、统觉的起因。
或许,知识并不是一串铜钱、贝壳、田鸡、鱼,而是一段自行车链条。至于链条接下来要连接到那一节,那将由预设的目标决定,而目标决定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或者抑制。这是一种大脑运作模式,也即“我”的思维模式。另一种模式是,“我”不在场,大脑运用先天的综合统一能力把杂多同化为一,例如,数学和自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