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的陷阱
很早之前,看过池莉的散文《话语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到现在都记得文章中提到的那个远嫁德国却不懂外语的中国女孩,一场不被看好的婚姻却仿佛意外的有了圆满的结果:一双健康的儿女,一个体贴文雅的老公。幸福安详的女人最深的感悟是:“说话不重要,亲密的人之间,更重要的是眼睛,是表情和动作。”
两年前,偶然间读到美国人约翰写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书中表面上是条分缕析地介绍男女差别,事实上则是实用的经营婚姻之道。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男女之间说出的话往往都被互相误解了,书中煞有介事地摆出事例,给出了《互译词典》,帮助双方相互理解。
两种文化,两种差别。池莉说:“与你无缘的人,你与他说话再多也是废话。但凡与你有缘的人,你的存在就能惊醒他所有的感觉”。约翰却坚持要把话说得理性清楚没有任何的遗憾。
表面上谈的是说话的意义,实际上字字句句说的却是爱情和亲情融合后的亲密关系。
像你知道的那样,亲密的人说亲密的话,有情绪的话,这情绪有甜蜜的也有苦怨的,有温柔的也有激烈的,亲密的人之间因为有感情,所以在说话方面常常来得直接、真实和尖锐。那必然不会像和领导或同事谈话那样的前思后想、面面俱到和委婉理性。
就像好朋友说的,很多时候,相恋的人你只说了一半他就知道了另一半的下文,甚至,你还没有说,他已经完全的了解和懂得了。
其实这样看似简单轻松的相处背后,依持的是之前积累的两情相悦和心意相通。必然,男女情爱就需要由爱慕欣赏而形成一种深层次的理解、懂得和默契。
想想看,如果你的心意他或她都不懂,两个人的交流像是鸡对鸭讲,仿佛莫文蔚歌里说的“讲也讲不听,听又听不懂,懂也不会做,做又做不好”,多累啊。
想想看,如果遇到矛盾,你或者他,必须先要压抑感情,并且试着把这情绪转换成理智,在深刻的自我分析后,缓缓地柔柔地不伤人也不伤己地表达出来,日子会不会过得不太痛快呢。
也许,精明幸福的女人会说,在一段婚姻里,两个人往往包含了更多的角色,像是情人、兄妹、长幼等等。可是,如果你任性地做了女儿之后,对方不是成熟大度的父亲,反而是暴躁的儿子怎么办呢。这样的关系少了点理解宽容和默契,就算看你72变也是没用的。
默契是一段感情应有的深度。就像热播美剧《美女上错身》中的那个情节:新郎格雷森被抛弃在婚礼的圣坛上,因为追求爱情的未婚妻发觉两人的相处没有那么自然,她不想做一个安慰品,她说“I deserve better”(我应该得到更好的)。
永远的,像是某位西方哲人所说的,语言只能在思想之外转圈,达不到思想的内核。又或者像佛说的:“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对待话语如此,对待爱情何尝不也是如此。
两种文化,两个视角,女作家池莉说得更多的是感情,美国人约翰谈得更多的是生活。其实,我并不排斥约翰的分析,的确,婚姻需要经营,生活也需要技巧。为了好好地过日子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问题是要确定这日子是你想要的那一种。
两年前,偶然间读到美国人约翰写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书中表面上是条分缕析地介绍男女差别,事实上则是实用的经营婚姻之道。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男女之间说出的话往往都被互相误解了,书中煞有介事地摆出事例,给出了《互译词典》,帮助双方相互理解。
两种文化,两种差别。池莉说:“与你无缘的人,你与他说话再多也是废话。但凡与你有缘的人,你的存在就能惊醒他所有的感觉”。约翰却坚持要把话说得理性清楚没有任何的遗憾。
表面上谈的是说话的意义,实际上字字句句说的却是爱情和亲情融合后的亲密关系。
像你知道的那样,亲密的人说亲密的话,有情绪的话,这情绪有甜蜜的也有苦怨的,有温柔的也有激烈的,亲密的人之间因为有感情,所以在说话方面常常来得直接、真实和尖锐。那必然不会像和领导或同事谈话那样的前思后想、面面俱到和委婉理性。
就像好朋友说的,很多时候,相恋的人你只说了一半他就知道了另一半的下文,甚至,你还没有说,他已经完全的了解和懂得了。
其实这样看似简单轻松的相处背后,依持的是之前积累的两情相悦和心意相通。必然,男女情爱就需要由爱慕欣赏而形成一种深层次的理解、懂得和默契。
想想看,如果你的心意他或她都不懂,两个人的交流像是鸡对鸭讲,仿佛莫文蔚歌里说的“讲也讲不听,听又听不懂,懂也不会做,做又做不好”,多累啊。
想想看,如果遇到矛盾,你或者他,必须先要压抑感情,并且试着把这情绪转换成理智,在深刻的自我分析后,缓缓地柔柔地不伤人也不伤己地表达出来,日子会不会过得不太痛快呢。
也许,精明幸福的女人会说,在一段婚姻里,两个人往往包含了更多的角色,像是情人、兄妹、长幼等等。可是,如果你任性地做了女儿之后,对方不是成熟大度的父亲,反而是暴躁的儿子怎么办呢。这样的关系少了点理解宽容和默契,就算看你72变也是没用的。
默契是一段感情应有的深度。就像热播美剧《美女上错身》中的那个情节:新郎格雷森被抛弃在婚礼的圣坛上,因为追求爱情的未婚妻发觉两人的相处没有那么自然,她不想做一个安慰品,她说“I deserve better”(我应该得到更好的)。
永远的,像是某位西方哲人所说的,语言只能在思想之外转圈,达不到思想的内核。又或者像佛说的:“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对待话语如此,对待爱情何尝不也是如此。
两种文化,两个视角,女作家池莉说得更多的是感情,美国人约翰谈得更多的是生活。其实,我并不排斥约翰的分析,的确,婚姻需要经营,生活也需要技巧。为了好好地过日子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问题是要确定这日子是你想要的那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