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达有感
首先,谢谢崔的推荐。读起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我便爱不释手,感慨万千。
初到美国的一对夫妇,在异国土地上努力地讨生活。呼吸着民主主义的空气,消化出美国文化的差异,以书信的方式娓娓道来。全书围绕美国《权利法案》的条款,结合彼时热门的案例,展示了美国社会的部分缩影。
《权利法案》是美国在建国之初为限制联邦政府权力,保护人民自由而制定的,作为宪法的一部分被严格贯彻执行。条款无一不围绕个人权力和自由展开,有我们望尘莫及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集会自由;有我们难以想象的“无罪假设”司法制度。我在阅读时不禁一次次感叹与假设,感叹公民自由的真实味道,不是纸上谈兵的莫须有,而是不论结果不辨利弊的尊重;假设书中大篇幅描述的“辛普森案”如果发生在中国,那估计会是totally different story。
最近老是想起“现在的美国就是五十年后的中国”这观点(肯定早有了,原谅我热剩饭),从文明的开化,法制的建设,到政府的透明化。我们的社会似乎也在向那里发展着,慢慢地,悄悄地,事情发生着,当中有人责骂,有人冷观,有人绝望,而后事情有所改观,而后再有新事情发生。牺牲的是人,改变的也是人。大方向是越来越多的人赞同美国社会的模式,向往美国公民的生活。可人们不愿再等五十年,于是就像搭上爱因斯坦没来得及发明的“时间机器”,一举跨越了空间和时间,到美国享受中国的2046。
作者以历史深处的忧虑为题,我不敢妄加揣测其涵义,只说说自己理解。看作者的立场很中立,就事论事,故排除隐喻中国的意思,虽然中国有无限多深处的忧虑。我想有极可能是就《权利法案》的严格执行下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质疑其负面性所带来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不晓得如此理解是不是过于浅薄,暂时思路至此。
比起书的内容,我更感兴趣的其实是作者。缜密的逻辑,细腻的文字,原本猜想林达一定是个温文尔雅的男子。Google才知是夫妻俩的合著,顿时无比欣羡其二人的生活。两个人,搭伴儿走,看世界,记录生活。这是我愿意用生命为之奋斗的生活,即使一个人,即使一生清贫。
初到美国的一对夫妇,在异国土地上努力地讨生活。呼吸着民主主义的空气,消化出美国文化的差异,以书信的方式娓娓道来。全书围绕美国《权利法案》的条款,结合彼时热门的案例,展示了美国社会的部分缩影。
《权利法案》是美国在建国之初为限制联邦政府权力,保护人民自由而制定的,作为宪法的一部分被严格贯彻执行。条款无一不围绕个人权力和自由展开,有我们望尘莫及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集会自由;有我们难以想象的“无罪假设”司法制度。我在阅读时不禁一次次感叹与假设,感叹公民自由的真实味道,不是纸上谈兵的莫须有,而是不论结果不辨利弊的尊重;假设书中大篇幅描述的“辛普森案”如果发生在中国,那估计会是totally different story。
最近老是想起“现在的美国就是五十年后的中国”这观点(肯定早有了,原谅我热剩饭),从文明的开化,法制的建设,到政府的透明化。我们的社会似乎也在向那里发展着,慢慢地,悄悄地,事情发生着,当中有人责骂,有人冷观,有人绝望,而后事情有所改观,而后再有新事情发生。牺牲的是人,改变的也是人。大方向是越来越多的人赞同美国社会的模式,向往美国公民的生活。可人们不愿再等五十年,于是就像搭上爱因斯坦没来得及发明的“时间机器”,一举跨越了空间和时间,到美国享受中国的2046。
作者以历史深处的忧虑为题,我不敢妄加揣测其涵义,只说说自己理解。看作者的立场很中立,就事论事,故排除隐喻中国的意思,虽然中国有无限多深处的忧虑。我想有极可能是就《权利法案》的严格执行下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质疑其负面性所带来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不晓得如此理解是不是过于浅薄,暂时思路至此。
比起书的内容,我更感兴趣的其实是作者。缜密的逻辑,细腻的文字,原本猜想林达一定是个温文尔雅的男子。Google才知是夫妻俩的合著,顿时无比欣羡其二人的生活。两个人,搭伴儿走,看世界,记录生活。这是我愿意用生命为之奋斗的生活,即使一个人,即使一生清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