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拉丁语免费课程
嗯,在拉丁语小组快速的看到帖子,迅速的写了email过去,填报名表稍微晚了一点儿,好在也顺利获得了学习资格(免费的,有人数限制,每年都是报名很快就满了)。很快收到了需要买一下 雷立柏 的《简明拉丁语》作为参考,主要还是用他们自制的教材,唔,之前买的韦洛克没能用上,遗憾。好在这本书不贵,最近jd又一堆一堆的活动。
6月21日,收到了25日开学的通知,报的是晚班,1830-2130的,计算时间上应该将将可以赶到。第一天因为要领教材,所以要提前半个小时到,所以就请了一会儿假,过去,领了教材,和听课证(其实这个完全没有用到),因为别的同学到得都比较早,坐在稍微靠外的位置上。后来基本上就坐在第二排中间了,大家坐的稀稀疏疏的,快最后排也是有人的。
唔,我们还是主要说上课吧。
课上主要是用这边老师自制的课本,一共有5位老师授课,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麦克雷(Michele Ferrero):意大利籍专家,北外拉丁语课教授,古典语言和神学双料博士。
教材的作者,会说中文,除了普通的课程外,会有各种拉丁文化的多媒体,图片、幻灯、视频等,应该也是本次活动的负责人。
Miran Sajovic:斯洛文尼亚籍专家,罗马慈幼会大学古典语言系教授。
英文据说不太好,听起来和挪威人的英语差不多,主要说英语和拉丁语,主要负责练习部分,我经常听不懂他说的意思,好在看大部分应该都听得懂,还是我英语太差的原因。
罗莹: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罗马慈幼会大学古典语言系留学。
主要的中国人老师,讲课风格是标准的国内语言教学风格,比较严谨和学院派。
王硕丰: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罗马慈幼会大学古典语言系留学,北外拉丁文课助教。
另一位中国人老师,目前还未博士毕业,教课风格也是国内的教学风格。
杜大伟 (David Quentin Dauthier):美籍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语教师。
唯一一个用古典发音的,不过也熟悉意式发音,英语很好...至少我听起来大部分能听懂(听不懂的是单词不认识...没办法),主要也是带着做练习。
拉丁语是典型的屈折语,又是一门现在基本没人“真正”说的语言(梵蒂冈还用,不过据说也不多了)。所以讲课也是主要以语法为主。发音只有开始稍微讲了一下,主要用的发音是教会发音(意式),各个老师的发音习惯也稍有不同,比如h有发的有不发的,而且美国的老师一般会用经典发音。好在这个不太重要。一天三节课,课程的进度还是比较赶的,11天,33节课讲完了名词的5种变位,1,2类形容词,一般时直陈式、未完成时、完成时、将来时、命令式的动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介词和罗马数字的识别(这个基本没有放在朗读上),反正我是没啥时间复习,看起来大家的状态也一般,最后的考试也比较简单,还是自己评分,大家意思意思就结束了。
同学可能学语言的多些?我乱猜的。不过很多是学生,从麦老师用名单点名可以知道有外交学院、北外、中青政等学校的学生。工作的了的不多,估计是时间问题吧,不过也有一些。通过和附近的人闲聊,知道有学法律的、学语言的还有像我一样不是学这两种的。有趣的是,之间有一节课有一名白人在听课(只来了一节大概),还有一天有人穿着带警号的警察制服就来了(所以估计肯定是现役警察)。乱猜学语言的多是因为麦老师某次讲到什么来着用了其他罗曼语言的单词来比较,而法语很多学生居然会朗读...(意大利语因为发音规则应该和学的意式发音一致,所以会读可以理解)。也经常看到有人带着比较专业的...比如拉丁语字典啊,英文版的韦洛克啊等等拉丁语学习书籍。还有就是有次后面的北外学生聊天,说会波斯语,还在讨论阿拉伯语...
附带一提,老师们都用意式发音,应该是因为他们都在意大利学习过XD 课本内容上也有很多圣经上的文字引用,应该是和麦老师的职业有关,中间那个周日的活动是去看利玛窦&其他人的墓(在北京市党校内)。啊,对了,R的颤音,大部分同学和国内的两位老师是基本上无视掉的,按照英文的r去发,有几个同学可以发出来。
6月21日,收到了25日开学的通知,报的是晚班,1830-2130的,计算时间上应该将将可以赶到。第一天因为要领教材,所以要提前半个小时到,所以就请了一会儿假,过去,领了教材,和听课证(其实这个完全没有用到),因为别的同学到得都比较早,坐在稍微靠外的位置上。后来基本上就坐在第二排中间了,大家坐的稀稀疏疏的,快最后排也是有人的。
唔,我们还是主要说上课吧。
课上主要是用这边老师自制的课本,一共有5位老师授课,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麦克雷(Michele Ferrero):意大利籍专家,北外拉丁语课教授,古典语言和神学双料博士。
教材的作者,会说中文,除了普通的课程外,会有各种拉丁文化的多媒体,图片、幻灯、视频等,应该也是本次活动的负责人。
Miran Sajovic:斯洛文尼亚籍专家,罗马慈幼会大学古典语言系教授。
英文据说不太好,听起来和挪威人的英语差不多,主要说英语和拉丁语,主要负责练习部分,我经常听不懂他说的意思,好在看大部分应该都听得懂,还是我英语太差的原因。
罗莹: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罗马慈幼会大学古典语言系留学。
主要的中国人老师,讲课风格是标准的国内语言教学风格,比较严谨和学院派。
王硕丰: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罗马慈幼会大学古典语言系留学,北外拉丁文课助教。
另一位中国人老师,目前还未博士毕业,教课风格也是国内的教学风格。
杜大伟 (David Quentin Dauthier):美籍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语教师。
唯一一个用古典发音的,不过也熟悉意式发音,英语很好...至少我听起来大部分能听懂(听不懂的是单词不认识...没办法),主要也是带着做练习。
拉丁语是典型的屈折语,又是一门现在基本没人“真正”说的语言(梵蒂冈还用,不过据说也不多了)。所以讲课也是主要以语法为主。发音只有开始稍微讲了一下,主要用的发音是教会发音(意式),各个老师的发音习惯也稍有不同,比如h有发的有不发的,而且美国的老师一般会用经典发音。好在这个不太重要。一天三节课,课程的进度还是比较赶的,11天,33节课讲完了名词的5种变位,1,2类形容词,一般时直陈式、未完成时、完成时、将来时、命令式的动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介词和罗马数字的识别(这个基本没有放在朗读上),反正我是没啥时间复习,看起来大家的状态也一般,最后的考试也比较简单,还是自己评分,大家意思意思就结束了。
同学可能学语言的多些?我乱猜的。不过很多是学生,从麦老师用名单点名可以知道有外交学院、北外、中青政等学校的学生。工作的了的不多,估计是时间问题吧,不过也有一些。通过和附近的人闲聊,知道有学法律的、学语言的还有像我一样不是学这两种的。有趣的是,之间有一节课有一名白人在听课(只来了一节大概),还有一天有人穿着带警号的警察制服就来了(所以估计肯定是现役警察)。乱猜学语言的多是因为麦老师某次讲到什么来着用了其他罗曼语言的单词来比较,而法语很多学生居然会朗读...(意大利语因为发音规则应该和学的意式发音一致,所以会读可以理解)。也经常看到有人带着比较专业的...比如拉丁语字典啊,英文版的韦洛克啊等等拉丁语学习书籍。还有就是有次后面的北外学生聊天,说会波斯语,还在讨论阿拉伯语...
附带一提,老师们都用意式发音,应该是因为他们都在意大利学习过XD 课本内容上也有很多圣经上的文字引用,应该是和麦老师的职业有关,中间那个周日的活动是去看利玛窦&其他人的墓(在北京市党校内)。啊,对了,R的颤音,大部分同学和国内的两位老师是基本上无视掉的,按照英文的r去发,有几个同学可以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