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城的鲸鱼(一)
引子
今年五月的某一天,我们来到了宾大边上的白狗咖啡(white dog cafe)庆祝4周年。选择白狗的原因很简单,通神论的奠基人布拉瓦特斯基夫人曾经在这里住过,只不过这是在咖吧建立之前很多年的事情了。 对西方哲学毫无基础的我却也啃过一啃布拉瓦特斯基夫人那七大本厚厚的《神秘的教条》,就是因为作曲家斯克里亚宾深受通神论的影响,而我要弹斯克里亚宾。那东西方混杂的哲学--或者说是教义--至少有一部分是好懂的,那就是物质演化的过程。 物质由无机到有机,由植物到动物,由低级到高级,之后到了人。人分七级,我们现在在第五级,人之后是更高级的超人。最后物质进化到精神,物质灭亡,只剩下精神像星云一样漂浮在宇宙中。
我这番业余的描述大致勾勒出了斯克里亚宾中后期创作的形态。他的终极计划是一部叫《神秘物质》(Mysterium)的集音乐,颜色,气味,舞蹈与宗教冥思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事实上他已经在印度买了一块地,准备建立一个宗教场所,用来演出这部作品。斯克里亚宾认为,通过演奏这部作品,物质将完成其最终进化,我们将一起升级到“星云”状态。而这部作品的创作者--也就是他本人--就是弥赛亚(救世主)。
不幸中的万幸,他还没有写完这部作品就去世了,因此我们今天还能在白狗咖啡追忆先烈。
I
《神秘物质》没有写完,另一部以进化论为线索的作品--George Crumb的Vox Balaenae (Voice of the Whale)(鲸鱼之声),却写完(1971)并且成了经典。Crumb长期住在费城,而且还是宾大的退休教授,因此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费城的鲸鱼之声。
作品的大致框架如下:时间起始--物种进化--人类出现,壮大,种种好事与坏事--物种消亡--时间终止。通过这个简单的框架,我们不难想象出作曲家想要表达的东西了。
决定演奏鲸鱼之声,是在演奏完他的《圣诞小组曲》之后。演奏完了后者,看了录像之后,我总觉得缺点什么。作曲家那种特有的远古的,出世的,非人的,宇宙的,宏观的气质似乎没有发挥出来。简单来说,我的气场撑不住。我总觉得--也与同行探讨过这个问题并且得到了大家的共识--Crumb的很多音乐像是宗教剧,某种宗教上的神秘感和仪式感是不容忽视的--只是不至于像斯克里亚宾那样疯魔到准备搬去印度买一块地来演并且演完后大家一起升级。Crumb的很多作品的题材是与宗教没有直接关系的,但上述特质总还是在。演奏员同时也是演员。刻意去演很容易做作。就好像好酒有酒香。酒香不是刻意做的,是自然散发出来的。刻意做就是作假了。
这里不涉及信仰问题,只讨论宗教的形式与其影响人的方式。
每个周末我总要去一个小小的教堂弹琴。最爱看的是牧师发面包和葡萄酒的那一幕。在那个教堂,这个程序并不是每周都有的,但凡有,我都会很感兴趣地睁大眼睛看。这个仪式的本质,就是把象征耶稣身体的面包发给大家,再把象征耶稣血液的葡萄酒发给大家。但可别小看了,这事情有它的难度。一百多号人,一百多次动作的重复,不能有任何懈怠的神色。葡萄酒很容易洒。身体的动作很容易走形。。。。。。动作要不紧不慢,语气要徐缓而不迫。古人说的“礼”,如果做对了,的确是有其感化的功用的。可见“执事敬”三个字(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不仅是心诚而已,也是要事先构思和反复练习的。
中国人的“本末”之辨做得很好。在本末之间,我们固然喜欢追求“本”,而把形式这一套看成是“末”,。然而在上述的情况下,本末是一体的。
未完待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今年五月的某一天,我们来到了宾大边上的白狗咖啡(white dog cafe)庆祝4周年。选择白狗的原因很简单,通神论的奠基人布拉瓦特斯基夫人曾经在这里住过,只不过这是在咖吧建立之前很多年的事情了。 对西方哲学毫无基础的我却也啃过一啃布拉瓦特斯基夫人那七大本厚厚的《神秘的教条》,就是因为作曲家斯克里亚宾深受通神论的影响,而我要弹斯克里亚宾。那东西方混杂的哲学--或者说是教义--至少有一部分是好懂的,那就是物质演化的过程。 物质由无机到有机,由植物到动物,由低级到高级,之后到了人。人分七级,我们现在在第五级,人之后是更高级的超人。最后物质进化到精神,物质灭亡,只剩下精神像星云一样漂浮在宇宙中。
我这番业余的描述大致勾勒出了斯克里亚宾中后期创作的形态。他的终极计划是一部叫《神秘物质》(Mysterium)的集音乐,颜色,气味,舞蹈与宗教冥思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事实上他已经在印度买了一块地,准备建立一个宗教场所,用来演出这部作品。斯克里亚宾认为,通过演奏这部作品,物质将完成其最终进化,我们将一起升级到“星云”状态。而这部作品的创作者--也就是他本人--就是弥赛亚(救世主)。
不幸中的万幸,他还没有写完这部作品就去世了,因此我们今天还能在白狗咖啡追忆先烈。
I
《神秘物质》没有写完,另一部以进化论为线索的作品--George Crumb的Vox Balaenae (Voice of the Whale)(鲸鱼之声),却写完(1971)并且成了经典。Crumb长期住在费城,而且还是宾大的退休教授,因此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费城的鲸鱼之声。
作品的大致框架如下:时间起始--物种进化--人类出现,壮大,种种好事与坏事--物种消亡--时间终止。通过这个简单的框架,我们不难想象出作曲家想要表达的东西了。
决定演奏鲸鱼之声,是在演奏完他的《圣诞小组曲》之后。演奏完了后者,看了录像之后,我总觉得缺点什么。作曲家那种特有的远古的,出世的,非人的,宇宙的,宏观的气质似乎没有发挥出来。简单来说,我的气场撑不住。我总觉得--也与同行探讨过这个问题并且得到了大家的共识--Crumb的很多音乐像是宗教剧,某种宗教上的神秘感和仪式感是不容忽视的--只是不至于像斯克里亚宾那样疯魔到准备搬去印度买一块地来演并且演完后大家一起升级。Crumb的很多作品的题材是与宗教没有直接关系的,但上述特质总还是在。演奏员同时也是演员。刻意去演很容易做作。就好像好酒有酒香。酒香不是刻意做的,是自然散发出来的。刻意做就是作假了。
这里不涉及信仰问题,只讨论宗教的形式与其影响人的方式。
每个周末我总要去一个小小的教堂弹琴。最爱看的是牧师发面包和葡萄酒的那一幕。在那个教堂,这个程序并不是每周都有的,但凡有,我都会很感兴趣地睁大眼睛看。这个仪式的本质,就是把象征耶稣身体的面包发给大家,再把象征耶稣血液的葡萄酒发给大家。但可别小看了,这事情有它的难度。一百多号人,一百多次动作的重复,不能有任何懈怠的神色。葡萄酒很容易洒。身体的动作很容易走形。。。。。。动作要不紧不慢,语气要徐缓而不迫。古人说的“礼”,如果做对了,的确是有其感化的功用的。可见“执事敬”三个字(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不仅是心诚而已,也是要事先构思和反复练习的。
中国人的“本末”之辨做得很好。在本末之间,我们固然喜欢追求“本”,而把形式这一套看成是“末”,。然而在上述的情况下,本末是一体的。
未完待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