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书房的生命
只有对于爱书的人来说,书房才可能是有生命的。
如果只是在书房中读书、写作,并不足以赋予一间书房以生命。如果书仅仅是你的工具,你在书房中只是去利用它们,也许可以很顺手,很高效,甚至可以很愉快,但那只是将书房当做工具箱或是操作台。就好像那种没有爱情的婚姻,也可以相互尽义务,相互配合,甚至可以很默契,但那是没有生命的婚姻。
书房的生命是考主人赋予的。只有当你真正和书相爱了,你的书房才可以有生命。
怎样才叫和书相爱呢?我想举两个例子,都是关于对待书的态度的。
第一个是看你对别人的书持什么态度。一个人爱护自己的书并不难,难的是爱护世间一切好书,不管那些书的主人是不是自己。有那么一些爱书人,当他们从友人或图书馆借来书时,如果发现书有破损,就会主动将书补好;如果在书店看见有书没有摆整齐,就会顺手将书摆好;如果看见别人在污损书,或者只是有污损图书的可能,就会去友好地劝阻或提醒。对他们来说,看见好书受到污损或不适当的对待,就好像看见美人受辱,忍不住就要怜香惜玉,护花情切。
第二个例子是有人告诉我的,是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有一个爱慕虚荣的女子,在二十年前大学生很吃香的年头,如愿嫁了一个文科的大学生,并且还颇以自己的书生夫婿为荣。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眼看别人的夫婿纷纷成了大款或是大官,而自己的夫婿依旧只是一介书生,渐渐就心生怨恨,经常数落夫婿没用,说那些破书有什么用?后来就扬言要烧掉那些书。夫婿闻之,严厉警告她说:“你若烧我的书,就等于是杀害我的生命!”结果有一天,这女子真的烧了夫婿的书,于是夫婿义无反顾提出离婚。众亲友,包括老泰山,都来做工作,欲使他们重建旧好,但书生日:“我对她说过。烧书就等于杀我,而她竟真的烧书,那我们之间还有什么感情可言?”这个故事的结局非常凄惨——那书生郁郁寡欢,不久后中年病逝,走完了他爱书的一生。也许有人会笑他痴情,但就是这分痴情,终不失为凄美——当然,我想大部分爱书人都不至于爱的那么沉重。
书房生命的另一个表征是书的变化。
一方面是藏书成分的变化。恰如人只有少年、青年、壮年及老年,书房里的藏书也在成长,并且随着主人治学领域和兴趣爱好的变迁,藏书的成分也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当一位藏书丰富的学者去世时,他留下的藏书,对于治这一条学问的后人来说,往往是极为珍贵的财富,因为这些书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非一般的图书馆所能比——藏书集中了种种相关的资料,为后人提供了文学的捷径,甚至还能看出藏书主人当年的心路历程。
另一方面是藏书数量的变化。通常书总是越聚越多,但有些学者接近老年时开始为自己的藏书考虑后路,就像对待一位多年的朋友,想到自己今后不能再照顾他了,就要将他托付给别的能照顾他的人。
书房的生命,可以结束于主人去世之前。
那些曾经真诚地爱过书,但是后来在名利扬中陷弱难以自拔的人,他们早年简陋的书房可能曾经是生机勃勃的,如今的书房则已经沦为伪文化的装饰品。功成名就之后,他们的书房已经是富丽堂皇,里面塞满了别人赠送的豪华精装本。他们当然还会时不时地将书房向访客夸耀一番,但那样的书房已经没有生命了。
书房的生命,也可以延续到主人去世之后。
在欧洲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位著名学者去世了,根据他的遗属,他的藏书被捐赠于某个学校——很可能是他长期在此工作过的某个机构。学校会为他的藏书专辟一室。这个某某藏书室也许并不是天天开放的,也许只是每周的某一天对外开放。到了这一天,会有一位老太太或老先生——通常都是义务的,来此打理,并接待访客。
这样的藏书室当然经常是寂寞的,冷落的,不可能像当红作家的签名售书那样人头攒动。但是也许有一天,从世界的某个角落远道来了一位藏书主人的仰慕者,慕名来访问这间藏书室,他或她徘徊其中,遥想藏书主人当年坐拥书城之一盆一笑,并和那位来义务工作的老太太或老先生絮絮谈论藏书主人当年种种行迹,仿佛白头女闲话天宝遗事......,最后访客在惆怅的心情中悄然辞去。此情此景,谁又能否认这位学者的书房的生命不在延续呢?
(选自蒋晓原在风入松的讲演,新华网2001年12月9日)
如果只是在书房中读书、写作,并不足以赋予一间书房以生命。如果书仅仅是你的工具,你在书房中只是去利用它们,也许可以很顺手,很高效,甚至可以很愉快,但那只是将书房当做工具箱或是操作台。就好像那种没有爱情的婚姻,也可以相互尽义务,相互配合,甚至可以很默契,但那是没有生命的婚姻。
书房的生命是考主人赋予的。只有当你真正和书相爱了,你的书房才可以有生命。
怎样才叫和书相爱呢?我想举两个例子,都是关于对待书的态度的。
第一个是看你对别人的书持什么态度。一个人爱护自己的书并不难,难的是爱护世间一切好书,不管那些书的主人是不是自己。有那么一些爱书人,当他们从友人或图书馆借来书时,如果发现书有破损,就会主动将书补好;如果在书店看见有书没有摆整齐,就会顺手将书摆好;如果看见别人在污损书,或者只是有污损图书的可能,就会去友好地劝阻或提醒。对他们来说,看见好书受到污损或不适当的对待,就好像看见美人受辱,忍不住就要怜香惜玉,护花情切。
第二个例子是有人告诉我的,是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有一个爱慕虚荣的女子,在二十年前大学生很吃香的年头,如愿嫁了一个文科的大学生,并且还颇以自己的书生夫婿为荣。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眼看别人的夫婿纷纷成了大款或是大官,而自己的夫婿依旧只是一介书生,渐渐就心生怨恨,经常数落夫婿没用,说那些破书有什么用?后来就扬言要烧掉那些书。夫婿闻之,严厉警告她说:“你若烧我的书,就等于是杀害我的生命!”结果有一天,这女子真的烧了夫婿的书,于是夫婿义无反顾提出离婚。众亲友,包括老泰山,都来做工作,欲使他们重建旧好,但书生日:“我对她说过。烧书就等于杀我,而她竟真的烧书,那我们之间还有什么感情可言?”这个故事的结局非常凄惨——那书生郁郁寡欢,不久后中年病逝,走完了他爱书的一生。也许有人会笑他痴情,但就是这分痴情,终不失为凄美——当然,我想大部分爱书人都不至于爱的那么沉重。
书房生命的另一个表征是书的变化。
一方面是藏书成分的变化。恰如人只有少年、青年、壮年及老年,书房里的藏书也在成长,并且随着主人治学领域和兴趣爱好的变迁,藏书的成分也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当一位藏书丰富的学者去世时,他留下的藏书,对于治这一条学问的后人来说,往往是极为珍贵的财富,因为这些书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非一般的图书馆所能比——藏书集中了种种相关的资料,为后人提供了文学的捷径,甚至还能看出藏书主人当年的心路历程。
另一方面是藏书数量的变化。通常书总是越聚越多,但有些学者接近老年时开始为自己的藏书考虑后路,就像对待一位多年的朋友,想到自己今后不能再照顾他了,就要将他托付给别的能照顾他的人。
书房的生命,可以结束于主人去世之前。
那些曾经真诚地爱过书,但是后来在名利扬中陷弱难以自拔的人,他们早年简陋的书房可能曾经是生机勃勃的,如今的书房则已经沦为伪文化的装饰品。功成名就之后,他们的书房已经是富丽堂皇,里面塞满了别人赠送的豪华精装本。他们当然还会时不时地将书房向访客夸耀一番,但那样的书房已经没有生命了。
书房的生命,也可以延续到主人去世之后。
在欧洲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位著名学者去世了,根据他的遗属,他的藏书被捐赠于某个学校——很可能是他长期在此工作过的某个机构。学校会为他的藏书专辟一室。这个某某藏书室也许并不是天天开放的,也许只是每周的某一天对外开放。到了这一天,会有一位老太太或老先生——通常都是义务的,来此打理,并接待访客。
这样的藏书室当然经常是寂寞的,冷落的,不可能像当红作家的签名售书那样人头攒动。但是也许有一天,从世界的某个角落远道来了一位藏书主人的仰慕者,慕名来访问这间藏书室,他或她徘徊其中,遥想藏书主人当年坐拥书城之一盆一笑,并和那位来义务工作的老太太或老先生絮絮谈论藏书主人当年种种行迹,仿佛白头女闲话天宝遗事......,最后访客在惆怅的心情中悄然辞去。此情此景,谁又能否认这位学者的书房的生命不在延续呢?
(选自蒋晓原在风入松的讲演,新华网2001年12月9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