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书也无涯
题记:很多年前,大学时代做过学校论坛“书屋”版主的时候写的东西。说实在的,我自己里面列的书自己都不大记得了,要不是翻以前的古董,曾经写过这样的东西自己也不记得了。里面的提到的书顺便更新一下豆瓣的豆列,这篇也补充了一些内容。
这几天一直在书屋的精华版里面一页一页看,(以前都没怎么看过)那真是个长见识的好地方。以前还以为自己看过的书应该不是太少,现在觉得自己还是太狭隘了,涉及到的只有文学那么一点点。但还是希望可以拿出来更大家交流一下。再加上今天我的期中考试算是彻底考完了,可以歇一歇了,而且刚刚从书市回来,虽算不上满载而归但也总是有点收获的。
真正开始看书是在高一的时候,正赶上非典,每天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供我们消磨挥霍,也是那时候开始接触一些当代文学的东西。起步是余华的作品,记得看《活着》的时候一下午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一边看一边哭得稀里哗啦的。余华是我一直都特别喜欢的一个作家,他的作品我也看得最多,然后以他为原点放射状接触其他当代作家。高一高二那段时间看了很多中篇长篇小说,有一些早就记不清了,我就列一下印象比较深刻的我比较喜欢的。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张承志《黑骏马》: 是一个有关少数民族的故事,一些单纯透彻的孩子们在跌宕的命运安排下终成长为隐忍坚强的人们,代价就是逝者如斯的年华。
格非《迷舟》:以解放战争为背景,一个国民党高级指挥官重返故乡经历的种种。那个故事确实挺迷离的,也有一些时过境迁故人不在的东西在里面。
前几天闲来无聊去图书馆做了一晚上把《迷舟》又重温了一遍呢。
苏童《武则天》:这个小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文笔,喜欢那种叙事方式。整个基调还是比较沉重压抑的。《红粉》写的也很好。
阿来《尘埃落定》
刘震云《一地鸡毛》这个写的特别现实,也挺残酷的。
梁晓声《年轮》:这个一直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部小说,当时借到了一个特别古老的版本,看完之后跑遍了能找到的书店想买这本书。几年之后我终于在第三极买到了,是刚出的,书特别大,没有以前的那种书的感觉了,不过里面的东西还是货真价实的。写的是关于中国最特殊的那一代人,历经了三年自然灾害文革上山下乡然后改革开放,普通人在扭曲的社会背景下的生活状态。这类的小说其实都挺喜欢的,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近几年出的《血色浪漫》都挺喜欢的。
刚才说到《武则天》,其实历史小说我也是很喜欢看的。印象比较深的是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后来二月河的康熙和雍正都看完了,乾隆开了个头就没时间看了。
路遥《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我初中时候语文老师最喜欢的一本书,高中的时候过生日好朋友送了这套书给我,厚厚的三本,大学的时候坐在教室的角落里面三天看完,看到最后哭的稀里哗啦。路遥还真是睿智的作家,这样的小说除了这样的结局以外,无论其他那种结局,一定都会毁掉前面的内容变成一部狗血的小说吧。路遥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结局造就了这部经典。
都梁《亮剑》《血色浪漫》:都是关于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的百态。《亮剑》实在是一部好书,当年看了超级爱的,只是电视剧拍得后半部分禁播了,而且电视剧还是不如原作啦,虽然作为原作党说这样的话一点说服力都没有。
兰晓龙《士兵突击》:我大学时代完整看下来的国产电视剧现在能想起来的只有《士兵突击》了,而且看了无数遍。我是先看的小说,看的过程真的是精神病一样,一会哭一会笑的,貌似哭得时候多一点。然后电视剧拍得也真是没得说,每次看都哭得乱七八糟还是忍不住要看,虽然删了原作的一些情节,但整体水准很不错,演员表现相当好,当年把士兵突击的人物剧照当做桌面啊……我虽然并不觉得一个像许三多这样的笨人在现实中也会有这样好的机遇,但是我相信聪明人如果能做到许三多那样的话,就没人能档得住他了。
以前还特别迷恋古龙,其他的武侠我都没看过,只看古龙一个人的。《欢乐英雄》是入门,也是我一直到现在都认为那个是经典中的经典啊。《风云第一刀》《陆小凤》六部也都不错,再后来看的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了。大学就没再看过武侠。
国外的东西真正接触是在高中后期,大凡都是从名著开始的吧。后果就是看了几部除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对所谓名著的东西还是挺困惑的。还记得为了看完那个什么《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整整昏睡了一天,然后看到了全书的最后一句话:“人生不过一场梦”,相当讽刺呢。
然后看的就是一些别人推荐的。在没看教父电影之前先把小说看了,小说写得很吸引人。而且据说那部小说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很流行的的作品。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小说好像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面提到过,所以我才去看的。好像也有很多其他的美国作家提到过,在美国影响很大,但在中国反映挺一般的。
《香水》当年为找这本小说不知跑了多少书店,几年后看到书店里陈列着各种版本的《香水》,很是……
《傲慢与偏见》(这个也是名著的说)我至今为止最喜欢的爱情小说。而且看了好多年,把中文版,英文版,电影剧本,电影,电视剧都看遍了……
到了大学之后看的主要都是国外的东西了。而且看着看着就回到了原点——越来越喜欢看所谓的名著了。现在才开始觉得名著之所以称之为名著都不是徒有虚名的啊……
《红与黑》如果找出三本在大学中影响我最深的书这本肯定要位列其中了。那时背着这本书一上课就掏出来看然后就拿不下来了,老师的话总是没有书上的东西生动啊……
《心是孤独的猎手》这个是土豆会那天我带去的小说。
《三个火枪手》大仲马不愧是写连载的啊……
昆德拉《玩笑》,这个是高中时的实习老师推荐给我的,据说很经典,我还没看完,只是觉得它确实比《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更能让我接受一些。
开学的时候看的《我的名字叫做红》个人并不是很喜欢。
现在正在看《约翰克里斯朵夫》,里面有大段大段的抒情,傅雷译的超级有感觉……
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天气》《温柔的叹息》:青山七惠是大学之后开始喜欢的作家,了解她是从她获芥川奖的作品《一个人的好天气》开始的,整本不到五万字的小说中,情节散漫地像是肥皂剧,但却在这些看似作者漫不经心营造出的惨淡风景中,那些一页一页略过的简单的文字中,有什么一点一点地渗入了神经的脉络中。竟然让看到最后的自己,止不住地落泪。我想,一部情节简单地让人怀疑这是否是散文的小说中,对于故事的感动应该是谈不上的,那么,那让人落泪的,是什么。
青山七惠《魔法师俱乐部》,相比《一个人的好天气》和《温柔的叹息》,这本书在节奏上紧凑了许多,在情节的起伏冲突上也相对激烈了一些。但仍然能够感受到青山七惠的叙事的味道。《一个人的好天气》里面的吟子,《温柔的叹息》里面的风太,都有着从容地微笑地拥抱生活的一切的姿态,而《魔法师俱乐部》中的史人,在最后,也淡淡地透露出那种对生活的,对青春的,温和的,包容和热爱。《魔法师俱乐部》虽然没有《一个人的好天气》里面那种成篇的经典对话,但青山七惠的这种叙事方式,我要喜欢的多。
还有什么《哈里波特》《魔戒》《小王子》《彼得潘》什么的就不说了
除了小说还看一些诗。不过对诗人的涉猎还是挺少的。中国的一般就看汪国真和食指。汪国真的诗总是能打动人,我也很喜欢引用他的诗,虽然有很多人都骂他……
食指的诗则是很激励人的,在中国最动荡的年代他的诗激励了一批人,高三的时候就把他的《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压在了桌子上
海子在大学的时候就基本不看了,比起这种灼烈激越的语言,我还是更喜欢灵气一点的文字。但有一首诗一直特别喜欢《阿尔的太阳》写梵高的,就为这首诗我高考的时候作文写得就是梵高。
中国的现当代诗人大概我能看得就这些了,顾城北岛之类的只看过几首经典的。
外国的我特别喜欢的诗人有几个,兰波、拜伦、叶芝、泰戈尔。
我总觉得喜欢诗的人是不会不喜欢泰戈尔的,温暖智慧。
兰波和拜伦的诗高中的时候也仅限于一些电子版的诗集,他们的诗我直到现在也没买到,如果有什么人看到了他们的书一定要率先通知我,不胜感激。回本部之后偶然在中心书库淘到了一本兰波作品集一本拜伦抒情诗,那种感觉……然后把我喜欢的诗都一笔一划的抄到本子上,像我这种向来写东西用键盘不用笔的人真的是很挑战呢。兰波的一首很长的诗《醉舟》我抄了好几天,还抄了一些散文《文字炼金术》《地狱一季》《坏血统》……都是超级经典的
叶芝就不多说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世界公认杰出的诗人。
小说和诗歌以外的书看的不是很多。
林达:近眼看美国系列。想要了解美国的法律体制,这是一套很好的入门读物。文章生动易懂,举了很多例子,写的很客观,个人很喜欢。即使是不是法律相关的人,即使没到过美国的人,都能对美国的法律,政治有很深的了解。
这几天一直在书屋的精华版里面一页一页看,(以前都没怎么看过)那真是个长见识的好地方。以前还以为自己看过的书应该不是太少,现在觉得自己还是太狭隘了,涉及到的只有文学那么一点点。但还是希望可以拿出来更大家交流一下。再加上今天我的期中考试算是彻底考完了,可以歇一歇了,而且刚刚从书市回来,虽算不上满载而归但也总是有点收获的。
真正开始看书是在高一的时候,正赶上非典,每天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供我们消磨挥霍,也是那时候开始接触一些当代文学的东西。起步是余华的作品,记得看《活着》的时候一下午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一边看一边哭得稀里哗啦的。余华是我一直都特别喜欢的一个作家,他的作品我也看得最多,然后以他为原点放射状接触其他当代作家。高一高二那段时间看了很多中篇长篇小说,有一些早就记不清了,我就列一下印象比较深刻的我比较喜欢的。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张承志《黑骏马》: 是一个有关少数民族的故事,一些单纯透彻的孩子们在跌宕的命运安排下终成长为隐忍坚强的人们,代价就是逝者如斯的年华。
格非《迷舟》:以解放战争为背景,一个国民党高级指挥官重返故乡经历的种种。那个故事确实挺迷离的,也有一些时过境迁故人不在的东西在里面。
前几天闲来无聊去图书馆做了一晚上把《迷舟》又重温了一遍呢。
苏童《武则天》:这个小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文笔,喜欢那种叙事方式。整个基调还是比较沉重压抑的。《红粉》写的也很好。
阿来《尘埃落定》
刘震云《一地鸡毛》这个写的特别现实,也挺残酷的。
梁晓声《年轮》:这个一直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部小说,当时借到了一个特别古老的版本,看完之后跑遍了能找到的书店想买这本书。几年之后我终于在第三极买到了,是刚出的,书特别大,没有以前的那种书的感觉了,不过里面的东西还是货真价实的。写的是关于中国最特殊的那一代人,历经了三年自然灾害文革上山下乡然后改革开放,普通人在扭曲的社会背景下的生活状态。这类的小说其实都挺喜欢的,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近几年出的《血色浪漫》都挺喜欢的。
刚才说到《武则天》,其实历史小说我也是很喜欢看的。印象比较深的是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后来二月河的康熙和雍正都看完了,乾隆开了个头就没时间看了。
路遥《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我初中时候语文老师最喜欢的一本书,高中的时候过生日好朋友送了这套书给我,厚厚的三本,大学的时候坐在教室的角落里面三天看完,看到最后哭的稀里哗啦。路遥还真是睿智的作家,这样的小说除了这样的结局以外,无论其他那种结局,一定都会毁掉前面的内容变成一部狗血的小说吧。路遥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结局造就了这部经典。
都梁《亮剑》《血色浪漫》:都是关于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的百态。《亮剑》实在是一部好书,当年看了超级爱的,只是电视剧拍得后半部分禁播了,而且电视剧还是不如原作啦,虽然作为原作党说这样的话一点说服力都没有。
兰晓龙《士兵突击》:我大学时代完整看下来的国产电视剧现在能想起来的只有《士兵突击》了,而且看了无数遍。我是先看的小说,看的过程真的是精神病一样,一会哭一会笑的,貌似哭得时候多一点。然后电视剧拍得也真是没得说,每次看都哭得乱七八糟还是忍不住要看,虽然删了原作的一些情节,但整体水准很不错,演员表现相当好,当年把士兵突击的人物剧照当做桌面啊……我虽然并不觉得一个像许三多这样的笨人在现实中也会有这样好的机遇,但是我相信聪明人如果能做到许三多那样的话,就没人能档得住他了。
以前还特别迷恋古龙,其他的武侠我都没看过,只看古龙一个人的。《欢乐英雄》是入门,也是我一直到现在都认为那个是经典中的经典啊。《风云第一刀》《陆小凤》六部也都不错,再后来看的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了。大学就没再看过武侠。
国外的东西真正接触是在高中后期,大凡都是从名著开始的吧。后果就是看了几部除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对所谓名著的东西还是挺困惑的。还记得为了看完那个什么《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整整昏睡了一天,然后看到了全书的最后一句话:“人生不过一场梦”,相当讽刺呢。
然后看的就是一些别人推荐的。在没看教父电影之前先把小说看了,小说写得很吸引人。而且据说那部小说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很流行的的作品。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小说好像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面提到过,所以我才去看的。好像也有很多其他的美国作家提到过,在美国影响很大,但在中国反映挺一般的。
《香水》当年为找这本小说不知跑了多少书店,几年后看到书店里陈列着各种版本的《香水》,很是……
《傲慢与偏见》(这个也是名著的说)我至今为止最喜欢的爱情小说。而且看了好多年,把中文版,英文版,电影剧本,电影,电视剧都看遍了……
到了大学之后看的主要都是国外的东西了。而且看着看着就回到了原点——越来越喜欢看所谓的名著了。现在才开始觉得名著之所以称之为名著都不是徒有虚名的啊……
《红与黑》如果找出三本在大学中影响我最深的书这本肯定要位列其中了。那时背着这本书一上课就掏出来看然后就拿不下来了,老师的话总是没有书上的东西生动啊……
《心是孤独的猎手》这个是土豆会那天我带去的小说。
《三个火枪手》大仲马不愧是写连载的啊……
昆德拉《玩笑》,这个是高中时的实习老师推荐给我的,据说很经典,我还没看完,只是觉得它确实比《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更能让我接受一些。
开学的时候看的《我的名字叫做红》个人并不是很喜欢。
现在正在看《约翰克里斯朵夫》,里面有大段大段的抒情,傅雷译的超级有感觉……
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天气》《温柔的叹息》:青山七惠是大学之后开始喜欢的作家,了解她是从她获芥川奖的作品《一个人的好天气》开始的,整本不到五万字的小说中,情节散漫地像是肥皂剧,但却在这些看似作者漫不经心营造出的惨淡风景中,那些一页一页略过的简单的文字中,有什么一点一点地渗入了神经的脉络中。竟然让看到最后的自己,止不住地落泪。我想,一部情节简单地让人怀疑这是否是散文的小说中,对于故事的感动应该是谈不上的,那么,那让人落泪的,是什么。
青山七惠《魔法师俱乐部》,相比《一个人的好天气》和《温柔的叹息》,这本书在节奏上紧凑了许多,在情节的起伏冲突上也相对激烈了一些。但仍然能够感受到青山七惠的叙事的味道。《一个人的好天气》里面的吟子,《温柔的叹息》里面的风太,都有着从容地微笑地拥抱生活的一切的姿态,而《魔法师俱乐部》中的史人,在最后,也淡淡地透露出那种对生活的,对青春的,温和的,包容和热爱。《魔法师俱乐部》虽然没有《一个人的好天气》里面那种成篇的经典对话,但青山七惠的这种叙事方式,我要喜欢的多。
还有什么《哈里波特》《魔戒》《小王子》《彼得潘》什么的就不说了
除了小说还看一些诗。不过对诗人的涉猎还是挺少的。中国的一般就看汪国真和食指。汪国真的诗总是能打动人,我也很喜欢引用他的诗,虽然有很多人都骂他……
食指的诗则是很激励人的,在中国最动荡的年代他的诗激励了一批人,高三的时候就把他的《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压在了桌子上
海子在大学的时候就基本不看了,比起这种灼烈激越的语言,我还是更喜欢灵气一点的文字。但有一首诗一直特别喜欢《阿尔的太阳》写梵高的,就为这首诗我高考的时候作文写得就是梵高。
中国的现当代诗人大概我能看得就这些了,顾城北岛之类的只看过几首经典的。
外国的我特别喜欢的诗人有几个,兰波、拜伦、叶芝、泰戈尔。
我总觉得喜欢诗的人是不会不喜欢泰戈尔的,温暖智慧。
兰波和拜伦的诗高中的时候也仅限于一些电子版的诗集,他们的诗我直到现在也没买到,如果有什么人看到了他们的书一定要率先通知我,不胜感激。回本部之后偶然在中心书库淘到了一本兰波作品集一本拜伦抒情诗,那种感觉……然后把我喜欢的诗都一笔一划的抄到本子上,像我这种向来写东西用键盘不用笔的人真的是很挑战呢。兰波的一首很长的诗《醉舟》我抄了好几天,还抄了一些散文《文字炼金术》《地狱一季》《坏血统》……都是超级经典的
叶芝就不多说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世界公认杰出的诗人。
小说和诗歌以外的书看的不是很多。
林达:近眼看美国系列。想要了解美国的法律体制,这是一套很好的入门读物。文章生动易懂,举了很多例子,写的很客观,个人很喜欢。即使是不是法律相关的人,即使没到过美国的人,都能对美国的法律,政治有很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