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服饵派的仙药、美容及食疗方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传说西方昆仑山和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赢州)乃仙人所居,上有吃了令人不死的奇药,于是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及秦始皇,皆曾派人求取不死之药。燕齐一带的方仙道,亦专以服食却老方为秘传的神仙方术,祖述仙人羡门高、安期生之属。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以谷道、祠灶、却老方见武帝云:“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服饵派先是寻找仙药,后是自己按医方配药。其术流传到唐,方药甚多,其大要在于补脑髓健脾胃,滋养肾阴和肾阳,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作为修道的基础功夫。从服饵药品的种类看,唐代以前仍以金石药为上品,包括丹砂、金玉、钟乳石、云母等,而后逐渐重视草木药和动物药,包括药草、灵芝、菌类、树脂、鹿角及某些动物的器官。唐代之后,服饵方多和内丹术相配合,制成膏、丹、丸、散、汤液等药剂,有却病健身之效。孙思邈《备急千金方》云:“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及诸补散各一剂,夏天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茂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日则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俗人见浅,但知钩吻之杀人,不知黄精之益寿;但识五谷之疗饥,不知百药之济命;但解施泻以生育,不能秘固以顺养。故有服饵方焉。”又说:“故服饵大法,必先去三虫。三虫既去,次服草药,好得药力;次服木药,好得力讫;次服食药。依此次第,乃得遂其药性,庶事安稳,可以延龄矣。”
道书中四季服食药方甚多,据《四气摄生图》:春三月以茯苓、草蒲、栝萎、山茱萸、菟丝子、牛膝、细辛、续断、巴戟天、防风、山药、天雄、蛇床子、柏子仁、远志、石斛、杜仲、苁蓉共18味,炼蜜为丸,可治男子五劳七伤之症,补心肾,和气血,强身健体。夏三月服补肾茯苓丸,亦治男子虚损之疾。其方以茯苓、杜仲、附子、山茱萸、牡丹皮、泽泻、桂、山药、干地黄、细辛、石斛、苁蓉、生姜共13味为蜜丸,禁房事及冷猪、鱼肉。秋三月以茯苓、防风、白术、细辛、山药、泽泻、附子、紫苑、独活、芍药、丹参、苦参、桂心、干姜、牛膝、山茱萸、黄芪共17味为蜜丸,亦可补肾治五脏虚寒之疾。冬三月以茯苓、山药、肉桂、山茱萸、巴戟、干姜、白术、牛膝、菟丝子、细辛、防风、泽泻、柏子仁、牡丹皮、附子共15味炼蜜为丸,可治男子五劳七伤等虚损之症。以上方剂实际上皆为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
道书中所载去三虫方,并非皆指教中的三尸虫,其中多有驱杀体内寄生虫的药方。如《备急千金方·养性》中以漆、芜菁子、大黄、酒“以微火合煎为丸,先食服从梧桐子三丸,十日浊血下出鼻中,三十日虫皆烂下。”另有服食槐子去三虫方,以及服食茯苓膏方、黄精膏方、松脂方、胡麻方等。其中茯苓膏以茯苓、松脂、松子仁、柏子仁制成。道书中所述服饵方虽多有效,但亦须经医生辨证用药,不可妄服。据三秉衡《重庆堂随笔》云:“神仙服饵见于杂书者不一,或亦偶遇其人,然不得其法则反能为害。”“尝见一人服松脂十余年,肌肤充悦,精神强固,自以为得力。久而觉腹中小不适,又久而病燥结,润以麻仁之类不应,攻以硝、黄之类,所遗者细仅一线,乃悟松脂粘附于肠中,积渐凝结,愈厚则其窍愈窄,故束而至于是也。无药可知,竟困顿而死。又见一服硫磺者,肤裂如磔,置冰上痛稍减。”《洗冤录》云:“有人昵一裨而脱者,敛时启所盖被,异香四发,或以为登仙,实因服房药多麝脐通透之品故耳。”又云:“盖世间无一非生人之具,则无一非杀人之符。偶一相犯,即凝为毒,非特砒、鸩为然,而参、附为尤甚。人第沉溺于补之一字,尽为迷惑,莫之或悟,反云服以参、附,亦不奏功,竟以委之天数,抑何愚之至,而天数之冤,何日得而洗哉!”事实证实,人参、附子等滋补药品,服而不对症,照样误伤人命。道书中所载之大量服饵方,是古人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具有宝贵的医疗价值。我们要用现代的科学仪器去检验和发掘,使之重新为现代人造福。
道教修炼方术以返老还童为目标,故鹤发童颜乃至青春常驻自然成了神仙的风貌。于是修道者研习驻颜药方和美容术,以使自己更接近于仙人的外表。中国传统医药学早就注意驻颜、美容药方,如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除疣灭瘢的方剂,《神农本草经》亦称白芷可以“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白僵蚕“灭黑,令人面色好”。道教医药学家葛洪和孙思邈,对驻颜、美容都有研究。《肘后备急方》中即有“治面疱、发秃、身臭、心昏、鄙丑方”,其中包括治痤疮、去黑斑、染色、疗狐臭、去皱、嫩面、香体、薰衣、令皮肤光润如脂等疗法。《千金翼方》云:“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说明唐代化妆、美容之术已普及士族社会,头膏、面脂、澡豆、衣香等化妆品,美容药已广泛应用。《千金要方》辟有“面药”一节,收入美容药剂八十余方。王建《宫词》云:“月冷天寒近腊时,玉街金瓦雪漓漓。浴堂门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谢面脂。”杜甫《腊日》诗亦云:“纵酒欲谋良夜饮,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明美容药在皇室宫庭中大量制造,并在腊日赏赐给臣下。唐、宋、明三朝道教入宫廷,皇帝亦研习神仙方术和服食仙药以求驻颜却老。
道教驻颜方药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打老儿丸”,这个药方来自《西河少女传》这一有趣的神仙故事。据葛洪《神仙传》说汉时西河少女以杖笞一白发老翁,路人以为不平上前责问,少女却自称已至百龄,并说此翁乃是她的儿子,年至七十,因不肯服家传秘药致老。此药亦名“神仙训老丸”,由山药、牛膝、远志、山茱萸、褚实、白茯苓、五味子、巴戟、石菖蒲、肉苁蓉、杜仲、舶茴香、续断、枸杞子、熟地黄共15味药炼蜜为丸。“打老儿丸”滋肾补脾,交通心肾,资生气血,使邪火不生,肾水充盈,自然驻颜难老。此方去掉一味续断又名“还少丹”,《仁斋直指方》有载。
《千金要方》以猪胰、猪蹄、豆面、冬瓜仁、细辛、白术、土瓜根、白芷、防风、皂荚、白蔹、商陆制“千金洗面药”,又用作澡豆,可以作为美容药的代表。还有以桃花、杏仁、牛乳、鸡蛋清、丹砂、轻粉、玉屑、珍珠、糜角之类药物配方涂面,可令面白嫩如玉。另有土瓜根(即黄瓜根鲜汁)、黄柏皮、大枣研细为膏,洗面去皱,令人颜如少女。用胡麻叶、大麻子、猪胆汁洗发可使头发光泽。《千金要方》中记载服食桃花“阴干为末”可细腰身。其他减肥方还有服荷叶灰、冬瓜及饮茶等。
《周礼·天官》将食医作为古代四医之一,这种药食同源的历史给中国医学奠定了注重食疗的传统。道教服食派将食疗作为修道养生的方术之一,在道书中记载了大量药酒、药茶、道菜、药膳及用蔬菜、水果、调料、鱼肉、禽蛋、粮食等食品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实《黄帝内经素问》中早有以五味、五谷、五畜、五果、五菜治病之说及当食品性质与药性矛盾时应遵守“食忌”之事。《汉书·艺文志》载有《神农食禁》七卷,而后有《金匱要略》的食法,王叔和的《食论》。《隋书·经籍志》收集食疗著作四十余种,其中有《太官食经》、《崔氏食经》、《缮馐养疗》、刘休《食方》、马琬《食经》等。孙思邈的弟子孟洗(621-713年)撰有《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为《食疗本草》,把饮食疗法推进一步,是我国营养学和治疗学的专著。此后食疗学续有发展,南唐陈士良又著有《食性本草》十卷。明代还有《救荒本草》一书问世,是专门记述野生植物食用价值的。孙思遂撰《备急千金要方》中有“食治篇”一卷,他在这篇的序论中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若能用食平□,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食疗学的基本思想,是将各类食品按中医理论的药性学说分类,与人体脏腑的疾病相对应,从而提出治疗方案。孙思邈的“食治篇”,就是道家营养疗法的专篇。他总结出肝病喜酸,宜食犬肉、麻、李、韭等;肾病喜咸,宜食豕肉、大豆、粟、藿等;脾病喜甘,宜食牛肉、稗米、枣、葵等;心病喜苦,宜食羊肉、麦、杏、薤等;肺病宜食辛,可用鸡肉、黄黍、桃、葱等。另外,以羊肝、牛肝等治“雀目”(夜盲症);以海藻、昆布、鹿靥、羊靥(靥即甲状腺)治“癭”(甲状腺肿);以谷皮煎粥治疗脚气病等,皆是以食品治疗营养缺乏症的例子。其他如生姜、辣椒、大蒜、酒等,多为辛热之物,可通阳健胃,治胃腹寒症,但多者生疾动火,损害目力,故目疾、温病、皮肤病多忌食。而西瓜等瓜果、蔬菜,性多寒凉,有清热、解暑、生津之功,故可治中暑、发烧、咽疼、大便燥结等病。但多食生冷,易损脾胃,故体虚、吐泻之症慎忌。猪头肉、公鸡肉、南瓜、芥菜等,为动风助火之品,易诱发旧病,故称作“发物”。食盐味咸,入肾经,为除热润下之品。食醋味酸,性收敛,可散瘀解毒,下气消食。雪梨味甘性寒,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香蕉味甘性寒,有润肺肠、通血脉、填精髓之效。萝卜能消胀顺气;芹菜可健脾止嗽;赤小豆可消肿解毒、清热止泻;红薯可补虚强肾;健脾强身。《隋书·经籍志》载有《神仙服食经》、《四时御食经》、《食撰次第法》(梁有《黄帝杂饮食忌》)及多种《食经》,说明食疗著作自古多入道书,为道医药学所采用,隋代还有谢讽作《淮南玉食经》,其中有发明豆腐的记载。
此外,道教服食派还用药草作酒,称为神酒,《太上灵宝五符序》载有多种神仙酒方。如地黄酒、术酒、胡麻酒、松脂酒、天门冬酒、五加皮酒、枸杞酒等,皆有滋补疗疾之功。如松脂酒方:以秫米、小麦酿之,取白松脂、天门冬、茯苓纳酒酿之,泥封三十日,即成。以药草配方作饮料,亦有健身之效。另有将药草和肉菜烹饪,成道菜、药膳,不但美食,亦可疗病健身。例如以冬虫夏草煲鸭肉,力同人参,为滋补型药膳。以动物肝脏配药可明目,一些兽肉及其阴茎可壮阳,皆可烹饪为药膳。《食宪鸿秘》和《老老恒言》还载有大量药粥做法,其中如胡麻粥、莲子粥、羊肉粥、芡实粥、薏苡粥、山药粥等,皆有补益之功。
总之,道教文化中这些营养学的宝藏,凝聚着神仙家数千年服食摄生的经验,值得进一步开发和和用。
道书中四季服食药方甚多,据《四气摄生图》:春三月以茯苓、草蒲、栝萎、山茱萸、菟丝子、牛膝、细辛、续断、巴戟天、防风、山药、天雄、蛇床子、柏子仁、远志、石斛、杜仲、苁蓉共18味,炼蜜为丸,可治男子五劳七伤之症,补心肾,和气血,强身健体。夏三月服补肾茯苓丸,亦治男子虚损之疾。其方以茯苓、杜仲、附子、山茱萸、牡丹皮、泽泻、桂、山药、干地黄、细辛、石斛、苁蓉、生姜共13味为蜜丸,禁房事及冷猪、鱼肉。秋三月以茯苓、防风、白术、细辛、山药、泽泻、附子、紫苑、独活、芍药、丹参、苦参、桂心、干姜、牛膝、山茱萸、黄芪共17味为蜜丸,亦可补肾治五脏虚寒之疾。冬三月以茯苓、山药、肉桂、山茱萸、巴戟、干姜、白术、牛膝、菟丝子、细辛、防风、泽泻、柏子仁、牡丹皮、附子共15味炼蜜为丸,可治男子五劳七伤等虚损之症。以上方剂实际上皆为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
道书中所载去三虫方,并非皆指教中的三尸虫,其中多有驱杀体内寄生虫的药方。如《备急千金方·养性》中以漆、芜菁子、大黄、酒“以微火合煎为丸,先食服从梧桐子三丸,十日浊血下出鼻中,三十日虫皆烂下。”另有服食槐子去三虫方,以及服食茯苓膏方、黄精膏方、松脂方、胡麻方等。其中茯苓膏以茯苓、松脂、松子仁、柏子仁制成。道书中所述服饵方虽多有效,但亦须经医生辨证用药,不可妄服。据三秉衡《重庆堂随笔》云:“神仙服饵见于杂书者不一,或亦偶遇其人,然不得其法则反能为害。”“尝见一人服松脂十余年,肌肤充悦,精神强固,自以为得力。久而觉腹中小不适,又久而病燥结,润以麻仁之类不应,攻以硝、黄之类,所遗者细仅一线,乃悟松脂粘附于肠中,积渐凝结,愈厚则其窍愈窄,故束而至于是也。无药可知,竟困顿而死。又见一服硫磺者,肤裂如磔,置冰上痛稍减。”《洗冤录》云:“有人昵一裨而脱者,敛时启所盖被,异香四发,或以为登仙,实因服房药多麝脐通透之品故耳。”又云:“盖世间无一非生人之具,则无一非杀人之符。偶一相犯,即凝为毒,非特砒、鸩为然,而参、附为尤甚。人第沉溺于补之一字,尽为迷惑,莫之或悟,反云服以参、附,亦不奏功,竟以委之天数,抑何愚之至,而天数之冤,何日得而洗哉!”事实证实,人参、附子等滋补药品,服而不对症,照样误伤人命。道书中所载之大量服饵方,是古人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具有宝贵的医疗价值。我们要用现代的科学仪器去检验和发掘,使之重新为现代人造福。
道教修炼方术以返老还童为目标,故鹤发童颜乃至青春常驻自然成了神仙的风貌。于是修道者研习驻颜药方和美容术,以使自己更接近于仙人的外表。中国传统医药学早就注意驻颜、美容药方,如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除疣灭瘢的方剂,《神农本草经》亦称白芷可以“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白僵蚕“灭黑,令人面色好”。道教医药学家葛洪和孙思邈,对驻颜、美容都有研究。《肘后备急方》中即有“治面疱、发秃、身臭、心昏、鄙丑方”,其中包括治痤疮、去黑斑、染色、疗狐臭、去皱、嫩面、香体、薰衣、令皮肤光润如脂等疗法。《千金翼方》云:“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说明唐代化妆、美容之术已普及士族社会,头膏、面脂、澡豆、衣香等化妆品,美容药已广泛应用。《千金要方》辟有“面药”一节,收入美容药剂八十余方。王建《宫词》云:“月冷天寒近腊时,玉街金瓦雪漓漓。浴堂门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谢面脂。”杜甫《腊日》诗亦云:“纵酒欲谋良夜饮,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明美容药在皇室宫庭中大量制造,并在腊日赏赐给臣下。唐、宋、明三朝道教入宫廷,皇帝亦研习神仙方术和服食仙药以求驻颜却老。
道教驻颜方药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打老儿丸”,这个药方来自《西河少女传》这一有趣的神仙故事。据葛洪《神仙传》说汉时西河少女以杖笞一白发老翁,路人以为不平上前责问,少女却自称已至百龄,并说此翁乃是她的儿子,年至七十,因不肯服家传秘药致老。此药亦名“神仙训老丸”,由山药、牛膝、远志、山茱萸、褚实、白茯苓、五味子、巴戟、石菖蒲、肉苁蓉、杜仲、舶茴香、续断、枸杞子、熟地黄共15味药炼蜜为丸。“打老儿丸”滋肾补脾,交通心肾,资生气血,使邪火不生,肾水充盈,自然驻颜难老。此方去掉一味续断又名“还少丹”,《仁斋直指方》有载。
《千金要方》以猪胰、猪蹄、豆面、冬瓜仁、细辛、白术、土瓜根、白芷、防风、皂荚、白蔹、商陆制“千金洗面药”,又用作澡豆,可以作为美容药的代表。还有以桃花、杏仁、牛乳、鸡蛋清、丹砂、轻粉、玉屑、珍珠、糜角之类药物配方涂面,可令面白嫩如玉。另有土瓜根(即黄瓜根鲜汁)、黄柏皮、大枣研细为膏,洗面去皱,令人颜如少女。用胡麻叶、大麻子、猪胆汁洗发可使头发光泽。《千金要方》中记载服食桃花“阴干为末”可细腰身。其他减肥方还有服荷叶灰、冬瓜及饮茶等。
《周礼·天官》将食医作为古代四医之一,这种药食同源的历史给中国医学奠定了注重食疗的传统。道教服食派将食疗作为修道养生的方术之一,在道书中记载了大量药酒、药茶、道菜、药膳及用蔬菜、水果、调料、鱼肉、禽蛋、粮食等食品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实《黄帝内经素问》中早有以五味、五谷、五畜、五果、五菜治病之说及当食品性质与药性矛盾时应遵守“食忌”之事。《汉书·艺文志》载有《神农食禁》七卷,而后有《金匱要略》的食法,王叔和的《食论》。《隋书·经籍志》收集食疗著作四十余种,其中有《太官食经》、《崔氏食经》、《缮馐养疗》、刘休《食方》、马琬《食经》等。孙思邈的弟子孟洗(621-713年)撰有《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为《食疗本草》,把饮食疗法推进一步,是我国营养学和治疗学的专著。此后食疗学续有发展,南唐陈士良又著有《食性本草》十卷。明代还有《救荒本草》一书问世,是专门记述野生植物食用价值的。孙思遂撰《备急千金要方》中有“食治篇”一卷,他在这篇的序论中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若能用食平□,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食疗学的基本思想,是将各类食品按中医理论的药性学说分类,与人体脏腑的疾病相对应,从而提出治疗方案。孙思邈的“食治篇”,就是道家营养疗法的专篇。他总结出肝病喜酸,宜食犬肉、麻、李、韭等;肾病喜咸,宜食豕肉、大豆、粟、藿等;脾病喜甘,宜食牛肉、稗米、枣、葵等;心病喜苦,宜食羊肉、麦、杏、薤等;肺病宜食辛,可用鸡肉、黄黍、桃、葱等。另外,以羊肝、牛肝等治“雀目”(夜盲症);以海藻、昆布、鹿靥、羊靥(靥即甲状腺)治“癭”(甲状腺肿);以谷皮煎粥治疗脚气病等,皆是以食品治疗营养缺乏症的例子。其他如生姜、辣椒、大蒜、酒等,多为辛热之物,可通阳健胃,治胃腹寒症,但多者生疾动火,损害目力,故目疾、温病、皮肤病多忌食。而西瓜等瓜果、蔬菜,性多寒凉,有清热、解暑、生津之功,故可治中暑、发烧、咽疼、大便燥结等病。但多食生冷,易损脾胃,故体虚、吐泻之症慎忌。猪头肉、公鸡肉、南瓜、芥菜等,为动风助火之品,易诱发旧病,故称作“发物”。食盐味咸,入肾经,为除热润下之品。食醋味酸,性收敛,可散瘀解毒,下气消食。雪梨味甘性寒,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香蕉味甘性寒,有润肺肠、通血脉、填精髓之效。萝卜能消胀顺气;芹菜可健脾止嗽;赤小豆可消肿解毒、清热止泻;红薯可补虚强肾;健脾强身。《隋书·经籍志》载有《神仙服食经》、《四时御食经》、《食撰次第法》(梁有《黄帝杂饮食忌》)及多种《食经》,说明食疗著作自古多入道书,为道医药学所采用,隋代还有谢讽作《淮南玉食经》,其中有发明豆腐的记载。
此外,道教服食派还用药草作酒,称为神酒,《太上灵宝五符序》载有多种神仙酒方。如地黄酒、术酒、胡麻酒、松脂酒、天门冬酒、五加皮酒、枸杞酒等,皆有滋补疗疾之功。如松脂酒方:以秫米、小麦酿之,取白松脂、天门冬、茯苓纳酒酿之,泥封三十日,即成。以药草配方作饮料,亦有健身之效。另有将药草和肉菜烹饪,成道菜、药膳,不但美食,亦可疗病健身。例如以冬虫夏草煲鸭肉,力同人参,为滋补型药膳。以动物肝脏配药可明目,一些兽肉及其阴茎可壮阳,皆可烹饪为药膳。《食宪鸿秘》和《老老恒言》还载有大量药粥做法,其中如胡麻粥、莲子粥、羊肉粥、芡实粥、薏苡粥、山药粥等,皆有补益之功。
总之,道教文化中这些营养学的宝藏,凝聚着神仙家数千年服食摄生的经验,值得进一步开发和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