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爱与“规矩”的平衡
今天上线,看到很多友邻在关注那个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十三岁女孩(新闻、豆瓣帖子),有难过也有愤怒。我又想到那个恒久的难题:父母可以打孩子吗?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老师王涛博士的一套观点让我印象最深。距听他的课也已经三年多了,简要列举几个我记得比较清楚的罢。
一、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做规矩”。“做规矩”就是要在家庭里树立一套准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并且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二、在“做规矩”的过程中,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体罚,但一定要遵循正确的方法。
1. 规矩在前,体罚在后。绝不能无缘无故地打孩子,而必须基于已经树立的“规矩”。并且,在打孩子之前,一定要说明原因,即破坏了哪条“规矩”。
2. 不能用手打孩子。他主张父母选择一个伤害性不大的物体,作为“打孩子”的工具,并固定下来(很可惜我忘了他具体建议的物体是什么)。设立这个工具的意义在于,它是独立于父母本身而存在的,和“规矩”独立于父母本身的存在一样。在万不得已要打孩子时,实施的主体应该是“规矩”和这个物体,而不是父母本人。也就是说,体罚的象征性意义要远大于“痛感”的惩罚意义。
3. 一旦“规矩”建立,相应的体罚规则建立,则全家所有成员一视同仁。也就是说,如果父母违反了“规矩“,触到规则的准线,也必须接受来自那个工具的惩罚。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爱与“规矩”的平衡。这一点比较复杂,但大意是“做规矩”一定要建立在对孩子的爱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以“控制”、“管教”甚至“图个清静”为基础。我想,那个离开世界的女孩,她的父母就没有把“规矩”建立在爱之上。当然,他们根本没资格被称为“做规矩”,我不知道他们那样能叫什么。
关于这个爱与“规矩”的平衡,王涛老师说过一个案例,我可能记得不完全准确,但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家庭住在高楼上,他们的孩子某一天随手往窗外扔东西,砸坏了邻居停在楼下的车,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应该如何处理?——首先,应该让这个孩子去和邻居道歉,这是“做规矩”。但是,父母是否应该陪同他去?——应该陪同,因为孩子犯了错误,现在要去道歉,在心理上是害怕无助的,父母应该予以支持,并且首先开口向邻居致歉:是我们没有看好孩子……这是“爱”的体现。然后,父母应该回家和孩子商量赔偿,并且让孩子把赔偿的钱送给邻居,这是“做规矩”。但是,父母是否应该陪同他去?——应该陪同,因为孩子在心理上仍然需要父母的支持,但这一次,父母应该让孩子开口,而自己只需在场。最后,隔一段时间之后,父母应该要求孩子再去询问一次,关心邻居的车修好了没有,并再次致歉,这是“做规矩”。但是,父母是否应该陪同他去?——应该不再陪同,因为通过前两次的沟通,孩子应该要培养出自己独立承担责任的意识,而这一次的独自登门,是给孩子一个锻炼责任感的机会。
刚刚看到王涛老师自己的一篇《做规矩的原则》,是这么写的:
1. 父母先给自己做规矩,再对孩子做规矩。
2. 规矩从出生开始,越晚越难,代价越大。
3. 你不给孩子做规矩,他就对你做规矩,以后还要给社会做规矩。
4. 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有规矩的爱。
5. 规矩需要一致,父母之间的一致,不同时间的一致。
=======================================
注一:上文的“规矩”和“做规矩”都用了引号,因为我觉得这是王涛老师的术语,和我们的日常意思可能有些差异,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看他的博客,他的新书《规矩和爱》据说也即将出版。王涛老师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拿到博士学位后,一直致力于中国家庭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我没有看过他的经验材料,对他有关“打孩子”的观点持将信将疑的态度。但倘若这个问题在现今的家庭里仍然棘手、仍然不得不面对的话,我相信他的观点是有启发意义的。
注二:我也有几年没有听过他的课了,但他之前说的许多话,我都记得很深。例如他曾说,美国的教育学者,可以仅仅关注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如何停止婴儿的啼哭?或者:如何让小孩在单独的房间里睡觉?然后用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去收集经验材料,得到一套有信效度的、可以具体操作的、可以一定程度普遍化的原则。在国内,有多少学者屑于做这样微小的工作呢?
注三:在规诫的层面上,我完全同意:无论任何情况,父母都不应该打孩子。
一、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做规矩”。“做规矩”就是要在家庭里树立一套准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并且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二、在“做规矩”的过程中,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体罚,但一定要遵循正确的方法。
1. 规矩在前,体罚在后。绝不能无缘无故地打孩子,而必须基于已经树立的“规矩”。并且,在打孩子之前,一定要说明原因,即破坏了哪条“规矩”。
2. 不能用手打孩子。他主张父母选择一个伤害性不大的物体,作为“打孩子”的工具,并固定下来(很可惜我忘了他具体建议的物体是什么)。设立这个工具的意义在于,它是独立于父母本身而存在的,和“规矩”独立于父母本身的存在一样。在万不得已要打孩子时,实施的主体应该是“规矩”和这个物体,而不是父母本人。也就是说,体罚的象征性意义要远大于“痛感”的惩罚意义。
3. 一旦“规矩”建立,相应的体罚规则建立,则全家所有成员一视同仁。也就是说,如果父母违反了“规矩“,触到规则的准线,也必须接受来自那个工具的惩罚。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爱与“规矩”的平衡。这一点比较复杂,但大意是“做规矩”一定要建立在对孩子的爱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以“控制”、“管教”甚至“图个清静”为基础。我想,那个离开世界的女孩,她的父母就没有把“规矩”建立在爱之上。当然,他们根本没资格被称为“做规矩”,我不知道他们那样能叫什么。
关于这个爱与“规矩”的平衡,王涛老师说过一个案例,我可能记得不完全准确,但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家庭住在高楼上,他们的孩子某一天随手往窗外扔东西,砸坏了邻居停在楼下的车,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应该如何处理?——首先,应该让这个孩子去和邻居道歉,这是“做规矩”。但是,父母是否应该陪同他去?——应该陪同,因为孩子犯了错误,现在要去道歉,在心理上是害怕无助的,父母应该予以支持,并且首先开口向邻居致歉:是我们没有看好孩子……这是“爱”的体现。然后,父母应该回家和孩子商量赔偿,并且让孩子把赔偿的钱送给邻居,这是“做规矩”。但是,父母是否应该陪同他去?——应该陪同,因为孩子在心理上仍然需要父母的支持,但这一次,父母应该让孩子开口,而自己只需在场。最后,隔一段时间之后,父母应该要求孩子再去询问一次,关心邻居的车修好了没有,并再次致歉,这是“做规矩”。但是,父母是否应该陪同他去?——应该不再陪同,因为通过前两次的沟通,孩子应该要培养出自己独立承担责任的意识,而这一次的独自登门,是给孩子一个锻炼责任感的机会。
刚刚看到王涛老师自己的一篇《做规矩的原则》,是这么写的:
1. 父母先给自己做规矩,再对孩子做规矩。
2. 规矩从出生开始,越晚越难,代价越大。
3. 你不给孩子做规矩,他就对你做规矩,以后还要给社会做规矩。
4. 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有规矩的爱。
5. 规矩需要一致,父母之间的一致,不同时间的一致。
=======================================
注一:上文的“规矩”和“做规矩”都用了引号,因为我觉得这是王涛老师的术语,和我们的日常意思可能有些差异,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看他的博客,他的新书《规矩和爱》据说也即将出版。王涛老师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拿到博士学位后,一直致力于中国家庭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我没有看过他的经验材料,对他有关“打孩子”的观点持将信将疑的态度。但倘若这个问题在现今的家庭里仍然棘手、仍然不得不面对的话,我相信他的观点是有启发意义的。
注二:我也有几年没有听过他的课了,但他之前说的许多话,我都记得很深。例如他曾说,美国的教育学者,可以仅仅关注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如何停止婴儿的啼哭?或者:如何让小孩在单独的房间里睡觉?然后用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去收集经验材料,得到一套有信效度的、可以具体操作的、可以一定程度普遍化的原则。在国内,有多少学者屑于做这样微小的工作呢?
注三:在规诫的层面上,我完全同意:无论任何情况,父母都不应该打孩子。
-
yizz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1-15 05:23:03
-
花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2-14 23:05:14
-
evazo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12 21:22:17
-
skyblu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07 14:02:09
-
美宝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8-11 10:32:05
-
苏洛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09 15:11:48
-
雪瑞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22 15:02:44
-
goaral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3-24 22:11:32
-
Mr.Hungry 转发了这篇日记
家规这个东西本来是约束所有家庭成员的,而实际上好多家庭里家规却成了约束孩子的工具,这怎么让人信服嘛。。虽然下面评论里吵的火热,我依然认为对于理性的家长来说做规矩确实是一种实惠的育儿策略
2012-10-24 08:42:55 -
Poiss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04 00:47:11
-
团了个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8-21 13:03:04
-
rannaswee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8-10 09:08:36
-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8-10 01:35:49
-
滚来滚去的羊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7-16 13:57:37
-
大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7-14 19:48:39
-
凸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7-14 17:19:50
-
slam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7-13 04:55:30
-
染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7-12 23:21:56
-
橡皮娃娃十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7-12 22:43:53
-
麻仁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7-12 22:32:24
-
la vie en ros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7-12 20: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