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表象、具象和抽象
抽象:做动词,意指思维素材或对象中的经验成分全部去除的过程,例如康德哲学就是抽象;做名词,意指思维素材或对象中的经验内容全部去除之后所剩下的部分,例如:作为先天形式的空间、时间就是抽象;作形容词,也即“抽象的”,意指没有经验成分的,例如:道德、灵魂、上帝都是抽象的。
具象:做动词,意指在先天形式中加入经验性成分的过程,例如人的生活就是具象,做梦也是具象;作名词,意指包含经验成分的所有存在,例如:斑马是具象,几何图形是具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一观念也是具象;做形容词,也即“具象的”,意指包含经验的,例如:法律是具象的,自然科学也是具象的。
作为名词的具象和抽象是相互对应的排它的概念,二者互为反义词。作为名词的抽象和具象涵盖了所有存在。因此,任何存在都不可能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任何存在也不可能既不是具象的,也不是抽象的。具象落实在某个时间或/和空间中,不具有普遍必然性,具象也就是“杂多”;抽象是并不依存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先天形式,因而,它是普遍必然的。
现象:意指客观世界也即物自体在人脑中展现出来的形象,现象包括两类:抽象的和具象的。从字面上看,现象与具象、抽象一样都是动宾搭配,可用作动词。因物自体在人脑中如何展现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人能干预的,所以,尽管在逻辑上现象可以做动词使用,但是,对人来说它没有使用的场合。
表象:做动词,意指大脑抑制工况下对现象的选择性展现,例如“我思”就等于表象;做名词,意指经过选择、筛选之后的现象,例如“我”的世界就是表象,因为它已经经过了“我”的筛选,不是现象;做形容词,也即“表象的”,意指经过具体人选择筛选的。
现象和表象的差别体现在范围上,前者不会因为时空、主体不同而不同,因而是客观的;后者随场合(时空)、主体不同而不同,所以,是主观的。
题外的话
上述四个概念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字——象。“象”字可以确定的一个含义是大象。与“象”相近的字是“像”。汉语中,象和像并没有明晰的区分。尤其是在简化字方案的实施以后,这两个字的用法就更乱了。直到今天,国人似乎依然不能明确将它们区分开来【1】。
“象”字是《周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用语。《周易·系辞传》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说法。由此可见,象字很早就具有了引申义,现象、抽象、具象、表象中的“象”都是引申义的。如果要问一下:为什么用“象”而不用“马”或者“牛”来引申?尝试着回答这一问题,应当很有趣。
象是生活于印度、非洲的一种哺乳动物。试想,当说汉语的从来没有见过大象的人第一次看到大象时是如何的惊愕和好奇,《盲人摸象》的故事无疑侧面地反映了人们的好奇。另外试想一下,当一个首次见到大象处于惊愕之中的人忍不住向他人描述象的模样的时候是怎样的境况?没有照片、图像,语言描述可能吗?于是不难推测,象作为一个陌生的神奇的动物就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了“不可言传”“不可言说”的代名词,而被公众广泛接受。相比之下,牛马等等众人熟悉的东西就没有这一特性,另外,其它古怪不多见却不能引发人们好奇的东西也不具备这一特性。
尽管象充当了“不可言说”的存在的代名词,但象本身毕竟是具体的视觉直观可以感知的东西。当易经中说“在天成象”的时候,这里的象在言语中心中不是那个具体的四足哺乳动物,这个象,就指向了别的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1)如大象一样的确存在而不是虚构的;2)没有见过就难以描述,如描述大象一样。
【1】参阅:http://baike.baidu.com/view/27456.htm
具象:做动词,意指在先天形式中加入经验性成分的过程,例如人的生活就是具象,做梦也是具象;作名词,意指包含经验成分的所有存在,例如:斑马是具象,几何图形是具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一观念也是具象;做形容词,也即“具象的”,意指包含经验的,例如:法律是具象的,自然科学也是具象的。
作为名词的具象和抽象是相互对应的排它的概念,二者互为反义词。作为名词的抽象和具象涵盖了所有存在。因此,任何存在都不可能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任何存在也不可能既不是具象的,也不是抽象的。具象落实在某个时间或/和空间中,不具有普遍必然性,具象也就是“杂多”;抽象是并不依存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先天形式,因而,它是普遍必然的。
现象:意指客观世界也即物自体在人脑中展现出来的形象,现象包括两类:抽象的和具象的。从字面上看,现象与具象、抽象一样都是动宾搭配,可用作动词。因物自体在人脑中如何展现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人能干预的,所以,尽管在逻辑上现象可以做动词使用,但是,对人来说它没有使用的场合。
表象:做动词,意指大脑抑制工况下对现象的选择性展现,例如“我思”就等于表象;做名词,意指经过选择、筛选之后的现象,例如“我”的世界就是表象,因为它已经经过了“我”的筛选,不是现象;做形容词,也即“表象的”,意指经过具体人选择筛选的。
现象和表象的差别体现在范围上,前者不会因为时空、主体不同而不同,因而是客观的;后者随场合(时空)、主体不同而不同,所以,是主观的。
题外的话
上述四个概念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字——象。“象”字可以确定的一个含义是大象。与“象”相近的字是“像”。汉语中,象和像并没有明晰的区分。尤其是在简化字方案的实施以后,这两个字的用法就更乱了。直到今天,国人似乎依然不能明确将它们区分开来【1】。
“象”字是《周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用语。《周易·系辞传》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说法。由此可见,象字很早就具有了引申义,现象、抽象、具象、表象中的“象”都是引申义的。如果要问一下:为什么用“象”而不用“马”或者“牛”来引申?尝试着回答这一问题,应当很有趣。
象是生活于印度、非洲的一种哺乳动物。试想,当说汉语的从来没有见过大象的人第一次看到大象时是如何的惊愕和好奇,《盲人摸象》的故事无疑侧面地反映了人们的好奇。另外试想一下,当一个首次见到大象处于惊愕之中的人忍不住向他人描述象的模样的时候是怎样的境况?没有照片、图像,语言描述可能吗?于是不难推测,象作为一个陌生的神奇的动物就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了“不可言传”“不可言说”的代名词,而被公众广泛接受。相比之下,牛马等等众人熟悉的东西就没有这一特性,另外,其它古怪不多见却不能引发人们好奇的东西也不具备这一特性。
尽管象充当了“不可言说”的存在的代名词,但象本身毕竟是具体的视觉直观可以感知的东西。当易经中说“在天成象”的时候,这里的象在言语中心中不是那个具体的四足哺乳动物,这个象,就指向了别的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1)如大象一样的确存在而不是虚构的;2)没有见过就难以描述,如描述大象一样。
【1】参阅:http://baike.baidu.com/view/27456.htm
-
Ellenphan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8-16 15: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