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言:2010年手记之一“品鉴人物”
阔言:2010年手记之一“品鉴人物”
雨城2010-07-16 12:46
看到大巴之门上的yijun品评徐梵澄,说:“徐梵澄长于理则而短于实修,修行首先需要理则上清楚了,这是一个起步的基础,接下来,必须度过一个很长时期的沉默,才有可能消解很多习性。徐梵澄在理则上追究甚勤;实修精进,则游弋于止水,没能上得一台阶,甚憾”。中国之读书人对于有圣贤潜蕴的人的要求反而是最严。船山先生苛评过王阳明,说阳明被后学所坏,船山言:誉则有过情之言,因而本无坚辟之志,以无知者推崇,而成乎不可下之势,则力获其名,则邪诐必极。如阳明抚赣之前,举动俊伟,文字谨密,又岂人所易及?后为龙溪,心斋,绪山,罗石辈推高,便尽失其故吾,故田州一役,一无足观。中国的品鉴之学有点像中国的人物画,不用浓墨,得其神味,虽有误会却有一番真确的道理,让人听着不敢邈邈。
前几天老商跟我发来一短信说:“将陈来的《宋明理学》又读一过,昨夜读稼轩论晦庵,历数唐尧千载以下,如晦庵仅有两三人,朱子生前仅获此评,可见圣人可为不虚”。读陈来的《宋明理学》不若读钱穆《宋明理学概论》,就是徐梵澄的《陆王学述》都是上上之作。陈是冯友兰的弟子,梁漱溟晚年说冯友兰:“他有点像玩世不恭”。yijun又评梁漱溟说:“梁漱溟的禀赋是中人之资,能够一直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因为他是一个知道给自己扎根的人。梁有独立的热情,而无明澈的力量,但他终身遥望王阳明而前行”。上个世纪通人辈出,但学人中能称大人物的不多,章太炎与梁漱溟都算一个,主要是他们切入时代的风云足够的深,而且与之攘臂而起的都是一时之雄。前几年看凤凰卫视上的关于叶剑英的记录片,一个被访者提起叶帅就说:“那,大人物”。很多年前与老商饮酒清谈,他说他看过一个反映文革前军演的纪录片,里面叶帅出场拂开地图就指点起来,虽老而英气逼人,老商由衷的叹息道:“真是一员虎将”。而老商这个人可以评价为懿重深微,雄敞袤深。
瑞卿后来发来一电邮说我之文字:“玄思而外更能焕发一段精光并且贯彻到中国文化之大统中去,若能臻于其极岂非六经之教者。弟所感佩者,儒家一代明诚之教,孤怀宏识几立于天地之造化无住之本地,人的心灵中天然的会起感应。吾兄为文之豪迈、爽利,矩之有度 是愚弟之模范,而精神气魄常有“拔地雷声惊笋梦,弥天雨色养花神”之象。六经注我,兄之文当发扬光大“。瑞卿是在鞭策我要臻于其极,君子品鉴君子是在以气辅志。
当下之学问界似乎成为了一个戏场子,驰骛声气,没有了庄重之心,刻薄之气日重,真是多知而无仁,知德者厌其言。
孙按:此手记出自阔言兄。题中“品鉴人物”四字为我所加,特此说明。当今天朝民间能称为“有心”或“有根”之士者,我所见者寥寥,而阔言兄必居其一。这段日子以来,我在阔言兄所建的豆瓣小组“汉地道脉”中,识其神采底蕴一二,得其建言与教语若干,便钦服之至,引以为鉴。之前,我从羽戈兄和当年《中间》论坛的后继同好那里得知阔言兄,后又读其2011年手记,就想着哪一天能到武汉去拜会一下他,当面聆听其知言希声。如今在网上相遇,并受其开示与点拨,我特奉为一难得增上之缘也。虽然立场不同,观点或商,但这些都不足构成我向其问学的障碍。他的那些手记,以及所关注抄记的他人的文字,都有较多的所指和能指,值得我深思再三。其庄严之象,坚守之道,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或虽不能同,但相异之处,颇见光闪雷鸣,令我儆醒所走之路,是否并不能通往光明之地。尤为让我儆醒的是,无不易根底之人,可能真如墙头之草,刮哪风朝哪倒。最重要的是根深蒂固,之后才能枝繁叶茂。若仅仅依傍外铄,飘忽如云,而无安营扎寨之深能,打硬仗守孤城之刚力,如何能有所成呢?阔言兄虽居江湖之远,草莽之间,但能以一人之身,而有志于道,弘道任道,其保守文化之心,可鉴日月也。相比于阔言兄,我可能是一“新人”,但好在尚未忘旧。我之学新,也是试图知旧、化旧而已。尤其是看到阔言兄感慨之言:“五四以后的新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何扎根?扎根的途径有哪些呢:有的扎根于党派宗派间,有的扎根在学问中……到现在扎根何处始终还是一个大问题。”我更对自己现有的所谓之“新”,有所警惕和怀疑了。孔子当年说,温故而知新。今日偶然在网上看到秦晖先生一篇文章:《论语》是怎么成为经典的?阅后知道一点,孔子只是当时作为“异见人士”的孔子,而不是被后来人捧杀或异化的孔子。这正如我摘抄的阔言兄这则2010年手记中,对王阳明的类似说法。不过,在阔言兄看来,扎所谓的“根”于“学问”,也不见得真见道,真有道。我突然又想到,前段时间看到云也退兄的以色列日记(2)中有这么一句话:做一只有学问的鸟,也没多大意思。这样想来,“多知而无仁,知德者厌其言”,不是没有道理的。鸟飞于天,但仍要落于地,在地上而食。若我们是那只学问鸟,学问若在一直飘在天上,而无实道可循可依,那无疑是可悲的。仿佛《阿飞正传》中所说的那只仅有一条腿的鸟,它一直在天上飞,一生只落地一次,那就是死亡。问题确实在于,我们如何接的了地气,贴着大地行走。问题还在于,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是否可以想到,我们是如此之小,以致于一阵风就可以把我们吹走,消散殆尽。这个时候,或许只有一个“道”可以把我们牵引。但这时又有一个问题,我们是那风筝呢?还是那放风筝,手握风筝之线的人?如果二者都不是,我所立之处只是一株风雨飘摇中的树,那我就要追问,其有根还是无根了。但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异乡人,到处的漂泊,最后心甘情愿死于路上?时代风云变态,而我坦然自若,怡然自乐于其中,如来随去,自由出入,不是更好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个说法,或许也只是戏论妄言。世间事,放远点看,若三世因果,纹丝不乱,是说不上好或者不好的。这样来说,无论是守,还是游,只要是有道,都可见庄严法相。只是,我执难破。法执更难破也。但好在,都是可转之因缘。月旦人物,若可让人知我之谬错偏狭,知言之无根有限,或许,不失为一种切入缘起之法,见无明之方便法门。由此来说,品鉴人物,分别你我旧新有无,便非一无是处了。阔言兄之手记至少让我知道,智者厌心,知而不多言也;仁者有根,行必出其一道也。就此打住。因为,我已经说多了,乃至不知所云。
守望飞翔于霞秀景飞轩,2012年7月11日晚记。
雨城2010-07-16 12:46
看到大巴之门上的yijun品评徐梵澄,说:“徐梵澄长于理则而短于实修,修行首先需要理则上清楚了,这是一个起步的基础,接下来,必须度过一个很长时期的沉默,才有可能消解很多习性。徐梵澄在理则上追究甚勤;实修精进,则游弋于止水,没能上得一台阶,甚憾”。中国之读书人对于有圣贤潜蕴的人的要求反而是最严。船山先生苛评过王阳明,说阳明被后学所坏,船山言:誉则有过情之言,因而本无坚辟之志,以无知者推崇,而成乎不可下之势,则力获其名,则邪诐必极。如阳明抚赣之前,举动俊伟,文字谨密,又岂人所易及?后为龙溪,心斋,绪山,罗石辈推高,便尽失其故吾,故田州一役,一无足观。中国的品鉴之学有点像中国的人物画,不用浓墨,得其神味,虽有误会却有一番真确的道理,让人听着不敢邈邈。
前几天老商跟我发来一短信说:“将陈来的《宋明理学》又读一过,昨夜读稼轩论晦庵,历数唐尧千载以下,如晦庵仅有两三人,朱子生前仅获此评,可见圣人可为不虚”。读陈来的《宋明理学》不若读钱穆《宋明理学概论》,就是徐梵澄的《陆王学述》都是上上之作。陈是冯友兰的弟子,梁漱溟晚年说冯友兰:“他有点像玩世不恭”。yijun又评梁漱溟说:“梁漱溟的禀赋是中人之资,能够一直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因为他是一个知道给自己扎根的人。梁有独立的热情,而无明澈的力量,但他终身遥望王阳明而前行”。上个世纪通人辈出,但学人中能称大人物的不多,章太炎与梁漱溟都算一个,主要是他们切入时代的风云足够的深,而且与之攘臂而起的都是一时之雄。前几年看凤凰卫视上的关于叶剑英的记录片,一个被访者提起叶帅就说:“那,大人物”。很多年前与老商饮酒清谈,他说他看过一个反映文革前军演的纪录片,里面叶帅出场拂开地图就指点起来,虽老而英气逼人,老商由衷的叹息道:“真是一员虎将”。而老商这个人可以评价为懿重深微,雄敞袤深。
瑞卿后来发来一电邮说我之文字:“玄思而外更能焕发一段精光并且贯彻到中国文化之大统中去,若能臻于其极岂非六经之教者。弟所感佩者,儒家一代明诚之教,孤怀宏识几立于天地之造化无住之本地,人的心灵中天然的会起感应。吾兄为文之豪迈、爽利,矩之有度 是愚弟之模范,而精神气魄常有“拔地雷声惊笋梦,弥天雨色养花神”之象。六经注我,兄之文当发扬光大“。瑞卿是在鞭策我要臻于其极,君子品鉴君子是在以气辅志。
当下之学问界似乎成为了一个戏场子,驰骛声气,没有了庄重之心,刻薄之气日重,真是多知而无仁,知德者厌其言。
孙按:此手记出自阔言兄。题中“品鉴人物”四字为我所加,特此说明。当今天朝民间能称为“有心”或“有根”之士者,我所见者寥寥,而阔言兄必居其一。这段日子以来,我在阔言兄所建的豆瓣小组“汉地道脉”中,识其神采底蕴一二,得其建言与教语若干,便钦服之至,引以为鉴。之前,我从羽戈兄和当年《中间》论坛的后继同好那里得知阔言兄,后又读其2011年手记,就想着哪一天能到武汉去拜会一下他,当面聆听其知言希声。如今在网上相遇,并受其开示与点拨,我特奉为一难得增上之缘也。虽然立场不同,观点或商,但这些都不足构成我向其问学的障碍。他的那些手记,以及所关注抄记的他人的文字,都有较多的所指和能指,值得我深思再三。其庄严之象,坚守之道,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或虽不能同,但相异之处,颇见光闪雷鸣,令我儆醒所走之路,是否并不能通往光明之地。尤为让我儆醒的是,无不易根底之人,可能真如墙头之草,刮哪风朝哪倒。最重要的是根深蒂固,之后才能枝繁叶茂。若仅仅依傍外铄,飘忽如云,而无安营扎寨之深能,打硬仗守孤城之刚力,如何能有所成呢?阔言兄虽居江湖之远,草莽之间,但能以一人之身,而有志于道,弘道任道,其保守文化之心,可鉴日月也。相比于阔言兄,我可能是一“新人”,但好在尚未忘旧。我之学新,也是试图知旧、化旧而已。尤其是看到阔言兄感慨之言:“五四以后的新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何扎根?扎根的途径有哪些呢:有的扎根于党派宗派间,有的扎根在学问中……到现在扎根何处始终还是一个大问题。”我更对自己现有的所谓之“新”,有所警惕和怀疑了。孔子当年说,温故而知新。今日偶然在网上看到秦晖先生一篇文章:《论语》是怎么成为经典的?阅后知道一点,孔子只是当时作为“异见人士”的孔子,而不是被后来人捧杀或异化的孔子。这正如我摘抄的阔言兄这则2010年手记中,对王阳明的类似说法。不过,在阔言兄看来,扎所谓的“根”于“学问”,也不见得真见道,真有道。我突然又想到,前段时间看到云也退兄的以色列日记(2)中有这么一句话:做一只有学问的鸟,也没多大意思。这样想来,“多知而无仁,知德者厌其言”,不是没有道理的。鸟飞于天,但仍要落于地,在地上而食。若我们是那只学问鸟,学问若在一直飘在天上,而无实道可循可依,那无疑是可悲的。仿佛《阿飞正传》中所说的那只仅有一条腿的鸟,它一直在天上飞,一生只落地一次,那就是死亡。问题确实在于,我们如何接的了地气,贴着大地行走。问题还在于,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是否可以想到,我们是如此之小,以致于一阵风就可以把我们吹走,消散殆尽。这个时候,或许只有一个“道”可以把我们牵引。但这时又有一个问题,我们是那风筝呢?还是那放风筝,手握风筝之线的人?如果二者都不是,我所立之处只是一株风雨飘摇中的树,那我就要追问,其有根还是无根了。但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异乡人,到处的漂泊,最后心甘情愿死于路上?时代风云变态,而我坦然自若,怡然自乐于其中,如来随去,自由出入,不是更好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个说法,或许也只是戏论妄言。世间事,放远点看,若三世因果,纹丝不乱,是说不上好或者不好的。这样来说,无论是守,还是游,只要是有道,都可见庄严法相。只是,我执难破。法执更难破也。但好在,都是可转之因缘。月旦人物,若可让人知我之谬错偏狭,知言之无根有限,或许,不失为一种切入缘起之法,见无明之方便法门。由此来说,品鉴人物,分别你我旧新有无,便非一无是处了。阔言兄之手记至少让我知道,智者厌心,知而不多言也;仁者有根,行必出其一道也。就此打住。因为,我已经说多了,乃至不知所云。
守望飞翔于霞秀景飞轩,2012年7月11日晚记。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