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暂时不离开——致BC及一只松鼠
![]() |
BC at the exit of Duke of York's Theatre, 6 July 2012 转自豆瓣BC个人主页图片 |
当我拿处手机查看2秒钟前接到的微信,忽然觉得一阵不好意思。因为我正坐在Duke of York’s Theatre像饿了的小狗乞求主人赶快搬来食物一样迫切的等待着即将开始的排练朗读,主角正是我手机壁纸上的那个人——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我的司马昭之心其实跟剧院50%以上的人是相同的,但我还是决定等结束的时候再回复那些条微信。
坐在二楼,视线受到些限制,舞台的一角会被挡住。 忽然灯光暗下,随之而来的是自楼下响起并陡然波及到二楼的掌声和尖叫,一队人马走上了不怎么大的舞台,停在中央的五把按弧线摆放的椅子前。一眼辨认出那位康伯巴奇先生——依旧穿着那套出现在多张照片中的那套黑皮夹克加纯白T恤,卷起裤管的深蓝色牛仔裤(裤子还真长,好歹您也有180多公分),以及海军蓝的反毛休闲皮鞋。 作为主角,他理所当然的坐在了五人的正中间。(由于对舞台剧程序的不熟悉,误以为他只是客串一下某个小角色,谁知其实是不带装的彩排朗读,而且是主角,顿时觉得自己赚到了。能听他说三小时的话也是种享受。。。已经意淫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为了入戏,他坐定的时刻就已经开始酝酿感觉了,伸直的腿,时不时缩回来颠一颠,如果不是后来发现主角就是那样肆意的人,你甚至会觉得这位演员怎么如此吊儿郎当。
朗读实际上立刻开始了,我还沉浸在无法相信自己就这样见到了活的缺爷的喜悦中。于是 第一幕几乎没跟上,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中间那个操着迷人英腔,时而调皮时而暴躁的男演员身上。至于说了什么,大概是在表达他对自己无聊生活的不满,并不时讽刺着淡淡坐定纵容着丈夫的无礼的妻子。由于我的懒惰没有复习好功课,对每个主人公的身份及背景没有任何概念,所以直到第二幕开始(还好不久就到了第二幕)我才入戏。
这是个讲述年轻人三角恋的故事。工薪阶层出身的丈夫几米娶了上流社会出身的妻子艾琳森,结婚后家里的平静与几米心中向往的热情大相径庭,甚至难以忍受。但更深层的问题是几米对艾琳森上层出身的家庭,尤其是其母亲,拘束古板的生活方式的矛盾。几米将这种愤怒转化为对妻子的嘲讽和不时瞬间点燃的咆哮,像是希望把平静的家变为战场。 妻子艾琳森认为这一辈子也许就这样过下去,她认为他们仍然会偶尔相爱,做着以前一起做的熊跟松鼠的游戏,何况她身上带着几米孩子的秘密。几米的朋友克利夫常到几米家中做客,他平静的看着这个家庭中的战争,并试图找到平衡。克利夫同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关心着艾琳森。只是平衡在艾琳森学生时期的朋友海伦娜的到访后渐渐被打破。海伦娜被几米视为天敌,认为她试图劝服艾琳森跟自己作对,而海伦娜则认为艾琳森不应该这样忍受嘲讽跟咆哮,如果他们不再相爱,艾琳森就该离开。在得知艾琳森怀孕之后,海伦娜试图劝说自己的好朋友告诉丈夫却不济于事。就在几米得知妻子要跟海伦娜去教堂,开始新一轮的战争甚至说艾琳森母亲就活该去死时,传来几米母亲病危的消息。几米请求妻子一同前去参加葬礼,痛彻心扉的妻子断然拒绝,夺门而出去了教堂,几米只身回家奔丧。
艾琳森终于决定离开,海伦娜将在她家继续停留一天。就在艾琳森跟父亲离开不久,伤心的几米在家中遇到海伦娜,看到妻子的字条顿时怒火中烧,两人争吵起来。只是就在两人要拳脚相向的瞬间,海伦娜脱口而出自己对几米的爱并吻了几米,两人相拥倒在了卧室的床上。于是下一幕开始原来的三人组合中女主人换成了海伦娜,克利夫继续安静的寻找平衡。他甚至可以跟几米一起唱着歌曲与海伦娜开玩笑。事实上, 当几米跟克里斯以夏洛克推理的速度同步唱了三遍副歌挖苦海伦娜之后,全场掌声雷动。 只是克利夫也渐渐下了离开的决定,他要去寻找自己,融入社会。于是几米海伦娜送别克利夫,海伦娜却在后门发现了失魂落魄的艾琳森,几米像是犯错的孩子落荒而逃。于是昔日的两个好友变成了情敌,尴尬的站在家中。艾琳森从几米的招呼中得知了发生的一切,海伦娜也从艾琳森口中得知她失去了孩子,心中充满自责。艾琳森看到眼前的一切,明白了几米现在需要的也许是站在自己面前的另一个女人,决定离开。而海伦娜对自己所作的一切充满愧疚,同时决定承担自己的罪过,离开几米。最后几米在他与妻子第一次见面的公园中找到艾琳森,两人回忆着那时一触即发的爱,又开始了熊与松鼠的故事。
剧本是约翰奥斯本1956年所创,虽然当时褒贬不一,但已被舞台剧领域视为当代舞台剧的新开端,因为故事将生活的粗糙展露无疑。此次在杜克伯爵剧院的演出是该剧院编剧季的系列活动之一。知名编剧选择剧本并召集人马在离上演两天的时间内排练出来。知道这个背景后,我回想着每个演员的朗读,不禁更加佩服他们。想起 当第二节以海伦娜与几米倒在床上这样的情节结束时,所有人差点站起欢呼似乎就在一瞬间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演员从小就对戏剧着迷并觉得这不是在编一个华盛顿与苹果树的故事: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舞台的魅力的地方,美好的愿望就像肥皂泡一样轻而一举的就产生了。
因为没有读过原著,仅仅听BC以福尔摩斯推理的速度朗读显然不能抓住所有的情节。但仅仅从他的朗读中,便觉得几米的角色历历在目了。某个几米发怒的时刻,BC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而他丰富的朗读经历也让他几乎每说一句台词都会迎来台下咯咯的笑声。继续望了望右手边——座无虚席。每个人,年青人,都用双手撑着下巴,直着脖子倾听。对于演技和作为演员的素质,我已对BC毫无可质疑。原谅我无力对其他演员有所评价,总体来说每个人都很棒,只是我的全部注意力和脑细胞都投注到另一个人身上了。当然之后回来查阅了活动的报道后才发现艾琳森是《午夜巴黎》的女主角,与BC从《恋爱学分》开始就有合作,在即将播出的《队列之末》里他们仍饰演夫妻。而海伦娜则是《成为简奥斯汀》里演简的姐姐的那位。难怪看着都这么眼熟。。。
最后结束所有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撤下,我抢在中间一分钟的空档里拍了张曝光无限过渡的照片,无论怎么修BC的五官还是无法完全辨认。。。但是!也许是天意,就在我满心欢喜的走出剧院的时刻飘下一阵冰雹,迅速把我打回剧院门口。几分钟后我一边过着马路走向LSE一边心想:难道还要想小朋友一样追星,等着BC出来不成?!于是我还是在看到工作人员出口处的一片人头攒动后在马路对面半信半疑的停下来观望了。
来来往往的人群嘟囔说这是哪个名人要出现么之类,我心里暗笑天呢这真的要发生了!是的,不到20分钟艾琳森的朗读者丽贝卡豪尔默默走了出来,只是没有走开,似乎还在等人。那么,等的是?当然是~~~当所有人瞬间举起各自的记录设备,我已经无法相信自己真的看到了一个黑皮夹克,深棕色头发的BC就站在马路对面开始跟大家问好并签名了。他跟某个朋友打了招呼引起一片哄笑。听到路过的人随口嘟囔道:‘那是谁在签名?哦,是夏洛克!’我发现我也已经咯咯的笑出声了。。。最后终于挤到离BC只有几步之遥的距离,拿着相机录了几段只基本看到脸的视频,看着他坐着Addison Lee的小黑出租车跟大家告别。
一路从剧院穿过考文特花园,从一个伦敦呆了快两年没怎么去过的地方,一个新鲜的地方走到经常光顾的地方,就像重新回到了现实。我不禁问自己,他可不可能是我留下来的原因?虽然已不止一次的这样想。那么下次去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他:‘中国很危险,不要去,姑娘们会把你爱死的!’胡思乱想着走到LSE图书馆,对伦敦又多了几分留恋。如果可以暂时不离开。
我还是回想着look back in anger的情节,艾琳森说,父亲无法接受自己生活的改变,几米无法接受自己生活的不变,我想便成了大家都愤怒的原因。更加佩服这种现实又像粗粮般无法细细消化的意境,我进而希望若干年后我不会因为自己现时的所作所为而后悔,不会愤怒的去回首。
2012年7月12日凌晨于伦敦Royal Victoria住所
活动报道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